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名家写文山]行游坝美
作者:杨明渊

《含笑花》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
       广南坝美(壮语:有水有田的地方),原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云南经济日报》两个记者深入农村采访,走了很长的山路来到坝美,发现这个地方犹如世外桃源,写了文章赞扬,才引起当地旅游部门的重视,接踵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游客、新闻和文艺界人士到此观光和采风。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有一段这样描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传,一千多年前诗人写的是湖南省桃源县桃源洞农村的田园风光。而云南广南县坝美的地形地貌与诗人写的桃花源极为相似,是一个山环水绕、周围山岳环抱、田畴平旷、有桃林点缀、村舍古朴、风景优美的地方。壮族人民世代定居这里,男耕女织,和睦相处,与幽静的自然和谐生存着,与世无争。因此外来人称坝美为又一个“世外桃源”。
       最初涉足此地的外来人需要有种探险精神,因为原来没有公路,要跋山涉水历经没有人烟的山坡、沟谷。走很长的山路才到达这里。
       我们去时已修通了柏油公路,汽车环山绕行,一时爬坡,一时下谷,走了近一个小时,到一个峡谷下一块平地停下。我们下车沿着傍山的弹石路顺河边走,去探寻—个神秘莫测的坝美。临河边的杨柳树随风摇摆。好像在欢迎我们。走了约一公里,到了路尽头:一堵险峻崖壁立在眼前,崖脚是一个黑幽幽的隧洞口,河水从洞中流出。河下一侧有一架巨轮般的水车缓缓转动,将河水舀上来倒入沟渠流淌去灌田。洞口前筑坝挡起一个深水塘。窄长的木船停泊在水塘边等待游客来乘坐入洞去坝美。几个年轻壮族妇女和汉子在岸边、在船上指挥游客上船。这是旅游部门安排的,不存在拉客和抢客现象,使不宽的洞口秩序井然。
       我们依次踏着竹排铺垫的踏板下到河边,跨入小船。每只船只能坐4人。由壮族青年挥篙撑船入隧洞逆水而上。此洞据说有860米长,洞中漆黑,没有安装电灯。撑船人一边撑船一边摁亮手电筒照探阴河,以防行船碰撞岩壁。河道平且窄,深浅不一,有的地方深达十几米,水静静地流,听不到流水声,只感觉怪陌生、怪异样的蒙咙。隧洞左拐右弯,河面有的地方奇石耸立,不小心行船就撞着石头。撑船人介绍说,熟悉了就知道什么地方有礁石。整条河道有三个天窗,人称“三重天”。我问他:为何不在两边洞壁安电灯照明?撑船人说,旅游部门认为保持原样,给游客一种自然天成的神秘感,何况河床有三个天窗间隔透进些亮光,给人感觉暗河不是很长。
       行进中,前面仿佛若有光,越走光线越明亮,是洞顶天窗投射进来的光线,借着透进河面的光,可窥见洞顶和洞壁垂吊着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成群的燕子在洞顶飞翔、呜叫,它们大概是从天窗飞进来的,在岩壁筑巢产卵,掠过洞顶的身影时隐时现,鸣声嘈杂,弄不清楚有多少只。凭飞翔的声音我感觉比建水燕子洞的燕子还多。撑船人告诉我们说,每年都有人爬到岩壁上去采燕窝。看这陡险的岩壁,我感觉采燕窝比建水燕子洞艰难。因崖脚是深水暗河,需要点火把或用手电筒照亮从船上攀崖,危险系数多。居然还有人敢于攀上洞顶去采燕窝,那真是要具有壁虎般的本领了。据说采得的燕窝数量还相当可观。看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我仿佛到了另—个世界。
       船往前行,天窗的光亮顷刻消失,复又进入黑暗。走了好一阵,不见有对头船过来,显然我们是第一批游客。听到远处有人说话的声音,是后面的船跟上来了。阴森森的洞里有风灌入,虽是夏天却感到有些凉意。不觉间第二个天窗出现了,暗河投射进一束光线。有燕子在洞顶飞翔。但瞬间又进入黑暗,撑船人摁亮手电筒继续划行,避过一个又一个峥嵘的礁石。暗河行船无惊无险,我不去想水路之远近,恍恍惚惚如在梦中漫游。听到洞顶有燕群扇动翅膀飞翔的声音,第三个天窗出现,就预感到离洞口不远了。渐渐地前面出现了曦微的光,越往前走光线越亮,终于到达出洞口了。
       二
       船停稳后,我们陆续下了船。举目一看,豁然开朗,四面的高山围着一块平旷的土地,村寨坐落在左侧山麓。往前行,只见路边山坡的桃树开花期已过,只有满树的绿叶。河边一排翠绿的杨柳树,掩映着几个连接排列的水车,吱吱呀呀有节奏地缓慢转动。田畴阡陌纵横。河边有几个壮族妇女在洗衣,好一幅碧水青山乡村田园风光美景画!
