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山
城子山,位于砚山城区偏北,海拔1632米,面积55356平方米。虽说此地已有千载炊烟之史,却没留下任何诗人骚士对之抒发胸臆的风诗雅文,清《开化府志》和民国《文山县志》的名山胜境之中,也没有将其列入。可见此山拔地挺立以来,虽经漫漫风雨,历悠悠沧桑,时时屹立人们眼前,却没引起人们的注意,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二年,令人欣慰的事终于出现了——砚山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要装点城子山,打扮城子山,以她的风姿衬托一万四千人的县城,让县城秀美,妖娆。于是,由地方财政三次拨款,加上1984年甲子敬老会之际各方父老赞助的万余元,共计10万余元先后装点此山,使其以日益风流的身姿,赢得砚山人民的爱慕和过往客人的青睐,从此结束了此山无人光顾的历史。
少饶舌,登山吧——
信步而往,登二十三级条石台阶,入绿叶青枝当中,顿觉眼目舒适,空气清新,游兴倍增。上!扒开树枝,沿着树木蓊郁的条石曲径,拾级而上,进入“长寿楼”。
此楼有三层。第一楼:有圆形门面东而开,其匠心是:愿山下数千户人家永远团圆,吉祥如满月;长廊清静,能寄廊放眼,大开眼界,豁人胸怀。上二楼,倍感天朗风清,心旷神怡;楼内宽敞,适宜品茗小饮,谈古论今,若听老者说一段《
西游记》,或许令人顿忘人间沧桑,倍感宇宙无穷!扶曲栏,三上楼:轻风撩人,树影摇曳;幽幽深处,雀鸟叽喳;放眼山下,楼房幢幢,屋舍俨然,处处绿树,家家菜圃,街道纵横,人来车往,集市繁荣,买卖兴旺……如此妙境,为何不见蛛丝笔墨?其实,县政协已征集了不少风雅之作,不日将与游客见面。请看:“好政策赐你东海福;共产党给我南山寿/有景有情君休忙坐坐又走;好山好水我只想看看再来/眼底尽收砚山锦绣青峦耸翠明珠灿耀长寿楼;眉峰纵览听湖绮丽碧波荡漾鳞浪掩映城子山/……”
取道西边,上。抚绿叶,扶石壁,高抬脚,于半山进入“双胞亭”。此亭造型精巧,玲珑别致。亭之檐,有金象、苍龙飞贴,其形生动逼真,神采飞扬;亭内之顶,有金鸡嬉戏,双龙晏月,红梅傲雪,秀竹娉婷,松鹤结义,黄鹂迎春……亭之周围,杂树茂密,芳草鲜美,颇有秀色可餐、清香扑鼻之感。游客至此小坐,背靠青山,面向县城,观蓝天白云,闻雀语鸟唱,朝迎金晖,夜披月华,心中定有一番韵味。
好奇之心,人人有之。再往上!踏蜿蜒石台,穿幽幽树木,跨匝地青枝,吸清新气息,跃至“三七亭”。此亭造型奇异,三足鼎立,拔地顶天,吉祥苍龙跃角,壮族花饰贴檐;亭之顶,“长”一株三枝七叶的三七,象征砚山是久负盛名的“三七之乡”。医家至此,必有感慨;一般游客,也饱眼福。
再上,取道往东,不到山顶非好汉!穿树丛,钻荆棘,行百步,即到山之顶。在此放眼而望,颇有“欲穷千里”之感,又有“咫尺百里”之趣;村村桃李,处处炊烟,田畴平展,交通阡陌,看听湖银波,望诸葛庙宇,咏史抒怀,此地最佳;东面的城脚村,是抗法英雄李应珍的故乡,其英勇神奇又悲壮的故事,桑梓民众有口皆碑;东南之盘龙,是名特三七的主产地;西南之脚侧龙,有壮家历史悠久的舞蹈《棒棒灯》;西面之灯笼山,曾出现神奇莫测的年宵火,北面青山逶迤,郁郁葱葱,绿阴之中长眠着为民剿匪而壮烈牺牲的烈士,“青山有幸埋忠骨”……
往东而下,至“望湖亭”,必定又有一番韵味。君不信,请试去。
城子山,虽无名山大川的雄奇气势,却有着与砚山人民朝夕相处、耳鬓厮磨的真情。春日,杂花生树,清香宜人;夏日,绿叶婆娑,山色树影;秋日,黄叶澄澄,气度凌云;冬日,枝干奇曲,挺拔雄健。她是砚山的“明珠”,已载入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砚山县志》。
