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鉴识傅抱石
作者:鲁 力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傅抱石绘画作品的
市场价值和赝品成因
在现当代书画收藏中,傅抱石先生的作品成交纪录屡创新高。从其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幅4尺整纸(合8平方尺)的作品,约80至100元人民币的售价,到1996年北京中国嘉德秋拍时《丽人行》手卷以1078万元人民币成交,再到目前拍卖市场价格指数高达105万元人民币一平方尺(据雅昌网2005年10月拍卖成交报表统计)的纪录来计算,傅抱石的绘画作品在现当代画家中的拍卖价格一直雄踞榜首,增值巨大。海内外每场拍卖,傅抱石的作品炙手可热,成为世人递相收藏的珍宝,可谓寸尺素,吉光片羽,都成为拍卖市场翘楚南北的“硬通货”。
傅抱石的绘画作品到底有多少存世量,现有的资料难以精确计量。市场上巨大的需求量(许多拍卖公司都以拍品中有无傅抱石作品来定拍卖会档次的高低)和傅抱石作品在民间传世数量极少的矛盾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加之傅抱石的作品在拍卖中高额的成交率,于是,一些仿制的傅抱石赝品便应运而生,在市场流通中频频出现,构成了对收藏界及拍卖行业巨大的威胁。
傅抱石绘画的特殊
表现方式和真伪鉴识
一、用笔:在用笔的技法上,傅抱石喜用“破笔散锋”,这种技法,源于日本画的用笔,但傅抱石又从巴山蜀水中征得灵感,创造出他挥洒自如的“抱石”。他画山时,用的是一种硬毫的斗笔,散锋后先用破笔胡乱地戳几笔,以表现山头的丛茂树木,这时笔头的墨水已被这片草木消耗了不少,然后再把这半干犹湿的破墨迅速拉下,刷刷几下,如暴风骤雨,一泻于纸,近处的山头便完成了,这种鲜活灵动的“笔性”,雄健而洗练,疏野且精神,然后侧锋略加揩擦,在皮纸(或宣纸)的纸质上便形成了山石毛涩而斑驳的质感。
二、用墨(色):从傅抱石先生的多数作品用墨用色来看,傅抱石有用积墨、积色和重染的习惯。他作画时,多以大片湿墨泼出,再加以淡赭石(或清水)冲晕(画中借鉴了日本画中“撞水”、“撞粉”的技法和西洋画水彩画的湿画法)。在一些墨色较浓的块面中,往往加注清水,使清水“冲撞”浓墨,形成水墨交融,淋漓迷蒙的效果。他在泼墨(或泼色)的时候,我们似乎感觉傅抱石画中墨、色“胶性”较重,这样的墨色湿度虽然较大,但晕化扩散的速度则较慢,易于控制把握所画的形象。有时傅抱石为在墨色的晕化中留下纸上的空白(俗称“气眼”)或保持其淋漓的水墨效果,又以电熨斗迅疾定形。使用这样的技法,画作中既保持了淋漓欲滴的“鲜活”墨韵,又巧妙地保持了应有的形象和使画面灵动透气的“气眼”。
三、傅抱石绘画中表现出的“雨景”。傅抱石先生作品中有许多关于“雨景”的表现。画雨时,他先将明矾块化成较浓的矾水(这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然后用毛笔蘸饱,再散开笔锋作破笔状,按构思好的风势、雨势,顺势挥洒,根据感觉,有重有轻,有疏有密,在生宣纸(或生皮纸)上洒上或骤急浓密,或绵延稀疏的明矾水滴,形成“雨”状。待把这些滴洒在生宣纸上犹如雨点般的明矾水熨烫干了,再以大笔蘸淡墨、浓墨,顺雨势、风势多层次地刷扫。由于明矾水干涸后,被明矾水洒过的“雨滴”处,在化学作用下,“生宣纸”变成了“熟宣纸”,不再吸收墨色,所以大笔刷扫出的淡墨反衬出白色(实际上是宣纸的本色)的雨点,十分逼真,表现方法新颖真实,有创意。
在把握了傅抱石先生绘画的基本艺术风格和技法特点之后,具体到对某一件作品的鉴别,就应该从宏观到微观、从气息到技法,从多个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而加以识别。
