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小说视点]作品
作者:佚名

《长篇小说选刊》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笨花》 铁 凝/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品简介:作品截取从清末民初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近五十年的历史断面,以冀中平原上一个小村子的生活为蓝本,以向氏家族为主线,在朴素、智慧、妙趣盎然的叙事中,将中国那段变幻莫测、跌宕起伏、难以把握的历史巧妙地融于“凡人凡事”之中。时代风云的繁复波澜,世态风情的生动展示及人物命运在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小说里涉及的知识很广,如几十年的军政生涯、保定地区的风俗、中医、宗教、欧洲人的生活习惯等等。
       作品评论:评论家贺绍俊认为,铁凝在文学史上具有一种开创性的意义,这就是她的写作始终是尝试着将宏大叙述与日常生活叙述统一到她的笔端,她以这种尝试成功地化解了文学上的二元对立模式。《笨花》可以说是她的这种开创性叙述的集大成者。铁凝的这部作品关涉到二十世纪以降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变革和中华民族最深重的灾难,但如此宏大的主题却是通过华北平原的一个乡村里日常生活的肌里展示出来。书名暗示了作者的追求,笨与花的组合就是笨重与轻柔的组合,而小说通过一个山村的故事将伟大与平凡、国事与家事、历史意义与生活流程融为一体。因此《笨花》这棵大树值得我们认真观察,它的每一片叶子都折射着阳光。
       评论家白烨认为,读铁凝的长篇新作《笨花》,我最为强烈的感受就是:从容不迫,大气磅礴。看得出来,铁凝这次是有备而来,她为这部作品所做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与艺术的积累和准备,是极其扎实而丰厚的。这部以冀中平原笨花村为场景、以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为背景的作品,既以丰饶的细节,通过笨花村向家、西贝家两个家族三代人的喜怒哀乐,细切描写了普通乡民的日常生活和时代与社会的变迁给他们的命运带来的种种投影;又以如椽的大笔,经由走出笨花村的向喜行武做官的线索,浓墨勾勒了国家时局与社会发展的大致走势。这样一小一大,一民间一庙堂,便使得作品构成了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历史沧桑演变以点带面的艺术缩影。《笨花》既耐得起人们阅读,也一定能留得下来。
       作家方方认为,《笨花》应该算是铁凝创作实践阶段性的一个小结,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创作上的变化和新的尝试。我读了《笨花》后,发现这部小说采取了缓慢叙事的方式,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拖沓,但这是小说内容和气质使然。
       评论家王干认为,在《笨花》中,铁凝完全改变了女性命运的视角,开始通过清末民初至上世纪40年代中期的历史断面,以冀中平原的一个小乡村的生活为场景,以向氏家族为主线,用写实的手法和朴素的叙事风格,将中国的那段历史融于“凡人凡事”之中,很有点小说版《茶馆》的味道。
       读者山菊花认为,“在《笨花》里我关注的是世俗的烟火,我希望用准确的、简朴的、温润的、结实的方式来表达人的平凡生活。”这是铁凝在2006年新书介绍会上说的话。她达到了她的目的了吗?每个读者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生死疲劳》莫 言/著 作家出版社
       作品简介: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先后经历了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小说以荒诞的手法展示了中国农村五十年的演变,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作品评论:评论家、资深编辑李敬泽认为,《生死疲劳》是一部向我们伟大的古典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这不仅指它的形式、它对中国经验和中国精神的忠诚,也是指它想象世界的根本方式。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的命运就是世界的命运,人物带动着他的整个世界,比如《红楼梦》,整个世界跟着那个人颓败下去。这一点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恰恰是古典小说的根本精神,现代小说已经遗忘了这样的志向,而《生死疲劳》让我们记起了那种宏大庄严的景象。
       它也是关于记忆和遗忘的小说,随着记忆渐渐消失,仇恨也渐渐消失了。在轮回的观念中,忘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要有轮回?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让你忘,喝了孟婆汤,让你不要执著。轮回是一种东方想象,西方想象是地狱与天堂、拯救与救赎,是一条直线;而在东方想象中,世界和生灵是在一个圆轮上,循环不息,这种想象曾是中国人基本的精神资源,在古典小说中比比皆是,但在现代小说中基本上被摒弃掉了,《生死疲劳》使这种古老的、陈旧的想象重新获得了力量。
