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国际]要闻摘编(五)
作者:佚名

《新华月报(记录)》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所罗门发生暴力事件,华人受冲击
       4月18日下午,所罗门议会公布了4月5日进行的总理选举结果,同前总理艾伦·克梅克扎关系密切的前内阁部长斯奈德·里尼当选所罗门群岛新一届总理。
       反对派认为,选举存在舞弊现象,新总理受了亚洲经济利益影响。他们在选举结果公布后举行示威活动,要求重新举行选举。所首都霍尼亚拉市数百名示威者当天在议会大厦、总理府和市中心商业区等地举行抗议活动,并且和维持治安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警察发生激烈冲突。
       当天晚上,抗议活动进一步演变成骚乱,暴徒放火焚烧华埠,位于议会大厦附近的唐人街被殃及。据称,这是自2000年以来,华人在所罗门群岛受到的最严重冲击。
       所罗门并未与中国建交,在所华人的事务由最近的我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馆代管。20日晚,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使馆将包括5名香港同胞在内的约500名华侨华人集中安置到所罗门群岛警察总部紧急避难。
       同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事件发生后,中国领导人指示外交部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确保中国在所罗门群岛侨民的安全。外交部已启动应急机制处理此事。
       4月21日上午,中国驻巴新使馆高峰参赞和王岗领事携生活必需品乘最近航班抵达霍市,看望和慰问侨胞,并现场提供协助。当晚,又有10名侨民搭乘新军机前往奥克兰,驻奥克兰总领馆准备了安置场所,购置了棉被、衣物、食品等,从各方面做好安置准备。
       4月23日,正在沙特阿拉伯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指示外交部和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使领馆,采取措施切实保护我在所罗门群岛侨民的安全,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胡锦涛主席还请有关部门转达他对我侨民的亲切慰问。
       温家宝总理也指示外交部和有关部门密切关注局势发展,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我在所罗门群岛侨民的安全。
       同日,又有159名中国侨民分乘两架包机离开受骚乱影响的所罗门群岛,抵达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斯比港。至此,中国政府在不到24小时内从所罗门群岛撤出249名华侨华人。
       在驻巴新使馆和巴新有关部门协助下,中国侨民顺利通关。
       4月24日上午8时30分,310名由所罗门群岛撤至莫尔斯比港的中国侨民搭乘中国政府派遣的南方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77包机离开巴布亚新几内亚飞往广州。起飞前,我驻巴新魏瑞兴大使登舱向各位侨胞道别,再次转达了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对各位侨胞的亲切慰问,并祝侨胞们一路平安。
       当天下午3时15分,中国驻巴新使馆租用的F-28包机将最后63名中国侨民自所罗门群岛接到莫尔斯比港。中国使馆3天内租用4架次包机,共将312名侨民由所罗门群岛撤至巴新。在这312名侨民中,有2人选择其他方式离开巴新,其余人员均自愿乘中国包机赴广州。
       在巴新方面的协助下,中国使馆克服种种困难,在3个小时内为侨民办理了离境手续,使310名侨民顺利登机。侨胞们纷纷挥动中国国旗,感谢国家领导人和中国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照顾,感谢中国驻巴新使馆在他们身处困境之时提供真诚帮助,以及为他们迅速撤离所罗门群岛所做的大量工作。
       4月25日凌晨0时29分,在经历了所罗门群岛首都爆发骚乱后的动荡不安以及长途劳顿后,包括21名香港同胞在内的310名旅居所罗门群岛的中国侨胞,从巴布亚新几内亚乘坐中国政府派出的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包机CZ556平安抵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由外交部、公安部、国务院侨办和国务院港澳办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广东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汤炳权和广东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香港特区政府官员前往机场迎接。
