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隧道]温暖的雨夜
作者:舒 楠

《诗歌月刊》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想,我将永远不会忘记那个雨夜。
       那个雨夜,我领悟到了大师的风采,真正体会到诗与歌的完美结合,更深深陶醉于一份份年轻的,热情的,惟美的情愫中,感受到了一颗颗年轻飞扬的心。
       那个雨夜,下着点点细雨,有微凉的风,与春的气息不符。只因有了那场活跃、热烈的学术讲座,让我们每个人心中,洋溢着春暖花开的幸福。
       那个雨夜,是2007年4月13日的雨夜,是阳光精品课程的第一讲,是中国著名诗人晓雪诠释才华与幸福的时光,也是我们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并充分展现特长的一个夜晚。
        关于阳光精品讲坛第一讲——著名诗人,诗论家晓雪将在昆师专举行讲座的消息,在一个星期前就传得沸沸扬扬,同学们都期待这一讲座的举行。13日晚,同学们早早的来到会场,等待讲座的开始。七点半,晓雪老师携夫人如约而至。前来的还有云南写作协会会长、副会长、《春城晚报》主编、云南师范大学知名教授、各学校优秀教师等。讲座的开始,举行了晓雪老师的签名售书活动,同学们纷纷排起了长队,为得到晓雪老师的签名而兴奋不已。而后,由云南写作协会会长尹相如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晓雪老师的生平。当同学们得知晓雪老师是云南大理人氏,而这次讲座的内容是晓雪老师去年在香港召开的“中国20世纪文学的回顾与21世纪文学的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发言,会场气氛很是活跃。而在得知他的夫人赵女士是中国白族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电影《五朵金花》歌曲主要演唱者时,全场再一次沸然。尹教授在介绍他们之间的结合时,幽默的说:“晓雪老师与赵女士的结合,是最惟美的结合。从古至今,都有诗歌的说法,有诗就有歌,而晓雪老师的诗里有着赵女士的歌声,赵女士的歌声中也有晓雪老师的诗句,他们是天下绝配!”这番话搏得全唱的喝彩,气氛更加活跃。紧接着,我们的几位老师和同学上台朗诵了晓雪老师的佳作,并提出了自己大胆的想像,充分展示了一颗颗飞扬的年轻的心。特别是来自大理官渡一中的女教师,深情的朗诵了晓雪老师的代表作《蝴蝶泉边》,语言极富感染力,配着抒情的钢琴旋律,将同学们引入了那个凄美的故事情节,让我们无一不佩服晓雪老师的才华横溢。在对晓雪老师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晓雪老师登台为大家作了“中国新诗的回顾与展望”的专题讲座。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都被晓雪老师的论述深深的吸引了。晓雪老师在介绍中国新诗的发展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条例清晰,容易理解;在介绍到中国著名诗人的生平与诗作时,思维活跃,信手拈来。晓雪老师的才华横溢,博学多识,在此过程中,更显得淋漓尽致,在座的同学专心听取晓雪老师的每一个经典言辞,时而冥想,时而哗然,掌声此起彼伏,一直到晓雪老师讲完,大家依然意犹未尽,纷纷递上条子,希望得到晓雪老师的解答。赵女士也应同学们强烈的邀请,为大家演唱了两首歌曲,其中一首便是电影《五朵金花》中著名的插曲,搏得满堂喝彩。在讲座的最后,领导做了最后的发言,充分肯定了这一讲座的意义,对会场活跃的学术气氛大为赞赏,并希望阳光精品讲坛越办越好。
       这一讲座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时间虽然很短,但我们却受益匪浅。不仅仅一睹了两位大师的风采,增加了自己的学识,更放飞了我们年轻的心,明白了在文学的领域里,无论年龄的大小,我们都拥有着一颗纯真的心灵。我们深切的希望能更多的参加此类学术讲座,让我们与大师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自己的眼界能更加开阔。
       细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们心中却充满了绵绵的暖意。这个雨夜,我们相聚一起,领略着文学的魅力,欣赏着诗与歌的完美结合。这个雨夜,将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不曾逝去。
       诗人小传:
       晓雪(1935—)著名白族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杨文翰,男性,云南大理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作协云南分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各种作品先后在全国获奖。1996年12月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
       晓雪幼时家贫,寄居在外祖父家。经常听外祖母讲述民间故事,这是后来晓雪的叙事诗取材于民间文学题材的原因之一。在他读中学时,读到了鲁迅、郭沫若、蒋光慈和艾青的著作及许多文学名著,这对他后来走上文学道路,影响很大。1954年以后,用苍洱星、晓雪等笔名发表诗歌400多首,评论、杂文、散文、报告文学数十篇。晓雪的创作突出表现在诗歌和文学评论方面,已出版的诗集有《祖国的春天》和《采花节》,其中《采花节》收入他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写的长短抒情诗和故事诗近百首。长诗《大黑天神》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晓雪的诗歌创作中,政治抒情诗、生活抒情诗占很大比重,此外还写了一些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题材的叙事诗。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方面,作了不少新的尝试。论文《浅淡集》收入评当代诗歌、各民族民歌和民族民间叙事诗的部分论文,其中关于民族民间文学的一些论文,独具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