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和现代性
作者:张立波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依据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1987)中的观点,对现代性的批判并非始于后现代主义,早在现代性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就出现了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评。这种反思和批评具有两种理路:一是以黑格尔为代表,既充分肯定以主体性为核心的现代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又清醒地看到主体性原则的片面性导致了知识与信仰的分离、社会生活的分裂、精神自身的异化,但总体上说,黑格尔的反思仍未超越启蒙辩证法的理性框架;二是以尼采为代表,他抛弃了黑格尔的理性思维,采用非理性的古希腊神话来抨击现代性的工具理性,进而用非理性的“权力意志”,借助于“人生的审美化’’来否定理性的作用。沿用哈贝马斯的分类,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评态度,当属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路。后来,法兰克福学派延续了马克思的批评,并由阿多诺形成了原始形态的后现代理论,而后,参与促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