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特别策划][2005]中海油优尼科未成正果的恋爱
作者:龙 佳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5年,中海油、中石油、网通、海尔、联想,各个行业的明星企业约好了似的,不论成败,前赴后继地朝着海外收购的大道一路狂奔。
       这一年,单单是超过10亿美金的全现金收购就有4家。中石油以41.8亿美元收购哈萨克石油公司,网通10.16亿美元收购电讯盈科股权,海尔12.8亿美元收购美泰,但所有的光芒都黯淡在中海油185亿美元收购优尼科的传奇前。
       中海油“胆大包天”
       当年6月23日凌晨,自称来自“东北那旮旯”的傅成玉豪掷185亿美元,对美国人说:我要吞了你们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一向骄傲的“山姆大叔”大惊失色。怎么可能?一家中国公司?比雪佛龙出价还高15亿美元。如果他们谙熟中国典故,定会找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申斥”,那就是“胆大包天”。是时,中海油的市值220亿美元,而优尼科的是170亿美元。
       这次原本单纯的商业运作因为深深刺痛了美国国会最敏感的神经,招致了一场近乎疯狂的反对,甚至上升到国土安全的角度。
       中海油竭力游说争取,傅成玉在《亚洲华尔街日报》亲自撰文——《美国为何担忧》,首开中国企业家在西方主流媒体上撰文表达立场的先河。但这并没有浇灭失去控制的敌意,这种敌意在7月30日达到顶峰,美国国会为了阻止来自中海油的收购,甚至不惜修改能源法案。
       国内的形势也好不了多少,顷刻间质疑声四起,连朋友也好心提醒傅成玉:“小心人家雪佛龙是个‘托儿’,把价格抬上去让你进圈套。”结果是,傅成玉说:“我变成了一个‘托儿’,把雪佛龙给‘托’上去了。”
       8月2日,中海油选择适时撤出并购。这项新闻被放在当日《华尔街日报》的头条(网络版),很有些战胜了邪恶帝国的胜利味道。而中海油学到的一个宝贵经验是:自由贸易的规则是西方国家制定的,但即使完全按照他们的游戏规则去做,当他们感到利益受到威胁时,随时可以改变规则,公开地实行双重标准。
       但这不是一个失败的故事,这场中国史上最大的海外收购行动使得傅成玉和他执掌的中海油出人意料地“名利双收”——而从6月23日到8月10日,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中海油的市值就从220亿美元涨到了300亿美元。而在美国,这家雄心勃勃的中国公司的名字已镌刻在不少人的脑海里,媒体评价说:“傅先生以及中海油可能是这场没有赢家的收购战后唯一屹立的。”
       随后,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2005年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中,傅成玉是当年入选的两名中国人之一。《时代》周刊的评语是:“华盛顿政界人士的反对最终迫使傅成玉放弃了收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的计划,但是他过人的胆识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更深远的影响则是,中海油一役,让全世界开始正视中国企业的实力。
       因为谙熟资本运作,中海油是几大石油公司中最早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主动发动上市攻势的。1999年起,中海油时任总裁卫留成率队赴美招股,折戟而归。痛定后再度发起攻势,2001年成功在纽约香港两地次第挂牌上市,5个月后旋即破纪录地快速入选恒生指数。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一个失败的IPO(初次公开招股)一般不会再引起市场上什么热烈的反应,但中国海油却是个例外。”
       目前,中海油舰队已经有中海油有限、中海油服、海油工程、中海化学4家上市公司。截至2007年4月30日,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3574亿元人民币。
       2007年,中海油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世界五百强,在全球销售收入增长最快的50家公司中排名第十。被《财富》评价为“全球所有石油公司中赢利能力最强公司”。(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