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现场]20年后还是一群好汉
作者:杨四平

《诗歌月刊》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主持人语
       只有当你身处在那些第三代诗人中间,你才能感觉到他们那一代人多么独有魅力。他们的不羁、他们的睿智、他们的才情,会在不知不觉间流露出来,一不留神你就会陷入他们并非有意创造的微妙氛围之中。
       之前我就想到,肯定会有人站出来发出类似于“追忆”一类的言语。而我要说的是,这不是“追忆”,不单单是对过往的缅怀,它还包括着一个展示:他们依然是当代诗歌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任何人对他们的任何忽视都是荒谬和不负责任的。就如同会议所在地黄山一样: 它始终并将永远矗立在那里,哪怕被暂时的烟雨所迷蒙。
       ——黄玲君E—mail:ahszh@126.com
       序曲浅吟轻唱
       期待已久的、由《诗歌月刊》杂志社与黄山新安山庄联合举办的“2006‘86诗歌大展’20周年纪念暨金秋黄山诗会”于2006年11月17—19日在黄山市新安山庄隆重召开。徐敬亚、多多、严力、梅丹里、李亚伟、李少君、陈朝华、杨克、周墙、王明韵、默默郁、远村、姜诗元、何小竹、潘维等六十多位诗人和媒体代表参加了会议。
       17日是会议报到时间。下午4点多,我们来到了新安山庄一楼报到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大厅里的两幅极其精美的会议宣传画:左边一幅画的背景是天蓝色,左上方赫然竖排印着3行字:“向徐敬亚先生致以崇高的敬礼!向所有第三代诗人致敬!”画的正中央是一个既像树叶又像逗号的图案,而它又是由许多类似的小逗号拼合而成,并且在每个逗号上印着许多第三代诗人的名字;突出了这场盛会的主旨。右边一幅画的背景是玫瑰红,正中间是一个多色多层的像鼎一样的“廿”,右边印着“1986—2006第三代诗人20周年纪念酒会”。而我们下榻的酒店到处洋溢了浓郁的徽派文化气息。在这样的酒店里,聚集来自大江南北的诗歌好汉,召开如此高规格的诗会,不难想象是怎样的令人心旷神怡!
       在房间稍事休息后,我就来到了一楼茶吧,严力和梅丹理正在那里叙话。我跟严力前不久在南阳召开的“2006中国·西峡第五届伏牛山金秋诗会”上已经有过一些交流,这次再见面,就觉得分外亲切。而我和这次会议上惟一的“老外”梅丹理虽是初次相识,但他那种诗人的气度,使我也感到非常亲近。他送给我一本他的诗集《木刻里的人》,回来后细细品读,觉得颇得“黑山”诗派之神韵。诗人们陆续到来了。有的尽管是初次见面,却仿佛相识很久。就这样,新老朋友幸福地聚到了一起。出席会议的有50多号人,第三代主要诗人都来了。他们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一起汇集在这里,放下手头的工作,兴冲冲地来赴这个诗歌“英雄会”。
       由于要等最后一拨坐飞机来的代表,一直到晚上八点半,“接风酒会”才正式开始。由于兴奋,更因为幸福,大家频频举杯,开怀畅饮,好像要把这辈子的酒在这一晚喝完。听说,有一拨人,凌晨时分,还跑到新安江畔,摆开酒桌,在寒冷的晚风里,继续喝,接着聊,意犹未尽,不醉不归。
       归园诗会其乐融融
       在常规上,这次诗会与所有的会议不同:上午休息,下午开会。仿佛每天是从下午开始似的。因此,我们大部队是在新安山庄吃了中餐后,下午驱车前往位子黟县龙江乡的赛金花故居——归园。因为那里也是这次诗会的主会场之一。在归园主人周墙的引领和导游下,大家走进赛金花故居,了解了赛金花和徽文化。这位撼动北大教授刘半农为之作传的晚清名妓,让大家惊叹不已。
       然后,大家来到归园的凉亭。在凉亭前的草坪上,立着两幅设计高雅、印刷精美的宣传画,一幅上印着“1986—2006第三代诗人欢聚回顾会”,另一幅上印着“全球化时代的汉语诗歌创作研习会”。同时,草坪上还摆放了许多青花陶瓷艺术品,因为还要举行一个诗人陶艺家干道甫画展开幕式,为此次诗会添光加彩。大家为眼前的陈设所吸引,三三两两地站到宣传画前合影留念。接着是例行的集体合影。有一个细节格外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资深诗人严力不是坐在前排的椅子上,而是自己,哨悄地往后避让,和许多诗歌晚辈一起站在后面。这让大家肃然起敬。