灯笼山
灯笼山,位于砚山县城边沿之西北方向,雅名为“笔山”,其形如灯笼,婷然独立;后有“砚山”(即棺材山),再后有“墨山”(即城子山),三山排列,如雁行空。民国《文山县志》记载,此山“高不过四十余丈,周围约四百方丈。”与名山大川相比,她可谓小巧玲珑,灵秀多姿。
远眺此山,颇觉风光妩媚,积翠凝香,景色清幽,韵致深藏;近处观之,则见奇石嶙峋,峭壁重重;异洞深邃,曲径通幽;苍岩翠壁,绿树葱郁,直者如伞,卧者如龙;野花烂漫,奇异清香,藤葛垂吊崖壁,蝴蝶绕山漫舞,绿阴深处,雀鸟啁啾……大有“含烟凝紫翠,峭壁摩青苍”的迷人气象。若披荆斩棘,攀藤附葛“爬”到山顶,心中将顿生一番感慨意味:天朗风清,宇宙无穷,苍穹湛蓝,白云悠悠;轻风习习,令人眉舒目爽;放眼而四望,可见稠密的村寨,迷茫的烟柳,东南西北四方,各有新民、听湖、回龙、路德等水库,阳光之下,可见粼粼之波、明媚之光……其胸襟之阔,心情之爽,实在难以形容。
在外来人眼里,灯笼山似乎小不起眼,然而自古有“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之说。此山上虽没有“仙”,却出现过变幻莫测、神奇多姿的“年宵火”。且看民国《文山县志》如此记载:“……每年除夕之夜,当新旧岁交替之时,忽见白光星火数百点。乍看时,半天通红,与凡火浑不相似,点点离地丈余,俨然当今之电灯也。……凡江那附近者,见之颇多,以片响奇景,真大观也。江那县佐俞尔庆闻之弗信,至除夕夜坐看之,景然,曰:始信天下事,有其言必有其事。信不诬也。”当地老者介绍说:此“火”不论年大年小,闰月与否,每年除夕之夜第一声鸡鸣即出。是夜,江那(今砚山县城)人不约而同,扶老携幼,提火笼,披棉袄,满怀兴致,前往萃文书院(今砚山一小)广场,静候奇观来临(其它角度或看不见,或所见效果不佳)。是时,其山西北方向泛红,恰似红日欲出。须臾,由泛红处跃出一团似篮球大小的火球。顷刻之间,火球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如此类推至无数个如电灯似的火球,成一字长形,以其山为出发点,分为两组走向:一组冉冉往东北方向移动,经“砚山”(棺材山),过“墨山”(城子山),抵“大山脚”,再原途返回;另一组直径冉冉移往西南方向之“诸葛山”,尔后原途返回。此“火”自悄然而出至悄然而失,前后约四十分钟左右。如此神奇莫测的地质变异现象,实在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有虔诚之人这样根据“火”之走向认为:此“火”每年除夕之夜必出,是为天下黎民百姓送年迎春的吉兆。“火”往“砚山”,是与山之“半边寺”中的诸“神”拜谒;往“笔山”,是与山之“土地庙”中的“土地老爷”拜谒;往“大山脚”,是与山脚之“观音洞”中的“观世音菩萨”拜谒;往“诸葛山”,是与山之“诸葛庙”中的“诸葛孔明”拜谒。其“天机”是:愿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黎民安康。
如此大观,震惊方圆乡里。1939年,李郁高到文山复任县长,听了此事,委实不信,即在大年三十日奔往砚山,是夜见了其“火”,验了“天下事有其言必有其事”之说。
1940年以后,“年宵火”悄然匿迹,再没出现。为此,当地群众说之纷纭,概括起来有两类。一者认为:自山脚有了坟冢之后,此“火”即不出;二者认为:天下越来越太平,百姓越来越幸福,此“火”不必再出。
如今,灯笼山虽然不再出现“年宵火”了,但人们对“火”之奇观的美好印象,却一直保留心中;山的丰姿又如少女娉婷而立县城边沿,与砚山人民朝夕相处,互亲互爱。如此说来,砚山人民赞美她,外来人也该觉得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吧!
