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沙龙:中东传奇时代的终结者
作者:刘 洪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代铁血枭雄
       巴以很小,小到很多人可能都无法想像——从沙龙的官邸驱车,前往亚西尔·阿拉法特被围困的“穆卡塔”,一般也就一刻钟时间。曾几何时,这就是拉锯战的两端,一边是沙龙的磨刀霍霍,一边是阿拉法特的至死不屈。
       鹰派,冷血,勇猛,是沙龙大半生留给世人的印象。任何一块硬币都有两面,世界上也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人。沙龙更是这样,他强硬,但不僵化,他鲁莽,但不乏远见。他是阿拉伯人眼里的“屠夫”、“推土机”,但也是以色列政坛的“老狐狸”,儿子眼中的慈父。
       在过去五年,他牢牢掌控着局势,他是以色列历史上继开国总理本·古里安后最强势的领袖,这是以往昙花一现的拉宾、佩雷斯、内塔尼亚胡、巴拉克政府都望尘莫及的。
       沙龙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他能审时度势进行战略调整,而且敢以一种豪赌的姿态推进自己的主张。他的传记作者乌齐·本杰明就评价说:“遇到红灯他也不会停下来,他没有什么道德或思想禁忌。”这也同沙龙个性和经历相匹配,他属于仅存的中东“传奇时代”中最出色的一位。
       说这是“传奇时代”,就在于身为主角的这些领袖都从年轻时即经历血与火的考验,都曾在战场拼杀中建立过赫赫功勋或蒙受过侮辱,都有着抹不开的历史情结,也都具有他们的继任者所不具有的个人魅力、声望和权力。
       这些人,有勇敢迈出和平第一步的埃及总统萨达特,约旦的“小个子国王”侯赛因,叙利亚“大马士革雄狮”总统阿萨德,还有一年前故去的阿拉法特,等等。放眼中东,沙龙之后,短期之内再不可能有这样传奇的强人了。
       晚年沙龙有着极强的历史使命感,他以铁和血改变了中东和平进程:他撤离加沙,粉碎了极右翼犹太人的“大以色列”迷梦;他退出利库德集团,另起炉灶组建前进党,重写了以色列的政治版图。此前,他不顾中东局势彻底崩盘的危险,“定点清除”了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及其继任者兰提西,封杀了阿拉法特,并建立了对以色列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隔离墙。
       沙龙以“推土机”的作风,以让他的追随者喘不过气的快节奏,完成了从一个狭隘鹰派人物到一个理性政治家的转变,他的“狐步舞”让世界刮目相看。他为自己奠定了中东问题“终结者”的基础。他的个人命运,已同和平进程紧紧相连。
       他战胜了一个个对手,但时间,却是他最无情的敌人。在和健康赛跑过程中,77岁的沙龙终于疲态尽露。
       回顾他一生:早年的沙龙是一个破坏者,崇尚进攻;晚年的沙龙,则更多是一个建设者。他以一己之力创建前进党,散发着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但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以部分土地换和平”成为犹太人的普遍共识。
       时间,也是最好的医生。没有萨达特的埃及未曾天下大乱,离开了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也在正常运转,缺少了沙龙,自有更年轻的新生代,但和谈步骤也许会暂时放缓。
       沙龙纵横军界、政坛60载,高潮迭起,却以让人想像不到的悲剧收场。他留下的最大的政治遗产,就是为和谈打造了一个中间派力量。他最大的遗憾,就是在向和平发起最后冲锋时,身为统帅却不幸摔落马下。
       沙龙和他的时代
       中东力大无比的“推土机”在轰鸣了半个世纪多后终究因机器老化停止了向前的脚步。但是,即使“沙龙时代”结束,那辆从血肉纷飞的中东战场逐步驶入和平道路的“推土机”,将永远是世界历史上抹不掉的记忆。
       极富争议
       作为冲突、争端不断的以色列总理,加上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特别是他力排众议、执意向前的执政风格,沙龙成为世界上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在执政的5年中,他发动了数百次针对巴勒斯坦的“定点清除”行动,杀害了包括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在内的上百名巴激进派别领导人,将坦克、装甲车开入巴勒斯坦城镇围剿巴武装人员,围困阿拉法特两年多。他执政期间是巴以冲突最为惨烈,双方伤亡最为惨重的时期。
       而另一方面,他又在未与巴勒斯坦进行讨价还价的情况下,顶住国内右翼势力强大的反对浪潮,单方面从加沙所有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的4个定居点撤离,将一个几乎完整的加沙交给了巴勒斯坦方面。
       当用铁拳对待巴勒斯坦时,沙龙遭到了国际社会和以色列国内左翼的强烈谴责,被称为“好战分子”;然而却得到了右翼势力的大力支持,称“只有沙龙才能给以色列带来安全”。
