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风雨50周年追忆欧洲领袖
作者:储信艳

《新华月报(天下)》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欧盟推手
       “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
       欧洲人从来不缺少这种理想和精神,从“欧洲煤钢联营”到“欧共体”,及至现在的“欧盟”,一个旨在欧洲联合的团体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半个世纪,从经济实体转变成政治实体,从最初的6个成员扩大到现在的27个。对于险些为战争所摧毁的欧洲大陆,对于这片因为种族理论、宗教纷争、领土争端和领导人的狂妄而为战争的鲜血浸泡过的土地来说,欧洲联合不啻一个伟大的尝试。
       如果将欧盟比作一辆战车的话,那么经济实力最强、为欧盟输血最多的就是德国,就像是发动机;实力雄厚、地位重要,虽然若即若离,但是总能够避免欧盟滑向错误深渊的当属英国,就像是刹车。好高骛远的法国人却总是可以拿出目标和理论,指引战车向前开进,二战之后提出欧洲联合的就是法国人让·莫内和罗贝尔·舒曼。
       伴随着荣耀,欧盟战车也经历了苦痛,欧宪危机、斯拉夫人的加入,都让欧盟新老成员感到彷徨。每个成员国都是战车的零件,虽然组装在一起更好前行,但是各国亦有自己的苦楚。欧盟现任轮值主席国、德国首位女总理默克尔对欧盟现状的态度非常坚决,声称“不能放弃宪法条约,德国愿意为宪法生效做出努力”。虽然如此,但是前路如何?
       欧盟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各国的妥协,就如同“欧盟之父”罗贝尔·舒曼所说:“欧洲既不是一次性工程,也不是固定化结构,而是要从现实关系出发,在具体应变中实现。”这句话仿佛预见了欧洲各国探索、争吵、妥协、梦想,及至今日的全过程。回首历史,从欧洲杰出的领导人的欧洲联合之路中,我们也许能够些许窥见欧盟的未来。
       
       1 罗贝尔·舒曼 欧洲煤钢联盟缔造者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RobertSchuman)发表了著名的欧洲一体化宣言,建议在一个联合的欧洲机构领导下将法国和德国两国的煤矿和钢铁生产联合起来。这个建议最终带来了第一个欧洲共同机构——欧洲煤钢联盟、并最终导致了欧洲共同体的诞生。
       结识莫内
       二战后,摆在欧洲人面前的不仅是政治问题,还有严重的经济问题。战后各国对钢铁需求降低,欧洲各国的钢铁产量过剩,酝酿着另外一场危机。在这样的时刻,欧洲各国政府不能对此袖手旁观,任由自己的基础工业随意投机经营。但是,传统的外交手段又显得苍白无力。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时任法国外长的舒曼拜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可以说是个天才,拥有丰富的政治和外交经验,但是此前却不为人所知,他就是让·莫内。
       舒曼向莫内讲述了自己的困惑,那就是“拿德国怎么办”。
       舒曼是个正直的人,他身材瘦长,每天过着苦修的生活,终身未婚。德国前总理阿登纳曾经戏谑地称其为“穿西装的圣徒”。莫内认为:冷战是欧洲两个强大的力量竞争的结果,一个分裂的欧洲是问题的根源,联合的欧洲能够减少冲突。
       方案雏形
       事实上,联合欧洲的概念并不是第一次提出。早在1712年,法兰西学院院士圣·皮埃尔就写下了著名的《给欧洲以永恒和平的方案的回忆录》发出了倡导欧洲联合的声音,被誉为欧洲一体化理论的精神鼻祖。其后,德国哲学家康德、法国文学家雨果都热情地赞颂过欧洲联合的概念。及至二战后,还有人提出一步到位联合欧洲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都失败了。莫内考量了这些失败的案例,最后的结论是:如果想要凌驾于各国之上,一步到位建立全面而庞大的行政机构,必然导致各国的一片惊呼与反对,那就注定要失败。战争还没有走远,人们心中国家的观念还很深厚,这时候完全取代国家主权还为时过早。
       莫内说:“只要我们大家都能消除对德国工业统治的恐惧心理,对于欧洲联合的最大障碍也就消除了。唯一的办法是,把德国工业从战败国被歧视的地位解脱,把法国的工业与德国的工业都放在同一起点上。”
       