丰收水库
丰收水库,在平远镇边沿之西,是文山州著名的大水库。
水的西面,群峰林立,挺拔峻峭,形状奇特,郁郁葱葱。有一座山的中部,天然生就石门一道,高十数丈,宽数丈,门面朝东,气势非凡。传说这一带虽是一马平川的坝子,却因缺乏地表水难于种田,四方百姓虽终年劳碌亦难度日,生活极端穷困。于是苍天看在眼里,十分垂怜,就托梦给一个朴实善良、勤劳勇敢的小伙子,教他呼唤石门敞开的秘诀。他一觉醒来,心中牢记梦中所得的秘诀,假作砍柴去到石门边,口中虔诚地呼叫了三次“石门石门开”,果然,石门在轰隆隆的瓮响之中缓缓启开了。他进了洞内,只见其中光灿灿、亮闪闪;光灿灿的是金子,亮闪闪的是银子。他正茫然不知所措,洞内有仙家传话给他,叫他挑去一担金子,出钱招集能人寻找地下水源,并引出地下水,以水种田,以田产粮,以粮养人。他担回金子后,果然出钱召集四方有胆有识之夫,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终于找到水源,凿开石壁,把地下水引了出来,从此,百姓种上稻田,安居乐业。或许由于这则故事的魅力吧,清代初期有个米烂成仓的李氏土司,出于一者要留美名,二者要扩张家业的企望,打着救民于水火的招牌,用刮取而来的民脂民膏围水筑埂,蓄水种田,结果也倒获得成功,蓄得有水。然而清嘉庆《阿迷州志》为粉饰太平,一意浮夸,竟说这里的水“掩映无际”,其实当时所蓄之水不会超过250万立方米,以“掩映无际”修饰,实在过分了。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平远镇叫“打油寨”,坝里也有百多户炊烟,称为“打渔寨”。1958年,党和政府鉴于这一带平川百里,田畴万顷,炊烟凝重,集市兴旺,是云南高原上的第六大坝子,是最好的粮食生产基地。于是在“打油寨”寨头盖起一排排瓦房,请“打渔寨”各户迁居而至,名曰“平远新村”(即当今之中坝脚)。接着,召唤数千民工,开始兴筑当今之东、中、西三道拦水大坝,并将其起名为“丰收水库”。之后,逐年修补加固,迄今总投资逾千万元,坝高11.9米,坝长3077米,容水量由建国前的236万立方米增至当今的307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由建国前的2780亩增至当今的20720亩。由于秋后的水面十分宽阔,当地人将其称为“海子”,其由衷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闲话少说,还是看看当今丰收水库的风姿吧——
碧澄澄一片“汪洋”:宽阔的水面,坦荡的气魄,清冽冽的水,蓝幽幽的山;水在山之脚下,山在水之尽头的西方。山依水,水依山,青峰倒影,水色山光。
水之中央,偶有汽艇奔驰,腾波卷浪,像宇宙飞船划破蓝天一样;小船儿悠悠然然,似树叶片片漂荡,船上绿男红女,倩影双双,轻风吹来,水面上飘扬着由衷的歌、甜美的笑……
水之东南方,有绿树掩映着一座现代风格的庄院,那是水库宾馆。其院依水临山,其中有红花绿草,假山荷池,又有人工泉“喷薄如急雪飞下”,环境十分雅静。若作为疗养处所,病人将倍感安神静心——此地最佳。君不信,不妨入内一瞥。
