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综论与评述]质疑卜释
作者:陈中梅

《国外文学》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内容提要在古希腊,理性学观对古老的神话释事的替换,表现为逻各斯(logos,λбyos)对秘索思(mythos,υνvos)的持续否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雏范式的转变。科学精神的兴起不是横空出世,它的强势萌发必然会有一些蕴涵于希腊文化内部的原因。除了别的关键因素,神致的兆示和卜释受到质疑,也是导致(哲学)理性产生的重要前提。阿伽门农当众羞辱卜师,责斥他的卜释,甚至敢于对阿波罗有所不敬。同样,赫克托耳可以无所顾忌地怒斥普鲁达马斯的明智释言,表示只要有了宙斯的允诺,人们便可以不再“信服飞鸟”。欧鲁马科斯走得更远,他两斥卜释,对卜师肆意讥辱。首领级人物质疑卜释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有着不客忽视的群众(亦即社会)基础。尽管诗人的本意是想通过描述质疑的“失败”来反证卜释的正确,从而坚定人们对它的信念,但种种迹象表明,在荷马史诗里,古老的卜术已不再通行无阻,它的释事权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词兆示 卜释 质疑卜释 阿伽门 农赫克托耳 欧鲁马科斯
       公元前5世纪,希腊学观的识事主流已大体上完成了由严重依赖于秘索思(mythos)到信奉逻各斯(logos)的转变。在认识论领域,面对哲学和新兴的科学思潮的进逼,古老的神话或故事(即秘索思)节节败退,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对于世间的万物和引发事变的原因,希腊人开始寻找理性的解释(logondidonai,λбуоν διδονατ),要求话语能够充分展示逻辑的澄明。他们满怀信心,开始着力于寻觅并大力开发观念的可定义潜质,试图通过深入细致的探讨,揭示它们的知识背景。希腊文明的形成当然受到过外来因素的影响。灿烂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埃及文化都曾使它受益匪浅,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模塑乃至决定着它的发展进程。但是,古老的东方文明不着重提倡排除实用因素的学术玄想,因此不太可能教会希腊人养成善于进行抽象思辨的习惯,使其能够有效克服功利的干扰,最大限度地张扬人的理性,全力以赴地进行不依赖于政治和宗教权威的独立思考。logon didonai基本上是一个希腊现象,它所精湛展示的逻辑感和理性精神是典型地属于希腊人的,总体上不为其他古代民族所等量分享。所以,研究希腊认知史的发展进程还可以,或更应该从“内部”人手,即从希腊文化自身中寻找嬗变和递进的轨迹,梳理能够表明走向的脉络。我们认为,希腊逻各斯精神在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尤其是公元前5世纪对秘索思的反叛性勃发,不仅应该,而且似乎必然会有它的知识积淀和学理基础。换言之,逻各斯的萌发需要一些先决条件,因为思维范式的转变不可能唐突发生,决不会在一夜之间从无到有,横空出世。倘若这一设想可以成立,接下来的问题便自然是:这里所说的“基础”指什么?应该怎样理解并具体展示上文提及的“先决条件”?笔者潜心思考这个问题已有多年,认为如果予以提纲挈领的话,我们也许可以把上述条件(或学理前提)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1)人们已基本完成对神人身份的辨识,也就是说,可以范畴性地确定奥林波斯众神已不与人杂处,已经“实在”地退出人的生活;(2)神谕和h释受到质疑,它们的权威开始动摇;(3)人们已开始崇尚实证,试图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取证认识人和事物;(4)已具备初朴的哲学意识,对事物本质上的单一性有所认同,已初步具备揭示事物的普遍性和把握共性的能力;(5)开始提倡思考,要求伸张正义,鼓励言论自由。上述五点具备各自的智性品格,但它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有能力各行其是。它们的作用是互通性的,还在于互为倚靠,互相递接补充,如此方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希腊思想的发展,促进理性学观的形成。考虑到在一篇文章里深入探讨所有这些论点既不合理,也不现实;此外,还因为我们已经撰文阐述过其中的某些内容;所以,本文打算做的,只是针对荷马史诗里人物对卜释的质疑展开讨论,寄望于借此从一个侧面反映西方认知史发展的轨迹,以及人们在前逻各斯时代的认知状况。文章拟主要研讨史诗里的几位头面人物的质疑(卜释),但同时也将涉及他们言行的群众基础,讨论英雄史诗里通常不为人们重视的普通士兵和平头百姓对卜释的不甚重视或缺少笃信的消极态度。
       一
       《伊利亚特》以点题“阿基琉斯的愤怒”开篇。但是,阿基琉斯是被希腊联军的统帅阿伽门农激怒的,并非从一开始就有意与之闹翻。阿伽门农好斗,在《伊利亚特》第一卷里显得骄横拔扈,严重缺少克制。克鲁塞斯老人是阿波罗在克鲁塞的祭司(arētēr,áρηιηρ),享有传释宙斯之子阿波罗旨意的特权。阿波罗主宰卜术,既是祭司和卜师一类人员的师傅,又是他们的权益和人生安全强有力的护佑者。也许是想凭借自己的身份碰碰运气,克鲁塞斯手握黄金节杖,杖上系着阿波罗的条带,也就是说,有着阿波罗认可的从业标志,带着极为丰厚的礼物,来到阿开亚军营,请求赎回女儿。然而,霸道的阿伽门农却不仅没有礼待祭司(hiereus,ιερεǘs),反而颐指气使,态度蛮横,“用严厉的命令粗暴地赶走了老人”。他责令“老家伙”赶快离开营地,“此时不能逗留,将来也不许再来”;否则,“你的节杖(sk-ēpron)和神的条带(sternma theoio)将不能为你保平佑安”。请注意阿伽门农的口气。“神”当然指阿波罗,阿伽门农不会在这一点上搞错。他没有把祭司克鲁塞斯放在眼里,也不在乎得罪祭司的保护神阿波罗。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这位联军统帅对祭卜之术的态度,似乎只要涉及(或有损)他的利益,只要他的怒气上来了,便可以在所不惜,随意责辱一位德高望重的祭司,并对阿波罗有所不敬。如果克鲁塞斯不遵命即刻离开“我们的船舟”,阿伽门农或许还真敢对他动粗,包括要了他的老命。听了如此严厉的呵斥,克鲁塞斯岂能不怕?老人沿着海滩走去,祈求王者(anakti)阿波罗助佑,替他伸冤,严惩阿开亚人。
       克鲁塞位于特洛伊所在的特罗阿德地区,因此必然也是阿开亚人攻击和掠夺的对象。从上下文来看,阿伽门农不敬重克鲁塞斯,似乎不是或不完全是因为此人来自广义上的敌方。在《伊利亚特》里,阿伽门农不仅统揽军政,而且也主持军中的祭神仪式,兼掌宗教事务,集军政和宗教大权于一身。由于地位显赫,声名隆烈,加之有效控掌着军中的祭祀,使得他心血来潮之时为人骄横,办事我行我素,无所顾忌,根本没有把祭司一类的人放在眼里。如果说克鲁塞斯来自盟助特洛伊的特罗阿德地区,卡尔卡斯却是典型意义上的自己人,是为阿开亚联军服务的h师(或先知,mantis,μáνιιs)。卡尔卡斯不是一般的卜者,他得过阿波罗的真传,通今博古,明晓将来,辨释鸟踪的本领无人赶超。荷马也用“无人赶超”一类的词语溢美别的卜者,却从未把他们的名字及卜术与阿波罗的传授直接挂钩,由
       此可见他对卡尔卡斯地位的重视,对他的评价之高。像叱咤战场的英雄们一样,卡尔卡斯的饰词是amumōn,可作“无瑕的”或“无可指责的”解。阿基琉斯重视他的解释,奥德修斯坚信他的卜释准确,将会兑现。然而,对这样一位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阿伽门农却连批带骂,态度武断粗暴。应阿基琉斯的敦请,卡尔卡斯揭示了阿波罗为何引发瘟疫、怒惩阿开亚人的原因,指出那是因为阿伽门农羞辱了克鲁塞斯并拒不交还他的女儿,导致“神射手给我们带来痛苦,并且还将继续困扰”。卡尔卡斯的释事准确。显然,错在阿伽门农。那么,阿伽门农又是如何对待这件事情的呢?他怒气冲冲,“乌黑的心里注满清溢的愤恼,双眼熠熠生光,宛如喷射燃烧的烈火,凶狠地盯着卡尔卡斯”,把他当作出气的对象:
       邪毒的卜者(manti kakōn),你从未对我卜说过一件佳好,
       总是心仪于预言(manteuesthai)凶灾(kak’),是的,
       你从未说过吉利的话(esthlon),没有带来一件成真的喜兆。
       现在(kai num),你又对达奈人讲说你的卜释(theopropeōn),
       声称远射手(hekēbolas)之所以使他们备受煎熬,
       是因为我不愿接受光灿灿的赎礼,交还姑娘,
       克鲁塞斯的女儿……
       阿伽门农不认为卡尔卡斯对事态的解释合乎情理(为何专卜倒霉之事?),恶怒攻心的他对著名的卜师极尽攻击之能事。他不想接受卡尔卡斯对当时事态的卜释,虽然稍后表示愿意交还姑娘,但态度却显得颇为勉强,远非心服口服。他并不真心诚意地认为老人的释言准确,因而丝毫也没有对他表示感恩。此外,他还非常不明智地以错纠“错”,决心抢夺别人的床伴,以弥补自己的损失。很明显,阿伽门农并不欣赏卡尔卡斯对那件事情的洞见和卜释。然而,这位王中之王和“统治辽阔疆域的英雄”对卜术的质疑并不限于那件事。从我们刚才摘引的那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他从一开始就把矛头指向卡尔卡斯的一贯做法,即他作为卜师的“历史”。阿伽门农更热衷于从整体上来评论卡尔卡斯的卜释,而不是仅限于简单的就事论事。在他看来,卡尔卡斯只会预卜灾难,是一位只能预言坏事的(manti kakōn)先知。他把这看作是卜师的个人取向,指责后者内心里总是(aiei)喜欢预卜不测(takak"),所以从未说过吉利的话,释示过佳吉的结果。依据自己对卡尔卡斯卜事特点的总体认识,阿伽门农由一般到具体,以极不欣赏的口吻谈论起卜师对那件事情的说释。应该看到的是,阿伽门农质疑卡尔卡斯的卜术,并不是因为后者卜事不准,而是因为他从不预卜佳好。由于卡尔卡斯从不预言吉利之事,阿伽门农才不欣赏他的卜术,乃至不信(起码是不认真对待)卜释的内容。但是,即便如此,这位联军统帅对待卜术的态度还是有问题的。他不是像阿基琉斯那样,注重了解卜师的“知晓”(ti oistha)并以后者的睿智指导自己的行动,而是斤斤计较于卜释结果的善恶,以此作为评价卜师水平的标准。在这一点上,阿伽门农的见识显然不如看似缺少内秀的阿基琉斯。此外,我们刚才说的是“即便如此”——这是一种包含假设和“让步”的说法。实际情况并非如阿伽门农以为的那样,即卡尔卡斯真的从不预言佳好,或从不帮助阿开亚人取得成功。比如,老人关于战争结局的卜释无疑是有利于阿开亚人的,能让将士们听后高声欢呼,而阿开亚人之所以能成功实现在伊利昂的登陆,兵临城下,靠的也是他凭借阿波罗传授的卜释之术(dia mantosunēn)的神妙引导,有他的不可抹煞的功劳。阿伽门农对他的指责显然不能成立,与事实不符。此外,他在《伊利亚特》1.93—100里所作的卜释尽管对阿伽门农个人不利,却对全军有益,因此不应被视为“预言凶灾”。阿开亚人最终按他的卜释办事,而阿波罗也随之中止了给他们酿成灾祸的行动。卡尔卡斯的睿智减轻了希腊联军的伤亡。