       法德握手
       让·莫内和他的好友皮埃尔·于里在1950年4月底起草了一份只有几页纸的提议草案,其内容却动摇了欧洲传统的外交。因为,从传统上说许多法国人认为,保证英国的支持以制衡德国是法国政策的信条。但是,这份草案却提出“将法德两国的煤和钢的全部生产置于同一国际组织领导之下,并且该组织向欧洲其他国家开放,允许其他欧洲国家参加”。
       当莫内将文件交给舒曼的助手时,他知道舒曼的决定将会影响整个历史的进程。几天之后,当舒曼从家乡洛林度周末回来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很简单,但是意义深远的话:“我读了这份提议,我决定采用它。”
       1950年5月9日,当舒曼在政府官员前为这份草案辩护的同时,舒曼办公室将文件副本传送给了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阿登纳非常高兴,立即表示将全心全意地支持这项计划。阿登纳后来说:“法国的这项建议是个勇敢的创举,它为今后消除法、德之间的争端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前提。我把实现法国的建议看做是一生最重要的任务。如果能够顺利地实现它,便没有虚度一生。”同时,舒曼在法国的同事面前也取得了胜利。此前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天会给欧洲的未来带来大的转折。
       得到了法国和德国政府的首肯,舒曼于当天下午4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他用平缓的语调向世界宣读了这个爆炸性的计划:“即将到来的欧洲国家的联合,需要消除法国和德国一直的对抗。采取任何行动,必须首先要考虑这两个国家。”“舒曼计划”震惊了世界,却更令英国人吃惊不小,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
       惹恼英人
       宣布“舒曼计划”前两天的5月7日下午,法国驻英大使马西格利接到电话,要求他第二天早晨前回巴黎接受任务。马西格利很震惊,因为虽然建立法德煤钢联营组织的概念不足为奇,但是舒曼的建议强调法国和德国的利益,却没有特别提到既是煤钢生产大国又为德国占领国之一的英国的地位。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回忆录中写道:5月9日下午在英国外交部再次见到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时,他的情绪极为激动,“立刻指责舒曼和我炮制了整个计划,故意把他蒙在鼓里,说我是在巴黎为这个计划作最后润色,然后让他接受既成事实,因此法美在搞反对英国的阴谋。”
       2爱德华·希思引领英伦融入欧洲
       
       “舒曼计划”迅速得到了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的支持,于1951年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经过发展,6国于1958年签订了《罗马条约》,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当然,英国当时没有表示支持,后来也没有加入。而且,为了与欧共体相抗衡,英国在欧共体之外还倡导成立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欧洲必须团结”
       直到1961年,英国才首次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此英国花费了12年的时间,最终领导英国进入欧洲的就是时任英国首相的爱德华·希思。与舒曼相同,希思同样一生未婚。
       上世纪30年代,希思曾经在德国纽伦堡目睹了纳粹法西斯统治,令人惊骇的景象在希思的脑海里确立了“欧洲必须团结”的思想,并且主导了希思的一生。
       希思成为了英国议会下院反对党保守党议员之后,1950年6月26日在英国众议院做出了支持“舒曼计划”的演讲。他用这样的语句作为结尾:“在众议院,很久以前就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政治上的宽宏大量是真正的智慧。今晚我恳请政府遵从这个格言,支持舒曼计划发展欧洲,并且按照建议做出某些调整。”
       对欧共体的向往
       从1961年开始,希思负责对英国第一次进入欧共体尝试的谈判,但是以失败告终。希思后来回忆说:“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英国从未真正明白我们欧洲大陆的邻居们在整合道路上已经走得有多远。”1963年1月份,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担心英国和美国的关系走得太近,有损于欧共体的独立性,否决了英国的申请。这对于希思不啻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不过,希思曾经承诺英国在欧洲计划上不会退缩:“我们在地理上、传统上、文化上、历史上和文明上都是欧洲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为了欧洲大陆的真正团结和进步,继续与欧洲伙伴合作。”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在国内,希思这颗政治明星也愈发闪亮。他在1965年成功击败对手,成为保守党党魁,进而在1970年的大选中顺利出任英国首相。虽然在1967年英国进入欧共体的尝试再次被戴高乐否决,但是希思还是一当选就立即第三次重新开启了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谈判。
       三驾马车之说
       撒切尔夫人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戴高乐将军于1969年4月离开爱丽舍宫使形势发生了变化。他的继承者乔治·蓬皮杜热衷于英国加入欧共体;而在海峡的我们这一边,当然没有比新首相希思更热衷于此事的了。”
       蓬皮杜在1971年5月宣布,两国已经达成共识让英国加入欧共体。从1973年1月1日起,英国正式成为了欧共体的一员。自此,欧盟之中才开始有了法、德、英三驾马车之说。
       这是一个艰难的创举,1973年成功使英国融入欧洲共同体可以说是希思政治生涯的巅峰,希思本人也因此在1992年被授予“嘉德骑士”封号。
       3 赫尔穆特·科尔历经欧盟“盛宴”
       
