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2008:中国新起点
作者:史 哲 赵 蕾 曹 辛 马昌博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8年,中国将迎来新一轮换届浪潮: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这里涉及到国家主席、人大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国家中央军委主席、政协主席、“两高”负责人等关键职位的换届。
       5年来,中国继续走在全球经济增长的前列。恐怕没有多少人怀疑中国将一步步走向强大,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新中央领导集体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及世界都寄予高度关注。
       同样是在2008年,中国台湾地区也开始了自己的内部“大选”,其间“立法院”的打斗和被政客挑起来的族群问题,曾使人们怀疑,台湾究竟是“民主模范生”,还是华人社会不适合搞选举的例证?
       国家主席
       今年“两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主席,按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可连任两届。
       依宪法规定,国家主席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国家元首,他的身体力行对国家走势的影响不言而喻。
       2007年12月17日,胡锦涛主席在中央党校“思想学习”研修班开班仪式上曾表示,“形势越好,越是不要骄傲自满,而应采取居安思危的态度。”
       由于国家主席同时是执政党的最高领导人,所以从闭幕不久的中共十七大上,不难发现下一任国家主席的执政要点。
       十七大报告用较大篇幅谈经济、民生,确立“人均GDP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提到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表明发展经济仍将是未来的“中心”,只不过更注重民生,比如提到了“初次分配要体现公平”,并将之视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会后,平抑房价、物价等宏观调控手段纷纷出台,这显示遏制贫富差距,防止社会分化甚至由此引发社会不稳定的诸多举措出台,将是最高领导人日后的重点工作。
       当然,在经济发展同时,国家已经史无前例地重视环境保护,这方面以对节能减排的硬性要求为代表。
       与此同时,台湾岛内,民进党借选举强推“入联公投”,一只脚已踏上打破台海现状的不归路,一旦通过,将使得台海局势的发展愈发诡谲,后势甚至有打破两岸现状的可能。
       上述种种与中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一向是国家主席职分所在。
       相信,由于国力提升,下一任国家主席在国际舞台上的空间会越来越大,而且,中国领导人也会适度表现出自己的操控性。
       比如如何在中日建交30周年之际缓和与日本的关系,将会吸引世界的目光。当然,国际上也同时注意到2008年中国的外交布局,将围绕台海为中心而展开。
       一般认为2008年,奥运会将会给中国一个成功展示的机会。
       全国人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继续在立法方面倾注很大力量,在本届任期的后半期,大量关系国际民生,触及深层问题的法律得以诞生,如反分裂国家法、劳动合同法、物权法、反垄断法、监督法等等。
       今年“两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此外,“两会”在具体改革上将有诸多看点。按十六大部署,“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2003年选举产生的19名“特别人大常委”已走完一届,他们的工作获得了良好评价。
       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这一表述比十六大更具体,这是否意味着会有超过5年前的政治动作,是今年“两会”的最大看点之一。
       相关地方已经开始谈论是否应该探索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任职考核办法和述职制度,调动他们履职的积极性。而优化结构,关键是优化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的结构,领导年龄偏大和多为“退居二线”官员的问题期待被解决。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表明,随着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政策,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将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农民代表的比例,意图使农民有更多话语权,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立法方面,料将延续十届全国人大的创新经验。按惯例,今年新一届全国人大亦将制定本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十届人大已经列出立法规划但未完成立法的如国有资产法、个人所得税法、社会保险法、政务信息公开法等,新一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料将继续推动。
       “开门立法”作为十届全国人大重点坚持的原则,此前在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制定中已为推动各方博弈、推动民主立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十一届人大料亦将继续发扬。