       阿伽门农对卜师和卜释之术不甚恭敬,这么说大概对他不至于有太多的不公。以史诗人物的观点来评判,即便卜者预示不测(或不吉利之事),人们也不应把这当作理由,全面否定或以抵触的情绪来对待他的卜释。相信卜术,也包括相信卜师释示的不吉利之事,相信坏事也可能成真。其实,阿伽门农并非一概质疑所有的卜释。他知晓战事的结局,即特洛伊战争将以阿开亚人的胜利告终。有理由设想,这一预知的来源或许与卡尔卡斯的相关卜释有关。当然,此类“消息”也可能来自其他渠道,比如来自宙斯直接派遣使者致送的信息,或从某个神谕那里得到的神的旨意。阿伽门农乐于听闻吉利的消息,哪怕其中可能包含神的欺骗。看来,如果卜者预言佳好,他是愿意接受的,但卜术自有它应该坚持的严肃性,不以迎合统帅个人的喜好为释事的第一原则。宗教也崇尚“公正”,以它的方式昭示什么是负责任的态度。在这方面,阿伽门农显得有点反潮流,有点玩世不恭。当然,作为联军的统帅,阿伽门农敬神,不存在信仰危机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位处于认知转型期(《奥德赛》里的正面人物将以更大的热情关注实证)的史诗人物,他或许会偶尔感悟到卜释的随意性和不甚可靠,产生质疑的冲动。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或许可以,也应该得到肯定,那就是这位联军的掌门入已无意无条件地笃信卜师的释言,经常不愿意尊重卜事的“规律”和它所应该遵循的“中性”原则。对于他,接受卜释是有条件的,是可以有所取舍的;在他的心目中,古老的占卜之术已不具备不受质疑的权威了。
       阿伽门农错了,这一点在荷马看来大概没有问题。但是,若用今天的眼光来衡量,他却是对的。他的质疑代表先进,客观上“学理”地引导着西方认知观发展演变的潮流。什么是走对了路的瞎子?阿伽门农的质疑便是。他的明智体现在他的“愚蠢”之中。这样的事情让人读来多少有点哭笑不得,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并予以重视的文本(也是“历史”)事实。
       二
       不知熟悉《伊利亚特》的读者是否已经注意到如下巧合:荷马让阿开亚全军的统帅阿伽门农质疑卡尔卡斯的卜术,也让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犯下同样的错误,怒斥了普鲁达马科斯的释言。普鲁达马斯何许人也?他乃潘苏斯之子,和赫克托耳同龄,“出生在同一个夜里”,赫克托耳擅使枪矛,但普鲁达马斯却更为能言善辩(muthoisin),极富智慧,像奈斯托耳在阿开亚人中一样,他在特洛伊人中最具瞻前顾后的睿智。普鲁达马斯本人也明白这一点,认为自己对事变有着最深邃的洞见(malista dekoutos anegnō)。荷马没有以诗人的身份称他为先知,却让他自己宣告作为一位神意解示者(theopropos)的身份,并且通过相关的上下文予以证实。我们知道,theopropos也是卡尔卡斯的身份,在相关的上下文里,与oiōnistēs(鸟踪识辨者)和mantis(卜者、先知)没有
       本质的区别。特洛伊军中有一位最好的h师或鸟踪识辨者(oiōnopolōn och" aristos),名赫勒诺斯。然而,《伊利亚特》里没有此君卜释的见例,惟一的一次能够显示他灵性的活动,是“悟察”到阿波罗对雅典娜的几句讲话。军中实际上从事卜释的是普鲁达马斯。无论普鲁达马斯是不是特洛伊的官方卜师,他的实际地位是最接近于这一身份的,是军中卜释兆示的权威。以他的过人智慧和对卜术的精深了解,普鲁达马斯受到将士们的爱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心知(thumfi eiedeifi)征兆的真义,他的话人们爱听(peithoiato laoi)。
       普鲁达马斯和赫克托耳都是驰骋疆场的勇士,有时率部并肩战斗,这一点与卡尔卡斯和阿伽门农的关系不同。普鲁达马斯和赫克托耳统领的部众人数最多,作战最勇,应该是全军的主力。特洛伊人掩杀到阿开亚人垒筑的墙边,只要冲捣过去,便可放火烧船,断绝敌人的退路,然而其时的他们却变得“犹豫不决,站立在壕沟旁边”。原来,正当他们急于过沟之际,眼前却出现了一个鸟迹,一只苍鹰搏击长空,翱翔在人群左边,“爪掐一条巨蛇,浑身血红,仍然活着,还在抗争,不忘搏斗,弯翘起身,突袭捕者的胸脯,贴着颈口,飞鹰松爪,让它掉落,出于伤痛,将其坠入地上的兵群之中,自己则尖叫一声,飞旋而下,顺着疾风”。特洛伊人或许没见过这样的阵势,顿时吓得浑身发抖,目瞪口呆地望着这条横卧在他们中间、“由带埃吉斯的宙斯致送的”蛇虫。其时,像当年卡尔卡斯面对瞠目结舌的阿开亚人卜释宙斯致送的蛇食麻雀的兆象一样,普鲁达马斯当仁不让,当即对勇猛的赫克托耳说话,认为战事的走向会如同鸟迹所示,最终不利于特洛伊人。他不仅明确知晓飞鸟出现的位置不利于己方,而且还从雄鹰“丢却猎物,不及逮回窝巢,撇下未竟的所做,未及饲哺雏小”这一兆象中看出释意,亦即特洛伊人即使凭借强大的军力,把阿开亚人的护墙冲破,迫使他们回跑,“我们也无法从船边原路撤回,保持良好的队形”,成群的特洛伊军兵将被阿开亚人“用青铜砍倒”。普鲁达马斯认为,此乃一位通晓神意之人(theopropos)对兆象的正确卜释。他的意思是明确的,那就是特洛伊人不应不顾兆示的警告,冒险冲过壕沟。稳妥的做法是服从神的旨意,不要鲁莽进攻。此时的普鲁达马斯或许已朦胧萌生尽早撤兵,回城后利用高大的墙垣屏障与阿开亚人对垒,逐步消耗并进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念头。显然,他的想法是正确的,他对兆象的卜释也是准确的。事实证明,赫克托耳当时若能听从他的劝告,日后便不会遭致惨败,危及自己的生家性命。
       然而,赫克托耳并不买账。如同上文所示阿伽门农的做法,他“恶狠狠地盯着”普鲁达马斯,进行了严厉和不留情面的驳斥:
       普鲁达马斯,你的话,不再使我乐陶,
       你知道应该怎样说话,胜似此番唠叨。
       但若这些确是你的想法,出于思考,
       那么一定是神明(theoi),是他们弄坏了你的心窍(phrenas),
       你要我忘却炸响雷的宙斯的
       嘱告,他曾亲自(autos)对我点头,对我
       允诺(hupescheto)。
       在赫克托耳看来,与宙斯的嘱告或谋划相比,普鲁达马斯的言说(agoreueis)根本算不得什么。但是,普鲁达马斯的卜释(hupokrinato)是依据宙斯致送的兆象作出的,因此如果卜对的话,显然也反映宙斯的意志。宙斯曾同意让赫克托耳一直掩杀到阿开亚人“凳板坚固的海船”,而此刻却又致送征兆,示意特洛伊人不应冲过壕沟,放火烧船。大神的旨意前后矛盾,形成误导,为赫克托耳的正确辨识增添了困难。这当然是宙斯的不对。但是,赫克托耳过于相信宙斯的承诺,没有看出他的谋划包含骗局,不仅驳斥了普鲁达马斯的卜释,而且完全忽略了宙斯致送的此番兆象所传送的最新信息。大概是被宙斯先前的承诺冲昏了头脑(荷马会说迷糊了心窍),他的发言由对普鲁达马斯卜释的驳斥而追踪到对鸟迹的质疑,表述了一番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或许颇值得称道的高论:
       然而,你却要我信服飞鸟(oiōnoisi),它们把长长的翅膀
       振摇,我不在乎这些,不会答理这套,
       不管它们飞向右边,迎着黎明(ēō)和太阳(ēelion),
       还是飞向左边,对着黑夜昏浊。……
       只有一种鸟迹(oiōnos)最好(aristos):战斗,保家卫国。
       看来,赫克托耳和他的母亲赫卡贝不同,后者会怀疑宙斯派遣伊里斯致送的令言不能确保儿子的安全,劝他请求宙斯致送鹰兆“保证”。赫克托耳则不然。有了宙斯“点头答应”(kateneuse)的计划,他可以不在乎任何飞鸟的兆现, “不会答理这套” (oud"alegizō),无论它们出现在右边还是兆示凶祸的左边,一概不予理睬。赫克托耳大概忘了,雄鹰是宙斯的信使,传递他的意旨,它们的动向经常是一个愿意服从宙斯旨意的人所不应忽略的征兆。然而,他还是选择了不予搭理,遣词用句有所偏激,几乎全盘否定了鸟迹的示兆功能。对于一位史诗人物,这么说是需要胆量的,尽管赫克托耳的否定有服从大神宙斯的谋划作为前提,因此不会,事实上也没有被视为“异端”。不过,赫克托耳的质疑即使没有上述原由也是不彻底的。事实上,他也像阿伽门农一样,喜欢听吉利的释示。倘若鸟迹有利于战斗和保家卫国,那便是“最好的”,当然也是他所乐于接受的那种。他之所以说无论鸟迹出现在哪边他都不信,或许是因为眼前的兆象出现在左边,预示灾祸。
       赫克托耳对普鲁达马斯的态度是严厉的。这种严厉甚于阿伽门农对卡尔卡斯和克鲁塞斯的责斥。这或许与赫克托耳因为有宙斯的承诺而助长的对卜术更大程度的质疑有关,此外或许也因为当时的实际情况,即军情的紧急使然。他彻底误解了普鲁达马斯卜释兆象的善意,先是责问他为何惧怕战争和杀戮,继而又指责他缺少豪勇,经不起战火的炙烤。阿伽门农曾痛斥卡尔卡斯热衷于预卜灾难,却根本未提杀字,对于克鲁塞斯也只是从“侧面”作了可能杀他的警告。赫克托耳则不是这样。这位被海伦称为说话“温文尔雅”。的特洛伊王子竟然一点不给面子,当众羞辱了一位和他一起统兵、并肩战斗的同龄人,公开扬言有可能动用“我的枪矛”:
       但是,倘若你在鏖战中畏缩,或唆使
       他人逃避战斗,用话语诱惑,
       那么你会即刻送掉性命(apo thumon),死于我的枪矛。
       在对待宙斯的兆示以及普鲁达马斯释兆一事上,赫克托耳错了。他对普鲁达马斯的态度不是接近,而纯粹就是粗暴,说明他的性格远非完美无缺。尽管如此,他的错误仍有可资开释的理由,比如宙斯先前通过伊里斯向他传达的承诺就是他此刻可以挥舞的“尚方宝剑”。此外,从战术的层面看问题,赫克托耳质疑普鲁达马斯的卜释不仅没有错,反而很有可能是对的。这么说听起来有点奇怪,却是一个不能
       否认的事实。痛斥过普鲁达马斯,赫克托耳带头冲击,将士们随后跟进(其中大概也包括普鲁达马斯),喜好炸雷的宙斯从伊达山上刮来疾吹的风暴,卷起飞旋的泥沙,直扑船舟,以此迷糊(theke)阿开亚人的心智(noon),使特洛伊人和赫克托耳争获光荣(kudos)。宙斯没有阻止特洛伊人和赫克托耳的进攻;相反,他还刮来风暴,搅乱阿开亚人的心智,助佑特洛伊人扩大战果。特洛伊人准确理解宙斯的意图,亦即他的兆示(teressi),凭借自身的刚勇,迅猛冲击,试图捣毁阿开亚人的高墙。由此看来,赫克托耳主张继续猛攻是对的。那么,是普鲁达马斯错了?回答是,普鲁达马斯也没有错。他是从战役(即战斗的进程和结局)的层面来卜释宙斯旨意的,尽管他自己并不明晓这一点,而赫克托耳则是从战术(即眼下应该怎么做)的层面来理解宙斯送刮的狂飙,并且很可能还会由此联想到宙斯对他的承诺,坚决执行了大神的战术意图。他和赫克托耳都有理由自以为正确,失误在于弄不清兆示(和宙斯用意)的战役和战术(即近期目标)之分。问题与人的认知局限有关,当然也与宙斯缺少“范畴”意识和意图表述的不一致性有关。在短短的150多行里(这段话所示情节占用的时间并不长),宙斯两次发送兆示,所含旨意互相矛盾,一个警示特洛伊人,似乎是鼓励他们停止进攻,另一个则明确激励他们推进,使他们争获光荣。当然,如果分别从战役和战术的层面来评判,这两个兆示的指对都不成问题,但以史诗人物的认知水平来衡量,要他们做到如此的细分确实有困难。连“精擅谋略”、贵为奥林波斯之主的宙斯本人大概也分不清这里面的玄奥,故而连发了两个旨意上互相抵触的兆示,无端增加了凡人认知的难度。宙斯不擅长细致的分辨,这当然也反映史诗时期人的认知水乎,是逻各斯意识薄弱和哲学感不强的体现。
