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2005:被西方误读的中国
作者:《环球》编辑部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西方人眼中,社会主义中国似乎永远是神秘的。越是神秘就越有这种去了解、研究甚至试图诠释它的渴望。在诠释过程中,有些人,一般是带有西方主流强势价值观的人则经常会误读,尤其在中国的国际声望与日俱增的今天。
       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由来已久。这一点在文艺作品中早有体现。好莱坞电影展示上海时永远脱离不了暧昧的、神秘的情色形象;张艺谋的早期电影之所以在老外那里有共鸣得益于外国人对中国民俗的“理解”,于是与黄土地有关的中国农民社会形象也长期停留在西方人脑海中,把它定位为中国;西方旅游者来中国总试图在那些破旧的胡同、累坐在稻田边的农民和旧时故宫皇帝的影子中寻求自己关于中国的答案。
       但他们不知道,这些都是一面被误读的中国。《花木兰》公映后我们终于明白这样的误读可以有多严重,尽管在这之前我们已经知道《霸王别姬》被翻译成“再见了,我的小老婆”是如何搞笑。
       这里所要探讨的2005年世界对中国的误读,其实也是建立在这种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不了解又企图了解的长期误读的基础上的。其内容则主要关于国际社会,尤其是以超级大国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对中国和平崛起产生的种种担心和猜测。
       2005年,中国影响世界的事件众多。中俄联合军演、人民币升值、中国企业跨国收购等一系列事件都是中国国力逐日增强的一种必然表现,它势必对旧有的国际秩序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对国际既得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挑战。
       但对于神秘东方巨龙的这种苏醒,国际社会的部分人士却总将事情扩大化、泛政治化,最终都推到“中国威胁论”的核心中,甚至娱乐运动“超女”现象都被冠上“民主”的大帽,实在让人惊讶。我们想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漫长历史、独特文化、特殊国情的国家而言,旁观者未必清。
       我们知道,世界对中国的误读远远不止这几件事。要消除这些误读,但丁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名言无济于事。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世界的质疑甚至敌意。虽然我们无法消灭谣言,但我们相信“谣言止于智者”,中国会用自己的坦荡让更多人成为智者。
       1.李宇春与“超级女声”
       ● 误读
       “虽然用手机短信为选手投票带有很强的商业色彩,但这依然是一个有大量民众参与的选拔活动。李宇春,毋庸置疑,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受欢迎的竞选胜利者。” ——英国《卫报》
       “‘超级女声’是以民主的方式运作。”
       “李宇春所拥有的,是态度、创意和颠覆了中国传统审美的中性风格。” ——美国《时代》周刊
       ● 正读
       作为2005年中国最火爆的电视节目,“超级女声”成功的原因很多:零门槛“海选”、充满娱乐性和戏剧性的节目设置、与观众的充分互动,当然,还有李宇春等超人气选手的横空出世。可以说,在这档选秀节目里,喜欢娱乐的人们可以找到他们想看到的一切:青春、音乐、幽默、煽情……
       但是,在西方媒体眼中,他们看到的却是另一个毫不相关的词汇:民主。
       正如香港《信报》所指出的那样:“‘超级女声’最搞笑的一种说法是将‘超女’的票选称为民主的类比实验。”因为一部电话15票的投票规则决定了节目的商业本质。
       而作为“超女”总冠军,李宇春在拥有了相当国际知名度的同时,显然也承受着同样的误读。
       现在,用Google搜索“Li Yu Chun”,可以找到112万个相关英文网页,但与这个名字关联的词汇,却多数是“竞选”、“叛逆”、 “中性”和“颠覆”。
       在习惯于将中国的一切事物泛政治化的西方媒体的眼中,李宇春,这个热爱音乐、拥有良好修养和单纯梦想的中国大学生,成为了一个微妙的符号——而这一切,与她本人,毫不相关。至于《超级女声》,也就是《美国偶像》的一个成功翻版而已。
       误读指数:★★★★
       2.中国学生反日游行
       ● 误读
       “中国近期国内举行了多起抗议日本的示威游行,使得日本整个社会感到恐慌。”——美国《国家新闻》
       “北京针对日本采取的诸多行动,可以看出来北京要做亚洲霸主已经十分明显。”——美国《每周邮报》
       ● 正读
       对于2005年春天发生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反日游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说,它是自发的;原因是由于日本近来在对其侵略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和做法。有关部门包括警方采取了大量措施,来确保日本驻华机构和在华日本公民的安全,也使事态很快得到了平息。
       “亚洲霸主”是“中国威胁论”的一种延伸。专家认为:“西方有的人不了解我们和日本的历史纠葛,所以产生误读。”
       误读指数:★★★★★
       
       3.神六上天
       ● 误读
       “中国进入太空,加入了由立志探索宇宙的国家组成的精英俱乐部,也对美国构成了重大挑战,可能具有军事意义。”
       “如果一项技术能够让一个国家精确地发射足以载人进入轨道并安全返回地球的火箭,那么这项技术也可以用来精确地发射洲际弹道导弹。”——路透社
       “中国的航天活动将引发类似上世纪60年代美苏竞争登月那样的太空竞赛,并可能使太空开发军事化。美国担忧在中国挑战下会失去太空霸主的地位。”——美国航天员安迪·托马斯
       ● 正读
       中国多次向世人昭示和平利用空间资源的坚强决心。中国发展航天技术,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国情来实施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太空奥秘,和平开发利用太空资源,造福人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始终立足于和平利用空间,最终目的是为人类造福。”对此,国际上也有认同之声。例如,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细田博之便否认了中国开发载人航天事业会增大军事威胁这一说法,他说:“这两件事之间似乎没什么联系。”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太空政策分析家戴维·贝克也认为中国所关心的并不是与其他任何国家展开竞赛。
       误读指数:★★★★★
       4.协防马六甲?