       联合工作组组长、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朱桃英在致欢迎辞时说,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保护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中国公民和法人在海外的合法权益。获悉所罗门群岛首都发生骚乱后,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我侨胞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正在国外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以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均对维护我在所罗门群岛侨胞的安全做出了重要指示。遵照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要求,外交部启动了应急机制,通过我驻巴新等国使领馆向受困侨民提供了及时和大量的救助。鉴于所罗门当前局势及侨胞要求,中央政府决定先租用外国商业飞机将侨胞分批撤至巴新,然后派出南航包机飞赴巴新接回侨胞。
       汤炳权代表中共广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向平安抵达的侨胞表示亲切慰问。他说,所罗门群岛首都爆发的骚乱给广大旅居所罗门侨胞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侨胞人身安全遭受严重威胁。骚乱发生后,广东省政府和人民一直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惦记着侨胞的安危,对旅居所罗门侨胞的遭遇十分同情,心急如焚。各位侨胞现在终于平安抵达广州,我们深感安慰。广东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将按中央的要求,积极、妥善地做好侨胞的安置工作。
       在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周密安排下,回国的侨胞均已得到妥善安置。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的安排,同机返回的香港同胞将在广州作短暂停留后乘车返港。
       (据4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
       4月22、24、25日《人民日报》)
       以色列新内阁走马上任
       
       5月4日,以色列第十七届议会以65票赞成、49票反对、6票缺席的结果,批准了由前进党主席奥尔默特为总理的新一届内阁。新内阁同日晚宣誓走马上任。
       新内阁暂由前进党、工党、沙斯党和退休者联盟四个党派组成,包括总理共25人,其中前进党部长为11人,工党7人,沙斯党4人,退休者联盟2人。政坛宿老佩雷斯为副总理兼内格夫和加利利地区发展部长,工党主席佩雷茨为国防部长,原国防部长莫法兹为运输部长,并负责战略对话,原外交部长丽夫尼留任。基本权力分配是:内政、财政、外交、司法等大权归前进党掌握,国防、农业、旅游、教育、基础设施等由工党负责,工业贸易、通讯属沙斯党,卫生部长由退休者联盟出任。
       新内阁的执政纲领有十条,但归纳起来,无外乎对内主打“社会民生”牌,对外主打“单边撤离”牌。奥尔默特强调,新政府将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切实缩小社会差距。为此,他已责成有关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扶贫”计划。
       对外,新内阁将致力于“划定永久边界”。奥尔默特表示,将给巴民族权力机构一个和谈机会,如果没有谈判伙伴,以色列将单独行动,继续实施单边撤离计划。他强调,以色列将要划定的以巴边界线与现在的边界将有很大不同,他将为划界争取足够的国际支持。奥尔默特重申不与哈马斯接触的立场。
       目前看,新政府还是比较稳定的。入阁的四党在120个席位的议会中拥有67席,占一半以上,同时为加强和扩大执政联盟,奥尔默特还在与其它一些小党就入阁进行谈判。另外,前进党和工党的政治主张基本趋同,双方在内政、外交上的执政理念大同小异,虽然工党更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巴以问题,但并不反对奥尔默特步沙龙后尘,再搞单边撤离,这既为前进党奉行其提出的单边计划奠定了基础,也维护了新内阁的稳定性。
       不过,新政府也不乏脆弱的一面。为拉各党入阁,奥尔默特不惜许以重金允诺各党许多条件。如何兑现这些巨款承诺,避免财政预算过于膨胀,从而影响到经济改革和发展,新内阁面临着挑战和考验。
       此外,沙斯党反对单边撤离行动,这无疑是新政府执政路上的隐患。如果奥尔默特得罪了沙斯党,这个在议会拥有12个席位的正统犹太教派党中途退出,新内阁的稳定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奥尔默特新政府前途如何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据5月6日《人民日报》)
       国际社会纪念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
       
       2006年4月26日是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纪念日,包括乌克兰、俄罗斯及白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多个国家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悼念在那次严重事故中遇难的人们。