       三
       《伊利亚特》里有交战双方的主帅阿伽门农和赫克托耳,而“事过境迁”的《奥德赛》里也有一位有身份的质疑卜释者,即求婚人的首领欧鲁马科斯。这说明在史诗设定的文化氛围里,当众质疑卜释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需要显赫身份衬托的首领行为。无论诗人有意与否,他让质疑者们拥有如此厚重的身份,至少说明他已下意识地感悟到问题的严重性。欧鲁马科斯乃波鲁波斯之子,伊萨卡本地人,和求婚人的另一位首领安提努斯一样,是伊萨卡众多王者(basilfies)中的两位有篡权欲望的野心家。据忒勒马科斯介绍,此人在伊萨卡享有很高的声望,市民们看他“就像看视神明”(isa thesi);他是求婚中“远为杰出的一员”(pollon aiistos anēr),“最想婚娶我的娘亲,抢夺奥德修斯的光荣”。如果愿意相信雅典娜的描述,欧鲁马科斯是最可能婚娶裴奈罗佩的人选,致送的礼物最多。不仅如此,作为求婚人的首领(archoi),他和安提努斯是“那帮人”里力气最大的强者。此君很可能是求婚人中的一号人物,在当时的伊萨卡权势显赫,炙手可热。
       遵照雅典娜的训示,忒勒马科斯传令召开集会。集会上,年轻的王子怒斥求婚人的倒行逆施,警告说倘若他们继续胡作非为下去,他将祈请长生不老的神明,请宙斯做主,给予报应,使他们“死在这座房宫,白白送掉性命”。宙斯显然听见了忒勒马科斯的宣讲,随即遣下两只雄鹰,后者比翼齐飞,舒展宽阔的翅膀,翱临会场中央,然后抖动羽翼,俯冲人群,硬爪互相撕绞对方的脖子脸颊,又掠过入群,疾飞至右边(dexiō)上方。众人眼见鹰兆,惊诧不已,心里默默思量,不知何事将会临落(teleesthai)。普通人对复杂兆象通常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目瞪口呆,等待“高人”的点拨。不过,比起《伊利亚特》里的阿开亚军兵,伊萨卡民众在这方面还是有所长进的,因为他们除了同样表示“惊诧”外,还能在心里琢磨思量(hōmēnan d"ana thumon),大概是试图穷竭自已有限的心智(noos),寻找解释兆象的答案。。民众的努力很可能是徒劳的,但他们毕竟做了,也许这就是进步。不过,在史诗里,公开卜释复杂兆象应该是卜师或行家里手的事情,一般人即便在内心里嘀咕,也不能(或许也没有能力)公开释说。当众卜释复杂兆象的权利不属于他们。通晓卜术的老英雄哈利塞耳塞斯于是当仁不让,责无旁贷地当众说话,卜释宙斯致送的兆象:
       听着,伊萨卡人,聆听我的说告。
       我要特别警示求婚者(mnēstērsm),
       巨大的灾难正在滚落。无疑,奥德修斯
       不会久离家小,现时已在某地,我想,
       置身不远的近处,谋划破毁死亡,对那帮人
       一个不饶。我们中的许多人也会遭难,……
       我预言此事(manteuomai),知悉兆卜的堂奥,确实知晓(eueidōs)。
       关于他,我宣称一切都已实现(teleutēthēnai),如我
       所料,当着阿耳吉维人登船出战
       伊利昂,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与他们一道。
       我说过,在历经磨难并痛失所有的伙伴后,
       在第二十个年头,他会返回家门,
       不被任何人察晓……
       看来,哈利塞耳塞斯确实身手不凡(他完全可以像普鲁达马斯那样自诩为theopropos,尽管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不仅准确卜释了眼前的复杂兆象,而且早在20年前就已精当预卜奥德修斯的归期以及归家的方式(即“不被任何人察晓”)。然而,欧鲁马科斯却不以为然,当即予以驳斥。欧鲁马科斯没有像阿伽门农对待神职人员那样恶狠狠地盯视哈利塞耳塞斯,也没有用死亡相威胁,但他说话刻薄,轻蔑中夹杂讽刺,挖苦中含带几分诙谐,展示了较高的修辞技巧:
       回去吧,老先生(geron),对你的孩子卜兆(manteueo),
       免得他们将来遭灾难逃。关于这些事情,
       我能给出远为佳妙的卜释(pollon ameinōmanteuesthai),比你的老到。
       欧鲁马科斯的幽默来自放纵骄横的自信,自以为对卜术的了解胜似哈利塞耳塞斯,有着后者所不及的真知灼见。他随即侃侃而谈,道出了自己对鸟迹的解释:
       阳光下众多的鸟儿(omithes de te polloi)四处
       飞绕,并非所有的它们都在致凶显兆(enaisimoi)。奥德修斯
       死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真想你和他
       死在一道。这样,你就不会唠叨这些个卜词(theopropeōn agoreues),
       也不会挑唆忒勒马科斯生事……
       上文提到欧鲁马科斯扬言他能作出更好的卜释,不知他所说的“奥德修斯死了……”是否就是他心目中的释言。从上下文来看,这样的解析或许不甚确切,而欧鲁马科斯本人大概也无意把他的观点与兆象对接,故而在语序上采取了有“间隔”的表述方式。欧鲁马科斯关于并非所有的鸟飞景状都能显兆的观点,使我们联想到裴奈罗佩关于并非所有的梦景都会应验的见识。能够这样说话,说明他对卜释之
       术是有思考的,他的驳斥也是一种经验之谈。当然,此君误用了他的经验(让我们沿循诗人的思路说话),此外他也未能指出示兆与非示兆鸟迹的区别性特征。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还有欧鲁马科斯多次使用表示“卜释”(或与此相关)的词汇,把它们放置在否定释义的上下文里,强势表述了蔑视卜术的逆反心理。诚然,欧鲁马科斯没有说所有的鸟迹都不显示神的旨意,但他公然蔑视一个示兆意象明显的鸟迹的大胆做法,似乎容易使人怀疑他会信奉别的由鹰鸟致送的兆象——他会提出更“正当”的理由,否定以常规姿态飞翔的鹰鸟的示兆功能。欧鲁马科斯的质疑没有就此中止。在表示过坚持追婚裴奈罗佩的态度后,他又重申了不信哈利塞耳塞斯卜释的(一贯)立场:
       我们也不在乎你老先生能作的(任何)卜兆(theopropiēs),
       预言不会实现(mutheia akraanton),只能使你更加让人恨恼。 从这两行诗里可以看出,我们的上述推断正确,因为欧鲁马科斯在此采取的是对一位有识之士的卜术全盘否定的态度,亦即不打算接受哈利塞耳塞斯可能作的任何针对鸟迹的卜释。这是一种涉及“整体”的否定,是整体意义上的断然拒绝。我们推测,倘若哈利塞耳塞斯迎合求婚人的心态,释言吉利,欧鲁马科斯或许会乐于接受。但是,从他的说话和口气判断,他似乎已不再相信哈利塞耳塞斯会给求婚人卜来吉祥,故而干脆声明不接受后者的任何卜释,以此表明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坚定态度。
       《奥德赛》里有两位(泰瑞西阿斯除外)以人物身份实际出场的精通卜术者,一位是哈利塞耳塞斯,另一位便是波鲁菲得斯之子塞俄克鲁墨诺斯。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都与欧鲁马科斯有过正面的话语交锋,受过他的讥贬。也就是说,欧鲁马科斯不仅严厉抨击了哈利塞耳塞斯的卜术,而且还毫不留情地嘲笑和揶揄了塞俄克鲁墨诺斯的释兆。这种现象在《奥德赛》里绝无仅有,在《伊利亚特》里也只有阿伽门农的所作所为可以勉强同比。但阿伽门农并没有质疑克鲁塞斯的卜释(当然克氏也没有作过预卜),因此他的质疑对象仅为卡尔卡斯,在涉及面上小于欧鲁马科斯。或许是因为欧鲁马科斯乃《奥德赛》里的一个反面人物,诗人在描述他的质疑时更能放开手脚,让他先后两次发难,咄咄逼人,充当了作品里强力质疑卜释的“冤大头”。
       奥德修斯的厅堂里,雅典娜有意让求婚人继续胡作非为,放纵他们的狂傲。克忒西波斯掷甩牛蹄击打,被奥德修斯躲过。决战的时刻正在临近。雅典娜搅乱求婚人的心智,催发他们难以抑制的狂笑,歪张着无法自控的颌角,“吞噬血染的肉块,双眼泪水注浇,怪笑之声似哭嚎”。其时,神一样的(theoeidēs)卜者塞俄克鲁墨诺斯发话,称求婚人已遭遇某种邪灾(ti kakon),头脸和身下的膝盖已被黑夜(nakti)蒙罩。以一位出自卜筮世家、精通巫卜之术者的玄妙感觉,他看出前厅里到处都是鬼影(eidfilsn de pleon),充斥院落,拥挤着跑下昏黑的厄瑞波斯(Erebosde hupo zophon),太阳从天空消失,“邪毒的雾气弥漫”。人的心智(noos)一旦被搅乱,就可能做出荒诞的事情。当时的情景不同于宙斯掷送的雷爆或别的兆示(比如说鹰鸟)。那是雅典娜特意“制造”的一个不同寻常的朕兆,使求婚人参与其中,成为兆象的一部分。在这里,求婚人既是兆示的接收者(如果他们愿意从中“收取”某种信息的话),也是它的参与者,被动接受了神意的魔幻摆布。求婚人无知,当然不可能解兆,他们甚至没有看到宫居里展现的这场奇景,木知木觉,感受不到这个预示大难即将临头的凶兆。这或许也是此兆不同于一般兆象的地方——接兆者(指求婚人)看不见兆示以及它所包含的凶险,对凶象视若无睹。
       对凶象视若无睹当然不显示明智,却能使人保持虚假的自信,质疑卜术。求婚人就是这样的,他们从因为“着魔”而加剧的无知中得到的不是羞愧,而是过分的轻松和狂妄。听罢塞俄克鲁墨诺斯的释言,他们全都发狂大笑,显然一点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沉溺于无知带来的快乐。不过,求婚人的无知并非完全出于他们自己的过错。雅典娜不会让他们知晓此事的堂奥,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有悖她搅乱他们的心智以及使他们继续放纵骄横的初衷。此外,求婚人参与了示兆,尽管是被动的,却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经历,一般史诗人物不会有这样的“快乐”感受。大概是受到同伙们放胆狂笑的鼓励,也可能是因为他对巫术确有自己“独到”的见识,欧鲁马科斯再次自告奋勇,充当求婚人的代言人,针对塞俄克鲁墨诺斯的释言说道:
       这个陌生人疯了(aphrainei),新近从外邦来到。
       来吧,年轻人,把他送出宫所,去往
       聚会之地,既然他认为此地像是已被黑夜包裹(take nukti eiskei)。