       ● 误读
       “一些分析家还说,(中国)的目标是扩展其在马六甲海峡的存在。马来西亚沿岸的这个瓶颈地带常有海盗出没,但它是中国60%以上的石油进口的航线。”——美国《洛杉矶时报》
       “印尼防长尤沃诺称,中国计划为维护马六甲海峡的安全提供帮助,他对中国的提议没有更进一步的评述,但坚称印尼不欢迎外国军队进入海峡。”——美联社
       ● 正读
       2005年9月,西方媒体盛传“中国表示愿意协助加强马六甲海峡安全”的报道,引发了海峡周边国家甚至是东盟国家对中国的猜忌。
       事实上,这纯粹是西方媒体引申报道的所谓“新闻”。印尼国防部长在含糊地表达“总的来说,所有经马六甲海峡运输石油的国家,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等有意帮助维护马六甲海峡航运的安全”后,美联社却首先作出了上面的报道,随后路透社也有类似报道跟进。这无疑在暗示中国要主动协防马六甲。
       其实,中国历来秉持的尊重别国主权的外交原则赢得了别国的信赖和国际声誉,而咄咄逼人的做法已被证明在东南亚的市场越来越少。在马六甲问题上继续维持低调,保持与有关国家积极和真诚合作的态度,是现实而且符合中国长远利益的。
       而西方一些媒体这次释放的烟幕弹,一方面是有意干扰中国在东南亚和平崛起的形象;另一方面是为真正想在马六甲建立军事存在的大国制造口实。
       误读指数:★★★★★
       5.纪念“郑和下西洋”
       ● 误读
       “好战的中国辛巴德被重塑为好邻居……中国正在改写历史,试图淡化该国最著名的航海家的战斗经历。在南京,这位船队首领的铜像经过了改动,手中的长剑被换成了一卷世界地图。”——英国《独立报》
       
       
       ● 正读
       在西方一些媒体和人的眼中,中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也有另一层的目的。他们说,郑和当时的舰队是最强的,郑和实际上是去征服别的国家而非中国所描述的“贸易和合作”的使者。这些西方人还认为,中国政府的这次浩大的纪念活动体现了其有重新在海上称霸的野心。
       中国及海外华人社会为什么要在2005年大张旗鼓地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新加坡外交部长杨荣文说得好:“现代人对郑和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和平全球化的强烈渴望。”法国《回声报》记者阿德里安·孔博说:“郑和更像一位和平的使者,而不是探险家。他既不杀戮也不征服,也不刻意传播思想。他的船队所到之处,留下的是中国的石碑、雕刻、瓷器、古籍和年历,而不是殖民地。”他说,郑和甚至在非洲见了黑人,也不像白人征服者一样用先进的火炮把他们逼为奴隶,而是依然以礼相待。这才是对“郑和下西洋”的正读。
       误读指数:★★★★
       6.中国“殖民”津巴布韦?
