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2005年十大国际事件
作者:佚名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望新闻周刊》编辑部邀请国际问题专家评出:
       (按得票顺序排列)
       1.飓风袭美、南亚地震
       ——特大自然灾害频敲人类生存警钟
       来自加勒比海的5级飓风“卡特里娜”2005年8月25日登陆美国,29日袭击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给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等州造成巨大破坏。10月8日,南亚地区发生里氏7.6级强烈地震和数十次大余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2005年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引起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及人类社会抗灾能力本身的深刻反思。
       不容忽视的大自然警钟
       接连不断的极端天气现象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国际社会已经开始反思人类对石油能源依赖不断加深而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剧增、全球变暖以及其他一些环境恶化问题。
       但是,人们看到的还有另外一个事实和数字,这个事实是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的2月16日正式生效,但美国却一直拒绝批准。没有美国的支持,全球控制气候变化的行动进程将很难一帆风顺。
       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是非常惊人的。美国南部因2005年夏季飓风灾难导致的失业人数逼近60万人,仅“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投保财产的损失就达到344亿美元。而南亚发生的里氏7.6级强烈地震和数次大余震更造成了5万多人死亡、7万多人受伤,仅在巴基斯坦就造成高达50亿美元的损失。
       自然灾难的袭击没有尺度,更没有严格的国界线。无论是大海啸、大地震还是强飓风,都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面对灾难,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人民需携手共渡难关,更需认识到,保护全球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2.全球抗击禽流感
       
       禽流感疫情的传播速度出人预料,经繁衍变种之后的病毒杀伤力又急剧增强,各国政府都意识到只有加强合作才能阻击禽流感对人类的攻击。
       全球治理时代已经来临
       从一定意义上讲,禽流感的蔓延,是对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念的挑战。国家安全习惯上是以领土为边界的。但是,像其他流行性疾病一样,禽流感这种可能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安全威胁,完全超出了国家安全的地理界限,具有跨国性的突出特点,任何国家都难以置身事外,是全球化时代一种典型的“共同性安全问题”。在这种安全威胁面前,一个国家凭借自己的力量,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防范不力,都可能使别国的防控前功尽弃,使威胁卷土重来。禽流感的扩散及有效应对,再次警示人们,人类已经成为了“安全共同体”。要实现世界和平、共同发展的目标,人类必须学会相互帮助、相互提携,通过共同治理管好共有的地球家园。
       3.油价高企引发国际社会明争暗斗
       从2005年1月6日开始,全球石油价格一路飙升,直至突破每桶70美元大关。油价上涨反映了国际能源市场供求关系紧张,也使世界经济增长面临风险,更引发国际社会纷纷展开能源外交新的博弈。
       经济全球化深层发展出现新问题
       不断飙升的油价将成为世人对2005年挥之不去的梦魇。经济全球化的神秘力量使得这一关系到全球发展和稳定的重要资源,如脱缰之野马失去控制,石油供需双方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使石油价格回到正常轨道。油价失控只是2005年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一个缩影。它告诫人类经济全球化并非如想象中那么美好,有时也会给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南北差距拉大,贫困人口生活状况难以改善,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全人类。
       4.联合国60周年改革步履维艰
       