       欧鲁马科斯说话还是一如既往地直截了当。从他的用词和口气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塞俄克鲁墨诺斯释言的态度。卜师的预言在他看来一文不值。塞俄克鲁墨诺斯当然没有心智失常,但欧鲁马科斯却一口咬定他aphrainei,凭据大概是前者说了他所不屑一顾的释词。我们记得他曾经揶揄哈利塞耳塞斯,不客气地要他“回家去,老先生,对你的孩子卜兆”。这一回他的用词不同,但意思却大同小异,那就是根本不理会卜者的言论,要他离开,实际上等于宣布了卜者是不受欢迎的人,不配对大家讲话。这种蛮横的态度当然也颇为吻合欧鲁马科斯的王者(或贵胄)身份。我们知道,阿伽门农曾以同样的骄横责令阿波罗的祭司克鲁塞斯离开会场。然而,有一点值得关注。如果说阿伽门农责令克鲁塞斯离开船边阿开亚将士的集聚之地,欧鲁马科斯却要在场的年轻人(即求婚人)把塞俄克鲁墨诺斯赶出奥德修斯的房宫,去往会场(eis agorēn)。会场(agorē)是说话的地方。难道欧鲁马科斯有意让塞俄克鲁墨诺斯当众发表演说,重复他的释言或是针对求婚人的质疑进行解释?事情应该不是这样的。求婚人惧怕民众了解他们的恶行,自奥德修斯出战伊利昂后就没有举行过集会,其时自然更不会愿意引火烧身,当众公开他们的错恶。比较可行的做法应该是把这句话与下文联系起来解读。欧鲁马科斯的意思或许是:来吧,同僚们,把这个家伙赶出房宫,弄到集会之地(eis agorēn),因为那里亮堂——既然他认为这里漆黑,像是已被黑夜笼罩。抑或,欧鲁马科斯只想耍耍他作为首领的威风,其实并无言出必果的意思,真要把塞俄克鲁墨诺斯弄到会场上去“出丑”。我们无意穷竭可能的解释,但有一点应该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他看来,卜者必须离开,不能继续在那个地方唠唠叨叨,进行徒劳无益的卜释。塞俄克鲁墨诺斯拒绝“派人送我”,径自步出厅堂,前往忒勒马科斯的好友裴莱俄斯的家居,受到热情的接待。
       四
       在史诗里,质疑卜释固然是少数重要人物
       的个人行为,但他们的做法却不是孤立的,有着我们所不应忽略的群众基础。换言之,他们的质疑不一定必然是个人的胆大妄为,不一定是民众所深痛恶绝的大逆不道。质疑是可行的,是可以当众表白的,远非不能为公众所理解,更不会受到唾骂。欧鲁马科斯严厉驳斥哈利塞耳塞斯卜释的做法没有引起阿开亚人(此处指伊萨卡人)的公愤,连忒勒马科斯也没有针对他的卜释观进行反驳。伊萨卡公众似乎并不十分相信哈利塞耳塞斯当年的预卜,起码是淡忘了那个事件,否则我们将很难解释这位老英雄为什么会觉得有必要对他们温故知新,旧事重提,重复20年前作过的卜释。老英雄的重复是有必要的。有理由相信伊萨卡人确实不再对当年的那件事情留有深刻的印象,这使得他们不倾向于坚信奥德修斯能够返乡,惩罚求婚人的倒行逆施。另一位老人门托耳责怪他们忘记了奥德修斯的亲情与和善,面对求婚人的恶行,在民众大会上静坐不语,一言不发,“不用话语驳斥”,“尽管他们人少,你们人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万马齐喑”的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许就在于伊萨卡民众趋于淡漠的信兆意识。起码,在他们心目中,哈利塞耳塞斯的卜释不具备不可逆转的可兑现性,不能“保证”奥德修斯会如期归返,为他们痛斥求婚人的恶行(假如他们愿意这么做的话)和由此引起的对抗提供安全保障。
       有趣的是,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特洛伊前线,发生在阿开亚军中。战前,阿开亚联军在奥利斯集结。其时,宙斯遣送一个兆象,而依据卡尔卡斯对它的卜释,阿开亚人将在第十年攻克伊利昂。卜师的释言准确,战争确实将如期结束,以阿开亚人的获胜告终。阿开亚人在特洛伊苦战九年,战争已进入第十个年头。按理说只要再作最后的坚持,他们便可夺取胜利,然后返航回家。然而,他们对战事的理解却不是这样的。在他们看来,战争不是即将结束,而是难以定测它的终期,胜利不是即将获得,而是难以预期它的归属。卡尔卡斯当年的卜释,要么被基本忘却,要么只是存留淡漠的印象。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虽然他们还依稀记得卜释的内容,但已倾向于认为预言不太可能实现,因此对胜利不再抱有希望。让人不敢恭维的是,阿伽门农居然对此一无所知。他不仅没有想到有必要激励将士,督劝他们苦战,而且还反其道而行之,凭借突发的奇想办事,宣布撤兵返航,以此来试探他们的士气。结果可想而知。阿开亚人一窝蜂似地涌向岸边的海船,急于启航回家,“动手将船底的挡塞搬开”。阿伽门农佯装的失败情绪远比卡尔卡斯当年的预卜更有说服力,更能调动士兵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做那种与获胜无关的事情,准备拱手让出即将到手的胜利果实。情况紧急,千钧一发。关键时刻,奥德修斯挺身而出,要求大家留下来继续战斗,以便亲眼见证卜释的正确。鉴于阿开亚人已淡忘或不再坚信卡尔卡斯的释言,奥德修斯不厌其烦,对大家详细描述了当年宙斯致送的兆象,并以直接引语的方式复述了卜师的预言。听过奥德修斯的鼓动后,阿开亚人方才仿佛温故知新,复又记起当年发生的事情,于是纵情欢呼,赞同奥德修斯的讲话。
       阿开亚军勇们的“健忘”,肯定给当时在场的老英雄留下了印象。为了使他们坚定信念,老人回顾了出征前宙斯致送的另一个兆象。那一天(ēmati),宙斯点头答应,并把闪电打在“我们的右边上方(epidexi),显示吉祥的兆示”(enaisima sēmata phainōn)。应该说,宙斯的兆示是明确的,但阿开亚人显然不是那么确信,或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忘了当时的情景,以至于使奈斯托耳觉得有必要提醒大家记取兆象所示的吉利(enaisima),战斗到底,“谁也不许急于返航回家,和一个特洛伊人的妻子睡觉”。阿开亚人不是有意冒犯神灵,但他们对卜释的应验性缺少长效的热情,不能做到常时间地坚定信仰,因此需要“有识之士”及时予以点拨,予以旧事重提和作出更多或更明晰的解释,恐怕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阿开亚人信兆热情的弱减,是怀疑情绪的一种曲折表现,它的存在和积聚为少数精英人士的公开质疑提供了社会——亦即群众——基础。精英人士的反潮流举动不是孤立无援的现象,从普通人对卜释的“冷漠”和精英人士对它的质疑中,我们可以读出某种内在的关联。卜释确实已不具备不可怀疑乃至挑战的权威,不再那样的神圣,它的正当性不仅受到了某些高层人士的质疑,也在民众或士兵群众的心目中失去了必须长期予以记取的兑现效应。荷马描述的史诗社会里已经出现可觉察的信仰危机,这一倾向在后世渐趋明显,质疑逐渐由一种受到压制和批判的不正当做法,转变成为一种经常无须担心受到谴责并得到众多精英人士公开赞同的正当行为。质疑卜释(和神的谕旨),当然体现人的认知观的进步,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此乃实证意识和科学精神萌发的先决条件或学理前提。质疑导致实证,而实证又将导致新思想和新观点的产生。后世的自然哲学家们延续了史诗人物勇于质疑和求证的做法,把探察及实证的触角引入自然研究领域,缓慢然而却合乎情理地促成希腊学观的范式转变,至公元前5世纪,已经比较牢固地确立起逻各斯在思想界的统领地位。
       希腊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类似于古埃及社会里权势显赫、几乎是从不失手地控制着人们思想的僧侣阶层。荷马史诗里,卜师的地位远在王者之下。他们的预卜虽然可资参考(而且经常是重要的参考),却不是决策。卜师不参加首领间军机大事的讨论。诚然,卜术受到神或神力的护佑,但史诗里的神灵从不直接干预人的质疑,对阿伽门农和赫克托耳的“冒犯”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神的大度里有诗人的雅量。事实上,诗人不仅允许人物质疑卜释,而且还以他的方式暗示神致的兆示有时似乎确实可以商榷,因为它们并非总是十分明晰,个别情况下甚至可能互相矛盾。对于间接的质疑,亦即上文谈到的民众或士兵群众对卜释内容的淡忘,诗人的宽容更趋明显,几乎达到了默认的程度。当然,诗人也可能没有意识到公众的淡忘是一种间接的质疑,但事态本身毕竟是存在的,不能,也不容否认。诗人客观“记载”了希腊人认知观的进步。
       荷马不忌讳史诗人物质疑卜释(包括提出新的或不同的见解),在这方面表现出一位大诗人的宽容。然而,必须看到的是,质疑卜释既不是诗人愿意从正面进行鼓励的举动,也不是他有意提倡的史诗人物对神致的兆象和占卜之术应取的态度。在荷马史诗里,质疑卜释总的说来不是一种正确和令人欣慕的举动,不会给质疑的当事人带来好处。通过结果或结局对质疑事实上的否定,诗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这样一条“真理”,即质疑卜释通常对等于错误,不信神致的兆象是鲁莽和愚蠢的行为。一般说来,公开质疑卜释不表现当事人的睿智。相反,它暴露当事人的狂傲以及由此导致的对时局的错误判断,表明他们将为自己的愚蠢付出惨重的代价。在荷马史诗里,质疑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诋毁神意,更不是为了宣扬无神论,
       而是为了用事实(即质疑者的错误)证明卜术的价值和卜者释言的正确。这一点在求婚人的经历和结局中看得尤为明显:他们忽略兆象和预释的警示,“帮助”命运的兑现,自以为聪明,实则愚不可及,非常“主动”和积极地做下不符合自己根本利益的蠢事。欧鲁马科斯死于非命,被奥德修斯发箭击杀。总之,在荷马看来,质疑卜释不是明智之举,一个真正的聪明人不应或不宜做出这样的举动。奈斯托耳和奥德修斯都不曾质疑卜释,而他俩是史诗里(活着的)最具智慧的聪明人。崇高的地位和显赫的身份都不足以有效支持人物的质疑,不能梗阻释言的“实施”。质疑或许需要勇气,却从不代表正确。阿伽门农和赫克托耳都有显赫的身世,是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战功卓著。然而,当他们受激情(或豪情)的驱使而质疑卜释时,他们却错了,尽管倘若有意辩解的话,二位或许都可以讲出各自的道理。卜释之术或许不总是那么精确,它的运作也并非无懈可击,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或者说作为一个反映神意的手段和沟通神人意愿的渠道,它是有效的,应该受到尊重。荷马不鼓励人们滥反传统。在他看来,维护既有的神学道统比对它的反叛更能体现人的睿智,更为有利于人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命运多舛的生存。
       然而,不幸的是,在忠诚捍卫卜释的神学道统这件事上,荷马错了,因此很遗憾地并不代表先进。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仍然愿意相信他的抱残守缺是出于某种善意,但历史不会像我们一样看重情面,它所注重的经常不是人的愿望,包括伟人的一厢情愿,而是事变的客观进程。好心也能办坏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的卜释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荷马的权威未能阻止西方思想史符合自身规律的发展,虽然我们不应忘记,这位伟大诗人在守旧的同时,不仅也适度体现了理解和宽容,而且似乎还歪打正着,以他的方式告诉人们,研究西方认知史的发展,追踪西方人对卜释的质疑,后人应该从他的史诗里寻觅源头。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刘 锋质疑卜释