       我们沿着小路往前走,只见田坝一侧有一条叫驮娘江的河从上面流下来,在凸突起的一个小岛上端分岔,顺两边流,而后又在下端汇合流人隧洞。这两条岔河当地人称为“男女河”,左边为女,右边为男。小岛两边的河堤有两排杨柳树,翠绿清秀,遮掩了河流。在炎热的夏天,壮族男女在田间地头劳动流一身汗渍,傍晚收工便互相邀约到河边脱光衣裤跳入河中洗澡,河堤两边有成排的杨柳形成屏风遮挡,男女互相看不见。
       我们漫步到小岛参观,岛上是田地,男河上端有一架大水车借着河水的冲力在旋转,将河里的水舀上来灌溉岛上的田。我们以水轮车为背景。在沙滩上拍了几张相片做纪念,便从另一边女河旁的田埂返回村寨大路。
       通往寨子的土路是一条便道,可行马车,但四周山岳阻隔了交通,即使有马车也走不出去。
       在约百米前面的道路上侧,有几棵大榕树。我们走上前去看,有两棵并列而生,一大一小,树冠的枝叶相互穿插密挤蓬生,像夫妻接吻头发蓬缠;稍小的一棵树干上挂着一块木牌,上书“夫妻树”三个大字。我们都觉得颇有意思。我们同行的伙伴中有一对夫妻,他俩走到树前站好,请朋友照了相留念。
       再往前走几十米,就到路边斜坡一棵古榕树下。这棵古榕据说已有几百年,当地村民称为千年古榕。此树躯干壮硕得像一座塔,并不高,其枝桠向四面展开,稠密的叶簇交错层叠,厚重而庞大的树冠像一幢屋顶覆盖数百平方米地面;树脚露出地表的根须像数百条大蟒蛇扭曲缠绕盘虬坡地。大榕树太苍老了,却那样壮旺有神,仍不屈的延续着古老的生命,显出生机盎然的活力。
       大树下是历代壮族人民遮阳避雨和乘凉的地方,每当烈日当空或吃晚饭以后,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聚到树下乘凉。当地一个村民介绍说,这树下是全村人开会的地点。并用手指出村长、会计固定的坐位,其他村民则在树根上自寻坐处。
       三
       壮族的祖先怎么流落到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洼地呢?追根溯源,据说千年以前,北宋壮族领袖侬智高为守边土、起岳抗交趾、反宋廷,皇佑四年(1052年)5月,他在邕州(今广西南宁)昆仑被狄青打败后,率兵退入继父侬夏卿为首盘踞的特磨道(今云南广南县),至和二年(1055年)宋朝廷派杨广文率兵围剿,依智高率部下突出重围转移到今广南阿科乡与宋军周旋,终因寡不敌众撤出阿科转战于开远、蒙自、丘北等地。其女儿在转移中逃遁到十分偏僻的坝美,改名换姓隐居,后来与一个壮族青年结婚繁衍后代,逐渐形成一支壮族后裔,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由于不便与外界沟通,生产方式落后,耕耘的收获只
       能维持人的基本生存。因长期封闭,人们的思想观念因循守旧,老一辈人都不识字,不会说汉语。
       据说也有汉族姑娘嫁到这里来的,来时是从村寨上端山崖陡壁边沿的一条毛路走过来,这个地方离外村较近,但坡崖之陡险一般人都不敢走,据说有牛走过失足坠落摔死的惨状。嫁到坝美的汉族姑娘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当然从其它方位的山坡也可走到坝美,但绕得太远了。平时坝美人到外村都是乘船从隧洞暗河出去。全村现有人口132户620人。年轻一代小时是由大人划船送到洞外的法利村小学读书,因来回不方便只有住校,到星期六下午家人又划船到洞口等待学生放假归来坐船回家。由于年轻一代受过小学文化教育,普遍都会说汉语,也有外出打工的。2003年由政府拨款在村里建起一所小学,解决了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有两个男教师教43个学生,课本费全免。
