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缅甸遭遇热带风暴,灾后面临更大危险
作者:丁补之 管克江 段聪聪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5月2日缅甸风灾发生,导致重大伤亡,但更大规模的灾难极有可能出现在灾后:灾区被多重封锁,国际救援难以进入,物资发放缓慢,外界难以获知灾区真相。灾区的幸存者们,面临食品短缺、疾病等极为严峻的生存威胁。
       5月2日至3日,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由西至东,以192公里的时速横扫缅甸,东方粮仓顿成泽国,剩下一片废墟。洪水淹没面积达到5000平方公里,受灾人数估计已达2400万,这是缅甸总人口的近一半,酿成这个东南亚国家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缅甸军政府面临执政以来的又一次严重考验。政府宣布仰光、伊洛瓦底省、勃固省、孟邦和克伦邦为重灾区。缅甸国家电视台16日晚报道说,截至当天,缅甸强热带风暴造成的死亡人数上升至77738人,失踪人数为55917人,受伤人数为19359人。
       而关于救援的状况则令人担忧,灾后的卫生防疫更引人关注。
       真相不可抵达
       2004年12月,缅甸海啸的真实报道就曾在仰光受阻。这次风灾,事件几乎重演,各国媒体需要克服种种困难,突破各种封锁才能到达灾难核心区。
       不仅仅是记者,众多的国际救援组织乃至缅甸的个人援助者也被阻挡在外。缅甸国家计划和经济发展部长吴梭达说,感谢联合国和世界各国政府向灾民捐助救援物资,但他重申,本地机构将负责救援行动。
       5月12日,在仰光,调度缅甸救灾物资发放的负责人吴单吾(音)说,他们愿意接受国际所有的物质援助,但不接受外国救援人员的到来,也不接受任何个人前往灾区发放救援物资。
       救救灾民
       吴单吾说,因为缅甸最高领导人高度重视救援,所以在交通运输和物质发放上,并没有什么困难,他们可以用车、轮船和直升机,将物质发放到所有灾区;而由于受灾最重的伊洛瓦底地区是传统的产粮区,所以也不缺大米。他们目前缺乏的是帐篷、支架等物资。
       但和官方的说法不同。“我们看到,有些地方,连一粒米的救援也拿不到。”“博爱慈善救援会”发起人尹茂策说,一些村庄全部被毁,而少数幸存者无处可去。他说,掌握在政府手中的救援物资,都由军人发放,但在最严重的村子,发下去的物资“少得可以忽略不计”。他看到博葛礼的一处救援点,上万片石棉瓦和上千桶水,在军方手中多天却没有分配。
       联合国人道救援工作机构发言人理查德·霍西也提到,在需要援助的150万人中至少还有2/3没有获得援助。他还警告说,数以千计的尸体浮在水面上,对幸存者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威胁。如果救援工作再不能顺利展开,恐怕会有数目相当的人死于灾后的疾病。
       同样令人担忧的是,缅甸的气候时而暴雨时而酷热,也会对救援行动和灾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国际救援的尴尬
       5月5日,风暴之后,缅甸军政府请求联合国提供紧急救灾援助,以缓解热带风暴给缅甸造成的严重灾害。
       而就在当天,美国国务院称,缅甸政府拒绝了美国提供的援助。一个背景是,2003年5月,缅甸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负责人昂山素季第三次被缅甸政府逮捕后,欧美国家立即对军政府进行制裁。
       在同缅甸军人统治者进行了漫长谈判之后,5月12日,缅甸终于作出让步,接受了来自美国的救灾物资。截至15日,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6个国际组织向缅甸紧急提供了救灾物资。其中,中国政府先后向缅甸政府提供价值100万美元(其中包括50万美元现汇以及价值50万美元的物资)和3000万元人民币的援助,以及包括药品、净水机和帐篷在内的总重58吨的物资,用于支持缅甸政府和人民的救灾与灾后重建。
       然而,缅甸政府仍然拒绝为大多数外国援助专家发放签证,坚持说这个长期孤立的国家有能力自行发放救助。
       
       即使是长驻缅甸的联合国救援组织,要将救援物资送往灾区,也面临重重障碍。一路上,军政府设置了重重关卡,许多前往救援的民间车辆也被迫退回。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5月22日上午抵达仰光开始对缅甸进行访问,并在仰光会见了缅甸总理登盛。当天下午他还乘直升机前往伊洛瓦底省两个重灾区察看。