       陈中梅
       内容提要在古希腊,理性学观对古老的神话释事的替换,表现为逻各斯(logos,λбyos)对秘索思(mythos,υνvos)的持续否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雏范式的转变。科学精神的兴起不是横空出世,它的强势萌发必然会有一些蕴涵于希腊文化内部的原因。除了别的关键因素,神致的兆示和卜释受到质疑,也是导致(哲学)理性产生的重要前提。阿伽门农当众羞辱卜师,责斥他的卜释,甚至敢于对阿波罗有所不敬。同样,赫克托耳可以无所顾忌地怒斥普鲁达马斯的明智释言,表示只要有了宙斯的允诺,人们便可以不再“信服飞鸟”。欧鲁马科斯走得更远,他两斥卜释,对卜师肆意讥辱。首领级人物质疑卜释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有着不客忽视的群众(亦即社会)基础。尽管诗人的本意是想通过描述质疑的“失败”来反证卜释的正确,从而坚定人们对它的信念,但种种迹象表明,在荷马史诗里,古老的卜术已不再通行无阻,它的释事权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词兆示 卜释 质疑卜释 阿伽门 农赫克托耳 欧鲁马科斯
       公元前5世纪,希腊学观的识事主流已大体上完成了由严重依赖于秘索思(mythos)到信奉逻各斯(logos)的转变。在认识论领域,面对哲学和新兴的科学思潮的进逼,古老的神话或故事(即秘索思)节节败退,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对于世间的万物和引发事变的原因,希腊人开始寻找理性的解释(logondidonai,λбуоν διδονατ),要求话语能够充分展示逻辑的澄明。他们满怀信心,开始着力于寻觅并大力开发观念的可定义潜质,试图通过深入细致的探讨,揭示它们的知识背景。希腊文明的形成当然受到过外来因素的影响。灿烂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埃及文化都曾使它受益匪浅,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模塑乃至决定着它的发展进程。但是,古老的东方文明不着重提倡排除实用因素的学术玄想,因此不太可能教会希腊人养成善于进行抽象思辨的习惯,使其能够有效克服功利的干扰,最大限度地张扬人的理性,全力以赴地进行不依赖于政治和宗教权威的独立思考。logon didonai基本上是一个希腊现象,它所精湛展示的逻辑感和理性精神是典型地属于希腊人的,总体上不为其他古代民族所等量分享。所以,研究希腊认知史的发展进程还可以,或更应该从“内部”人手,即从希腊文化自身中寻找嬗变和递进的轨迹,梳理能够表明走向的脉络。我们认为,希腊逻各斯精神在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尤其是公元前5世纪对秘索思的反叛性勃发,不仅应该,而且似乎必然会有它的知识积淀和学理基础。换言之,逻各斯的萌发需要一些先决条件,因为思维范式的转变不可能唐突发生,决不会在一夜之间从无到有,横空出世。倘若这一设想可以成立,接下来的问题便自然是:这里所说的“基础”指什么?应该怎样理解并具体展示上文提及的“先决条件”?笔者潜心思考这个问题已有多年,认为如果予以提纲挈领的话,我们也许可以把上述条件(或学理前提)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1)人们已基本完成对神人身份的辨识,也就是说,可以范畴性地确定奥林波斯众神已不与人杂处,已经“实在”地退出人的生活;(2)神谕和h释受到质疑,它们的权威开始动摇;(3)人们已开始崇尚实证,试图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取证认识人和事物;(4)已具备初朴的哲学意识,对事物本质上的单一性有所认同,已初步具备揭示事物的普遍性和把握共性的能力;(5)开始提倡思考,要求伸张正义,鼓励言论自由。上述五点具备各自的智性品格,但它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有能力各行其是。它们的作用是互通性的,还在于互为倚靠,互相递接补充,如此方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希腊思想的发展,促进理性学观的形成。考虑到在一篇文章里深入探讨所有这些论点既不合理,也不现实;此外,还因为我们已经撰文阐述过其中的某些内容;所以,本文打算做的,只是针对荷马史诗里人物对卜释的质疑展开讨论,寄望于借此从一个侧面反映西方认知史发展的轨迹,以及人们在前逻各斯时代的认知状况。文章拟主要研讨史诗里的几位头面人物的质疑(卜释),但同时也将涉及他们言行的群众基础,讨论英雄史诗里通常不为人们重视的普通士兵和平头百姓对卜释的不甚重视或缺少笃信的消极态度。
       一
       《伊利亚特》以点题“阿基琉斯的愤怒”开篇。但是,阿基琉斯是被希腊联军的统帅阿伽门农激怒的,并非从一开始就有意与之闹翻。阿伽门农好斗,在《伊利亚特》第一卷里显得骄横拔扈,严重缺少克制。克鲁塞斯老人是阿波罗在克鲁塞的祭司(arētēr,áρηιηρ),享有传释宙斯之子阿波罗旨意的特权。阿波罗主宰卜术,既是祭司和卜师一类人员的师傅,又是他们的权益和人生安全强有力的护佑者。也许是想凭借自己的身份碰碰运气,克鲁塞斯
       手握黄金节杖,杖上系着阿波罗的条带,也就是说,有着阿波罗认可的从业标志,带着极为丰厚的礼物,来到阿开亚军营,请求赎回女儿。然而,霸道的阿伽门农却不仅没有礼待祭司(hiereus,ιερεǘs),反而颐指气使,态度蛮横,“用严厉的命令粗暴地赶走了老人”。他责令“老家伙”赶快离开营地,“此时不能逗留,将来也不许再来”;否则,“你的节杖(sk-ēpron)和神的条带(sternma theoio)将不能为你保平佑安”。请注意阿伽门农的口气。“神”当然指阿波罗,阿伽门农不会在这一点上搞错。他没有把祭司克鲁塞斯放在眼里,也不在乎得罪祭司的保护神阿波罗。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这位联军统帅对祭卜之术的态度,似乎只要涉及(或有损)他的利益,只要他的怒气上来了,便可以在所不惜,随意责辱一位德高望重的祭司,并对阿波罗有所不敬。如果克鲁塞斯不遵命即刻离开“我们的船舟”,阿伽门农或许还真敢对他动粗,包括要了他的老命。听了如此严厉的呵斥,克鲁塞斯岂能不怕?老人沿着海滩走去,祈求王者(anakti)阿波罗助佑,替他伸冤,严惩阿开亚人。
       克鲁塞位于特洛伊所在的特罗阿德地区,因此必然也是阿开亚人攻击和掠夺的对象。从上下文来看,阿伽门农不敬重克鲁塞斯,似乎不是或不完全是因为此人来自广义上的敌方。在《伊利亚特》里,阿伽门农不仅统揽军政,而且也主持军中的祭神仪式,兼掌宗教事务,集军政和宗教大权于一身。由于地位显赫,声名隆烈,加之有效控掌着军中的祭祀,使得他心血来潮之时为人骄横,办事我行我素,无所顾忌,根本没有把祭司一类的人放在眼里。如果说克鲁塞斯来自盟助特洛伊的特罗阿德地区,卡尔卡斯却是典型意义上的自己人,是为阿开亚联军服务的h师(或先知,mantis,μáνιιs)。卡尔卡斯不是一般的卜者,他得过阿波罗的真传,通今博古,明晓将来,辨释鸟踪的本领无人赶超。荷马也用“无人赶超”一类的词语溢美别的卜者,却从未把他们的名字及卜术与阿波罗的传授直接挂钩,由此可见他对卡尔卡斯地位的重视,对他的评价之高。像叱咤战场的英雄们一样,卡尔卡斯的饰词是amumōn,可作“无瑕的”或“无可指责的”解。阿基琉斯重视他的解释,奥德修斯坚信他的卜释准确,将会兑现。然而,对这样一位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阿伽门农却连批带骂,态度武断粗暴。应阿基琉斯的敦请,卡尔卡斯揭示了阿波罗为何引发瘟疫、怒惩阿开亚人的原因,指出那是因为阿伽门农羞辱了克鲁塞斯并拒不交还他的女儿,导致“神射手给我们带来痛苦,并且还将继续困扰”。卡尔卡斯的释事准确。显然,错在阿伽门农。那么,阿伽门农又是如何对待这件事情的呢?他怒气冲冲,“乌黑的心里注满清溢的愤恼,双眼熠熠生光,宛如喷射燃烧的烈火,凶狠地盯着卡尔卡斯”,把他当作出气的对象:
       邪毒的卜者(manti kakōn),你从未对我卜说过一件佳好,
       总是心仪于预言(manteuesthai)凶灾(kak’),是的,
       你从未说过吉利的话(esthlon),没有带来一件成真的喜兆。
       现在(kai num),你又对达奈人讲说你的卜释(theopropeōn),
       声称远射手(hekēbolas)之所以使他们备受煎熬,
       是因为我不愿接受光灿灿的赎礼,交还姑娘,
       克鲁塞斯的女儿……
       阿伽门农不认为卡尔卡斯对事态的解释合乎情理(为何专卜倒霉之事?),恶怒攻心的他对著名的卜师极尽攻击之能事。他不想接受卡尔卡斯对当时事态的卜释,虽然稍后表示愿意交还姑娘,但态度却显得颇为勉强,远非心服口服。他并不真心诚意地认为老人的释言准确,因而丝毫也没有对他表示感恩。此外,他还非常不明智地以错纠“错”,决心抢夺别人的床伴,以弥补自己的损失。很明显,阿伽门农并不欣赏卡尔卡斯对那件事情的洞见和卜释。然而,这位王中之王和“统治辽阔疆域的英雄”对卜术的质疑并不限于那件事。从我们刚才摘引的那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他从一开始就把矛头指向卡尔卡斯的一贯做法,即他作为卜师的“历史”。阿伽门农更热衷于从整体上来评论卡尔卡斯的卜释,而不是仅限于简单的就事论事。在他看来,卡尔卡斯只会预卜灾难,是一位只能预言坏事的(manti kakōn)先知。他把这看作是卜师的个人取向,指责后者内心里总是(aiei)喜欢预卜不测(takak"),所以从未说过吉利的话,释示过佳吉的结果。依据自己对卡尔卡斯卜事特点的总体认识,阿伽门农由一般到具体,以极不欣赏的口吻谈论起卜师对那件事情的说释。应该看到的是,阿伽门农质疑卡尔卡斯的卜术,并不是因为后者卜事不准,而是因为他从不预卜佳好。由于卡尔卡斯从不预言吉利之事,阿伽门农才不欣赏他的卜术,乃至不信(起码是不认真对待)卜释的内容。但是,即便如此,这位联军统帅对待卜术的态度还是有问题的。他不是像阿基琉斯那样,注重了解卜师的“知晓”(ti oistha)并以后者的睿智指导自己的行动,而是斤斤计较于卜释结果的善恶,以此作为评价卜师水平的标准。在这一点上,阿伽门农的见识显然不如看似缺少内秀的阿基琉斯。此外,我们刚才说的是“即便如此”——这是一种包含假设和“让步”的说法。实际情况并非如阿伽门农以为的那样,即卡尔卡斯真的从不预言佳好,或从不帮助阿开亚人取得成功。比如,老人关于战争结局的卜释无疑是有利于阿开亚人的,能让将士们听后高声欢呼,而阿开亚人之所以能成功实现在伊利昂的登陆,兵临城下,靠的也是他凭借阿波罗传授的卜释之术(dia mantosunēn)的神妙引导,有他的不可抹煞的功劳。阿伽门农对他的指责显然不能成立,与事实不符。此外,他在《伊利亚特》1.93—100里所作的卜释尽管对阿伽门农个人不利,却对全军有益,因此不应被视为“预言凶灾”。阿开亚人最终按他的卜释办事,而阿波罗也随之中止了给他们酿成灾祸的行动。卡尔卡斯的睿智减轻了希腊联军的伤亡。