水之尽头的西南方,青山掩住半寨炊烟,寨名曰“尧房”。尧房房后,奇峰耸翠,树木蓊郁,有座山脚之东,有数十道石隙,据说这是传说中的那个小伙子开凿的。每到雨季,地下河水暴涨,必由此石隙奔涌而出,浩浩荡荡地流入丰收水库,使之成为眼前这白茫茫的“海子”。所以,当地人每逢谈到水的源头,必然要对“尧房”寨描绘一番,虽说词汇过分溢美,然乡土之心,爱水之情,这是可以理解的。
水之西北有“龙树脚”一寨,寨边有碧水一潭,其水潋滟妩媚,恬静含羞;水中肥鱼嬉戏,极富情趣。每逢雨季,潭内碧水涌出,绕绿树肥草,传明散彩地汇聚于丰收水库之中。这潭水虽不宽阔,然水之丰姿,也还令人观之难忘。
常听人说:到了某地不游某处则等于未到某地。那么,到了平远的人不游丰收水库,似乎也等于未到平远喽!如此说来,君不妨游游吧,尤其应当荡舟摇橹,前往石门,居高临下,极目远眺。那时,不但触景生情,顿生“四围稻香,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之趣,说不定还会拾到传说中那位小伙子失落的一块金子哩!
歪头山
歪头山,挺立在平远镇之南八公里处。传说有一仙家女子生活在天庭,因见这一带山川壮丽,风光潋滟,田畴平展,膏沃肥美,煞是羡慕,于是不顾天庭禁令,趁明月之夜领着八个孩子降落人间,饱览风光。她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喜,一路爱,竟着迷于好山好水之中。直到将饱眼福之际,才想到孩子们,于是回头看顾,不料在她扭头回眸之时,传来方圆村寨声声报晓的鸡鸣声,于是乎,她头不能动,身不能移,脚底生了根,再不能回到天上去了,就化作当今之山,歪着“头”,永驻人间。而她的八个孩子,有六个被遗失在当今之稼依一带,各自化作青山,点缀坝子。所以,稼依旧时曾有“六山镇”之名;还有两个孩子,随其到了平远一带,一个化作当今之田心小山,另一个化作当今之木瓜铺小山。
清嘉靖《阿迷州志山川卷》载:歪头山,“奇峰突出,形如伏螺,约高六十余丈。”海拔1590米。山之四周,田畴平展,村舍俨然,一马平川,是云南高原不可多见的大“坝子”。山之脚,清溪透亮,绕山流淌,终年不断:又有村舍五百余户、寨名曰“回龙”。山之东,绿树匝地,横枝摇曳;藤葛遍生,缠崖绕树;蒿草丰肥,气息清新;又有野花生树,似白雪,如红霞,绚丽多姿,清香扑鼻。这厢虽无明显道路可走,却能披荆斩棘,“爬”到山顶。山之南,山势较之东面陡峭,绿树不密,满目尽是仙人掌遍生于怪石奇壁之中,一道道,一丛丛,一层层,一遍遍,密密麻麻,锐刺丛生,别说行人登山难之,或许蟒蛇欲行亦无可奈何!山之西,虽怪石不多,也无仙人掌阻挡,却是绝壁悬崖,由山巅直线至山脚,像“天神”的大刀劈过一样。也许最善攀崖越壁的猴子到了这里,也会对之望而生畏。山之北,风光可分两段。下半段浓荫密布,树木幽幽;上半段却是陡崖峭壁,风姿险峻,那歪着的山之“头”在湛蓝苍穹的映衬下,越发显得气度凌云,别具情操。
