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奇景]名城.古塔.老钟(三章)
作者:王 开
《含笑花》 2004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名城
广南城叫莲城,皆因群山环抱形似莲花而得名。叫古城,则因岁月沧桑,历史悠久。叫名城,何以出名?除了历史悠久,还要有特殊的历史重大事件;有较深的历史文化遗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及革命遗址;有较深的文化传统;并且此城长期使用及发展。这是专家对名城下的结论。我只知道这里是诗歌的故乡,这里是舞蹈的海洋,这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这里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这里有北宋农民英雄侬智高的“科岩马迹”,这里有狄青南征留下的“狄公碑”。这里是句町古国的发祥地,九个部落在毋波的统领下安居乐业。这里有苗族烈士王开洪,王咪章播下的红七军的革命火种。这里有永不褪色的革命光荣传统。
在这里,柯仲平的诗歌家喻户晓;在这里方友石的传说经久不衰,在这里“兴儒学,重教育”。古城中廿八座庙宇分布四方。文庙,武庙,观音庙,龙王、火神、牛王庙。道教,佛教,真主教,三教并存。耶稣堂尚在,文笔塔矗立。学寓书院开启后人,众多的湖池调节气候,400多口古井供人饮用。舞榭歌台,塔亭楼阁鳞次栉比,深深的四合院陈述着远古的故事。幽深的土司府记录着历史的辉煌,美丽的神话让人们留连忘返。
呷一口那榔酒,品一杯底圩茶,方知名城的名出在何处!八宝贡米吸引四方游客,方言俚语倾诉着民族团结的亲情。老态龙钟的老倌说,虽然没有秦砖汉瓦,但那数十面铜鼓足以说明远古的历史,随便捡起一块瓦片也要比美国的历史还要长久。跳扇舞的老奶奶说:“同志,广南的凉卷粉嘛!胜过日本三明治,超过美国柠檬茶,不信你来尝尝,不好不要钱!”
这就是莲城,这就是古城,这就是名城。只要你走进莲湖公园逛逛,到铜鼓广场走走,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每张脸都会露出笑容。遛雀的老倌会唱山歌,卖菜的老奶会跳手巾舞。多种文化融为一体,形成少见的地方多元民族文化体系。广场文化,公园文化形成了群众热烈健康的娱乐文化。你当你的官,我挑我的砖,你跳手巾舞,我跳三步弦。你吹芦笙,我吹箫。你玩你的,我乐我的,你“接皇姑”,我跳花灯。东门出,西门进,北边日头经风雨,南面舞龙赛观音,你有你的活法,我有我的乐趣。姑且不论历史,只道当今生活,古城人与古城事,古城生活乐悠悠。
古塔
塔是古塔。据说是一位知府为了开启后人兴儒学,重教育,建了这座文笔塔,兴邦重教文笔开创,寓意深远矣!建塔人安在?塔却屹立长驻,经历了岁月的沧桑,磨砺了斗转星移的时事变迁。文笔塔见证了人民创造的历史,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亡百姓也苦。一语道破,是人民推动历史的车轮向前进。
听说,许多莘莘学子在赶考之前都去拜谒文笔塔。我不知清代文学家方友石是否因建有文笔塔而学有所成,成为一代经学大师。更不知道“狂飙诗人”柯仲平是否拜祭过这座古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许多才子佳人:文人墨客倒是留下不少咏叹文笔塔的诗文。明清时代古城确实出了不少举人进士。而“文笔生辉”确是古代广南八景之一。
在古城南郊的三台坡上,文笔塔见证了古城的兴衰,文笔塔记载了古城人可歌可泣的历史,“刺破青天锷未殊”。雄伟的文笔山,壮丽的文笔塔,我在读大学之前没有拜祭过你,倒是等你多年后特地造访了你。据说要把它开辟为旅游风景区。塔是古塔,内圆外方,系老砖垒砌,属六角空心檐式塔,呈笔形,高36.8米,建于清道光末年。颇有气势,与城遥相对望。有莲郡胜境之名。据省上的一位专家称,这是“迤南第一高塔”是滇东南独具特点的塔。已收入云南百科全书。我倒感谢我们的祖宗留下这样一笔财富。给后人以厚望,给后人无数的精神寄托,维系着一方尊师重教儒风长存的光荣传统。
老钟
明代永乐皇帝除了编撰彪炳千秋的《永乐大典》外,据说就是铸了不少的铜钟铁钟。因而象征帝王权势的永乐大钟在华夏大地上比比皆是,同时也开了一代盛世铸钟的先河,我不知道我居住的古城里的几座大铜钟是否是明代的遗物。但古城却因这几座老钟辉煌不少。古城钟声伴随我从小学到中学十多年学习生活。它使我联想到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夜半过钟”乃一种境界,我没有旅途的愁绪。“古刹钟声”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受。而“古城钟声”给我的感悟则是钟鸣鼎食,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安排好每一天的学习,做好每一天的功课。
钟声,唤醒了沉醉的人们;钟声,激励人们去面对现实;钟声,鼓舞人们去战斗,据说古钟已成为文物珍藏。钟失楼空,现保存完好的仅仅是几座钟楼。远逝的钟声已在古城头消失,留下的是人们的思考,勿需去考证,老钟有多老,只要留下沉淀的历史,就可以让人们去翻阅。名城、古塔、老钟构成的历史画卷。不需史学家去诠释,人们自会去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