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杯·多彩文山行文]神奇仙草生南国 文山三七走世界
作者:张 铭
《含笑花》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很久以前,人间突遭一场特大洪灾,百姓流离失所,人间一片汪洋。危难之际,天上一对心地善良的仙女为拯救人间百姓,偷越南天门,双双降落人间。姐姐降在东北长白山,妹妹则奔赴西南边陲开化府(今云南文山)。姐妹俩同孽龙一番殊死较量,退却了洪水,却也将鲜血洒在了人间。姐姐长眠在东北长白山,化作人参继续造福人间百姓。妹妹则被西南开化府壮乡苗岭的各族人民掩埋。
冬去春来,妹妹的坟冢上长出了一株神奇的小草,它渐渐长出三枝,又在三枝上分别各长出七片叶子,像把撑起的小伞。秋去冬来,在其顶端又长出一百多颗晶莹剔透、鲜艳无比、恰似颗颗红宝石的红籽。原来这仙草就是仙女妹妹的化身:它的名字就叫“三七”,有即刻消肿止血的神效,而且全身都是宝。
自从人们知道“三七”的神奇功效后,就年年引种三七红籽。一是为了自己祛病强身,二是为了不忘仙女妹妹死后还用自己的鲜血育出三七籽继续造福人间的美好功德。
故事是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但神话结尾却是真实的。因为今天的文山人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续写着这个古老的美丽神话。他们不断开发三七,让“文山三七”更多地为全人类健康服务。
人们对人参的功效颇多了解,对“三七”却知之不多。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三七”,那么,请到三七之乡文山来吧!
三七:南国神草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就像神话中说的三七与人参本为一对姐妹一样,它与人参同科同属,是药食同源植物,且品质十分稳定。三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植物,起源于2500万年前第三纪古热带山区,民间使用据估计有一千年历史,种植史不少于400年。三七是一种极为名贵的中药材。有关三七的史料记,载颇多,《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能治一切血病”。而《本草纲目拾遗》对三七的评价则是“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道同而功亦等。都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三七活血化瘀、消肿止血的奇效很早就被世人发现。无怪乎它有“金不换”、“南国神草”的美誉。由于它的有效活性物质高于和多于人参,更被现代中药药物学家称为“参中之王”。
随着医学发展。人类对三七的价值有更科学更深入的探究。一份关于研究三七抗肿瘤作用的报告中说,日本肿瘤学会学者左腺昭彦曾试验测定中药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结果表明三七对癌细胞的抑制率在90%以上。将药用于晚期癌症病人,显效时间1—3mo,对估计能存活半年左右的晚期肿瘤病人,服药后症状改善为90%,一半肿瘤停止增殖,有80%的病人都延长了寿命。三七充当了这些病人最后的守护神。大量医学研究揭示,三七不仅限于预防和治疗一切与血液有关的疾病,还能双向调节血糖、血压;双向调节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延缓衰老等方面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威力。
为什么同一种药材,却既可化瘀,又可止血;既可抑制中枢神经起镇静作用,又可兴奋中枢神经,起到抗疲劳效果呢?这就是我国中医药的神奇之处,更是三七的神奇之处。原因就在于三七含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不同的提取物会起到不同的医疗、保健效果。
现已探明三七的化学成分有多达24种的皂甙成分。皂甙能活血化瘀,通脉活络。三七与人参、西洋参相比皂甙含量最高:含有以B一榄香烯为代表的77种挥发油成分,以三七为代表的17种氨基酸成分;另外还含数种有一定扩张血管作用的黄酮成分;增强肌体免疫功能的多糖成分;矿质、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文山:三七之乡
三七神奇的药效使其对生长环境异常挑剔。它不耐严寒酷暑,只适宜于冬暖夏凉的气候和半阴潮湿的生态环境,虽说三七人工种植的历史有400多年了,但它的最适宜区只有低纬地区的海拔为1400—1800米,年均气温为15—17℃的狭小区域。苛刻的三七找到了地球上最适宜自己生长的土地——中国云南的文山。文山海拔一般为1000—1800米,北回归线横贯东西全境,年均气温15.8—19.3℃,最适宜“三七”生长。故文山又被称为“三七之乡”。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云南省的东南门户,南与越南接壤,东邻广西百色市,西连红河州,北接曲靖市。
山川秀丽的文山,古老而神奇,温和的亚热带气候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多样化的生物资源,仅药用植物就多达649种。目前文山已经形成了以三七、八角等为主的几大支柱产业。三七位居这几大产业之首,现今云南文山的三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95%以上,而且品质最好,是名副其实的三七原产地和主产地。可以说全世界的三七全部产自中国,而中国的三七主要产自文山。
