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山奇景]七彩文山
作者:姚齐贤

《含笑花》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文山,一个31456平方公里的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西畴人”牙化石的出土,证明在5万年前就有晚期智人在这里生息繁衍。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显现了这块土地的奇特,
       文山是一块有着多民族和多民族文化的和平之地,这里除了汉族,还居住着壮、苗、彝、瑶等10个少数民族。他们依山而住,傍水而居,至今还传承着古老的习俗和近似原生态的生活方式。
       壮族源自古代百越群中的骆越、西瓯人,是文山世居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周边的壮族和其他民族因文山富庶而先后迁入境内“错地而居”。壮族被誉为“水边的民族”,多分布在有河、溪、井的坝区和靠山临水的丘陵地带。广南“赛桂林”的八宝和“世外桃源”的坝美,就是壮族人民生活环境的再现。每年三月三是壮乡的歌圩盛会,男女老少着节日盛装,用歌舞及自己的节庆承传着自己的文化传统。
       源于南方“蛮族”部落的苗族,与远古时期的“九黎”、“三苗”等有着密切关系。远在宋、元时期就从广西、贵州等地逐步迁入文山,成为文山境内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桃树开花,苗族搬家”是对过去苗族同胞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写照。建国后,苗族人民安居乐业,生产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踩花山”是苗族传统的盛大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六,苗家男女老少,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到花山,举行爬花杆、斗牛、吹芦笙、唱情歌等盛大的喜庆活动。
       文山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清乾隆八年就建成石基砖城,周4余里,古城形如葫芦;城中河似彩带,故有“金湖玉带”之称。“两山夹一市、河在城中流”。盘龙河由西北向东南九曲十八拐蜿蜒穿地而过,像一条温柔的玉带呵护着文山城。连接东西南北风格迥异的座座桥梁,把文山城紧紧连为一体,形成文山“多桥之城”的独特景观。文山城这个多元文化展示的舞台,既把过去和现在展现给人们,又让人们满怀希望地憧憬着未来。
       面积和台湾差不多大小的文山,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这里可以看到丘陵、峡谷、平坝、溶洞与孤峰,又可以去欣赏那清泉、瀑布、湖泊、江河、森林、草原、沼泽湿地等造物主的杰作。
       丘北县国家三A级风景旅游区——普者黑,显现的是喀斯特山水地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普者黑自有其独特的山、水风情。
       白天人们可尽兴泛舟观山视水,黄昏则可屏息沉醉于晚暮的宁静和灿烂的霞影之中,欣赏那如舞台布景般的靓丽:每当夜幕降临时,这里的主人就会在村边燃起篝火,弹起大三弦,拉起三弦谱,跳起欢快的舞,把自己劳动生活中的欢乐情景无拘无束、原模原样的搬上舞台。“抹花脸”是普者黑彝族传统的节目之一,彝族人用“锅烟子”相互把脸抹黑来互祝平安吉祥。
       寻找人类伊甸园,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就是文山广南坝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再现。这里阳光和煦,群山环抱,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坝美村阿科河畔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架水车,有的如母子相依,有的像夫妻相伴,成为坝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村里一百来户人家全部都是壮族,他们田间勤劳耕作,舍内悠闲自乐,展现出一幅人与喀斯特地貌和谐共存的生态景象。
       有着“赛桂林”美誉的广南县八宝镇,那山那水,仿佛就是另一片桂林山水,随便爬上一座山峰,依山傍水的壮家十三寨便可尽收眼底,美丽明亮的八宝河像串着一座座喀斯特峰丛的翡翠项链,缠绕在阡陌田畴上。更为壮观的是飞流如泻的三腊瀑布,沿河的村庄宛如仙境。石桥斑驳,幽雅美丽。不论走到哪里,都有一份柔情,都是一幅风景。
       在这些喀斯特山峦中,生命显得更加温和而乐观,质朴而坚韧。各民族早已把自己的一切融入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之中,无论世事如何千变万化,生命与美总能在这片高原的无际怀抱中生生不息。
       走进文山,人们会被其独特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所吸引,文山是云南发现铜鼓数量最多、品类最齐全、使用历史最悠久的地区。在历尽千年沧桑的今天,壮族苗族仍在他们的节日祭祀活动中把铜鼓作为神物使用,凡重要节日都要“请”出铜鼓,伴着鼓声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文山八种类型铜鼓成为学术界研究人类早期文化的“活化石”。神奇铜鼓,千古传唱,鸣奏着一曲永无休止的壮丽诗篇。
       有着100多户人家的阿峨新寨是马关县仁和镇的一个壮族村庄,那里几乎人人都能绘画,个个都善雕刻。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阿峨版画便飘洋过海东流日本展出。其作品古朴,风格独特,自然而新颖,把自己如诗如画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阿峨新寨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壮民们爱画,作画从不间断。绘画已深深地融入到他们的生产生活之中。
       文山地处滇东南属于低纬度高原,北回归线横穿东西全境。这里千差万别的地质结构和垂直分布的立体气候,使这里的物产丰富,资源厚积。
       文山三七驰名中外,堪称南国一奇。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立目记载:“三七,又名金不换,止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打仗疮……”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也誉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素有“北参南七”的美誉。
       “连枝带叶价如金,一食百病难关身。若使秦皇尝此味,而今仍系黑发人”。形象地反映了三七珍贵的药用价值。文山种植三七历史悠久,以量丰质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2003年,文山三七种植通过国家CDP认证,获得了国家原产地三七特产优势。
       云南特安呐制药股分有限公司,凭着三七特产优势,经过短短几年的拼搏,就跻身于云南十强制药企业。并与金泰、七花、金不换等多家三七生产企业成为文山经济发展中的强大支撑。
       文山辣椒细长、色泽鲜艳、皮厚肉多、辣香味浓,文山的草果、文山的八角、文山的八宝米、文山的洋荷都各具特色。全州8个县就有6个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特产之乡”,人们称文山经济为绿色的经济。
       文山自古以来就是云南通边达海和连接东南亚国家的桥梁古道。今天,新时代的大潮又将文山推向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一条千年驿道,一段沧桑历史。剥隘,这个驮娘江畔古老的驿站。铭记着“滇桂走廊”中多少风雨兴衰。现今,她将随“富宁港计划”的实施而恍然消逝。这当中人们虽有对古镇逝去的惋惜,但更多的是人们对文山开辟水上通道的震撼。
       文山是云南拥有高速公路里程最长的地区。罗村口至锁龙寺高速公路,横跨东西,是云南连接“两广”,融入泛珠江三角经济区的主要通道。“水、陆、空”立体大交通的形成,遥远的文山变得不再遥远,贫瘠的土地变得不再荒凉。
       文山由于文化的多样性和地理层次的丰富性,造就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多彩的民族文化,生态多样和民族文化多样是互补的。多样的生态和文化能力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多种类的示范。是啊,文山人敢为天下先,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敢于把优势资源变为优势产业,在这绚丽多姿、生机盎然的七彩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壮丽的华章!
       本栏责编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