       阿伽门农对卜师和卜释之术不甚恭敬,这么说大概对他不至于有太多的不公。以史诗人物的观点来评判,即便卜者预示不测(或不吉利之事),人们也不应把这当作理由,全面否定或以抵触的情绪来对待他的卜释。相信卜术,也包括相信卜师释示的不吉利之事,相信坏事也可能成真。其实,阿伽门农并非一概质疑所有的卜释。他知晓战事的结局,即特洛伊战争将以阿开亚人的胜利告终。有理由设想,这一预知的来源或许与卡尔卡斯的相关卜释有关。当然,此类“消息”也可能来自其他渠道,比如来自宙斯直接派遣使者致送的信息,或从某个神谕那里得到的神的旨意。阿伽门农乐于听闻吉利的消息,哪怕其中可能包含神的欺骗。看来,如果卜者预言佳好,他是愿意接受的,但卜术自有它应该坚持的严肃性,不以迎合统帅个人的喜好为释事的第一原则。宗
       教也崇尚“公正”,以它的方式昭示什么是负责任的态度。在这方面,阿伽门农显得有点反潮流,有点玩世不恭。当然,作为联军的统帅,阿伽门农敬神,不存在信仰危机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位处于认知转型期(《奥德赛》里的正面人物将以更大的热情关注实证)的史诗人物,他或许会偶尔感悟到卜释的随意性和不甚可靠,产生质疑的冲动。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或许可以,也应该得到肯定,那就是这位联军的掌门入已无意无条件地笃信卜师的释言,经常不愿意尊重卜事的“规律”和它所应该遵循的“中性”原则。对于他,接受卜释是有条件的,是可以有所取舍的;在他的心目中,古老的占卜之术已不具备不受质疑的权威了。
       阿伽门农错了,这一点在荷马看来大概没有问题。但是,若用今天的眼光来衡量,他却是对的。他的质疑代表先进,客观上“学理”地引导着西方认知观发展演变的潮流。什么是走对了路的瞎子?阿伽门农的质疑便是。他的明智体现在他的“愚蠢”之中。这样的事情让人读来多少有点哭笑不得,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并予以重视的文本(也是“历史”)事实。
       二
       不知熟悉《伊利亚特》的读者是否已经注意到如下巧合:荷马让阿开亚全军的统帅阿伽门农质疑卡尔卡斯的卜术,也让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犯下同样的错误,怒斥了普鲁达马科斯的释言。普鲁达马斯何许人也?他乃潘苏斯之子,和赫克托耳同龄,“出生在同一个夜里”,赫克托耳擅使枪矛,但普鲁达马斯却更为能言善辩(muthoisin),极富智慧,像奈斯托耳在阿开亚人中一样,他在特洛伊人中最具瞻前顾后的睿智。普鲁达马斯本人也明白这一点,认为自己对事变有着最深邃的洞见(malista dekoutos anegnō)。荷马没有以诗人的身份称他为先知,却让他自己宣告作为一位神意解示者(theopropos)的身份,并且通过相关的上下文予以证实。我们知道,theopropos也是卡尔卡斯的身份,在相关的上下文里,与oiōnistēs(鸟踪识辨者)和mantis(卜者、先知)没有本质的区别。特洛伊军中有一位最好的h师或鸟踪识辨者(oiōnopolōn och" aristos),名赫勒诺斯。然而,《伊利亚特》里没有此君卜释的见例,惟一的一次能够显示他灵性的活动,是“悟察”到阿波罗对雅典娜的几句讲话。军中实际上从事卜释的是普鲁达马斯。无论普鲁达马斯是不是特洛伊的官方卜师,他的实际地位是最接近于这一身份的,是军中卜释兆示的权威。以他的过人智慧和对卜术的精深了解,普鲁达马斯受到将士们的爱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心知(thumfi eiedeifi)征兆的真义,他的话人们爱听(peithoiato laoi)。
       普鲁达马斯和赫克托耳都是驰骋疆场的勇士,有时率部并肩战斗,这一点与卡尔卡斯和阿伽门农的关系不同。普鲁达马斯和赫克托耳统领的部众人数最多,作战最勇,应该是全军的主力。特洛伊人掩杀到阿开亚人垒筑的墙边,只要冲捣过去,便可放火烧船,断绝敌人的退路,然而其时的他们却变得“犹豫不决,站立在壕沟旁边”。原来,正当他们急于过沟之际,眼前却出现了一个鸟迹,一只苍鹰搏击长空,翱翔在人群左边,“爪掐一条巨蛇,浑身血红,仍然活着,还在抗争,不忘搏斗,弯翘起身,突袭捕者的胸脯,贴着颈口,飞鹰松爪,让它掉落,出于伤痛,将其坠入地上的兵群之中,自己则尖叫一声,飞旋而下,顺着疾风”。特洛伊人或许没见过这样的阵势,顿时吓得浑身发抖,目瞪口呆地望着这条横卧在他们中间、“由带埃吉斯的宙斯致送的”蛇虫。其时,像当年卡尔卡斯面对瞠目结舌的阿开亚人卜释宙斯致送的蛇食麻雀的兆象一样,普鲁达马斯当仁不让,当即对勇猛的赫克托耳说话,认为战事的走向会如同鸟迹所示,最终不利于特洛伊人。他不仅明确知晓飞鸟出现的位置不利于己方,而且还从雄鹰“丢却猎物,不及逮回窝巢,撇下未竟的所做,未及饲哺雏小”这一兆象中看出释意,亦即特洛伊人即使凭借强大的军力,把阿开亚人的护墙冲破,迫使他们回跑,“我们也无法从船边原路撤回,保持良好的队形”,成群的特洛伊军兵将被阿开亚人“用青铜砍倒”。普鲁达马斯认为,此乃一位通晓神意之人(theopropos)对兆象的正确卜释。他的意思是明确的,那就是特洛伊人不应不顾兆示的警告,冒险冲过壕沟。稳妥的做法是服从神的旨意,不要鲁莽进攻。此时的普鲁达马斯或许已朦胧萌生尽早撤兵,回城后利用高大的墙垣屏障与阿开亚人对垒,逐步消耗并进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念头。显然,他的想法是正确的,他对兆象的卜释也是准确的。事实证明,赫克托耳当时若能听从他的劝告,日后便不会遭致惨败,危及自己的生家性命。
       然而,赫克托耳并不买账。如同上文所示阿伽门农的做法,他“恶狠狠地盯着”普鲁达马斯,进行了严厉和不留情面的驳斥:
       普鲁达马斯,你的话,不再使我乐陶,
       你知道应该怎样说话,胜似此番唠叨。
       但若这些确是你的想法,出于思考,
       那么一定是神明(theoi),是他们弄坏了你的心窍(phrenas),
       你要我忘却炸响雷的宙斯的
       嘱告,他曾亲自(autos)对我点头,对我
       允诺(hupescheto)。
       在赫克托耳看来,与宙斯的嘱告或谋划相比,普鲁达马斯的言说(agoreueis)根本算不得什么。但是,普鲁达马斯的卜释(hupokrinato)是依据宙斯致送的兆象作出的,因此如果卜对的话,显然也反映宙斯的意志。宙斯曾同意让赫克托耳一直掩杀到阿开亚人“凳板坚固的海船”,而此刻却又致送征兆,示意特洛伊人不应冲过壕沟,放火烧船。大神的旨意前后矛盾,形成误导,为赫克托耳的正确辨识增添了困难。这当然是宙斯的不对。但是,赫克托耳过于相信宙斯的承诺,没有看出他的谋划包含骗局,不仅驳斥了普鲁达马斯的卜释,而且完全忽略了宙斯致送的此番兆象所传送的最新信息。大概是被宙斯先前的承诺冲昏了头脑(荷马会说迷糊了心窍),他的发言由对普鲁达马斯卜释的驳斥而追踪到对鸟迹的质疑,表述了一番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或许颇值得称道的高论:
       然而,你却要我信服飞鸟(oiōnoisi),它们把长长的翅膀
       振摇,我不在乎这些,不会答理这套,
       不管它们飞向右边,迎着黎明(ēō)和太阳(ēelion),
       还是飞向左边,对着黑夜昏浊。……
       只有一种鸟迹(oiōnos)最好(aristos):战斗,保家卫国。
       看来,赫克托耳和他的母亲赫卡贝不同,后者会怀疑宙斯派遣伊里斯致送的令言不能确保儿子的安全,劝他请求宙斯致送鹰兆“保证”。赫克托耳则不然。有了宙斯“点头答应”(kateneuse)的计划,他可以不在乎任何飞鸟的兆现,“不会答理这套” (oud"alegizō),无论它们出现在右边还是兆示凶祸
       的左边,一概不予理睬。赫克托耳大概忘了,雄鹰是宙斯的信使,传递他的意旨,它们的动向经常是一个愿意服从宙斯旨意的人所不应忽略的征兆。然而,他还是选择了不予搭理,遣词用句有所偏激,几乎全盘否定了鸟迹的示兆功能。对于一位史诗人物,这么说是需要胆量的,尽管赫克托耳的否定有服从大神宙斯的谋划作为前提,因此不会,事实上也没有被视为“异端”。不过,赫克托耳的质疑即使没有上述原由也是不彻底的。事实上,他也像阿伽门农一样,喜欢听吉利的释示。倘若鸟迹有利于战斗和保家卫国,那便是“最好的”,当然也是他所乐于接受的那种。他之所以说无论鸟迹出现在哪边他都不信,或许是因为眼前的兆象出现在左边,预示灾祸。
       赫克托耳对普鲁达马斯的态度是严厉的。这种严厉甚于阿伽门农对卡尔卡斯和克鲁塞斯的责斥。这或许与赫克托耳因为有宙斯的承诺而助长的对卜术更大程度的质疑有关,此外或许也因为当时的实际情况,即军情的紧急使然。他彻底误解了普鲁达马斯卜释兆象的善意,先是责问他为何惧怕战争和杀戮,继而又指责他缺少豪勇,经不起战火的炙烤。阿伽门农曾痛斥卡尔卡斯热衷于预卜灾难,却根本未提杀字,对于克鲁塞斯也只是从“侧面”作了可能杀他的警告。赫克托耳则不是这样。这位被海伦称为说话“温文尔雅”。的特洛伊王子竟然一点不给面子,当众羞辱了一位和他一起统兵、并肩战斗的同龄人,公开扬言有可能动用“我的枪矛”:
       但是,倘若你在鏖战中畏缩,或唆使
       他人逃避战斗,用话语诱惑,
       那么你会即刻送掉性命(apo thumon),死于我的枪矛。
       在对待宙斯的兆示以及普鲁达马斯释兆一事上,赫克托耳错了。他对普鲁达马斯的态度不是接近,而纯粹就是粗暴,说明他的性格远非完美无缺。尽管如此,他的错误仍有可资开释的理由,比如宙斯先前通过伊里斯向他传达的承诺就是他此刻可以挥舞的“尚方宝剑”。此外,从战术的层面看问题,赫克托耳质疑普鲁达马斯的卜释不仅没有错,反而很有可能是对的。这么说听起来有点奇怪,却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痛斥过普鲁达马斯,赫克托耳带头冲击,将士们随后跟进(其中大概也包括普鲁达马斯),喜好炸雷的宙斯从伊达山上刮来疾吹的风暴,卷起飞旋的泥沙,直扑船舟,以此迷糊(theke)阿开亚人的心智(noon),使特洛伊人和赫克托耳争获光荣(kudos)。宙斯没有阻止特洛伊人和赫克托耳的进攻;相反,他还刮来风暴,搅乱阿开亚人的心智,助佑特洛伊人扩大战果。特洛伊人准确理解宙斯的意图,亦即他的兆示(teressi),凭借自身的刚勇,迅猛冲击,试图捣毁阿开亚人的高墙。由此看来,赫克托耳主张继续猛攻是对的。那么,是普鲁达马斯错了?回答是,普鲁达马斯也没有错。他是从战役(即战斗的进程和结局)的层面来卜释宙斯旨意的,尽管他自己并不明晓这一点,而赫克托耳则是从战术(即眼下应该怎么做)的层面来理解宙斯送刮的狂飙,并且很可能还会由此联想到宙斯对他的承诺,坚决执行了大神的战术意图。他和赫克托耳都有理由自以为正确,失误在于弄不清兆示(和宙斯用意)的战役和战术(即近期目标)之分。问题与人的认知局限有关,当然也与宙斯缺少“范畴”意识和意图表述的不一致性有关。在短短的150多行里(这段话所示情节占用的时间并不长),宙斯两次发送兆示,所含旨意互相矛盾,一个警示特洛伊人,似乎是鼓励他们停止进攻,另一个则明确激励他们推进,使他们争获光荣。当然,如果分别从战役和战术的层面来评判,这两个兆示的指对都不成问题,但以史诗人物的认知水平来衡量,要他们做到如此的细分确实有困难。连“精擅谋略”、贵为奥林波斯之主的宙斯本人大概也分不清这里面的玄奥,故而连发了两个旨意上互相抵触的兆示,无端增加了凡人认知的难度。宙斯不擅长细致的分辨,这当然也反映史诗时期人的认知水乎,是逻各斯意识薄弱和哲学感不强的体现。