       而当沙龙决定撤离加沙定居点时,国际社会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认为他将是“能给中东地区带来和平的人”,而以色列的右翼势力却将他视为“以色列的叛徒”。
       最有魅力
       由于政治派别林立,斗争激烈,以色列57年的历史中权力更迭频繁。沙龙自2001年3月上台以来已连续执政将近5年,并在此期间获得了第二次大选,沙龙创造了执政时间最长的纪录。如果不是此次病倒,沙龙完全可以没有悬念地在2006年3月底获得第三次大选胜利,再执政4年。
       沙龙是一名战功卓著的领导人,这是他得到民众支持的重要原因,然而这并不足以让一个民族将领导权甚至民族的命运托付给他。
       2001年首次当选时,沙龙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在议会的120个议席中只获得了20多个议席,而在2003年的大选中,利库德获得了40多个议席。虽然,在沙龙执政期间巴以冲突并没有因沙龙的强硬政策而有所缓解,且愈演愈烈,尽管这样沙龙在以色列民众中的支持率还在不断上升。
       沙龙身体肥胖,行动迟缓,其貌不扬,不善于鼓动演讲,也不善于与记者打交道。沙龙行动多于言论,他一般不向世人公开他的执政方针,甚至也不告诉他的选民下一步将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他只是告诉选民“相信我吧,我可以把一切都摆平”。
       沙龙的确做到了许多以色列民众想像不到的事情。自拉宾总理以来的历届总理都与巴已故领导人阿拉法特进行过有关巴勒斯坦问题的谈判,由于以色列在占领问题上不占理,无论是温和还是强硬,他们都在谈判中处于劣势,有的甚至败下阵来。
       沙龙上台后执行了不与阿拉法特谈判的政策,并成功地对阿拉法特实行了“边缘化”和“妖魔化”。他说服西方将阿拉法特视为中东地区的“恐怖分子”,并与之保持距离。阿拉法特被围困在破败不堪的官邸长达两年多,即便他有浑身招数也无法施展。
       撤离加沙是以色列左翼的主张,然而在左翼当政时没有哪位总理能做成这件事,而且被认为是不可能做成的事。沙龙作为右翼领导人,却坚定而且几乎完美地完成了这一巴以和平进程中的重大任务。
       《耶路撒冷邮报》评论员哈洛维茨在一篇评论中说,在2001年首次当选总理前,因人们担心沙龙作为一名武将“有勇无谋”,他并不被以色列和国际社会看好。然而5年后的今天当他倒下的时候,许多以色列人开始感到没有了沙龙他们变得六神无主了。
       沙龙倒下了,历来尖刻的以色列右翼媒体停止了对沙龙的指责,并称沙龙是以色列历史上“最富魅力的领导人”;曾经诅咒过沙龙的宗教领袖拉比们也开始为沙龙祈祷;曾视沙龙为“屠夫”的阿拉伯人也开始担心,没有了沙龙,中东局势将走向何方。巴勒斯坦首席谈判代表埃雷卡特说,沙龙离开政坛将会“推翻所有游戏规则”。
       沙龙的政治遗产
       沙龙倒下,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人们担心以色列出现权力真空,从而影响巴以局势和整个中东和平进程。沙龙是以色列历史上少有的强势总理,是一个能够,也愿意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拍板的人。在世人看来,沙龙不仅有想法,而且知道通过什么途径以及如何才能实现他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实现想法的执行力。
       虽然沙龙并没有表明如果他在3月底举行的大选中再次获胜,他在下一任期将做什么,但人们普遍预计他可能将力争以色列单方面确定与巴勒斯坦的边界,为巴勒斯坦建立临时国家创造条件。但病魔剥夺了他实现梦想的机会。
       
       
       所幸的是,就在他倒下前的一个多月,他脱离了利库德,成立了前进党。前进党成为沙龙留下的最重要的政治遗产。由于前进党是沙龙一手创建的,其中所有成员都是奔着沙龙而来。以色列民众对前进党的支持也是冲着沙龙来的。有人说,沙龙就是前进党,前进党就是沙龙。
       但前进党是沙龙在仓促中建立,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些核心成员外,领导机构尚未健全,更没有基层组织。没有了沙龙,前进党还行吗?
       今天,走中间道路已成为以色列的一种时尚。过去如果问以色列人“你是左翼还是右翼”,你会得到非常明确的回答,而现在许多人会告诉你,他既不是左翼,也不是右翼。
       如果说以色列以前的政治格局如同“哑铃”,左右大,中间小;而现在已经成为了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球形状。可以说,沙龙成立的既不左也不右的前进党,符合了以色列的民意和潮流。
       由此看来,虽然沙龙倒下了,前进党并不会随之倒下。最新民意测验显示,沙龙倒下后,前进党的支持率仍远远超出了其他党派。
       目前人们关心的问题是,谁将接替沙龙出任党魁。因为作为中间党,很容易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走偏左或偏右的路线。(明大军)
       相关链接
       沙龙权杖谁来接?