此山不但形状奇特,风光秀丽,而且曾是古战场,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有过烽烟滚滚、刀枪剑戟林立的日月,至今,山上还横亘着当年作战防御的营盘。追源查史,即知其情:那是明永历年间发生的战争。是时,号称拥兵二十万的女流万氏招赘安南(今文山地区)土司沙源之子沙定洲,伙并兵马,由文山起兵,一路拼杀,一路扎营,一路前进,欲往昆明而去,意欲强占云南全省,其声势之大,可想而知。当今平远地区回龙的“歪头山”、水城的“大尖山”、“营盘山”、“城头山”等处,都曾作过战场,留下了兵戈扰攘的史实。传说万氏和一部人马曾被官军围在“歪头山”上,官军却不能登山捉之,便采取围山不攻、以逸待劳的办法,要将万氏等渴死困死于山上。然而万氏虽系女流,却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她一面指挥士兵,严阵守山,一面命伙夫将许多玉米粒爆炒绽花之后,再命士兵把一匹马牵至山下可见之地带,把一盆盆的玉米“花”泼向马身上。当时山下官军见了此状,以为山上水源十分充足,不但足够人饮,还可给马沐浴,只好暂时撤退而去……
此山顶部之东还有一眼洞,洞口很小,且被层层绿阴覆盖,不知其然者,行至跟前也难发现之。钻洞而行,通道曲折,高低错落,阴凉至极;越往里走,空间越大,道路越宽,洞中有洞,洞洞相通,其中岩溶发达,有石鸟、石笋、石柱、石兽、石花……若继续行走,约四小时左右钻至山脚出口处。如此说来,此山是“空腹”。这样的妙境,也就难怪当年的万氏要选择扎营、死守盘踞了。
歪头山,形状独特,风姿别具,传说优美,史实生动,不仅值得一走,还值茶余饭后一叙。
鲁都克
鲁都克,位于阿舍乡西南的文山、蒙自、开远三县(市)交界处,全村有苗、彝两族杂居,炊烟近九十户。
这里虽少“水色”,却富“山光”。若登上海拔2263米的马吊陡坡之巅,举目四望,可见方圆百里,山岭盘亘,万山林立,山外有山,山上有山。有的山上,树木蓊郁,景色秀丽;有的山上,尽是墨色奇石耸立,似天马行空,似大象饮水,似雄狮虎啸,似老牛爬坡,似羊儿吃草……奇形怪状,驱人遐想。哪来的?这么多,这么黑,而且形态逼真,富有动感?莫非主宰宇宙之神,于数十万年前将一颗巨星在此陨落,化成如此别具风格的形态?!早晨,能见岚雾萦绕峰峦,青山托起红日;傍晚,能见夕阳鲜红似火,金晖遍染青山;夜幕降临,可见四方八面,篝火点点,好像与银河系行星相互连接,相互辉映,十分好看。
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季季景色秀丽;东西南北四方,方方风光旖旎。春日,野花鲜艳,百鸟争鸣,可谓“鲜花不离身左右,雀鸟只在耳东西”。夏日,满目绿阴掩映,处处曲径通幽;万绿丛中,遍生野三七、木耳、香蘑菇;房前屋后,石榴当阳长,桃子背阴生,棕树亭亭玉立,椿树芳香四溢。秋日,片片的荞菜花瑰丽如画,朵朵的喇叭花鲜嫩娇美,蜜蜂漫舞,蝴蝶翩迁;坡头坡脚,又有一树树红彤彤鲜甜可口的鸡素子果。冬日,山为屏障,寒潮难入,风不呼啸,雪不漫舞,山峰依然清丽,草木同样秀美;绿阴之中,锦鸡吱吱叫,野兔蹦蹦跳,麂子行走如飞,獐子花里胡哨。如此情景,外来人见了,定将妙趣横生,大赞其好。