       20年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的熔化内核一直被包裹在事故发生后用几个月时间仓促建造的由混凝土和金属组成的“石棺”中。据乌克兰官员说,乌政府目前正准备在“石棺”周围新建一个1.8万吨钢结构掩体,用于防范再次发生核泄漏事故。这个“掩体”将耗资10亿至20亿美元,预计2012年完工。
       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发生到现在,共有4000人死亡。全球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组织”4月18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20年间,全世界共有200万人遭到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威胁,其中27万人因此致癌。
       4月25日,在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之际,中国向乌克兰提供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专项无偿援助协议签字仪式在乌政府大楼举行。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高玉生与乌克兰经济部长亚采纽克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协议上签字。
       在签字仪式上,高玉生大使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表示深切同情。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帮助乌克兰消除核事故后果,今后将继续向乌克兰政府和受害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亚采纽克对中国多年来为消除核电站事故后果向乌克兰政府和人民提供的帮助表示赞赏和感谢。他说,此次援助将用于建立受害居民医疗康复中心和对核辐射污染地区实施保护措施等项目。
       (据4月27日《人民日报》)
       第四届亚欧议会伙伴会议在芬兰举行
       5月4日至5日,第四届亚欧议会伙伴会议于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与会的亚洲和欧洲29个国家的议会代表团及欧洲议会代表通过《大会宣言》。参加本次会议的各国议会代表,着重讨论了关系到人类福祉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其中,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成为讨论的重点之一。
       会议邀请的世界气象组织专家佩特里·塔拉斯教授指出,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已经相当严峻。上个世纪,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了约0.6摄氏度,预计到2100年,还将比1990年时再升高1.5至5.8摄氏度。与此同时,全球海平面也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上升了18厘米左右,其中仅1992年一年就上升了0.3厘米。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比重急剧增加。
       在谈到全球变暖将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时,塔拉斯说,一些岛国可能会因海平面的上升而消失,沿海国家则将遭受更多、更强烈的台风和风暴袭击,而内陆国家却会面临干旱的威胁。另外,一些生物物种将会消失,全球生态平衡也会受到严重的破坏。塔拉斯还表示,他的预测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持续下去,那么人类终将有一天会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
       来自英国的议员代表特纳·德斯蒙德说,《圣经》故事里提到,在人类即将遭受灭顶之灾前,上帝曾告诉诺亚修建一艘方舟来躲避这场灾难。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对人们解决当今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有很大启示。德斯蒙德表示,欧洲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发达国家,而亚洲有着全球最多的人口,如果这两个大洲能携起手来,遵循“诺亚规则”,也就是在灾害来临前,做到未雨绸缪,共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抑制全球变暖的趋势,那么必将会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据5月8日《人民日报》)
       美国同利比亚全面恢复外交关系
       5月15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发表声明,宣布美国决定全面恢复同利比亚的外交关系,重开美国驻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使馆,并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删除。