       三
       《伊利亚特》里有交战双方的主帅阿伽门农和赫克托耳,而“事过境迁”的《奥德赛》里也有一位有身份的质疑卜释者,即求婚人的首领欧鲁马科斯。这说明在史诗设定的文化氛围里,当众质疑卜释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需要显赫身份衬托的首领行为。无论诗人有意与否,他让质疑者们拥有如此厚重的身份,至少说明他已下意识地感悟到问题的严重性。欧鲁马科斯乃波鲁波斯之子,伊萨卡本地人,和求婚人的另一位首领安提努斯一样,是伊萨卡众多王者(basilfies)中的两位有篡权欲望的野心家。据忒勒马科斯介绍,此人在伊萨卡享有很高的声望,市民们看他“就像看视神明”(isa thesi);他是求婚中“远为杰出的一员”(pollon aiistos anēr),“最想婚娶我的娘亲,抢夺奥德修斯的光荣”。如果愿意相信雅典娜的描述,欧鲁马科斯是最可能婚娶裴奈罗佩的人选,致送的礼物最多。不仅如此,作为求婚人的首领(archoi),他和安提努斯是“那帮人”里力气最大的强者。此君很可能是求婚人中的一号人物,在当时的伊萨卡权势显赫,炙手可热。
       遵照雅典娜的训示,忒勒马科斯传令召开集会。集会上,年轻的王子怒斥求婚人的倒行逆施,警告说倘若他们继续胡作非为下去,他将祈请长生不老的神明,请宙斯做主,给予报应,使他们“死在这座房宫,白白送掉性命”。宙斯显然听见了忒勒马科斯的宣讲,随即遣下两只雄鹰,后者比翼齐飞,舒展宽阔的翅膀,翱临会场中央,然后抖动羽翼,俯冲人群,硬爪互相撕绞对方的脖子脸颊,又掠过入群,疾飞至右边(dexiō)上方。众人眼见鹰兆,惊诧不已,心里默默思量,不知何事将会临落(teleesthai)。普通人对复杂兆象通常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目瞪口呆,等待“高人”的点拨。不过,比起《伊利亚特》里的阿开亚军兵,伊萨卡民众在这方面还是有所长进的,因为他们除了同样表示“惊诧”外,还能在心里琢磨思量(hōmēnan d"ana thumon),大概是试图穷竭自已有限的心智(noos),寻找解释兆象的答案。。民众的努力很可能是徒劳的,但他们毕竟做了,也许这就是进步。不过,在史诗里,公开卜释复杂兆象应该是卜师或行家里手的事情,一般人即便在内心里嘀咕,也不能(或许也没有能力)公开释说。当众卜释复杂兆象的权利不属于他们。通晓卜术的老英雄哈利塞耳塞斯于是当仁不让,责无旁贷地当众说话,卜释宙斯致送的兆象:
       听着,伊萨卡人,聆听我的说告。
       我要特别警示求婚者(mnēstērsm),
       巨大的灾难正在滚落。无疑,奥德修斯
       不会久离家小,现时已在某地,我想,
       置身不远的近处,谋划破毁死亡,对那帮人
       一个不饶。我们中的许多人也会遭难,……
       我预言此事(manteuomai),知悉兆卜的堂奥,确实知晓(eueidōs)。
       关于他,我宣称一切都已实现
       (teleutēthēnai),如我
       所料,当着阿耳吉维人登船出战
       伊利昂,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与他们一道。
       我说过,在历经磨难并痛失所有的伙伴后,
       在第二十个年头,他会返回家门,
       不被任何人察晓……
       看来,哈利塞耳塞斯确实身手不凡(他完全可以像普鲁达马斯那样自诩为theopropos,尽管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不仅准确卜释了眼前的复杂兆象,而且早在20年前就已精当预卜奥德修斯的归期以及归家的方式(即“不被任何人察晓”)。然而,欧鲁马科斯却不以为然,当即予以驳斥。欧鲁马科斯没有像阿伽门农对待神职人员那样恶狠狠地盯视哈利塞耳塞斯,也没有用死亡相威胁,但他说话刻薄,轻蔑中夹杂讽刺,挖苦中含带几分诙谐,展示了较高的修辞技巧:
       回去吧,老先生(geron),对你的孩子卜兆(manteueo),
       免得他们将来遭灾难逃。关于这些事情,
       我能给出远为佳妙的卜释(pollon ameinōmanteuesthai),比你的老到。
       欧鲁马科斯的幽默来自放纵骄横的自信,自以为对卜术的了解胜似哈利塞耳塞斯,有着后者所不及的真知灼见。他随即侃侃而谈,道出了自己对鸟迹的解释:
       阳光下众多的鸟儿(omithes de te polloi)四处
       飞绕,并非所有的它们都在致凶显兆(enaisimoi)。奥德修斯
       死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真想你和他
       死在一道。这样,你就不会唠叨这些个卜词(theopropeōn agoreues),
       也不会挑唆忒勒马科斯生事……
       上文提到欧鲁马科斯扬言他能作出更好的卜释,不知他所说的“奥德修斯死了……”是否就是他心目中的释言。从上下文来看,这样的解析或许不甚确切,而欧鲁马科斯本人大概也无意把他的观点与兆象对接,故而在语序上采取了有“间隔”的表述方式。欧鲁马科斯关于并非所有的鸟飞景状都能显兆的观点,使我们联想到裴奈罗佩关于并非所有的梦景都会应验的见识。能够这样说话,说明他对卜释之术是有思考的,他的驳斥也是一种经验之谈。当然,此君误用了他的经验(让我们沿循诗人的思路说话),此外他也未能指出示兆与非示兆鸟迹的区别性特征。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还有欧鲁马科斯多次使用表示“卜释”(或与此相关)的词汇,把它们放置在否定释义的上下文里,强势表述了蔑视卜术的逆反心理。诚然,欧鲁马科斯没有说所有的鸟迹都不显示神的旨意,但他公然蔑视一个示兆意象明显的鸟迹的大胆做法,似乎容易使人怀疑他会信奉别的由鹰鸟致送的兆象——他会提出更“正当”的理由,否定以常规姿态飞翔的鹰鸟的示兆功能。欧鲁马科斯的质疑没有就此中止。在表示过坚持追婚裴奈罗佩的态度后,他又重申了不信哈利塞耳塞斯卜释的(一贯)立场:
       我们也不在乎你老先生能作的(任何)卜兆(theopropiēs),
       预言不会实现(mutheia akraanton),只能使你更加让人恨恼。从这两行诗里可以看出,我们的上述推断正确,因为欧鲁马科斯在此采取的是对一位有识之士的卜术全盘否定的态度,亦即不打算接受哈利塞耳塞斯可能作的任何针对鸟迹的卜释。这是一种涉及“整体”的否定,是整体意义上的断然拒绝。我们推测,倘若哈利塞耳塞斯迎合求婚人的心态,释言吉利,欧鲁马科斯或许会乐于接受。但是,从他的说话和口气判断,他似乎已不再相信哈利塞耳塞斯会给求婚人卜来吉祥,故而干脆声明不接受后者的任何卜释,以此表明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坚定态度。
       《奥德赛》里有两位(泰瑞西阿斯除外)以人物身份实际出场的精通卜术者,一位是哈利塞耳塞斯,另一位便是波鲁菲得斯之子塞俄克鲁墨诺斯。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都与欧鲁马科斯有过正面的话语交锋,受过他的讥贬。也就是说,欧鲁马科斯不仅严厉抨击了哈利塞耳塞斯的卜术,而且还毫不留情地嘲笑和揶揄了塞俄克鲁墨诺斯的释兆。这种现象在《奥德赛》里绝无仅有,在《伊利亚特》里也只有阿伽门农的所作所为可以勉强同比。但阿伽门农并没有质疑克鲁塞斯的卜释(当然克氏也没有作过预卜),因此他的质疑对象仅为卡尔卡斯,在涉及面上小于欧鲁马科斯。或许是因为欧鲁马科斯乃《奥德赛》里的一个反面人物,诗人在描述他的质疑时更能放开手脚,让他先后两次发难,咄咄逼人,充当了作品里强力质疑卜释的“冤大头”。
       奥德修斯的厅堂里,雅典娜有意让求婚人继续胡作非为,放纵他们的狂傲。克忒西波斯掷甩牛蹄击打,被奥德修斯躲过。决战的时刻正在临近。雅典娜搅乱求婚人的心智,催发他们难以抑制的狂笑,歪张着无法自控的颌角,“吞噬血染的肉块,双眼泪水注浇,怪笑之声似哭嚎”。其时,神一样的(theoeidēs)卜者塞俄克鲁墨诺斯发话,称求婚人已遭遇某种邪灾(ti kakon),头脸和身下的膝盖已被黑夜(nakti)蒙罩。以一位出自卜筮世家、精通巫卜之术者的玄妙感觉,他看出前厅里到处都是鬼影(eidfilsn de pleon),充斥院落,拥挤着跑下昏黑的厄瑞波斯(Erebosde hupo zophon),太阳从天空消失,“邪毒的雾气弥漫”。人的心智(noos)一旦被搅乱,就可能做出荒诞的事情。当时的情景不同于宙斯掷送的雷爆或别的兆示(比如说鹰鸟)。那是雅典娜特意“制造”的一个不同寻常的朕兆,使求婚人参与其中,成为兆象的一部分。在这里,求婚人既是兆示的接收者(如果他们愿意从中“收取”某种信息的话),也是它的参与者,被动接受了神意的魔幻摆布。求婚人无知,当然不可能解兆,他们甚至没有看到宫居里展现的这场奇景,木知木觉,感受不到这个预示大难即将临头的凶兆。这或许也是此兆不同于一般兆象的地方——接兆者(指求婚人)看不见兆示以及它所包含的凶险,对凶象视若无睹。
       对凶象视若无睹当然不显示明智,却能使人保持虚假的自信,质疑卜术。求婚人就是这样的,他们从因为“着魔”而加剧的无知中得到的不是羞愧,而是过分的轻松和狂妄。听罢塞俄克鲁墨诺斯的释言,他们全都发狂大笑,显然一点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沉溺于无知带来的快乐。不过,求婚人的无知并非完全出于他们自己的过错。雅典娜不会让他们知晓此事的堂奥,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有悖她搅乱他们的心智以及使他们继续放纵骄横的初衷。此外,求婚人参与了示兆,尽管是被动的,却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经历,一般史诗人物不会有这样的“快乐”感受。大概是受到同伙们放胆狂笑的鼓励,也可能是因为他对巫术确有自己“独到”的见识,欧鲁马科斯再次自告奋勇,充当求婚人的代言人,针对塞俄克鲁墨诺斯的释言说道:
       这个陌生人疯了(aphrainei),新近从外邦来到。
       来吧,年轻人,把他送出宫所,去往
       聚会之地,既然他认为此地像是已被黑夜
       包裹(take nukti eiskei)。