首先,从画面的构成上,其外观是否浑然一体。傅抱石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大师,而且是一位才情激越的天才画家。他在艺术上的贡献不仅在于其能描摹景物,更在于其能用澎湃的激情来抒写情境。因而,他的画作不是对山川湖岳的直观描摹,而是包蕴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从画面的整体作了体味、观察之后,再进入到技法层面进行分析。尽管傅抱石先生的绘画技法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他的真迹,线条是强劲的、空灵的,有一种弹性和张力的感觉,而那种僵滞的或狂野却又空洞的线条,是根本无法立住脚的。
在对艺术性、笔墨技法进行审视后,还要对落款的书法风格进行比对,甚至还要对落款的纪年、内容与画面进行考订、印证,从中寻找有无破绽。
由于傅抱石先生在美术史上的卓越地位,以及其画作巨大的市场价值,所以,市场上见到的傅抱石款的伪作,大多有着一定的水准,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因而,审定傅抱石先生的作品,除了要对傅先生的作品有着广泛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外,一定要以严格认真的态度,平和的心态,用理性去分析,用心灵去寻找感觉,并多方寻找辅助信息,方能得出客观而公允的结论。
(摘自《文物天地》2006年第9期)
相关新闻烫手《雨花台颂》从何而来
常芬韩红林
7月29日,傅抱石的巨幅国画《雨花台颂》(2.4米×3.6米)在北京嘉信拍卖公司以4620万元的天价拍出。不过,这个价钱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震动,倒是它的来历一时成为了人们的谈资。
原来就在这幅巨作拍前的一个多月,傅抱石之子傅二石向记者透露,这幅《雨花台颂》就是他所怀疑的上世纪90年代后从江苏省国画院库房流失的傅抱石作品。他明确表示,1990年他曾在江苏省国画院的库房里见到过这幅大画,1997年秋天又在中国嘉德的拍卖图录上看到过这张画。从这以后,他已苦苦追踪它近10年,没想到今天会再次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对此,傅二石感到十分地困惑:藏在国画院库房的画怎么“转身”跑到拍卖市场上去了呢?
傅二石讲述作品“身世”
他回忆说,1990年,他负责筹备父亲去世25周年纪念展,需要拿一些重要作品出来展览,于是他就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库房,为这次展览挑选展品。当时,他在一个长条形木箱中发现了这张保存完好的《雨花台颂》。由于该画尺寸太大,不方便展览,他就挑选了另外一张名为《虎踞龙盘今胜昔》的大画参展。谁知到了1997年,这张《雨花台颂》出现在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的拍卖图录上。“我老爹的画只要我看过就不会忘记。”傅二石对父亲的这张巨作出现在拍卖会上十分惊讶。但那次,《雨花台颂》被撤拍了。
2004年3月,傅二石专门打报告给江苏省有关部门,反映该画的流失情况,希望国家能追回这张巨画,可惜一直没有下文。此次北京嘉信拍卖公司到南京预展也与傅二石有所接触,知道他一直关注这幅画,明确告诉他卖这幅画的人又换了。“以前不敢卖,现在胆子越来越大了,不仅敢卖,还拿到我家门口来卖,这是很不可理解的事情。”傅二石愤慨地说。他认为,傅抱石的这幅《雨花台颂》是国家级文物,这样重要的艺术品竟然被人从国画院盗走而无人知晓,直至公开拍卖,这种状况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是从国画院流出的吗
对傅二石认为这张巨幅《雨花台颂》是被人从省国画院库房中弄出去的说法,江苏省国画院前院长赵绪成说:“傅二石曾经写过东西,我们也向有关部门反映过,如果有这个情况的话,有关部门会重视这个事情。我们只是听说,并不清楚。”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宋玉麟则表示:“我也是听傅二石讲的,其他一概不知。如果有证据的话应该有动作了,问题是你怎么证明这个东西是国画院的,这件事太敏感了。现在接收的收藏目录里没有。在画院里也没见过这幅画,我们不好说。”
(摘自《中国收藏》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