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区域发展]21世纪:城市群主导经济发展
作者:史 颖

《新华月报(记录)》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城市群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
       记者史颖(以下简称为记者):为什么城市群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您认为,应该如何看待城市群的作用?
       王一鸣(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城市群,有人称为“都市经济圈”或“都市连绵区”,通常是指由若干城市集聚而成的高密度经济区域,在空间上表现为由大运量的高速通道联结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的城市密集区。在这个空间里,由于集聚形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加之高速通道缩短了城市间的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生产和服务的交易成本、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大降低,投资回报率和要素收益率明显提高。由于经济活动高度密集和在空间上的压缩,城市群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也是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强化了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特别是向沿海都市连绵区集中的趋势,提高了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具有经济合理性。同时,城市群发展也加剧了地区发展不平衡,自身也存在城市过度投资和扩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城市群发展战略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以促进我国城市群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记者:您认为,我国城市群加快发展是否具有客观必然性?
       王一鸣:从发展阶段看,我国城市群加快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按照第一次经济普查后的数据和现在的汇率计算,我国目前人均GDP已经达到1700美元左右,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已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经验表明,这个时期往往是区域结构大调整的时期,也是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聚的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加速转型,促使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不同收入群体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最终要落实到区域和空间结构上。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结构变化的空间表现形式。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考虑城市群的发展对策
       记者:请您概括一下您对我国城市群发展战略对策的思考。
       王一鸣:国际上有学者认为,21世纪是城市群主导经济发展的世纪。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21世纪世界竞争格局。无论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是在参与国际竞争上,我国城市群的地位都日趋突出。城市群的发展已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问题,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考虑发展对策。
       第一,加强区域规划工作,发挥规划的指导、协调和约束作用。摒弃传统的规划理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将规划重点放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放在需要跨区域解决的重大问题上,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
       第二,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转型,培育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入新时期,我国城市群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必须加快推进新一轮经济转型,核心是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转型,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传统的产品价格和规模的竞争优势基础上,重塑以技术、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第三,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群空间结构。在城市群不同层次的城市发展中,注重增强大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发挥中小城市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引导小城镇集约化发展。城市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有序推进,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色。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注重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快速通道等交通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建设功能完善、高效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促进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城市功能和产业分散到近郊、远郊以及周边城市,推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建立政府和社会共同投入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第四,清除市场障碍,促进区域市场发育。深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关系,促进各城市扬长避短,根据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分工关系,发展各城市间的产业配套关系。在各城市间产业分工形态不断发展,特别是产业内部分工加强的情况下,重视培育产业集群,促进生产某种产品的关联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形成若干产业优势地区。促进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自由流动,特别是促进人才流动和劳动力的异地就业,积极创造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的条件。构筑统一的物流平台,建设区域性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异地金融业务,建立交易结算、清算金融平台。加快清除各种市场障碍,促进建立开放有序的区域市场,加强市场管理,维护市场秩序。
       第五,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促进经济整合。构建有利于区域经济整合的体制和运行、协调机制,设置主要着力于开展城市间横向经济合作的机构,鼓励发展各种非政府的横向协调机构,如区域性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会等,减少经济活动的摩擦,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达成对地方政府和经济主体具有约束力的经济合作多边框架协议,促进商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投资便利化,加强区域大交通体系、统一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强化资源节约,注意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建立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的合作机制。通过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排放标准和生态环境补偿等措施限制高污染企业进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经济。
       (4月11日《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