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特别策划][2006]百思买阴影笼罩 国美揽下永乐
作者:王如晨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中国市场,还没有哪个行业形成连锁家电领域那样如此分明的双寡头竞争格局。这恐怕要归功于2006年夏天国美与永乐的一场“婚礼”。
       2006年7月25日,国美创始人黄光裕和永乐创始人陈晓联合宣布,国美采取新发股份加现金的方式,以总价52.68亿港元收购永乐。收购完成后,永乐电器从香港退市。黄光裕将担任新公司董事长,陈晓则被邀请出任CEO(首席执行官)。
       一场躁动的婚礼
       这是一场躁动的婚礼。早在2006年5月底,市场便有传闻称,国美电器可能收购永乐,但是被双方指为谣言。
       到了6月中旬,传闻演变为另一版本,即本土三大巨头的结盟。但三家公司最后并没有达成任何盟约。但这足以表明,国内家电连锁行业正在酝酿一场巨变。
       7月初,三家本土巨头终于相继承认一直谈判的消息。陈晓说,三方高层已达成共识,在南方市场互换门店,有选择地退出经营不善的地区,避免非理性竞争,保持各方利益最大化。三方还可能在物流方面达成共享合作。
       7月17日、18日,永乐、国美相继停牌,透露出不寻常的味道。一周之后,这一消息则演变为最终的版本:国美收购永乐。让人惊讶的是,国美和永乐的合作,竟然早在2006年4月永乐宣布合并大中前,就已开始了,只是双方在“彩礼”方面一直难以谈定,国美希望全部以换股方式完成,而永乐则坚持“现金加换股”。为此,港交所还曾谴责双方信息披露不合规。
       7月25日,国美与永乐的婚礼在诸多仪式未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完成。黄光裕和陈晓联合宣布,国美采取新发股份加现金的方式,收购永乐。
       “美苏口水战”折射行业风险
       国美收购永乐后,一家独大,家电连锁业格局看上去有些失衡,这加剧了业内尤其是对手的焦虑。
       主要的对手就是苏宁。双方宣布合并的第一时间,它便发出抗议信号,并在接下来的两周内与国美爆发了多个回合的口角冲突。
       其中,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的一句话最“酸”也最为经典。在苏宁“上市两周年”全国视频会上,他表示,首先,家电零售业很辛苦,合并案对永乐总裁陈晓来说是“一种解脱”,因此“祝贺陈晓”;其次苏宁要“感谢国美”,国美并购永乐,令苏宁少了一个对手。
       合并后的新国美规模相当于苏宁电器的1.5倍之多。而在核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国美的局部优势更让苏宁难以匹敌,它的份额几近70%。而按照《反垄断法》,如果一家企业占到50%以上份额,那就有垄断的特征了。
       苏宁迅速作出了反应,即把南京总部职能向上海、北京迁移、分散,以积极应对处于整合时期的新国美。
       黄光裕在那个夏天火气很大。他有些凶狠地表示,苏宁电器将是国美下一个收购对象。此后黄光裕还曾公开表示,苏宁股价虚高,导致后者震荡,最后引发两家公司在道德层面发生更大口水战。
       不过,这并未阻挡住一个新国美的诞生。2006年11月,它与永乐举行了合并庆典。而到了2007年12月14日,国美更宣布以36亿元曲线收购大中成功,加快了行业整合的步伐!
       行业仍在异化
       但是,新国美的诞生,并没有消除这个行业积重难返的弊病。多年以来跑马圈地式的规模扩张,掩盖了背后脆弱的基本运营。
       家电连锁业的恶性价格战仍然没有消除。这成为行业利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由于销售和渠道费用上涨,新国美利润压力同样在增大。
       2005年百思买的落户及其初期的辉煌战绩,确实让新国美与苏宁大吃一惊。它们对这个洋巨头的态度已经不再是轻视,而是充满了忌惮,并在暗中不断模仿、学习。目前,苏宁在上海的商业模式与运营管理已经神似百思买,它与新国美的大店竞争也显然试图阻截百思买,但是这至少从侧面透露了它们对对手的重视。
       但是,要在一夜之间让这些巨头完全变成受整个产业链欢迎的角色,它们还做不到。以拖欠供货商货款达到扩张目的,这种“类金融生存模式”非但无法消除,反而得到强化。
       这种异化生存,导致了中国家电连锁行业资源被高度透支,导致家电连锁只是充当了其他行业的现金流,进一步弱化了自身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