         在2007年评选欧洲领袖名人榜时,德国前总理科尔荣登榜首。两德统一使科尔名垂青史,有“统一总理”之称。科尔还是大欧洲理念的倡导者,与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一起奠定了欧盟东扩的基石。
       自从欧共体创立之后,经过了数对法德领导人组合,比如阿登纳(Adenauer)总理和戴高乐总统、施密特(Schmitt)总理和德斯坦总统,以及密特朗总统和科尔总理。这些人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欧洲一体化,但是在位16年的德国总理科尔可以说是最后“毕其功于一役”的关键人物。
       “毕其功于一役”
       科尔1982年上台的时候,很少有人认为他能够坐稳德国总理的位子。科尔浓重的莱茵口音和听起来有些奇怪的演讲,令很多政敌,甚至很多朋友都认为,他虽然身材高大,但在政治上不过是个省级的轻量级选手。
       但是,他们都错了。科尔憨厚朴实的外表赢得了很多民众的喜爱,同时也掩饰了他是个专横的政治高手的本质。在科尔执政期间,罗纳德·里根、乔治·布什、玛格丽特·撒切尔和佛朗西斯·密特朗都纷纷崛起,然后又纷纷退出政治舞台。惟有科尔,在16年中一直屹立于德国政坛,亲身经历了欧盟几乎所有的“盛宴”。
       1984年2月提出成立欧洲联盟的条约草案、1992年联盟条约在马斯特里赫特签署、1993年1月1日欧洲内部大市场正式启动、1995年德国与法国等7国根据申根协定取消边境检查、1997年欧盟首脑通过欧洲货币联盟稳定公约、1998年5月确定实行共同货币欧元,这些都是在科尔任内完成。
       欧盟取得这些成就,与科尔坚定不移地推动欧洲一体化不无关系。科尔在1995年12月8日的《法兰克福汇报》上也曾撰文表明自己的决心:“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不可逆转,今天不能再回到民族主义的强权政治去了,不能再回到过去那种均势思维去了。”在任期内,科尔与亲密搭档、法国总统密特朗在欧盟很多问题上进行了多次的磋商和妥协,才达到了今天的成就。比如,在两德统一和欧元问题上就是这样。
       促成两德统一
       科尔对德国最大的贡献应该就在于促成了东西两德的统一。经过1998年5月2日早上到3日凌晨的艰难谈判,各国首脑终于就欧元启动达成一致。科尔说:“这是自我做总理以来,参加过的无数次国际会议中最艰苦、最紧张,辩论最激烈的一次。”不过,科尔推行的共同货币政策,却遇到不少德国人的反对。科尔后来在《我的日记》中表示,推行违背民意的单一货币政策使他失去了1998年的大选。
       同一年,科尔在大选中输给了反对党领袖施罗德,结束了16年的执政生涯。外界评论称,科尔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从此结束,欧盟“三驾马车”的领导人换成了法国总统希拉克、英国首相布莱尔和德国总理施罗德。
       4结语 欧盟进入“反省期”
       遥想半个世纪前,“欧盟之父”舒曼常常在演讲中提到康德、托马斯·莫尔、但丁和诗人瓦莱里,他还经常提到“欧洲的灵魂”。但是,现在的领导人很少这么说话了,他们变得更加务实,也遭遇到了现实的挫折。
       欧盟在2004年进行了最大的一次东扩,从15个国家扩大到25个,虽然英国反应冷淡,但德法两国领导人都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支持。因为入盟的国家大部分是中东欧国家,入盟之后大量东欧劳工涌入西欧,造成了老欧盟成员国人民的担忧。东西欧之间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西欧各国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导致了令人们始料未及的后果。2005年5月,法国对《欧盟宪法条约》进行全民公投,虽然总统希拉克奔走相劝,但是《欧宪条约》还是折戟法国。几天之后,《欧盟宪法条约》在荷兰再次遭到否决的命运。面对这样重大的挫折,欧盟只好进入“反省期”,英国布莱尔政府决定暂缓公投,从而避免欧宪被否决的命运。
       又是两年过去了,如今希拉克已经宣布退出政治舞台,布莱尔也将在今年夏天交权,施罗德早已让位给了默克尔。新一代的领导人将引领欧盟走向何方,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