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俄乌“斗气”:地缘战略的角逐
作者:盛世良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6年新年伊始,俄罗斯和乌克兰就在天然气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
       俄罗斯要以国际市场价格向乌克兰提供天然气,由2005年的每千立方米50美元涨到230美元。乌克兰不干,吁请普京总统解决。普京慈悲为怀,主张提供36亿美元的国家贷款,供乌克兰以市场价从俄罗斯买气。乌总统尤先科断然拒绝,坚持75~80美元的“一口价”。普京再作让步,答应2006年第一季度仍按50美元的低价向乌供气。尤先科未予正面回应。元旦佳节,俄罗斯给乌克兰兄弟送了一份意想不到的礼品——削减天然气供应量1.87亿立方米。
       为报复俄罗斯,乌克兰决定重新审议黑海舰队条约,提高俄罗斯黑海舰队在乌克兰塞瓦斯托波尔基地的租赁费用。
       针对乌克兰要修改黑海舰队驻扎条件的威胁,俄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放出狠话:“关于黑海舰队在乌克兰留驻的协议是俄乌条约的第一部分,条约的第二部分涉及俄乌国界的划定。修改这些协议对乌克兰来说无异于死亡。”
       天然气争吵不仅涉及俄乌,还波及世界。德国天然气供应商鲁尔燃气公司警告说,如果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大幅下降并持续很长时间,德国将受到严重影响。
       德意法奥四国能源部长向俄乌发出联合呼吁,要求两国保证天然气供应的稳定,并警告乌克兰,俄罗斯向欧盟的天然气供应减少,将影响乌同欧盟的关系。西欧使用的天然气1/4来自俄罗斯,而且主要通过乌克兰境内的管道。
       美国也迅速介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对俄罗斯的举动表示遗憾:“这种草率行为造成了欧洲能源供应的不稳定,人们不禁要问,俄罗斯是否在利用能源问题强加政治压力。”
       天然气之争有政治背景
       俄罗斯发祥于基辅罗斯,俄乌两族在血缘和文化上最接近。在前苏联诸共和国中,俄乌联系最密切。俄罗斯本来想在俄乌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四国“共同经济空间”的基础上逐步重建联盟。乌克兰在2004年“橙色革命”后,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上对俄离心,全面西化。然而,乌克兰“革命”后经济恶化、政坛丑闻频传。2005年秋,橙色革命的“金童玉女”尤先科总统和季莫申科总理反目为仇,令厌恶这一革命的俄罗斯乐不可支。
       2006年3月,乌克兰将举行议会选举,政治观察家认为,俄在此时此刻发难是瞄准了乌议会选举。天然气危机有助于给尤先科政权制造麻烦,降低其威信,便于亲俄的反对派拉选票。俄在同乌“斗气”正酣时,宣布停止对乌前总理季莫申科的刑事追究,让她在即将到来的议会选举中放开手脚同尤先科斗。
       也有人持相反看法。克里姆林宫喉舌之一谢·马尔科夫认为,“天然气大战”是尤先科的竞选策略。拒绝妥协,迫使俄切断天然气供应,有利于激发乌克兰选民的反俄情绪,使亲俄反对派威信扫地,从而巩固自己的“橙色阵营”。
       经济永远是基础
       普京总统务实为上,主张外交和外贸为本国安全和经济利益服务。他心里很明白,既然乌在政治上与俄为敌,在经济上就不可能成为俄的好伙伴。
       俄有意一箭双雕:既要提高天然气出口收入,又要控制独联体国家的天然气管道,实现经济扩张。尤先科上台后停止执行俄乌联合控制乌天然气管道协定,俄对乌已丧失幻想,价格上当然无须客气。
       难道乌克兰不能从其他国家进口天然气?