       美国负责近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韦尔奇对赖斯的话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美国是在认真检查和仔细评估利比亚的行为后作出这一决定的,政府的决定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把利比亚从美国反恐不合作国家的年度报告中除名;其二,在半个月内将目前美利间的联络处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关系;其三,把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删除。
       利比亚对美国的决定表示欢迎。利对外联络与国际合作秘书(即外长)沙勒格姆说,利比亚欢迎美国的决定。
       照沙勒格姆的话说,美国决定与利全面复交是两国协商的结果,不是美对利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奖赏。此间分析人士认为,美利修好,是各有所需的结果。
       就美国而言,一是利比亚巨大的石油和经济利益驱动使然。利作为北非“大油库”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对美一直是个诱惑,全面复交有助于美拉长其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能源链,拓展本国经贸利益。二是在中东战略陷入泥潭之际,美急需树立利这样一个“听话”的样板。尤其是,在伊朗核问题让美国一筹莫展、伊拉克困局又使美身心疲惫的情况下,美急于另辟蹊径,寻找出路。
       对利比亚来说,与美缓和关系,既可摆脱国际制裁和孤立,又可躲开美要改造中东的咄咄气势,通过顺应美的某种要求,更加靠拢西方,以优化国内的引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有效改善民生等。
       在利美关系上,美国是主动的一方。利比亚早在3年前就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并把有关设备交给了美国,并盼望美国能够“投桃报李”,结果遇到的一直是冷淡,除了2004年6月美国同意两国在对方首都互设联络处,再没有其他内容。从那时以来,利一再呼吁美恢复两国大使级外交关系,并尽快将其从美全球黑名单上除名,美则一直“按兵不动”。
       现在,美国“审时度势”地满足了利比亚的要求。至此,美国公布的“无赖国家”名单(朝鲜、古巴、伊朗、伊拉克、利比亚、苏丹、叙利亚)上又少了一个国家。
       利比亚外长沙勒格姆说,利美全面复交“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为两国关系发展翻开了新一页”。然而,美利关系并非就此万事大吉。由于积怨深久,美利虽然宣布复交,但两国间不可能在短期内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用美国助理国务卿韦尔奇的话说,美国的复交决定并不能排除其对利在其他一些问题上的担忧,如人权问题、有关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利所支持的悬而未决的恐怖活动案件等等。
       (据5月17日《人民日报》)
       古巴、委内瑞拉、玻利维亚三国政府签署“人民贸易协定”
       
       日前,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代表三国政府签署“人民贸易协定”。按照协定,三国将采取具体步骤,推进一体化进程;三国还将制定一项战略性计划,在合理、充分利用各国比较优势和资源储备、扩大就业、加强团结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的生产互补,促进各国的发展。
       协定是古、委、玻三国政府加强团结和相互支持的政治协定,也是一个内容广泛的合作协定。协定非常具体地规定了三国在美洲玻利瓦尔替代计划和人民贸易协定框架内的具体行动措施,涉及经济与贸易合作、医疗卫生、教育合作、文化交流、能源合作、经济援助、科技合作、推进投资、建立合资或合作企业等广泛领域。
       协定反映了拉美政坛的新变化。拉美国家近20年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产生一系列消极后果,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贫困和不公平等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传统政党逐渐失去民众信任,导致中左翼政治力量相继在一些国家执政。民众希望中左翼力量能修正新自由主义政策,弥补其缺陷,解决其没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协定是拉美左派政府试图加强团结、共同解决国家发展进程中各种问题的重要尝试。
       这一协定也壮大了反对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力量。由美国主导和倡议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一直遭到拉美左翼力量的批评和质疑。早在2005年4月,对美洲自由贸易区持批评态度的古巴和委内瑞拉就签署了实施美洲玻利瓦尔替代计划的协定。该计划是作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替代方案提出的,古委两国表示将共同推进该计划在拉美的实施,扩大与拉美国家的合作,抵制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希望该计划“成为所有反对美洲自由贸易区的人民和拉美国家的具体模式”。在签署人民贸易协定的同时,玻利维亚也加入了美洲玻利瓦尔替代计划,反对美洲自由贸易区的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
       
