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隧道]走近诗人晓雪
作者:原上草

《诗歌月刊》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主持人语:
       在中国当代诗坛和少数民族文学界,活跃着这样一位老诗人,他写诗,写文学理论批评以及大量的散文随笔。他集杰出诗人、优秀的诗歌评论家和任劳任怨的文学组织工作者于一身,可以说“三位一体”。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白族诗人晓雪。20年前我曾读过他的诗文,若干年后在主持的栏目“隧道”有幸编入关于他的文章,可以说明作为诗人和作为评论家的晓雪是相得益彰的存在。我认为,无论是以历史的眼光还是以艺术的眼光来看,他诗中的民族个性和民族风格都是值得关注的,这说明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最具有个性和风格的东西,往往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生命活力。
       ——兰坡
       因为阅读瑶族诗人唐德亮散文集《心路漫漫》的缘故,在《迷人的晓雪》这篇散文里我认识了白族诗人晓雪。晓雪,生于1935年,原名杨文翰,云南大理人,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出版诗集、评论集、散文集等20多部著作,1956年他撰写了洋洋洒洒七万言的大学毕业论文《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系统地对艾青诗歌的创作进行评论而名震文坛,此专著于1957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作家论……从此,“晓雪”这个诗意的名字栖落在我的心坎。后来,在《诗刊》、《清远日报》等诸多报刊上,我经常拜读到晓雪的诗歌、诗评、散文以及他人评价晓雪的文章,并深深为他的文品和人品所感动和折服。
       大三那年,“200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果颁奖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开幕式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举行,作家、原中国作协书记处常务书记玛拉沁夫,白族诗人晓雪等40余位来自全国各民族的专家、学者将出席研究年会……”闻此消息,我暗自欣喜,因为终于可以见到这位享誉诗坛的白族诗人了,终于可以聆听仰慕已久的晓雪的专题文学讲座了。9日那天,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参加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开幕式,早上八点多,我便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术报告厅里较靠前的位置静静地等待。望向主席台,我努力寻找着玛拉沁夫、晓雪、吴重阳等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九时整,40多位少数民族作家、诗人陆续入席。看着那一张张陌生而亲切的面孔,我的心情异常地激动。原来那个致开幕词的精神抖擞的老人,就是晓雪!晓雪虽年过花甲,但他竟是如此潇洒倜傥,这是出乎我的意外的,清瘦高挑的外表依然风度翩翩,透出文人特有的气质。开幕式结束,随着人群涌出门口,我和朋友边走边聊着。忽然看见前头,诗人晓雪被一群文学爱好者簇拥着,和蔼的晓雪正和大家谈笑风生,从他亲和的语气中,我感觉不到有半点名人的盛气与傲气。
       晓雪的文学讲座原定于10日晚开讲,后来却不知何故被取消了。那时,我心里还是满怀希望地期待着,希望能聆听诗人晓雪的讲课。直到12日年会结束那天,依旧没有晓雪讲座的消息,我彻底失望了,闷闷不乐。12日晚七点多,同学突然发短信给我:“七点半在实验楼412室有诗人晓雪的讲座……”阅完短信,我心想,今天年会都结束了,晓雪还会来我们学校开讲座吗?犹豫再三,我还是将信将疑地走向实验楼。
       诗人晓雪真的来了,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学校讲课了,题为“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先前,因写关于艾青诗歌创作的论文的缘故,我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了1957年版的《生活的牧歌》,他诗论诗评行文活泼,情思敏捷,读来没有丝毫枯燥之感。通过对此专著的认真品读,我深深被诗人晓雪那深厚的理论功力而叹服。诗人经历了文革的苦难以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诗人晓雪又开始了诗美研究,硕果累累。晓雪是诗人,诗论家,散文家,同时他的书法也颇让人称赞。记得2003年暑假时,我拜访了一位清远的瑶族诗人,在他家客厅我看见了诗人晓雪的题词:
       思飘云物动
       律中鬼神惊
       只见字体灵巧飞动,笔力苍劲挺拔,真想不到诗人的书法也是如此气势豪放。这幅优美的题词,既是对那位瑶族诗人的勉励,更是诗人晓雪诗歌精神的真实写照。
       一进教室,只见里头是黑压压的一片,晓雪正在讲台上神采奕奕,侃侃而谈,台下不时鸣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课室最后的角落挤了个位置。台上的诗人晓雪声如洪钟,精神矍铄,全然不像一位已经六十八岁的老人,而像一位年轻而亲切的朋友,将自己的成长历程向大家娓娓道来:他幼时家贫,寄居在外祖父家,经常听外祖母讲述民间故事,这是他的叙事诗取材于民间文学题材的原因之一;念中学时,他开始读鲁迅、郭沫若、蒋光慈和艾青的著作等文学名著,1954年起,开始用苍洱星、晓雪等笔名发表诗歌,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文艺报》工作,却要求回家乡云南搞创作;后来,他因为写了《生活的牧歌》而不断地受批判、不断地下放“改造”,有六年多的时间在生产队劳动,曾在猪圈的隔楼上睡觉;他五十年如一日,讫今已坚持写了几十本日记……晓雪讲课生动而风趣,是长者的谆谆教诲,更像和朋友拉家常。他说:诗人就是要追求独一无二,诗人要有个性化,要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道路和艺术风格,对世界、生活、亲人、朋友要充满爱心。这一句句哲人的睿语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坎上,晓雪还鼓励大家说,要“热爱生活,多看多写”,“相信自己,不断攀登”,“想到就写,持之以恒”……对于大家诸多的提问,学识渊博的诗人晓雪都予以悉心地解答。“苍山赋予他开阔的胸襟,洱海赋予他清丽的才情,大理赋予他晶亮的心灵”(杨匡汉),怪不得人们都说诗人晓雪的性格与气度像苍山雪,像洱海月。这时,对诗人的钦佩与敬重之情自心底油然而生。
       ? 将近十点,诗人晓雪才不舍地结束了讲座。末了,诗人晓雪给大家深情地朗诵他早期的诗歌《情到深处》道别:没有风,没有雨 / 静静地你看着我 / 默默地我看着你 / 雾到深处不见人 / 水到深处不见底 / 情到深处无言语 / ……
       2007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