       《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著 北京出版社
       作品简介: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追逐驯鹿四处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一个弱小民族的顽强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小说堪称鄂温克族人的《史记》。
       作品评论:记者胡殷红认为,从《伪满洲国》到《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始终实践着“用小人物说大历史”这一创作理念。这两部作品的气息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主题是一个世界性话题,是关系到人类文化学的问题。
       学者郭梅认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女作家的创作被局限到了狭窄的女性情爱和性别意识领域,近几年来,情况尤甚。然而非常令人欣悦的是,这种局限到迟子建那儿被中断了。小说通过一个九十岁女人的口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森林同生共死的游猎民族的百年历史。从原始的山林生活到现代文明对森林的侵占,鄂温克人和驯鹿一样渐渐稀少。似乎有一股巨大的神力在帮助作者,使她对一个少数民族的叙述能如此深沉、悠远、神秘。
       记者宋燕认为,迟子建的笔触婉转、细腻、满怀深情,把鄂温克族人的日常生活、情与爱、发展历程刻画得时而波澜壮阔,时而诗情画意,激情中透着感伤。
       读者唐锞认为,在额尔古纳河附近发生的遥远而神秘的故事紧紧地抓住了人的心。人类最纯朴的感情在那个最自然的环境里可以最自然地流露,在最神秘的萨满舞的背后,其实是人们内心里最柔软的感情。
       《不悔录》刘兆林/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品简介:一位有着二十多年军旅生涯的部队作家,突然因意外情况转业,而成了地方作家协会的领导。本书以第一人称自叙的写法,描写了主人公柳直在“不惑”之年,由“民兵”转而为“正规军”的特殊经历,及其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作品大胆、真实、冷峻而又细腻地揭示了一位作家,在人生转折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心电图式的心灵独白,其中既有个人与工作交织着的复杂矛盾,又有与之交错的复杂家庭矛盾,以及激烈的婚外感情纠葛。
       作品评论:作家韩石山认为,小说中出现的转业、建楼、换届,编辑部的风波、女人间的纠葛,这么多繁杂事件的连接,这么多特殊人物的组合,让我惊异的是,作者竟选择了自述这一最具难度的叙事方式。
       评论家孟繁华认为,作品客观地呈现了几个典型人物,通过主人公不乏自审意识地对“作协”日常状态的客观表达,已经隐含了他批判的立场。他在最后一语双关地看到了“曙光”,即表明了他的希望与批判态度。
       评论家古耜认为,《不悔录》中的柳直是富有生命质感、精神个性乃至七情六欲的人。天性中带来的隐忍、世故、折中、软弱乃至委曲求全,使他陷入了人际关系的泥沼,只能被动而又含糊地缓和矛盾。
       
       《石破天惊》柳建伟 杨海蒂/著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作品简介:华东汉江美丽的七星谷,成了一个没有特别通行证连天王老子都进不去的地方——第二炮兵工程兵大功团奉命在此为新型战略导弹筑巢。因七星谷战略导弹阵地十分重要,鹰派人物大功团团长石万山无奈地接受了与自己仕途上的“宿敌”、生活中的“情敌”郑浩共事的现实,也不得不让漂亮的女工程师林丹雁再次走近自己。为获得中国七星谷导弹洞库的精确坐标,海外某间谍组织也把目光投向了七星谷,他们不仅把美人计等常用计谋发挥到极致,还利用高科技手段挖空心思向七星谷渗透。大功团中下层官兵的生活也是一团乱麻……寂静的七星谷因为大功团的到来而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多姿多彩的人生活剧。
       作品评论:军旅评论家朱向前认为,《石破天惊》像《突出重围》一样,视野宏阔,立意高远,富有浓烈的忧患意识,极富思想穿透力;同时,它又注重开掘人物内心世界,其力度和深度,保证了人物形象的鲜活和独特,这对于和平时期军旅小说的突围,是有开创性意味的。《石破天惊》是群像形浮雕式作品,大气而粗砺,又不失婉约和细腻。此外,该作品视点下沉,在底层人物身上着墨很多,让人体味到平常生活的原汁原味,对当前一窝蜂描写传奇式英雄的写作风气,进行了有力的纠偏。
       编辑马季认为,创造新生活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日常生活的宁静常常使我们遗忘了这一点。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就进入了“火热的生活”,它仿佛是一个楔子,凿开了我人生经验久闭的门户;小说中波澜起伏的人生的激昂和困顿既是艺术的,更是现实的。