       当然可以。土库曼斯坦同意2006年以每千立方米65美元的低价向乌供应400亿立方米天然气。然而,土乌并不接壤,天然气要经俄才能送到乌。而且俄还有釜底抽薪的措施:2005年就同土谈妥2006年从土进口300亿立方米天然气,而且指定其中的一半在第一季度提供,使土对乌无气可供。
       乌克兰需求的全部核燃料、2/3石油和1/2天然气来自俄罗斯。乌政府计算过,天然气价格上涨到105美元,冶金和化工就只好停产,天然气价格超过95美元,政府就无力向居民提供补贴。
       俄从2005年夏就开始“未雨绸缪”,把设在乌的为西欧供气的地下储存库储气量从300亿立方米降到160亿立方米。俄预计,通乌克兰进而通西欧的天然气管道压力下降15%,一周后乌克兰就得求饶。
       乌克兰也有“撒手锏”:俄罗斯每年向西欧出口的1300亿立方米天然气,80%通过乌克兰。一旦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乌克兰就会截留俄出口西欧的天然气。果然,俄方1月2日就指责乌截留1亿立方米天然气。
       其实,俄乌在天然气问题上和则两利:此前俄低价向乌供气,得到的回报是乌对俄天然气仅收每千立方米1.09美元的低价过境费。
       因此,出于现实利益考虑,双方虽然都不会轻易让步,但还是有达成妥协的客观需要。
       地缘战略考量更重要
       俄乌天然气之争不仅事关经济利益,更被打上地缘战略角逐的烙印。
       俄对乌提高天然气要价,本身便是一种惩罚性措施。“橙色革命”后,新上台的乌领导人更亲西方,俄需要有效的威慑手段维持其在传统势力范围内的权威;对尤先科而言,虽然需要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但“入约加盟”“脱俄入欧”会给本国带来更可观的长远利益,乌克兰非常希望向西方彰显其不受莫斯科左右的硬汉风格。
       在独联体国家中,俄开始区别对待亲俄和反俄两类国家。对亲俄的白俄罗斯,以国际市场价的1/6低价供应天然气。反俄的“民主选择共同体”成员国乌克兰、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偏偏在能源供应、劳动力出口问题上都有求于俄。但是,2005年这些国家“脱俄入欧”的地缘政治定位已经清晰,俄罗斯要以国际市场价提供能源,同时实行签证制度,限制其公民到俄打工。
       前两年,西方在独联体国家策动“颜色革命”,得意洋洋地看着俄罗斯左支右绌,如今,俄罗斯借助能源武器,以守为攻。在两大高手这新一轮比拼中,不知谁能笑到最后?
       (《新民周刊》2006年第1期,作者为新华社
       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链接
       西方大呼俄罗斯“靠不住”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天然气价格大战戏剧性地收场了。一场“断气”风波,俄罗斯既得到了理想的价格,也吓唬了乌克兰,但也得罪了其他欧洲国家。
       2006年1月4日,欧盟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俄乌天然气危机。
       ■加深了西方对俄的不信任
       欧洲天然气需求量的大约25%要靠俄罗斯供应,法国、意大利、德国、波兰都是俄罗斯的大客户。“断气”不但引起美欧的不满,同时也加深了它们对俄罗斯的不信任。很多西方国家还认为,俄作为一个能源供应国,其可靠性在未来将面临严峻考验。既然俄能用能源牵制独联体国家,它就一样能用能源来牵制其他国家。德国《明镜》周刊在协议签署后第一时间,发表了题为“争端解决了,留下的是不信任”的长篇文章。英国《泰晤士报》甚至载文称,俄罗斯“断气”行动使西方批评者更加确信俄罗斯不具备成为八国集国轮值主席国的资格。欧盟能源专员暗示,欧盟将发挥集体智慧,寻求在俄罗斯以外的地区进口能源的途径。他说:“目前的形势说明我们的联盟在天然气短缺面前多么不堪一击。”
       ■欧盟想“另寻出路”
       1月4日,欧盟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应付可能发生的类似危机。欧盟官员希望能够强迫各成员国建立天然气储备,必要时可以将储备出售给其他成员国。匈牙利政府表示,能源供应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安全问题。德国经济部长3日也说,德国35%的天然气从俄罗斯进口,对俄罗斯的依赖太大,俄罗斯的供气影响将迫使它们“另寻出路”,德国政府应加强国内能源的开发。(卢冠霖)
       (1月6日《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