       ● 误读
       “在穆加贝政府受到西方国家的制裁之后,中国已经取代美国和英国等津巴布韦传统的援助国和贸易伙伴,成为新的经济殖民主义者。”——美国之音援引“观察人士”的话
       “津巴布韦已经为中国所拥有。”——南非约翰内斯堡《商业日报》援引“非洲观察人士”的话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穆加贝开始出卖自己的政党,讨好中国人。”——美国企业研究所常任研究员贝特
       ● 正读
       津巴布韦土地问题是导致西方与津巴布韦“翻脸”的重要起因。自1980年4月独立后,4500名白人农场主占据着津巴布韦全国75%的沃土良田,而700万黑人仅占有25%的土地。
       近年来干旱使本来就没有土地的黑人生活更加艰难,一半人口缺少粮食。2000年6月,津巴布韦政府不得不启动“快车道”土改计划,规定白人农场主只能拥有一个农场,土改导致了西方的制裁。与西方国家近年来与津巴布韦关系恶化的情况相比,中国则与津巴布韦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近年来,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投资有了长足进展,但同时,“观察家们”应该注意到,中非贸易仅占中国进出口的2%,占非洲对外贸易的3.5%。
       误读指数:★★★★
       7.中国纺织品在国外倾销?
       ● 误读
       2005年,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势头特别猛,涉案金额已达9亿美元,超过所有反倾销涉案金额60%;美国则通过对贸易规则的修改增大中国的应对难度。2005年,我国将可能第11年位居全球贸易摩擦目标国榜首。
       ● 正读
       中国外交部美大司司长何亚非指出:“中美贸易逆差不能单纯从数字来看,还有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转移的原因,也有两国的经济性质所决定。中国已经为解决贸易逆差问题作出很多努力。”
       薄熙来进一步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猛增,是长期以来各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施行“配额限制”的体制在2005年1月1日突然转向造成的,这和正常贸易过程中的某一个时期、某种商品的出口量突然激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这种影响应该是可以预见的,而且经济界的许多人士都已经提前预告过。因此,它应该不会给任何国家带来“突然袭击”。
       误读指数:★★★★
       8.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心怀敌意”?
       
       ● 误读
       “美国不应该向‘心怀敌意的外国人’出售石油公司。”——美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主席乔·巴顿
       “让中国获得一家重要的美国能源公司会产生严重的国家安全后果,因为中国建立石油储备的行为将使优尼科公司所产的原油不再能供应全球市场,这一收购交易将提高中国政府在对美国十分重要的一个地区的政治影响力。”——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主席理查德·达马托
       ● 正读
       中海油对优尼科的竞购因为美国政治化的渲染而最终告吹。事实上,中国企业收购优尼科公司并不是想获得对美国的影响力,而是在设法使本国经济不会由于今后的油价上涨而受影响,这种做法没有错误。
       建立石油储备也是世界能源消费国家的通行做法,无可厚非。即便中国把优尼科公司的所有产量都输送给本国的消费者,也不意味着剥夺美国的一个石油来源,这也只是意味着中国在公开市场购买的石油会减少。
       中国并不想以控制石油生产来抬高油价。《亚洲时报在线》的一篇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最近油价上涨并将居高不下的可能性,能源在美国已经成了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通过求助于国会,雪佛龙公司成功地将优尼科问题变成一个战略问题。不难看出,利用政治炒作实际上成了中海油的竞争对手——雪佛龙公司最终获得成功的商业手段。
       误读指数:★★★★★
       9.北大、中欧商学院排名亚洲第一
       ● 误读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公布的2005年全球大学排行榜上,我国的北京大学名列全球第15位,并且超过日本的东京大学而名列亚洲第一。
       权威的英国商业媒体《金融时报》2005年度全球MBA排行榜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居第22位,蝉联亚洲第一。
       ● 正读
       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的各项指标中,北京大学的得分点差距“极为悬殊”,在占总分比重最大的各国学者评价这一栏,北京大学单项高居第8位,但在科研论文被引用方面,北大的得分仅为0。一个在科研方面薄弱到如此地步的学校,被高高捧起,实在让人不知道怎么面对。
       不仅仅在学术方面北大面临诸多质疑之声,2005年,北大还有许多尴尬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使得北大校长也要自己出面解释“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大差距”。
       关于《金融时报》中对中欧工商学院的排名分析,则更暴露出国外一些媒体对中国国情的不了解。
       看看中欧在本年度排行榜中最落后的六项指标:“毕业三年内国际流动率”(权重6%,全球第九十六)、“国际生源”(权重4%,全球第九十三)、“女性师资”(权重2%,全球第九十三)、“研究成果”(权重10%,全球第七十七)、“投资回报”(权重3%,全球第七十七)和“博士培养”(权重5%)。
       误读指数:★★★
       (摘自《环球》200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