       欧鲁马科斯说话还是一如既往地直截了当。从他的用词和口气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塞俄克鲁墨诺斯释言的态度。卜师的预言在他看来一文不值。塞俄克鲁墨诺斯当然没有心智失常,但欧鲁马科斯却一口咬定他aphrainei,凭据大概是前者说了他所不屑一顾的释词。我们记得他曾经揶揄哈利塞耳塞斯,不客气地要他“回家去,老先生,对你的孩子卜兆”。这一回他的用词不同,但意思却大同小异,那就是根本不理会卜者的言论,要他离开,实际上等于宣布了卜者是不受欢迎的人,不配对大家讲话。这种蛮横的态度当然也颇为吻合欧鲁马科斯的王者(或贵胄)身份。我们知道,阿伽门农曾以同样的骄横责令阿波罗的祭司克鲁塞斯离开会场。然而,有一点值得关注。如果说阿伽门农责令克鲁塞斯离开船边阿开亚将士的集聚之地,欧鲁马科斯却要在场的年轻人(即求婚人)把塞俄克鲁墨诺斯赶出奥德修斯的房宫,去往会场(eis agorēn)。会场(agorē)是说话的地方。难道欧鲁马科斯有意让塞俄克鲁墨诺斯当众发表演说,重复他的释言或是针对求婚人的质疑进行解释?事情应该不是这样的。求婚人惧怕民众了解他们的恶行,自奥德修斯出战伊利昂后就没有举行过集会,其时自然更不会愿意引火烧身,当众公开他们的错恶。比较可行的做法应该是把这句话与下文联系起来解读。欧鲁马科斯的意思或许是:来吧,同僚们,把这个家伙赶出房宫,弄到集会之地(eis agorēn),因为那里亮堂——既然他认为这里漆黑,像是已被黑夜笼罩。抑或,欧鲁马科斯只想耍耍他作为首领的威风,其实并无言出必果的意思,真要把塞俄克鲁墨诺斯弄到会场上去“出丑”。我们无意穷竭可能的解释,但有一点应该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他看来,卜者必须离开,不能继续在那个地方唠唠叨叨,进行徒劳无益的卜释。塞俄克鲁墨诺斯拒绝“派人送我”,径自步出厅堂,前往忒勒马科斯的好友裴莱俄斯的家居,受到热情的接待。
       四
       在史诗里,质疑卜释固然是少数重要人物的个人行为,但他们的做法却不是孤立的,有着我们所不应忽略的群众基础。换言之,他们的质疑不一定必然是个人的胆大妄为,不一定是民众所深痛恶绝的大逆不道。质疑是可行的,是可以当众表白的,远非不能为公众所理解,更不会受到唾骂。欧鲁马科斯严厉驳斥哈利塞耳塞斯卜释的做法没有引起阿开亚人(此处指伊萨卡人)的公愤,连忒勒马科斯也没有针对他的卜释观进行反驳。伊萨卡公众似乎并不十分相信哈利塞耳塞斯当年的预卜,起码是淡忘了那个事件,否则我们将很难解释这位老英雄为什么会觉得有必要对他们温故知新,旧事重提,重复20年前作过的卜释。老英雄的重复是有必要的。有理由相信伊萨卡人确实不再对当年的那件事情留有深刻的印象,这使得他们不倾向于坚信奥德修斯能够返乡,惩罚求婚人的倒行逆施。另一位老人门托耳责怪他们忘记了奥德修斯的亲情与和善,面对求婚人的恶行,在民众大会上静坐不语,一言不发,“不用话语驳斥”,“尽管他们人少,你们人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万马齐喑”的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许就在于伊萨卡民众趋于淡漠的信兆意识。起码,在他们心目中,哈利塞耳塞斯的卜释不具备不可逆转的可兑现性,不能“保证”奥德修斯会如期归返,为他们痛斥求婚人的恶行(假如他们愿意这么做的话)和由此引起的对抗提供安全保障。
       有趣的是,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特洛伊前线,发生在阿开亚军中。战前,阿开亚联军在奥利斯集结。其时,宙斯遣送一个兆象,而依据卡尔卡斯对它的卜释,阿开亚人将在第十年攻克伊利昂。卜师的释言准确,战争确实将如期结束,以阿开亚人的获胜告终。阿开亚人在特洛伊苦战九年,战争已进入第十个年头。按理说只要再作最后的坚持,他们便可夺取胜利,然后返航回家。然而,他们对战事的理解却不是这样的。在他们看来,战争不是即将结束,而是难以定测它的终期,胜利不是即将获得,而是难以预期它的归属。卡尔卡斯当年的卜释,要么被基本忘却,要么只是存留淡漠的印象。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虽然他们还依稀记得卜释的内容,但已倾向于认为预言不太可能实现,因此对胜利不再抱有希望。让人不敢恭维的是,阿伽门农居然对此一无所知。他不仅没有想到有必要激励将士,督劝他们苦战,而且还反其道而行之,凭借突发的奇想办事,宣布撤兵返航,以此来试探他们的士气。结果可想而知。阿开亚人一窝蜂似地涌向岸边的海船,急于启航回家,“动手将船底的挡塞搬开”。阿伽门农佯装的失败情绪远比卡尔卡斯当年的预卜更有说服力,更能调动士兵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做那种与获胜无关的事情,准备拱手让出即将到手的胜利果实。情况紧急,千钧一发。关键时刻,奥德修斯挺身而出,要求大家留下来继续战斗,以便亲眼见证卜释的正确。鉴于阿开亚人已淡忘或不再坚信卡尔卡斯的释言,奥德修斯不厌其烦,对大家详细描述了当年宙斯致送的兆象,并以直接引语的方式复述了卜师的预言。听过奥德修斯的鼓动后,阿开亚人方才仿佛温故知新,复又记起当年发生的事情,于是纵情欢呼,赞同奥德修斯的讲话。
       阿开亚军勇们的“健忘”,肯定给当时在场的老英雄留下了印象。为了使他们坚定信念,老人回顾了出征前宙斯致送的另一个兆象。那一天(ēmati),宙斯点头答应,并把闪电打在“我们的右边上方(epidexi),显示吉祥的兆示”(enaisima sēmata phainōn)。应该说,宙斯的兆示是明确的,但阿开亚人显然不是那么确信,或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忘了当时的情景,以至于使奈斯托耳觉得有必要提醒大家记取兆象所示的吉利(enaisima),战斗到底,“谁也不许急于返航回家,和一个特洛伊人的妻子睡觉”。阿开亚人不是有意冒犯神灵,但他们对卜释的应验性缺少长效的热情,不能做到常时间地坚定信仰,因此需要“有识之士”及时予以点拨,予以旧事重提和作出更多或更明晰的解释,恐怕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阿开亚人信兆热情的弱减,是怀疑情绪的一种曲折表现,它的存在和积聚为少数精英人士的公开质疑提供了社会——亦即群众——基础。精英人士的反潮流举动不是孤立无援的现象,从普通人对卜释的“冷漠”和精英人士对它的质疑中,我们可以读出某种内在的关联。卜释确实已不具备不可怀疑乃至挑战的权威,不再那样的神圣,它的正当性不仅受到了某些高层人士的质疑,也在民众或士兵群众的心目中失去了必须长期予以记取的兑现效应。荷马描述的史诗社会里已经出现可觉察的信仰危机,这一倾向在后世渐趋明显,质疑逐渐由一种受到压制和批判的不正当做法,转变成为一种经常无须担心受到谴责并得到众多精英人士公开赞同的正当行为。质疑卜释(和神的谕旨),当然体现人的认知观的进步,用发展的
       眼光来衡量,此乃实证意识和科学精神萌发的先决条件或学理前提。质疑导致实证,而实证又将导致新思想和新观点的产生。后世的自然哲学家们延续了史诗人物勇于质疑和求证的做法,把探察及实证的触角引入自然研究领域,缓慢然而却合乎情理地促成希腊学观的范式转变,至公元前5世纪,已经比较牢固地确立起逻各斯在思想界的统领地位。
       希腊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类似于古埃及社会里权势显赫、几乎是从不失手地控制着人们思想的僧侣阶层。荷马史诗里,卜师的地位远在王者之下。他们的预卜虽然可资参考(而且经常是重要的参考),却不是决策。卜师不参加首领间军机大事的讨论。诚然,卜术受到神或神力的护佑,但史诗里的神灵从不直接干预人的质疑,对阿伽门农和赫克托耳的“冒犯”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神的大度里有诗人的雅量。事实上,诗人不仅允许人物质疑卜释,而且还以他的方式暗示神致的兆示有时似乎确实可以商榷,因为它们并非总是十分明晰,个别情况下甚至可能互相矛盾。对于间接的质疑,亦即上文谈到的民众或士兵群众对卜释内容的淡忘,诗人的宽容更趋明显,几乎达到了默认的程度。当然,诗人也可能没有意识到公众的淡忘是一种间接的质疑,但事态本身毕竟是存在的,不能,也不容否认。诗人客观“记载”了希腊人认知观的进步。
       荷马不忌讳史诗人物质疑卜释(包括提出新的或不同的见解),在这方面表现出一位大诗人的宽容。然而,必须看到的是,质疑卜释既不是诗人愿意从正面进行鼓励的举动,也不是他有意提倡的史诗人物对神致的兆象和占卜之术应取的态度。在荷马史诗里,质疑卜释总的说来不是一种正确和令人欣慕的举动,不会给质疑的当事人带来好处。通过结果或结局对质疑事实上的否定,诗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这样一条“真理”,即质疑卜释通常对等于错误,不信神致的兆象是鲁莽和愚蠢的行为。一般说来,公开质疑卜释不表现当事人的睿智。相反,它暴露当事人的狂傲以及由此导致的对时局的错误判断,表明他们将为自己的愚蠢付出惨重的代价。在荷马史诗里,质疑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诋毁神意,更不是为了宣扬无神论,而是为了用事实(即质疑者的错误)证明卜术的价值和卜者释言的正确。这一点在求婚人的经历和结局中看得尤为明显:他们忽略兆象和h释的警示,“帮助”命运的兑现,自以为聪明,实则愚不可及,非常“主动”和积极地做下不符合自己根本利益的蠢事。欧鲁马科斯死于非命,被奥德修斯发箭击杀。总之,在荷马看来,质疑卜释不是明智之举,一个真正的聪明人不应或不宜做出这样的举动。奈斯托耳和奥德修斯都不曾质疑卜释,而他俩是史诗里(活着的)最具智慧的聪明人。崇高的地位和显赫的身份都不足以有效支持人物的质疑,不能梗阻释言的“实施”。质疑或许需要勇气,却从不代表正确。阿伽门农和赫克托耳都有显赫的身世,是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战功卓著。然而,当他们受激情(或豪情)的驱使而质疑卜释时,他们却错了,尽管倘若有意辩解的话,二位或许都可以讲出各自的道理。卜释之术或许不总是那么精确,它的运作也并非无懈可击,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或者说作为一个反映神意的手段和沟通神人意愿的渠道,它是有效的,应该受到尊重。荷马不鼓励人们滥反传统。在他看来,维护既有的神学道统比对它的反叛更能体现人的睿智,更为有利于人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命运多舛的生存。
       然而,不幸的是,在忠诚捍卫卜释的神学道统这件事上,荷马错了,因此很遗憾地并不代表先进。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仍然愿意相信他的抱残守缺是出于某种善意,但历史不会像我们一样看重情面,它所注重的经常不是人的愿望,包括伟人的一厢情愿,而是事变的客观进程。好心也能办坏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的卜释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荷马的权威未能阻止西方思想史符合自身规律的发展,虽然我们不应忘记,这位伟大诗人在守旧的同时,不仅也适度体现了理解和宽容,而且似乎还歪打正着,以他的方式告诉人们,研究西方认知史的发展,追踪西方人对卜释的质疑,后人应该从他的史诗里寻觅源头。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刘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