       23日晚,潘基文在仰光说,缅甸政府愿意接受所有国家救援人员进入缅甸,参与救灾行动。潘基文说,他当天上午在内比都与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丹瑞大将举行了会谈。缅甸迫切需要更多的国际援助,缅甸领导人承诺将与联合国进行充分合作。
       西方期待中国发挥作用
       对于各国的行动,缅甸外交部曾表示,缅甸欢迎并正在接受国际援助,但只接受国际社会提供的资金和物资援助,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外国救援人员。这一表态招致了西方国家的不满。美国总统布什、美国国务卿赖斯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哈德利等纷纷发言,呼吁缅甸敞开大门。不少西方国家还把目光瞄向中国,认为中国可以帮它们打开通往缅甸的大门。
       由于与缅甸政府无法沟通,美国国务卿赖斯5月8日和9日分别同中国外长杨洁篪和印度外长慕克吉通电话,希望他们说服缅甸最高层改变主意。澳大利亚副总理吉拉德表示,缅甸救灾是个“全球问题”。“这要求中国、要求美国、要求我们所有人持续向缅甸施加压力,以保证援助可以落地,可以送到那些急需援助的人那里”。
       风暴发生后,联合国安理会举行闭门会议,英法美等国提出可以在未经缅甸政府同意下,向灾区运送人员和物资,俄罗斯和中国等8国反对。德国总理默克尔10日表示支持在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缅甸的危机,暗批俄中等国的态度“不负责任”。
       中缅不是庇护者与被庇护者的关系
       在西方眼中,中国是缅甸政府的“强有力支持者”。有西方分析人士称,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向缅甸政府提供援助和武器。在奥运年,西方又将缅甸问题提出来批评中国,甚至称缅甸是中国的“亚洲达尔富尔”。其实,中国与缅甸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的,中国也一直在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问题专家何胜认为,缅甸政府的行为表现出了对西方一些国家或势力深深的不信任,中国做斡旋工作是自然的,但中国显然扮演不了穷国“政治委员”的角色,西方不该把它们做不成的事一股脑推给中国。说西方给中国施压也好,说西方有求于中国也好,西方急于让缅甸接受援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中国不是“没有尽力”,中缅良好的双边关系不是西方想象的什么全球范围内庇护者与被庇护者之间的关系,未必能发挥西方想象的那么大作用。
       
       东盟-联合国关于缅甸风暴灾害国际认捐大会举行
       5月25日,东盟-联合国关于缅甸风暴灾害国际认捐大会在仰光举行。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杨洁篪说,尽管中国抗震救灾仍处紧要关头,但是为了帮助同处危难之中的缅甸人民渡过难关,中国政府决定在已提供援助的基础上,再向缅方提供1000万美元紧急援助,用于缅救灾和灾后重建。
       杨洁篪表示,国际社会应充分尊重缅方意愿,从缅甸政府和人民的需要出发,继续提供各种救灾重建的帮助。中国积极支持东盟和联合国在缅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支持东盟在协调各方帮助缅抗灾重建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杨洁篪强调,中方不赞成将救灾问题政治化。
       中国驻缅甸大使管木、商务部部长助理崇泉也出席了会议。
       此次大会是由东盟特别外长会议倡议、东盟和联合国共同发起,旨在促进国际社会为缅甸灾后重建提供进一步援助。缅甸总理登盛、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东盟轮值主席国新加坡外长杨荣文,以及东盟10国、一些欧美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各国及国际组织纷纷捐款支持缅甸救灾重建工作。
       (综合5月9日《青年参考》,5月12日《环球时报》,5月15日《南方周末》,5月17日《文汇报》,5月26日《人民日报》和“新华网”。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