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华人]海外“闽商”在大陆悄然布局
作者:王 昭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近日,菲律宾著名闽商、SM集团掌门人施至成透露,今年6月,SM集团在成都的购物中心即将开业,未来数年间,山东济南、江西南昌和云南昆明的SM购物中心也将相继营业。近年来,许多像施至成这样的传统闽商越来越看重回大陆投资,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机会。他们当中包括林文镜、陈江和、陈永栽……
       “传统闽商”扩大在华布局
       早在宋元时期,大批福建人便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到元代,他们的商业意识基本固定。到近代,闽籍华商几乎遍及全球。然而从历史上说,东南亚是闽商创造财富最集中的地方。
       二战后,东南亚华商资本逐渐向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转化。东南亚传统移民中闽商经济实力强大,在所在国经济中举足轻重。陈嘉庚、胡文虎、林绍良、郭鹤年、黄双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亚洲周刊》公布的“2003年度国际华商500强”显示,除台湾企业外,264家华商中,闽商有101家,其中东南亚国家83家。另外,菲律宾华人企业前十名中,有6家是闽商。
       据统计,闽籍华侨约有1086万人,分布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闽籍的港澳同胞约120多万人,闽籍台胞几百万人。闽籍华人资产存量估计超过3000亿美元。
       现在中国加大开放步伐后,资本实力雄厚的闽商在中国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施至成在晋江的SM购物中心多年前就已投建,但由于当时中国零售业并未对外商开放,中心建成后一直未能开业。去年底,晋江的SM购物中心终于投入运营,施至成将SM建成“中国数量最多的MALL”的扩张计划得以推进。
       陈江和的“发展模式”
       这几年,总资产超过60亿美元的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愈来愈看重中国市场,在中国频频出手,在纸浆、造纸、粘胶纤维和能源行业投资巨大。其中广东江门造纸厂投资达20亿美元,是广东省第二大外资项目;江西粘胶纤维生产厂,拥有亚洲最大规模的粘胶纤维生产及研发设施。
       对于中国市场,祖籍福建莆田的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主席陈江和有独到的看法。“我们对在中国的投资前景充满信心,我们能在中国做很多事情。”陈江和说,“我们在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利用东南亚丰富的天然资源来中国加工,建立世界性的有竞争力的基地,生产的产品不但可以供应中国,还可以出口世界各地,这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进可攻,退可守。”
       为了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地指挥中国的业务,陈江和把金鹰大中国区总部从香港搬到了北京,并在上海设立公司、福州设立办事处,其分工各有侧重。
       陈江和说:“这几年我们在中国的大本营逐步建立起来了,现在是立足上海,面向中国,走向世界。”
       在金鹰中国区的构建中,北京代表处以资讯、项目审批和融资为主。上海公司是“金鹰”中国区的服务管理中心,对该集团所拥有的财物、法务、人事、行政资源集中管理。福州办事处侧重在福建省的项目拓展和融资,亚太资源集团则重点开发在广东、山东、福建和江苏的一体化浆纸项目。
       去年8月陈江和在北京宣布,未来5至10年,金鹰集团在中国的总投资计划超过60亿美元,以进一步拓展在中国的事业版图。对未来,陈江和踌躇满志。
       利用“新闽商”的侨汇再投资
       据估算,遍布全球的闽籍新移民接近300万人,约占中国大陆新移民总数的1/4。这些新移民的走向明显具有“扎堆”特点。据了解,明溪县有10万人到欧洲的匈牙利和捷克,许多长乐人移民到纽约,日本则以福清人居多。
       但是,大批新闽商多以经营中小企业为主,还不具备传统闽商那样的经济实力。于是在维持生意之余,他们不能像传统闽商那样大举回乡投资。对于家乡,他们突出的贡献形式便是侨汇。
       “仅福清一县,据统计,2004年就从日本汇回30亿元人民币,从美国汇回的侨汇有10亿美元。美国西递银行在福州增设了网点,主要就是因为看上了闽商的外汇业务。”兴业银行一位高层领导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此透露。
       然而包括新闽商在内的新侨,其侨汇存在着被挥霍浪费的情况。了解情况后,福清旅外乡贤、华商林文镜非常痛心。作为世界福清同乡联合会的领导人,他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提出吸引新侨把小额资本集中起来投资的新思路,并且通过自己率先投资、成功后无偿转让给新侨等方式,引领新侨投资实业。
       经过他的努力,50多亿元新侨资金投入到江阴半岛的开发中;约200亿元新侨资金投资重庆,参与西部大开发。
       然而,闽籍新侨积累的余资达千亿美元之巨。如何有效利用更多侨汇,绝非林文镜等个人能力所及,而应是政府有关部门思考的问题。
       
       (2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为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