       在草坪集体合影后,我们就到凉亭内开会。按预先的日程安排下午要开两个会。“1986—2006第三代诗人欢聚回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汉语诗歌创作研习会”。但最后由于时间关系,只开了前一个会,后一个会被悬搁起来了。诗人们闲散率性。许多人坐在凉亭里,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坐在凳子上,有的坐在坎沿上,而有的干脆就坐在外面的草坪上,有的手持随处都可以拿到茶杯,边喝茶,边在草坪上四处走动,或欣赏摆放在草地上的陶艺,或在摆放在草地上的桌子上写字画画。仿佛他们不是来开会,而是来闲逛。就是坐在凉亭内的人,也是各具形态,不一而足。别看他们“神不守舍”,但他们听力主要集中到了会场的中心。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诗会,我也是初次体验。整个诗会开得像西方上流社会人士开的PARTY。这也是我所开过的最闲散、最具人性关怀、最文化、最高雅、最诗意的“回顾会”。
       “回顾会”由徐敬亚和默默主持。徐敬亚的开场白,激情洋溢。他回忆起当初搞“大展”和《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出版的情况时说,那时,诗歌如日中天,“邀稿信”发出后,应者云集,每天都要收到大量来稿,很快办公室里放不下,就骑自行车背回家看;还有全国各地30多位诗人自费南下深圳,无偿协助他编“红皮书”。他觉得当时那个样子也很不正常,现在才是诗歌发展的正常生态。
       整个会开得很平稳,没有预想中的激烈、冲动、乃至红脸。这表明,第三代经过20年风雨洗刷已经完全成熟了。当年,扛着诗歌的大旗,冒进地闯天下时是群好汉:20年后的今天,成熟地经营诗歌依然是群好汉。
       晚餐安排在归园餐厅。尽管大家知道用完晚餐后,要回到新安山庄搞“授奖会”和诗歌朗诵会,要尽量少喝酒,等到朗诵会后再说;但是,大家还是情不自禁地开怀畅饮起来。我要特别提到当年“大展”的主要策略人之一的诗人姜诗元。他下午因另有他事,没有赶上“回顾会”。但他的出场使得这次纪念酒会更为完满。
       新安山庄授奖隆重
        
       整个颁奖会现场气氛热烈而隆重。也许是因为大家都是诗人,并且都是挚爱、敬畏诗歌的诗人,所以,大家几乎被整个诗歌的气氛所感染,有热烈的掌声, 有会心的微笑, 有赞许的注视, 有幸福的泪光……
       首先颁发的是“ 中国第三代诗歌杰出贡献奖”。由徐敬亚主持,李少君宣读“授奖词”,该奖项授给了丁翔、王琪博、卢炜、北魏、何拜伦、远村、陈朝华、周墙、杨克、聂圣哲、海波、野夫、梁健、潘维14位诗人。
       接着,是颁发“中国第三代诗歌终身成就奖”。“中国第三代诗歌功德奖”得奖人有黄怒波、石虎、刘丽安、麦城、胡建雄、万夏、潇潇、柔刚、远村、聂圣哲、李岱松、默默、歆菊、卢苇等14位。由徐敬亚宣读授奖词并颁奖。
       仪式上最后颁发的是终身成就贡献奖,获得者是徐敬亚先生。
       随后,是诗歌朗诵会。严力朗诵了梅丹理的《黄山归来后再说》、默默朗诵了王琪博的《好兄弟》、粱健朗诵了《一寸一寸醒来》等。多多唱了美声歌曲;野夫演唱了他自己改写的《走西口》;杨克说了几段“脱口秀”;周墙和默默共同演绎了安徽民间小调;梅丹理演唱了英文歌曲;诗人陶艺术家干道甫现场作画。最后,潇潇舞蹈、野夫伴舞,使得整个晚会在浓浓的艺术氛围里落下帏幕。
       尾声余音绕梁
       会议最后一天是安排参观黄山民居风景宏村和聂圣哲创办的休宁平民学校。在吃中餐时,周墙告诉我,饭后我们几个人有件事要坐下来商量。因此,我们十几个人就没有跟大部队去游玩,而是继续留在饭店研究诗歌问题,仿佛是要把原本想开而最终未开的“全球化时代的汉语诗歌创作研习会”继续开下去。
       这个会后,我们一行驱车前往平民学校参观。看到那么多贫民家的小孩子能衣食无忧地在这里生活与学习,我们为诗人聂圣哲博大的爱心所感动。同时,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民间的力量。我们参观了他们的校舍,了解了他们“诚实、勤劳”的校训。墙壁上有一行又红又大的标语:“我们不认为一个平庸的博士会比一个勤劳的木匠对社会的贡献大”。临别前,我们与孩子们合影留念,并纷纷捐款,希望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聊算我们自己爱心的点滴体现吧。
       会后,徐敬亚和周墙各“反串”着拟写了一首古体诗,表达了我们与会人士的共同感受。徐敬亚写道:“幼敬天文理工深,少逢乱世入孔门。赤子初崛鞭旧庙,白丁终卧牧野村。诗展偶聚天下瓦,墨散竟淘遍地金。再窃廿卅逍遥日,乐身乐肉乐灵魂”。周墙写道:“隐姓埋名二十年,呼啸群雄聚归园:新安江畔写共识,黄山脚下踏昨天。夜半酒徒无醉意,黎明地主战尤酣;如今相忘江湖里,不羡功名只羡仙”。
       纪念酒会虽然结束了,但第三代以及诗歌的事业没有终结,而是更加强劲地向前推进着。再过二十年,那时的山,那时的水,那时的我们,那时的诗歌,一定会更加光彩!
       2006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