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本刊特稿]《长篇小说选刊》改刊亮相
作者:武翩翩

《长篇小说选刊》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长篇小说选刊》今年改为双月刊。
       《长篇小说选刊》于2004年8月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当年9月出版“试刊号”,2005年全年为季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尝试,自今年起定位为双月刊。在纯文学刊物处境日益艰难的大环境里,作为目前全国纯文学期刊里最年轻的一本刊物,《长篇小说选刊》受到了很多的关注,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该刊将如何应对文学期刊市场的激烈竞争?该刊主编高叶梅(其其格)日前对记者表示,文学刊物根本上还是要靠文学本身来取胜。我们将不在花哨上做文章。她告诉记者,《长篇小说选刊》的生存背景有利有弊,一方面是全国的长篇小说创作和出版量多年来持续增长,一年保守估计也有1000部,加上网络版和其它形式出版的,数字十分惊人。这种情况既是繁荣,也是繁杂,在量的基础上必然会有“选刊”应运而生。但从另一方面看,期刊市场品种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几百种已发展到近万种了,相对萧条的文学期刊业虽然少有新品种诞生,但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纷纷进行自身调整和延伸,以图尝试新的可能性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增刊期成为最普遍的手段之一,如增加下半月刊、双月刊改月刊、办各种增刊等,派生出不少延伸刊物。这些都是老刊物,不同程度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了,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一本新刊物要想博取人们的注意力,是相当不容易的事。《长篇小说选刊》尽管看上去有诸多优势,但在竞争近于残酷的期刊市场上要想站住脚,相当艰难。
       严峻的市场环境要求具有更加清晰的办刊信念和办刊思路。高叶梅认为,这本刊物是建国以来唯一具备独立刊号的长篇类选刊,面对多样和多元的创作繁荣形势,该刊应当承担起真实、客观地反映和记录这个时代长篇小说创作态势和出版风貌的历史使命,以选“好作品”这一朴素的择稿标准,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兴盛在刊物上有所体现、有所记录。高叶梅还表示,该刊寻找的是把文学当作精神家园的读者、对文学的参与意识较为强烈的读者,再就是从事长篇小说创作的人群——作协会员和自由身份的作家们。一年多的创业虽然艰辛,但《长篇小说选刊》从业人员获得了在原有机制下不可能培养出来的诸多办刊经验和良好的工作氛围,杂志也在一天天成熟起来,安全地度过了季刊改双月刊可能会带来的风险,不但没有失去读者,订数还有可喜的增长。高叶梅说,“其实文学期刊的命运,不完全是由刊物的质量来决定的,而是和社会整体对文学的认知与消费欲望关系更大一些。这就是市场经济。但所谓适应市场,绝不是跟着市场跑,市场是流动的概念,你永远跑不过它。与其研究变化的东西,不如去研究不变的因素。文学就本身的内涵而言,它的意义是不变的,它和市场同时都在考验文学期刊,也存在着竞争。都说文学期刊与文学是薪木与火的关系,文学传播犹如薪火传递,那么,这一伟大的使命感肯定是文学期刊永远不能变化的定位。”高叶梅告诉记者,“真正热爱文学的人们是接受这个定位的,否则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什么看不到?文学不仅是看,重要的是一种高级娱乐享受,一种精神资源的占有,它没有现世报的资讯功能,却是渗透在生活和生命中的养分。文学期刊立意于培养读者的审美水平才是最贴近读者的感情,也是文学期刊‘争取读者’唯一可选择的前途。迎合读者其实只是迎合市场的代名词,是对文学读者的不负责任。”
       高叶梅表示,以上这些可以概括《长篇小说选刊》的办刊理念,也是主动挑战市场的信心。她说,“这种信心恰恰是来自读者的激励,去年一年读者来信和电话几乎没有间断,是读者热烈、真挚、坦诚的感情有效地消解了抽象、冷冰冰的市场概念,我们的市场意识不知不觉中就被替换成了读者意识。有读者来信说我们与读者越走越近,而我们也觉得读者个个都在眼前。”高叶梅还告诉记者,在与读者长达一年的交流互动后,今年该刊成立了“长篇小说选刊读书会”,希望利用网络或刊物版面让读者之间进行交流。高叶梅说,与读者一起读书,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时光,征求直接来自读者的意见,这对办刊和促进文学创作也许都不无裨益吧。
       (原载于《文艺报》2006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