       距离2006年3月28日以色列大选时间不多了。在总理沙龙生病之前,这场大选一直被人们看成是沙龙的“独角戏”。而如今,沙龙这个唯一的演员却退出了舞台。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以政坛将上演一场权力争夺战。
       目前,外界普遍认为,奥尔默特、利夫尼、莫法兹、佩雷斯都有可能接替沙龙,带领前进党与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以及佩雷茨领导的工党在议会选举中一争高低。
       奥尔默特:与中国有不解之缘
       1月5日,奥尔默特以代总理的身份主持召开紧急内阁会议。他坐在沙龙空荡荡的座位旁边,显得有些无奈和疲惫,但他必须尽快适应没有沙龙的日子。因为,作为沙龙最坚定的政治盟友和最得力的干将,他已被认为是带领前进党角逐大选的最佳人选。
       60岁的奥尔默特,是以政坛最“面熟”的政客。他年仅28岁就当选议会议员,并七次连续当选,成为最资深的议员之一。他出任过不管部长、卫生部长等职,也在议会外交、安全、财政等多个领域担任过要职。但最让他得意的是10年耶路撒冷市长的经历。他曾说:“如果让我选择当美国总统、联合国秘书长、以色列总理或耶路撒冷市长,我一定选择当市长”。
       奥尔默特与中国有一段不解之缘。他的祖父和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躲避大屠杀曾在中国哈尔滨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祖父被永远地安葬在了哈尔滨的犹太人墓地,而父亲临终的最后一句话竟是用中文说的。虽然奥尔默特始终无从得知父亲说的是什么,但他知道父亲牵挂的是中国。难怪奥尔默特曾开玩笑地说:“我是半个中国人。”
       利夫尼:女性进入核心圈
       身为司法部长的利夫尼,是沙龙核心领导小组内最资深的女性官员。47岁的利夫尼虽然出身于一个传统的犹太民族主义家庭,但她本人却积极支持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曾是利库德集团内重要的鸽派人物。2005年,她成为第一位在拉宾纪念大会上发言的以右翼人士,并尊称拉宾为“父亲、老师和朋友”。2005年年底,她加入前进党。不久前曾有传闻说,她为与奥尔默特争夺党内二把手而发生不和,但被沙龙劝和。在新一轮党首宝座的竞争中,两人的竞争可能会再度浮出水面。
       莫法兹:“鹰派”色彩浓
       58岁的国防部长莫法兹也是前进党内一个重要角色。他和沙龙有很多相似之处:矮小精悍,沉默寡言,稳重认真,都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冲锋陷阵过。不同的是,他的“鹰派”色彩比沙龙还浓。
       莫法兹参加过“六日战争”、“赎罪日战争”和1982年黎巴嫩战争。沙龙上台后,他两度出任国防部长。2005年年底,他本打算与内塔尼亚胡竞争利库德集团主席之位,但最终选择了退出利库德,加入前进党。莫法兹对巴勒斯坦人“下手狠”是出了名的,有媒体将他称为“钉在中东和平进程棺材上的一枚钉子”。
       佩雷斯:成“关键先生”
       两度出任总理、三任外长的前工党主席佩雷斯,是以色列当今资格最老的政治家。在工党主席竞选中败给佩雷茨后,他宣布退出工党,支持沙龙。对佩雷斯的倒戈,众人并不意外。虽然他与沙龙曾分属不同阵营,两人却私交甚密。2001年,他应沙龙邀请出任外长、副总理。2004年,为支持沙龙“单边行动计划”,佩雷斯率工党加入执政联盟,从而保证了该计划顺利实施。有人这样形容当年沙龙任总理、埃利泽任国防部长、佩雷斯任外交部长的“黄金组合”:沙龙是“屠夫”,埃利泽是“帮凶”,佩雷斯则是一块“抹布”,将前两者的血腥悄悄擦去。
       如今,这位政坛“不倒翁”再次成了左右以政治格局的“关键先生”。为了吸引他重返工党,工党主席佩雷茨已准备将他列入议员名单。另一边,奥尔默特也向他保证,即便是在后沙龙时代,他也是前进党一个重要人物。而沙龙早就许诺他在未来政府中出任副总理,并将助其在2007年竞选以总统之职。8日,佩雷斯对众人的争夺做出了明确回应:他支持代总理奥尔默特,并将全力提供帮助。
       (1月11日“人民网”)
       巴勒斯坦:恨也沙龙,敬也沙龙
       恨,是大部分巴勒斯坦人对沙龙最直接的感觉。
       敬,是小部分巴勒斯坦人对沙龙不得不有的感觉。
       可恨的“屠夫”
       “我非常、非常、非常高兴!”21岁的加沙大学生夏兰的话道出了多数巴勒斯坦人的心声:痛恨沙龙。加沙地带很多垃圾桶上都写着沙龙的名字。而在一些游行中,更有人践踏、焚烧沙龙画像。
       在大部分巴勒斯坦人眼中,沙龙是屠夫,是刽子手。他参加了自1948年到1973年的四次中东战争,杀害了众多阿拉伯人。1982年他又策划了黎巴嫩巴勒斯坦难民大屠杀事件,1000多名巴勒斯坦人在这出悲剧中丧生。他主导兴建犹太人定居点,不断蚕食巴勒斯坦土地。他又在约旦河西岸地区修建隔离墙,试图造成事实上的边境线。