建国前,这里经济贫困,文化落后,以木刻或结绳记事,多数人难操汉语,婚姻有原始群婚制的残余。于是,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于二十世纪初流入,收买人心,建造教堂,发展教徒,公开传教四十多年,至今此地仍保留经过修葺焕然一新的教堂一座,此外还有“洋井”一口,传教士坟冢一丘,属于全州重点文物保护点。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此地极为关注,常派州、县民族工作队进驻,帮助苗、彝兄弟解决实际困难,脱贫致富;又拨专款新盖学校、医疗所、建造水池、安装自来水等,其中,仅就自来水一项工程,其引水管道就长7000多米,穿崖越壁数十处……终于使这个全州出了名的边远穷寨,以日益焕发的风姿展现在海拔二千二百多米的崇山峻岭之中,赢得了有识之士这样一句颇有见地的见解:鲁都克是一部引人兴趣的山区发展史。
洋教堂的背后,是一座青砖白瓦的学校,校内红旗高展,鲜花绚烂,书声朗朗,歌声嘹亮;那口本来就小不起眼的“洋”井,如今无人光顾了。为什么?君不见哗哗作响的自来水那边,有花枝招展的苗、彝姑娘,喜气盈盈,悠悠款步,担水而来?她们笑什么?谁知道。君不妨亲临其地,亲自观之,亲自问之。
有人说,鲁都克无“风光”可谈。其实不然。即便只说自然风光,此地不是也有“峰峦草木,皆鲜妍绚茜”可赏心么?文人赋以的“千岩竞秀”、“望峰息心”、“岩壑深窈”的景致更是随处可见,并且令人游之忘返。况且,天下风光之秀美,当以人工装点而多娇。游客到了这里,可以触景生情,作世事之观,思往时之怆然,想今天之怡乐;时移事迁,风光更秀,不是更能激发观者“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并再创建秀美家园的热情吗?
芦柴冲景致
芦柴冲,位于砚山城之东十公里处。这里的屋舍是为劈坡建筑,坐东朝西,负山面水,其水清澈,透明如镜,能倒映青山绿竹,掩映碧天白云,景色十分清丽。如此好风水,皆因其村寨周围有龙潭数个,夜以继日而经久不停地涌水而出之故。如此说来,这里的龙潭值得一提——
大龙潭。位于村寨脚之山嘴下。涌水甚多,水色清亮,即便遇上旱灾,潭水依然不干。据说民国年间,旱情如火,水贵如油,农民稼穑艰难,于是当地人在潭边架起十几条水车,夜以继日地抽水,终于将水位抽落两米之多,突然听到潭内隆隆作响之声,其声同时又与周围空山遥相呼应,俨然沉闷的雷声由远而近一般,人们因此吓得惊惶失措,以为“龙宫”之老龙吼叫,急忙弃下水车,逃跑而去。其实,这是因为抽水过猛,水位急剧跌落,地质内部落水之震动声相互反馈所致。至今,潭水依然滋滋而出,水势不减当年。至潭边,只见潭内微波细浪,层层展开,水色晶亮;又有游鱼戏水,喋然有声,摇头摆尾,饶有趣味。潭水溢出,流成小溪,溪边有依依杨柳,茵茵绿草,最适合年轻人悠悠漫步,谈情说爱。每每在阳光融融之时,惠风和畅之际,常见壮家姑娘个个黑裙拖地,乌帕扎金线,领口压花辫,脉脉含情,挥舞手巾,与山那边的小伙子放喉对歌,你亲我爱,没完没了,煞是动情。
疯龙潭。位于村寨不远之山坳里。传说满满一潭碧水,竟在一夜之间失落,成为浅陋浑浊的牛滚塘,然而几天之后,水又恢复原状,清澈碧透,溢潭而流,实为神奇。外地人到此一游,不但可饱餐潭之秀色,还可举步山顶,览四野丘山,听雀语鸟唱,还可闻野花清香,绿草气息;更有那桃红柳绿,鹅鸭戏水……虽没有陶渊明笔下那种世外之风,却也耳目清新,提人兴趣。