       需要指出的是,从十届全国人大来看,对重大法律的审议,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在程序上则增加了一轮代表前期讨论的环节。
       比如2007年全国人代会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物权法草案和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及相关参阅材料提前送到代表手中,后又根据代表意见在大会前对这两部法律草案进行了修改,然后才提请大会审议。而这种做法,料将继续,并在环节上更加规范。
       在监督方面,2007年是监督法实施第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9个专项工作报告,各法定监督事项都在照章进行,新一届全国人大则需将更多法定监督事项的监督程序细化。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出台的是人大常委会监督法,而不是人大监督法,权力主要是给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那么非常委的人大代表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在新一届全国人大或应被着重考虑。
       新一届全国人大的开放透明进程加速亦可期待,去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次对外公布各个代表团驻地详细地址、允许境外记者直接联系采访代表,并公开各代表团新闻联络员的电话,大大推进了全国人代会的透明程度。
       另外,一些维护代表权利的种种具体制度设计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不断完善,诸如大幅增加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和立法调研活动的名额。
       国务院
       本届总理的任期将在“两会”时结束,届时将产生新一届总理。
       2003年到2008年,温家宝总理以民主和亲民作风,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
       在当年就任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他对中外媒体表示:今后一切重大决定的作出,都必须经过民主的科学决策。
       
       在其后的总理岁月里,他又将“亲民”风格发挥至极致,外界称之为“亲民总理”,这些行事风格,感动着亿万中国民众,尤其是广大弱势群体,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总理的存在。
       几年来温总理下过矿井,帮农妇讨过薪,和艾滋病患者主动握手,亲自下到高校食堂,品尝学生食堂的伙食。
       本届政府关注民生经常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开始,另一方面,新一届总理将来要面对的问题,可能更多地触及到“根目录”。
       总理的首要职责,当然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而首先在于房价,房价持续走高,让普通民众望而却步。未来政府工作中,人们还可能会看到廉租房制度的逐步启动,买不起房的人将有可能住进政府提供的房子里。
       在未来的政府工作中,拿捏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做好房地产宏观调控依然是一大看点。
       下一届政府工作,还需要解除通胀危险,为百姓吃下定心丸。粮食、猪肉等价格的一再上涨,已令普通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并有可能冲抵过去几年多予少取的政策效果,如何避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是新一届总理面临的难题。
       这个难题同时又和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等问题密切相关,确实是一个高难度的经济方程式。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将完成换届,每逢换届之时,就会开启一轮投资热潮,此次,是否可以抑制住这股热潮?
       2007年末,从紧的货币政策之旗已经亮出。多重背景下,未来中国的经济,将是全球看点,增长是一位数还是两位数,也许并不重要,关键是经济运行能否健康。
       国家的健康主要取决于其肌体,可以预见的是,新一届政府又将推动机构改革,以大部门制为核心的机构改革将全面启动。
       
       
       综观上述诸多问题,新一届政府工作注定将任重道远。
       全国政协
       此次“两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和新的全国政协主席。
       现在人们更关心下一届全国政协的工作着力点。
       其实,回首近几个月全国政协系统的动向,引人瞩目之处已很多。
       中新社不久前发表评论,用“四个一”的说法描述了不久前八个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的换届,通过这“四个一”的相关描述,可以洞察全国政协未来的政治动向。
       这“四个一”中的“三个”分别是:
       一个变化——5年前8个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开幕和换届时,一律是政治局委员这一级致贺,而5年后,代表中共到场致贺的都是新一届政治局常委;
       一个主张——中共中央共发出8份贺词,都在重申同一主张:按照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图将民主决心传达给8个民主党派,并昭之于世;
       一份白皮书——《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选在中共十七大之后和民主党派换届之前发布,寓意深远——向世人宣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形式,在世界政党制度中独具特色”。