       协定是对新发展道路的探索,体现出了摆脱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困境的愿望。美洲自由贸易区或自由贸易协定主要追求减少或消除关税,追求商品、服务、投资的自由化。“人民贸易协定”则不同,除了降低和消除关税外,还提出从各国需求出发,建立实现生产互补的战略计划,强调国家在卫生、教育、金融服务、人民生活等领域发挥权威作用,把促进社会发展,保证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减少贫困、消除社会不平等、促进就业等作为重要目标。
       协定对加强拉美国家间的团结合作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但也面临严重的困难和挑战。首先,美洲玻利瓦尔替代计划和“人民贸易协定”在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国内招致一些人的批评和非议。其次,拉美国家在美洲自由贸易区问题上的立场不一致。多数拉美国家虽然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方式和方法上与美国有矛盾,但仍把与美国开展谈判、推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因此,由美洲玻利瓦尔替代计划和“人民贸易协定”取代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在短时期内似难实现。
       (据5月17日《人民日报》)
       巴西警察遭黑帮连环袭击
       从5月12日晚9时始,巴西黑帮组织“首都第一司令部”的歹徒在圣保罗及其周边地区向警察发动了连环武装袭击,圣保罗州内的22所监狱也先后发生囚徒暴动事件,至5月15日0时30分,据圣保罗州公共安全厅宣布,已发生115次袭警事件,造成61人死亡,其中警察36人;44人受伤,124人被扣为人质。这是圣保罗州历史上最血腥、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歹徒袭击警察事件。
       据圣保罗州武装警察司令博格斯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这是一起有计划、有组织的事件,起因是巴西警方为了改善圣保罗地区的治安,吸取前不久一监狱被囚犯挖了25条地道逃跑的教训,采取囚犯关押轮换的方法,以阻止囚犯串通或受黑帮头目控制。一周前,警方把在狱中闹事的惯犯765人从各监狱集中转移到戒备更加森严的文塞斯劳总统监狱,其中有黑帮组织“首都第一司令部”头目马尔科拉,他因抢劫银行罪被捕。没想到犯人还没有转走,警察就受到了报复。巴西警方已经认定,臭名昭著的黑帮组织“首都第一司令部”是这次事件的策划者。“首都第一司令部”1993年成立于圣保罗的陶巴特监狱,他们盘踞在圣保罗各山头的贫民窟里,结党营私,武装割据,从事贩毒、武器走私等违法活动,成为政府难于施政,警察不敢也无力管治的“独立王国”、巴西社会的毒瘤。巴西政府曾多次武力围剿,但都无功而返。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近期在州政府的组织下,警方对“首都第一司令部”的违法活动进行了打击,“首都第一司令部”一批大小头目落入法网,这次是“首都第一司令部”“向警方显耀实力,实行报复”。
       面对黑帮组织的挑衅,巴西政府采取了强硬立场和严厉措施。远在奥地利维也纳出席欧洲—拉美峰会的卢拉总统指示司法部长马尔西奥·托马斯·巴斯托斯“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平息暴乱并避免发生类似事件和人员伤亡”。圣保罗州长莱梅波说,尽管警察付出了代价,但换来的是圣保罗市民的安宁,重犯转监还要继续,再难也要坚持。他说,“圣保罗决不会被犯罪分子吓倒,决不向犯罪分子退让。”圣保罗州警方也表示,“面对报复,警察不会胆怯”。圣保罗州政府已取消全部警察的休假和轮班,所有警察24小时上岗,严阵以待。联邦司法部从首都增派联邦精锐部队增援,封锁了交通要道和贫民窟的出入口,对“首都第一司令部”的老巢实行合围。同时,与监狱暴动者的谈判也正在进行之中,当务之急是要救出人质,保证人质的安全。日前圣保罗的局势已得到有效控制。
       5月28日,辞职的巴西圣保罗监狱系统负责人说,此次圣保罗袭警浪潮起因在于国会泄密。《圣保罗州报》27日报道说,国会10日举行秘密会议,商讨将黑帮头目们转移到看守更严密的监狱。会议结束几小时后,监狱开始转移这些人。但黑帮头目们仍能在狱中指挥帮众自12日发动袭警浪潮。该负责人说,正是因为国会会议内容泄露,黑帮头目才能在监狱里“遥控”袭警。
       巴西监狱暴动事件层出不穷,袭击警察事件也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巴西犯罪率高,但是国家监狱严重不足,每个监狱关押的犯人严重超编,有的甚至超出一倍以上。二、黑帮犯罪组织活动猖獗。“首都第一司令部”等黑社会组织凭借走私贩毒带来的巨额收入,购买先进武器建立武装与警方对抗。关押在狱中的黑社会组织头目神通广大,竟然能用电话对外联系,遥控指挥。三、巴西法律规定没有死刑,对囚犯缺乏震慑力。国家缺乏对违法分子和暴动囚徒严厉惩处的法律条款。
       (据5月16日《人民日报》和5月28日《新民晚报》)