       四
       由于不断有旅客赴坝美观光,尤其是节假日,因来人太多隧洞口的小船有限接待不了,客人只有等待。划船人更是忙得不亦乐乎,隧洞暗河里来往行船如梭。因硬件设施未跟上,到了坝美中午吃饭成了问题,县城有个人看准在这里开个饮食店会赚钱,便投资办起个“农家乐”餐馆,门外放着几盆兰草,取名“兰草堂”。我们在“兰草堂”吃了一顿农村风味的午餐,其中有一道菜叫“雷公菜”,是这里独有的细枝树叶,叶片如指甲,煮成汤菜,其味如豌豆尖。当地人说这种菜打雷才发芽,很稀少,价昂贵,卖40元一市斤。
       吃罢午饭,我们就从村寨上端行走一段路到河的上游乘船从另一个隧洞返回。到乘船地点的路段有两公里,走不多时就到一堵悬崖下,抬头仰视,绝壁陡起,苍劲雄伟,可望而不可登。那悬崖绝壁经长久的风吹日晒雨袭,形状景象也千变万化,呈现出黑、黄、褐、红、绿、灰等色块彩绘,随着阳光照射,那彩绘更显耀眼夺目。奇特的是崖岩上有几处突起的石包,壮族人称为“龙口”。据说打雷后“龙口”会冒出红色唾液,称为“岩血”,这种“岩血”能治疗男人某些顽症。至于什么顽症尚无时间去弄清楚。
       我们顺着崖壁下一条窄径往前走,上了一个小坡,就看见斜坡下河边有一条马车道,道上停着十几辆马车和牛车。领队说要乘马车到前面的河道去坐船。每辆车坐4人。我们上了马车,赶车人一挥鞭。马就拉着我们奔驰而去,不多时就到了河水码头。码头筑起一道石堤把河水拦深便于停船。旁边有个小屋棚,门口挂着一块书有“旅游公司汤那管理处”的牌子,棚内售票人兼售香烟、洁净瓶水等商品。这里已属于另一个村的管辖区。我们的船票已算在门票内就直接上船,仍旧每船坐4人,这段河道因筑坝拦截提升水位,两边的杨柳树已被淹去一半。船行几十米便进入隧洞,此洞有2.5公里长,中间没有天窗,黑黝黝的伸手不见五指。撑船人摁亮电筒划行,借着电筒的余光可见洞顶、洞壁的钟乳石,其结构形状与我们初入前面隧洞的钟乳石大同小异。撑船人说,因为此洞没天窗,黑暗太长,旅游部门就在洞壁装了电灯,便于行船。不巧今天停电。我想,如果能装上彩灯,那样洞内的钟乳石就斑斓生辉,流光溢彩,更为神秘了。行进中,听到洞顶有蝙蝠振翅飞翔的声音。撑船人说,此洞蝙蝠很多。我知道蝙蝠喜黑暗中栖居,它们或许看到手电筒光和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受到惊扰而飞翔。因为黑暗看不见它们的身影,只凭成群飞翔的声音感觉蝙蝠很多。我第一次经历这种情景,有种难以言说的异样感觉。人没有光明等于瞎子,盼望光明是每个人急切的心情。在黑暗中憋了好长时间,终于看见前面透出一点光亮,船行到尽头出洞了。
       我们下了船,沿着岩壁石级而上的当中回头一看,出洞口竟是一堵崖壁,灌木丛从岩石的裂缝间长出来,盘根虬干,显得十分顽强。当地人称为“猴爬崖”。据说原来有猴子在崖上爬攀,有的村民竟用火药枪打,把猴子吓跑了。为保护生态,由政府出面把附近村寨所有的火药枪都没收了,并警告不许再造枪打猎,企盼野果成熟时猴子还会再来。
       我们顺着陡坡小路爬行约一华里,就看见汤那村边有一条公路,我们乘坐的汽车早已从前面绕行至此停着等我们了。
       本栏责编 阿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