       与此同时,一些政坛高层人士透露出来的一些信息,也在展示给我们一些动向: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乐观表示:“在最近的政府换届中,我估计非中共人士还会增加。”
       按照全国政协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的介绍:“人民政协与人大、政府三者的关系是,一个在决策前协商,一个在协商后表决作决策,一个在决策后执行”。
       职能方面,政协长期以来也一直有“参政议政”的说法。然而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这种“参政”实际上主要还是通过“在决策前协商”、贡献建议来体现的,和执行无关。
       但是政协的上述最新信息和动态却昭示着:全国政协这个统一战线组织未来地位的发展趋势,参政、议政职能中,参政的比重将会上升。万钢、陈竺的工作安排以及蒋树声所透露的信息都是信号。
       实际上,就参政的历史、资质和能力来看,全国政协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
       在1949年的第一届全国政协非共产党员委员中,诞生了6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的三位,56名中央政府委员中的27位、4位政务院副总理中的2位、15名政务委员中的9位、政务院所辖32个部、会、院、署、行的正职负责人中的13位;在省市政府主席、副主席中也有54位非中共人士。直到“文革”前夕,甚至在经历了反右派运动那样的洗礼之后,国务院各部委中仍有非共产党员部长9人,联合政府的特征极其鲜明。
       同时,政协中有大量的高级知识分子和专家型人才,多年来从事“协商”型参政的经历也使之熟悉政府高层工作和相关专业性事务。
       
       最高法院
       今年3月,最高法院将送走1949年以来第八位院长肖扬。他是第三位连任两届的最高法院院长,此前还有任建新和杨秀峰。
       肖扬上任10年,以改革著称。此间最高院出台的两个5年改革纲要,所涉80多项改革,被认为贴近法院工作现实,某些方面兼具前瞻性。
       肖扬功劳簿上最浓重的一笔,当属去年收回下放多年的死刑复核权。有人说,他为继任者卸下了一大包袱。另一方面,死刑案件错判风险、过渡期可能出现的政策不稳定将考验继任者。
       肖扬的一些改革,褒贬不一。如为了保证案件质量引入的错案追究制,导致法院系统请示之风盛行。法院系统内部的“去行政化”是下任院长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体制上的痼疾依然困扰着中国法院。近年来,深圳、北京等城市的法官因腐败“落马”,令整个法院系统蒙上阴影。
       据悉,近期地方检察院和法院领导的交叉任职,用意之一就是防止腐败。十七大报告中,“规范司法行为”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被并列提出。
       据了解,最高人民检察院已经加大了对法官的监督力度。民行检察厅如发现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有渎职行为,可经检察长同意,对该法官进行初查。之前,只有渎职侵权检察厅对此类案件有立案侦查权。
       有观察者认为此举须慎之又慎。动辄对法官进行立案侦查,可能对司法尊严造成伤害。
       据业内人士说,法院在裁判执行阶段的腐败最为严重。这从已经曝光的几起法院执行局长受贿案中可见一斑。将执行从审判中分离出来,已为学者呼吁多年,却迟迟不见动静。有学者说,如何推动“审执分离”,是下任最高法院院长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另一更大难题是被经常提及的司法行政化、地方化之弊。这也是中国司法界的陈年旧病。一位高级法院行政庭副庭长说,“民告官”案件他们几乎无法独立裁判。除非在体制上动刀,让法院人财物不再归属于地方,“两化”才能彻底化掉。
       无论谁接班,最高法院院长之职都是块硬骨头。作为终极裁判机关,公众对最高法期之高、责之切。
       最高检察院
       今年“两会”,将选举产生下一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中国宪法规定,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对其他司法机关进行监督。但检察院自身如何受监督,长期以来备受外界关注。
       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上任之初就力推人民监督员制度: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充当人民监督员,对不服逮捕决定、拟撤案、拟不起诉、不当立案或不立案、超期羁押等情况进行监督。这一改革相对有效限制了检察机关滥用权力。据悉,这一制度有望在下届检察长任期内载入相关法律。
       最高检今年设立检务督察委员会,通过明察暗访,督察下级检察官在作风纪律方面的问题。
       另外,为防止刑讯逼供,2007年最高检斥资5亿,在全国建立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最高检着力破解“谁来监督监督者”,却无法回避它备受指责的“法律监督权”。
       在中国式一府(政府)两院(法院与检察院)的格局下,法检为两个终极司法机关。司法职权配置涉及各部门利益关系,在过去一直是个敏感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有学者认为这意味着未来司法改革将从体制方面进行破题。他们认为只有在宪政格局上考虑理顺关系,才可期有公正高效的司法制度。
       另外,除法律监督权、侦查权、批捕权等外,检察院的反贪职权也相当强大。据悉,检察系统内部把反贪看得比法律监督还重要。在目前纪委、监察、预防腐败局等反腐机构林立的情况下,有人建议整合统一为国家廉政公署。检察体制未来的改革,值得关注。
       “毕竟司法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最高检一位人士说。
       诸多问题是历任最高检检察长未能解决的,这些问题或许仍将存在,成为对继任者的挑战。(作者为南方周末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