       科摩罗选举产生新总统
       5月16日,科摩罗全国选举委员会正式宣布,昂儒昂岛宗教领袖艾哈迈德·阿卜杜拉·桑比在14日的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以58%以上的得票率击败竞争对手,当选科摩罗新一届总统,任期4年。
       科摩罗的全称为科摩罗联盟,是印度洋西部的一个岛国,位于非洲东侧莫桑比克海峡北端入口处,由大科摩罗、昂儒昂、莫埃利和马约特四岛组成。
       科摩罗的国际知名度不大,但内乱和穷困却触目惊心。自1975年摆脱法国殖民统治赢得自由独立以来,在30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岛之间冲突不断,各种未遂政变和政变多达近20起,长期动荡不宁的局势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450美元,大约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60%,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乱象纷呈的形势也使国际援助难以为继,如2002年,由于科联盟政府与大科摩罗岛政府之间的权力之争,造成局势动荡,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等先后取消对科的援助计划。
       因此,政治上求稳定,经济上谋发展,就成了科摩罗的迫切愿望。2001年,科摩罗终于通过宪法,完成了政治重建的重要一步。根据宪法规定,联盟总统由组成科摩罗联盟的大科摩罗、昂儒昂和莫埃利三岛轮流出任,为期4年。即将卸任的总统阿扎利来自大科摩罗岛,2002年当选,今年到期。按规定,新总统在昂儒昂岛人中选举生产。
       此次科摩罗大选,合格选民约31万,实际投票人数18万。来自非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印度洋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的代表组成的观察团对选举进行了监督。国际观察团在事后发表声明说,观察员们经评估后认为大选是“自由、透明和可信的”,选举结果是“科摩罗人民意志的真实反映”。
       当选的桑比总统今年48岁,早年曾赴沙特、苏丹和伊朗求学,攻读法律、政治和神学等,大学毕业后回国经商,1996年当选国会议员,他还是科摩罗伊斯兰政党“全国正义阵线”的创始人。桑比在获悉选举结果后,表示将倾力创造和维护安定的政治局面,营造吸引外资和国际援助的环境,千方百计搞好经济建设等。
       舆论认为,这次大选顺利进行,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新老总统的换届工作,是科摩罗国民政治上日益成熟的表现,它有助于科摩罗各岛恢复团结,增强凝聚力,实现联盟内部的政治稳定,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据5月18日《人民日报》)
       布莱尔改组内阁
       5月4日,英国工党在英格兰地方选举中大败,英国媒体说,这是工党自1968年以来最糟的一次地方选举。
       英国的地方选举主要指大城市的区或郡县议会选举,大部分地区议会1-2年参加一次选举,每次改选1/3的议员,当选议员任期4年。伦敦地区的32个城区例外,每4年改选一次。今年的地方选举,不包括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只在英格兰举行,包括伦敦32个城区共176个地方政府改选,约7000名候选人争夺4360个席位。
       选举结果表明,工党不仅没有夺回2004年在曼城、利物浦和纽卡斯尔的失地,反而又丢失306个席位,失去了对18个地方政府的控制权。英国《卫报》评论说,这是工党历史上最衰弱的选举纪录。而反对党保守党则在伦敦等南部地区大有斩获,增添了299个席位,增加了对11个地方政府的控制权,被认为是保守党1992年以来的最好表现。
       英国的地方选举虽然与国会选举没有直接联系,但却被认为是一次广泛和真实的民意测验。选票上反映,对保守党的支持率升到40%,而执政工党的支持率只有26%,甚至低于自由民主党的27%,在三大政党中沦为第三。这一结果直接动摇了工党的执政威信。
       工党此次惨败,与选举前两周内连曝“囚犯门”、“拉链门”等丑闻有直接关系。选举前,指责内政部管理混乱、要求内政大臣克拉克辞职的呼声十分强烈。副首相普雷斯科特与女秘书私情被曝光,这也令整个工党蒙羞。
       5月5日,为应对执政党工党在地方选举中遭受的重挫、在政治上采取主动,英国首相布莱尔对内阁进行了改组。
       在新内阁中,内政大臣查尔斯·克拉克的职位被国防大臣约翰·里德取代,国防大臣一职由在内政部负责公民与移民事务的德斯·布朗担任。外交大臣斯特劳改任下院领袖,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大臣玛格丽特·贝克特出任外交大臣。副首相普雷斯科特保留原职。
       英国《卫报》分析说,克拉克与普雷斯科特只是替罪羊而已,他们并不是工党危机的唯一原因。布莱尔大规模改组内阁,是想转移人们的注意力,重新控制住局面。但是,他是否能如愿以偿?很多人在打问号。分析家们已把布莱尔政府与丑闻缠身、麻烦不断的后期的梅杰政府做比较。也有人回忆9年前工党初入唐宁街的强势,与今天一场普通的地方选举都会引得折损重兵的弱势已不可同日而语。这种衰弱,不仅表现在与反对党的抗争上,也同时反映在内部的分裂上,党内逼迫布莱尔提前交权的老问题正再次提上日程。
       (据5月6、7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