       评论家李准认为,导弹工程兵部队这支为了国家安全人民利益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名英雄群体,应该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公。《石破天惊》在二炮组建四十周年前夕出版,恰逢其时。当下中国,特别需要这种展示当代军人军魂和时代精神的力作。
       《环形女人》宁肯/著 《作家》杂志
       作品简介:这是一个绝望女人临终设置的一个绝望游戏的故事;一个身体和心灵都被颠覆的故事;或许这还是一个生态和伦理的故事——私人侦探“我”是个嫖客,从事婚姻不忠调查,长期被恐怖的女助手所困扰。“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真正的调查谋杀案的侦探、并一直想要摆脱女助手混乱的“爱情”。一个偶然机会,他看似摆脱了旧有的一切,只身来到一个京郊荒山脚下的一个私人庄园。庄园女主人简女士下海多年,返璞归真,从事荒山绿化事业,是一个著名的女环境主义者。但庄园同时还存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个修在地下洞穴里的“活人展厅”。展厅的三具玻璃器皿中分别陈列着三个仍活着的男人,简女士每个星期去一次展厅,手持讲棒,像介绍自然博物馆的标本那样讲解过去的三个情人。女人主动将侦探邀到庄园,展开了一场绝望的游戏——侦探不仅发现了密室,还在庄园见到了过去的女学生,似乎找到了早年的纯洁爱情。但是谋杀案发生了,谁都有嫌疑,包括侦探的女学生,甚至简女士本人,而一切又像是一场可怕的游戏。
       作品评论:《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认为,宁肯的写作始终保持着对阅读的挑战,这是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的。人类精神里始终存在着疑问,这个疑问一经文学表现,就形成了对日常生活的颠覆。关键看你有多大的力量,是否有足够的精神密度展开你的疑问,是否构成了对现实的冲击……《环形女人》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
       作家徐小斌认为,这部书与我内心有一种很相通的感觉,让我感到惊喜,想起卡夫卡的一段话:“你没有必要离开房间,待在桌子旁听音乐就行了。甚至听也不必听,等着就行。甚至等也不用等,只要保持沉默就行了。大千世界会主动走来,由你去揭开面具……”宁肯正是这么做的,他成功了,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小说。
       责任编辑王小王认为,记得编辑这部作品时,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我对黑暗和孤独习以为常并且热爱,然而这部小说让我感到了一种更大的黑暗与孤独。美丽的假象被剥去,丑陋触目惊心,读完一段我就抬起头似乎觉得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周围的一切都那么不真实。我之所以感到恐惧跟小说里面的密室或者谋杀无关,是小说的内在的力量,是它毫不留情的颠覆感所致。
       《红煤》刘庆邦/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品简介: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民出身的国有煤矿临时工宋长玉力图改变恶劣的生存境遇,为了能够转成正式工,处心积虑地追求矿长的女儿,但被矿长发现借故开除了,这件事在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后来,他将红煤厂村村支书的女儿追到手,成为村办煤矿的矿长。随着金钱滚滚而来,他的各种欲望急剧膨胀,人性恶的一面充分释放。小说既冷峻地写出了宋长玉灵魂扭曲的历程,也通过这一历程揭示了农民对城市的向往和城市对农民的不接纳。
       小说以精致细腻的描绘见长,详尽地展示了主人公宋长玉攀附、奋斗、复仇、堕落的过程。作者对煤矿生活特别熟悉,文字与生活筋骨相连,血脉相通,行文中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气度。
       作品评论:评论家吴秉杰认为,《红煤》是新写实的变异,似放弃了宏大叙事,却并没有放弃时代生活的重要的意义领域。它关心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和人生过程,却并不走向个人化叙事,仍有着切近的社会主题。就当前突出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而言,《红煤》也有着发人深省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
       责任编辑王德领认为,小说主人公宋长玉这个中国的“于连式”人物,他的社会底层人的感觉,他的通过所谓的“爱情”作为阶梯往上爬的投机心态,他的受挤压,以及暴发后人性中涌动的像煤层一样的黑暗,都有一定的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