三七选择了文山作为自己的生长之地是苛刻的,文山选择了三七作为自己的发展之路却是艰苦的。或许由于珍贵的东西都来之不易吧,种植三七的七农要极为精心地照顾三七三年以上的时间——第一年育苗,第二年移植,直到第三年以后才得以采摘:一位七农介绍说,在三年的时间里,他要不断根据时间等因素为三七搭造、调整阴棚才能使三七获得最适宜的透光、温度和水分。用他的话说:“每株三七都像我的一个孩子,自己的心与它们是时时连在一起的”。种植三七的辛苦和不易或许是人们不能体会的,但是,三年后的收获季节,当大片的三七红遍山野的时候,也惟有亲手栽种三七的文山人才能品到其中的甜美。
文山人的付出换来了收获。今天文山三七种植已形成适应全球市场需求的规模。三七种植面积约12万亩,年产量达到200万公斤以上。2002年11月8日,国家质量监督公告,对文山三七实施原产地保护,明确了文山地道药材的法律地位。文山还获准了国家注册的“文山三七”商标。
为稳定并不断提高文山三七的质量,适应中药现代化的要求,从1998年开始,文山就开始推选《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B),实施无公害三七种植,确保种植出有效成分富集高、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符合甚至低于国家标准的优质三七。文山人深知三七走向国际市场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保证药材的质量,因此他们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化、标准化操作提高三七种植的质量和产量,使文山三七种植真正成为世界优质三七加工的“第一车间”。
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理想。也为了快速振兴文山,文山人决定走产业发展之路。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制定了“三七强州”的战略目标,从1992年开始将三七这一宝贵资源列为文山州支柱产业之首进行大力开发、培育。经过十多年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三七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种植业方面。三七种植基地已基本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和科技化发展的格局。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文山、砚山、马关三县的最适宜区,专业种植户相对集中,在优质无公害三七种植示范基地的带领下已逐渐按CAP和SOP(操作规程)进行种植,生产出大量优质三七。
加工业方面,三七深加工水平逐渐提高,州内形成一批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生产药品、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等三七系列产品的加工企业,经济效益连年提高。其中特安呐、金泰得、七花公司等骨干企业均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中心CMP认证。
此外,先后成立的文山州三七特产局、文山州三七研究所等科研、管理机构在产业化进程中所提供的管理经验和科研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成熟。形成了以科研促产业,以产业助科研的良性循环。
三七产业园:国际化之路
在全球性回归大自然的今天。纯天然药物,特别是中药是最具发展前途的药物。随着中国加入WTO,一个问题摆在三七人面前——怎样做才能更主动地把中医药推陈出新,推向世界。究竟如何把三七文化发扬光大,把文山三七推向世界。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文山人心中。
令人欣慰的是,在三七产业化进程中,一座占地1680亩,总投资3亿多元,旨在把文山三七推向世界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已经建成。中国文山三七产业园区是经云南省批准建设的省“十五”计划重点项目,也是文山州人民政府实施三七强州的重要举措。园区坐落在文山城南新平坝片区,距文山机场12公里,距中国与越南的国家级口岸——天保口岸120公里。
为进一步优化园区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理念参与开发建设。文山州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已有省内外企业人员投资建厂。不久的将来,中国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将成为三七“科研开发、产品市场、三七加工”的三大平台,力争年产值在20亿元以上。年创税利润5亿元以上,30年内建成省内领先,国内外认同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园区。
三七是文山特有的优势资源。文山三七是祖先留给人们的一笔珍贵遗产,是上天赐予人间的一份厚爱,为了不辜负上天的恩赐,文山人立志要把三七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发扬光大。从种植三七的七农、加工三七的企业到大力扶持三七产业的州委、州人民政府,每一份坚实的力量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高举起文山三七的明天旗帜。正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原州长宋嘉林说的那样:“只要我们有信心,只要我们一点一滴地实干,文山三七的明天一定是灿烂辉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