       于是,当沙龙于2005年12月18日因轻度中风第一次住院时,一些巴勒斯坦人上街分发糖果以示庆祝;2006年1月4日,当他因严重中风再次住院时,又有一些巴勒斯坦青少年上街向大家分发鲜花和巧克力。
       在抵抗以色列占领第一线的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对沙龙更是恨之入骨。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人阵)的领导人艾哈迈德·贾布里勒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上天的赠礼。
       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加沙的发言人穆希尔·马斯里说,“沙龙是一个杀人犯,无视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益,轻视巴人民的鲜血。”
       至于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的领导人安瓦尔·阿布·塔哈对沙龙倒下似乎还感到不满意,“他应该下地狱。他是一个暴君,双手沾满了巴勒斯坦人民的鲜血。”
       相对于普通百姓和武装人员对沙龙倒下的幸灾乐祸,巴勒斯坦领导层对沙龙倒下表示了关注和忧虑。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与自治政府总理库赖1月5日曾表示,沙龙的病情无疑对以色列和整个巴以地区的局势都将产生影响。
       可敬的对手
       “他热爱自己的国家,有手腕,有毅力,我敬重他。”加沙小伙子阿拉姆这样对《环球》杂志记者说。
       痛恨之余,一些巴勒斯坦人又不得不佩服沙龙,并坦率承认沙龙是唯一一个能给巴以问题谈判最终拍板的人,他们认为这个人虽然很难对付,却是一个值得去打交道的对手,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所以2001年以色列大选的时候,有一部分巴勒斯坦人就乐于看沙龙上台,并不认为沙龙比巴拉克更坏。
       2005年9月“单边行动计划”完成之后,巴勒斯坦人在庆祝加沙解放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沙龙兑现诺言的勇气。
       当沙龙于2003年11月首次提出“单边计划”的时候,很多人难以相信沙龙这个“定居点之父”居然要亲自摧毁加沙地带全部21个犹太人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的4个定居点,都预测“单边计划”将夭折。
       在推行“单边计划”的过程中,沙龙也确实遇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他几乎为此耗尽全部政治资本,但他最终还是发挥“推土机”本色,将“单边计划”进行到底。“沙龙说到就会做到,”巴勒斯坦资深记者萨乌德·阿布·拉马丹说,“他不是一个政客,而是一个政治家。”
       巴勒斯坦评论员萨阿迪说,沙龙是首位停止声称以色列对所有巴勒斯坦土地拥有主权的以色列领导人,言下之意就是指以色列撤离加沙地带。他说:“尽管他对我们犯下那么多的罪行,一个活着的沙龙现在对巴勒斯坦人更有利。”
       难测的未来
       在中东和平进程的又一个关键时刻,沙龙倒下,为未来增添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他此前曾经表示,以色列将在2006年撤出更多约旦河西岸的犹太人定居点,也可能放弃东耶路撒冷,让巴勒斯坦建国。这就为巴以和平进程定下了一个基调。
       如今,一切都变得很难预料。沙龙的离去一定会影响到巴勒斯坦内部形势,给整个巴以和平进程增添了不确定性。
       巴自治政府副总理兼新闻部长沙阿斯表示,这为巴以和平进程增添了不确定性。
       哈马斯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哈姆丹说,沙龙的变故毫无疑问将给以色列带来政治混乱,但这并不影响巴勒斯坦如期举行立法委员会选举。“相反,这对巴勒斯坦人民来说是一个机会,巴人民可以利用沙龙缺席带来的震荡,毫无压力地举行选举。”
       一年前,巨人阿拉法特走了,如今,强者沙龙离席,历史的车轮仍将前行。“我们只希望以色列人民选择一个相信和平谈判而不是武力的新领导集体、新政府。”巴首席谈判代表埃雷卡特的一席话表达了数百万巴勒斯坦人民此时的心愿。(黄敏 王昊)
       (《环球》2006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