       2005年9月14~16日,联合国为纪念成立60周年而举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成员国首脑峰会。与此同时,围绕联合国改革的争论成为2005年的热点话题。争论主要由两条主线展开,一是联合国机构改革,以日德印巴四国“入常”问题为标志的安理会扩大成为联合国改革中最难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二是关于建立什么样的新集体安全观。在首脑峰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
       难在平衡各方利益
       安理会改革只是联合国改革大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部分。改革还涉及发展、安全、人权和联合国其他机构改革等诸多领域广泛的内容。因此也就十分复杂。安理会改革聚焦了世界舆论最多的关注,是因为它涉及国际权力的再分配,一些国家非常期望抓住联合国改革的契机成为安理会的核心成员。但最终,由于各方分歧过大,加之安理会现任常任理事国均反对急剧与大幅地改变安理会现状,安理会改革被暂时搁置。之后,国际社会围绕《成果文件草案》的具体内容展开激烈较量,《成果文件草案》被一改再改。
       改革仍要继续。
       5.亚欧发生一系列连环爆炸事件
       2005年国际恐怖活动继续蔓延,并以一系列连环爆炸案为其活动特征。7月7日和21日,英国伦敦两次发生地铁和公共汽车的多起恐怖爆炸事件;7月23日埃及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发生连环恐怖爆炸;10月1日印尼巴厘岛发生三起恐怖爆炸事件;10月29日印度新德里发生恐怖爆炸;11月9日约旦首都安曼三家酒店遭到自杀式炸弹袭击。这表明国际反恐斗争依然十分艰巨。
       “反恐”悖论激化“恐怖主义”
       利用“恐怖主义”问题推行扩张战略,反过来又进一步激化“恐怖主义”,美国的所谓“反恐”可以说是个无法破解的悖论。只有在全球范围内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经济上的共同发展和政治上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才是从根本上消除“恐怖主义”产生土壤的良策。由此看来,“恐怖主义”尽管人人喊打,彻底消灭它还要经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6.欧洲一体化进程严重受挫
       欧洲一体化进程在2005年遭遇重大挫折:5月底6月初,法国和荷兰的全民公决先后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英国则于6月6日宣布暂停对该条约进行表决;欧盟领导人在6月16日举行的峰会上也决定延长《条约》最后的批准期限。10月28日巴黎郊区发生大规模骚乱,并在之后十多天时间内蔓延到全国,也对欧洲一体化造成不利影响。
       区域化进程东边日出西边雨
       2005年,区域化进程继续推进,但东西半球的表现却是冰火两重天。12月中旬第一届东亚首脑峰会如期召开,东亚区域合作在10+3的基础上取得新进展,而在西半球,作为世界上区域化合作典范的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严重挫折,几近停滞,而美国试图重启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努力也化作泡影,11月初举行的第四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不欢而散。这其中,欧洲一体化2005年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有,影响难料。
       7.朝伊核问题谈判一波三折
       2005年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继续为国际社会所关注:伊朗自8月起多次宣布重启铀转化活动,与欧美陷入持续对立状态,国际原子能机构多次讨论伊核问题都未有成果;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则取得一定进展,9月13~19日,朝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在北京举行,闭会时各方一致通过《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就解决朝核问题达成六大共识。11月9日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在北京举行。
       安全威胁已成防扩散最大羁绊
       朝鲜和伊朗核问题,不单单是扩散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国际安全问题。首先,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伊朗有权和平利用核能,朝核问题《共同声明》也尊重朝鲜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但如何解决朝、伊和平利用核能,如何保障朝、伊获得可靠的核燃料供应,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其次,美国在防扩散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阻碍了朝、伊核问题的解决进程。对伊朗而言,美国的防扩散政策明显具有歧视性。朝鲜则希望在核能和平利用方面获得与印度相同的待遇。再次,朝鲜和伊朗的合理安全关切,需要得到解决。只要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朝、伊核问题就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8.“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中国崛起备受全球关注
       2005年一系列有关中国发展的事件引起全球关注:10月12日,中国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实现了多人多天及有人参与太空实验的航天飞行;此前的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公告;9月5日和11月8日,曾一度剑拔弩张的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最终分别达成一致;2005年,中海油、中石油、海尔等中国大型企业频频进行海外并购,在国际上引起特别关注。
       中国崛起的世界性课题
       2005年,中国崛起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关键词,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成为世界性课题。
       世界关注中国崛起首先是我改革开放20多年的累积效应显现。调整后的2004年GDP已达到1931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六,外贸位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二。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实现如此飞跃式发展,这在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上不能不说是奇迹。在中国崛起这一不可逆转的事实面前,中国既要适应世界,世界也要适应中国。
       9.巴以政局多变,中东和平前景难料
       2005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政局分别发生巨变:阿拉法特去世后阿巴斯顺利接掌巴勒斯坦最高领导权;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得以实施;年底沙龙退出利库德集团另组新党,前工党主席佩雷斯退出工党与沙龙联手。与此同时,战后伊拉克政治重建继续前行,但局势仍然动荡不安;以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之死为由,美叙关系持续紧张;伊朗新总统内贾德上台后与以色列的口水仗不断,而伊朗与欧美围绕核问题的对立也在进一步升级。
       
       中东是世界稳定多棱镜的一面
       2005年,中东地区形势发展的主要特点可以说是诡谲莫测、暴力不断、危机四起、局势动荡,原有的冲突仍无解决的迹象,又不断地爆发出新的危机。中东地区局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稳定。
       伊拉克现在是美国反恐战争的主战场,推行美式“民主”的试验地,因此,伊拉克局势不仅事关伊民众的福祉,影响着地区的稳定,还关系到布什政府中东政策和全球“反恐”战争的成败,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
       巴以因在履行“路线图”存有争议,双方至今仍未启动政治谈判。巴以共同合作使“脱离计划”基本上顺利得以实施,但它却搅乱了以色列政局。
       极端保守派艾哈迈迪-内贾德在年中当选伊朗总统后,激化了伊朗在“伊核问题”上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中东地区局势目前正处在一个极度不稳定的时期,各种矛盾、冲突和危机还会继续发展,这本身就预示着2006年该地区将又是一个多事和充满着各种危机的年份。
       10.首届东亚峰会举行
       
       2005年12月14日,首届东亚峰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以及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16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了峰会。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应邀出席了这次峰会。
       东亚合作的新尝试
       东亚峰会本应是东亚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可实际上这次峰会却打破了地理概念,成为东亚国家与域外国家进行东亚合作的开放的新平台。
       东亚峰会成员从原来的东亚13国扩大为包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16国,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应邀出席了峰会,使东亚合作呈现出开放性特征。
       另外,东亚峰会的召开也是不同政治理念的国家增进交流的一次尝试。不同体制的国家要寻找共同接受的框架,撇开不同,加深理解,增强信任。
       (《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