热水潭。位于下坝野狗坡,面积约四、五丈,周围绿树婆娑,青草丰肥,野花清香,景色宜人。若早晨或阴天所至,明显可见潭内热气腾腾,如烟如雾,迷迷蒙蒙,袅袅萦绕;其水内含硫磺,水温适度,不冷不热,若只身融入其中,顿觉周身舒适,稳神宁心,正所谓“春寒我欲频经此,童冠讴歌乐岁华”。对于患有皮肤顽症者,此地是最好不过的医疗处所了。目前,此龙潭已经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将投资修建,使之成为医疗胜地,服务人民。
此外,还有汪们龙潭、马鞍山龙潭等,出水常久不衰,经年不断,水色清丽,处境迷人。更值一提的是:人们在几年前发现这里有大型溶洞,分一、二、三号洞,洞内岩溶发达,钟乳石千姿百态;洞内有洞,洞洞相通,景致奇特,可谓大观。近几年以来,游览该洞者络绎不绝,并已引起州、县有关部门的重视,当时的州委书记戴光禄还根据壮家人的古俗文化,欣然挥毫,将其取名为“棍波郎洞”,即是:清幽境地之意。
总之,芦柴冲是个好处所,值得光顾。
蚌峨龙潭
潭在蚌峨边沿东南之积翠凝香的半山之处。
清末有个叫王安清的墨客,记录蚌峨龙潭时这样写道:“天下以潭者甚多,然他处有水则无山,有山则无木,有木则不能成林,即便成林或远于村寨,是皆无所取也。然而崇山茂林之中的蚌峨地方,既有水,又有山,还有树,更有林,环境清幽,值得书之。”(以下引号内文字皆系王安清文)
这里潭水碧透,秀丽宜人;溢水潺潺,蜿蜒而下,顺渠而流,绕村灌寨,围舍盘旋,入各户之园囿,以资人灌溉、洗涤、济炊,十分便利。
饮水思源,追溯历史,此潭由来甚久,为时悠远。相传百年以前,这里古木蓊郁,闭日遮天,藤蔓牵挂,茑萝盘旋,葛藤掺缠,无径可通,即便樵夫数者,也“弗敢擅入,疑有巨蟒、长蛇、毒蝎”藏于其中。一日,采樵者忽然听到淙淙流水声,于是沿声而往,扒开荆棘草木,得见秀水清亮,悄然而淌,霎时欣喜呼叫,一呼而百应,吆来村中众人,大家挥刀舞锄,劈倒树丛,拨正水之源头,将水引入村中,切望服务生灵。那些村中耆老,不敢忘却天赐秀水之恩典,“侩如蚁聚于活水源头处,辟为舞滂……以荐馨香”;青壮年男子,为追水之根源,“爰芟荟蔚荆榛”,见到了绿阴披拂之中,天然嵌有一道丈余高的石崖,崖顶如巨釜,能遮蔽风雨,崖下面即水,其水自石隙入,从石口出,渐咽渐舒。其“咽者幽然,舒者淙然,湍急不息,活泼无滞”其势喜人。久而久之,人们又发觉:这里地质奇特,表里相通,一脉相承。即便连续多日骤雨,水漫沟河,而此水亦不减少。并且,“天越炎而水越凉,天越凉而水越热”,实为奇境。
潭之左右前后,树木聚生,荫翳交加,苍翠如滴,湿沾衣袂;不时还见肥鱼浮面,摇头摆尾,尽情戏闹;“又况春宜修褐,夏宜纳凉,绿阴可以眠琴,曲水可以流觞。”其中妙趣,尽注心头。难怪当年之骚士王安清,深感这里“情逼景,景逼情”,竟诗兴大发,写下了“蚌峨十咏”:一曰“龙潭积翠”,二曰“鱼鳞腾烟”,三曰“山城晚照”,四曰“古洞鸣钟”,五曰“山塘垂钓”,六曰“村水环流”,七曰“慈云双挂”,八曰“钻水微峰”,九曰“清华远俗”,十曰“雪岭遥观”,并以此诗,畅其幽情。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如今,这里的风水依然秀美,可亲可爱。外地人若到了这里,浏览一番,必将感慨此地之水与心同清,此地之山与性同静;如此区区一蕞尔之地,有如此清爽之气,雅静之情,清丽之光,柔美之性,着实不虚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