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负暄琐话]民谣的幽默
作者:方 成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国人民长期生活在封建专制强压之下,是不许随便说话的。老百姓总有不少话要说的,憋不住,就得想办法找个空子,不受约束地说出来。于是便出现了民谣,多是像顺口溜那样唱出来的。古时流传下来的:“县里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种民谣就传了很久。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和共产党联合抗战。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但对共产党却不断压制和攻击,防止它声势壮大。我在四川就听过一曲讽刺国民党的传谣:“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国民党政府一直退到四川,以重庆作陪都。虽然在前线紧张作战,而那些政府军政人员依然腐败,投机倒把,花天酒地,吃喝玩乐。这时“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这句话到处流传,引起群众的愤恨。民谣大多是带讽刺性的。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诱发幽默语言的广为流行,人们也就善于运用讽刺。
       新中国建立后,在新制度的建设中,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在一些不正常现象以及领导的失误,以致一时的动乱,引起群众的不满,就会出现讽刺的民谣。我们的行政制度很不完善,到处都会有拖拖拉拉的各种现象。在办公室上班的,就有:“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一天。”在选用人才以至判断是非上,就有不正常现象,引起:“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话传得很广。我常到广东,就听过:“北京人敢说,上海人敢穿,广东人敢吃,东北人敢干。”
       在农村,体制上的变动不断,先由单干转互助组,再组成生产队,合作社,然后又变人民公社,之后又从人民公社解散出来,变来变去,有明的,有暗的,很是复杂。人间关系同样复杂,议论纷纷,传谣多得很。在几次政治运动中,城乡各地谣传都不少。那时农民都是集体干活,结果流行的是:“下地一阵风,干不干活都记工。你走我也走,工分七八九。”农民和干部之间的矛盾是经常发生的,如:“队长用钱一句话,出纳用钱随便拿,会计用钱纸上画,社员用钱求菩萨。”对干部的工作作风说的是:“小队干部田里干,大队干部地头站,公社干部骑车转,县里干部隔着车窗往外看。”挖苦村干部有时很可笑,传的是:“前面走来个大干部,身上穿的抖抖裤,当面是日产,后面是尿素。”“日产”“尿素”是装化肥布袋上印着的字。村干部得到这些白色布袋,染成深色的,做成裤子穿。但袋上的字还能隐约显出来。
       许多农村干部经常要到县里去开会,听传达。很多情况从传谣中可见。如:“省里开会半个月,县里传达三五天,乡里贯彻一顿饭,村里落实一袋烟。”也有正面的劝导,如:“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
       那时,因为农业政策时常变,造成损失。这就传出:“刚刚学会了,又说不对了;说是不变了,又来文件了。”还有:“有的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不仅农民,市民里总有向各级政府官员求助的事,会遇到各种官僚作风的阻碍。
       从报刊报道就见到这样的传谣:“门难进,人难见,口难开,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对那些贪污腐败现象的传谣,在报刊上也常见,如:“烟搭桥,酒铺路,甭看你公章大,顶不住熟人一句话。”这还是几十年前的话,现在用烟酒铺路就不够了!一般说的还有:“滋溜一响,有话好讲;酒足饭停,不行也行;饭饱酒醉,不对也对;嘴巴一抹,事情办妥。”“酒盅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拿,要啥批啥。”讽刺某些领导的有:“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地位低,收入不及体力劳动者。传谣就有:“手术刀不如剃头刀,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还有:“工人农民拍手笑,二道贩子哈哈笑,知识分子光着屁股坐花轿。”
       记得是在1993年,我的月工资补贴共500元,而代人卖服装的,不识字的女子的月收入是800元。我的哥哥是一家很大的汽车制造厂的总工程师,前几年去世,他的最高月收入只有1100元,比我的工资少得多。
       有一段期间很不正常,工厂很乱。我就听过这样的传谣:“党是我的妈,工厂是我家,没钱向妈要,缺啥家里拿。”在“文革”期间的传谣滑稽可笑:“青年男女新婚配,买回枕头红一对,新郎是造反有理,新娘是革命无罪。”其中的“造反有理”“革命无罪”都是印在枕头上的字。
       那时候能看的戏只有八个“样板戏”。电影也都是一般化的情节。这时流传的电影是:“老队长带错路,小青年犯错误,支部书记是个女干部,最后抓个大特务。”
       “文革”终于结束,“四人帮”倒台,民谣就传开了:“江干了,桥断了,乌龟王八完蛋了,造谣公司解散了。”人都明白,其中的“江”、“桥”、“王”、“谣”指的是“四人帮”这四个家伙。“谣”是“姚”的谐音。
       现在流行的有讽刺执法犯法的:“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许多商品弄虚作假乱提价。于是流行:“哪个牌子名气大,换了商标就提价。”许多药品越来越贵,则是“换个名字就提价”了。
       朋友间开玩笑也有流行的话,如在宴会上就有:“老婆有交代:少喝酒,多吃菜,够不着,站起来。吃不完,往家带。”
       [汪新才荐自《北京晚报》2007年4月9日/宋德禄图]
       出了国才知道
       □冷今
       在国内时,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不难,然而,认识的误区只有在国外住久了,慢慢地体会才能逐渐消除。下面十个方面如果不出国,我是不会知道得很清楚的……
       一、英语不努力学,是掌握不了的。出国以前我以为到了国外,有了英语环境,自己会不费力地通过语言关。然而,除了小孩子,成年人欲消除语言障碍谈何容易?难怪许多在国外生活了半辈子的老侨,其英语程度还属初级。
       二、从中国出口海外的食品,是给华人吃的。在国内时,经常看到这样的宣传:某某传统食品远销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到国外才知道,中国的食品绝大部分只有在华人超市里见到,是以华人为销售对象的,西人除了偶尔到中餐馆打打牙祭,平时几乎不买中国食品。
       三、在国外完全脱离华人圈,是不大可能的。国内人有这样的误解:到了国外,交的是西人朋友,接触的是西文,吃的是西餐……其实,除了华人稀少的城镇以及生活于校园内,或者嫁了老外,在中心大城市,你的生活范围很大程度是在华人社区。
       四、频繁变换职业身份,没有什么了不起。本人粗略计算,来加拿大六年多,自己从事过不下十个职业,从快餐店服务员到赌场发牌员,从中文教师到电话推销员,从送晨报的到送比萨饼的,从流水线工人到公司小职员……频繁地转换身份,而且职业属性五花八门,对于我来说原来是不可想象的,而对于新移民是再正常不过了。
       五、汽车洋房,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过去国内报章经常报道某某“海外爱国人士”,如何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放弃汽车洋房,毅然决然回归祖国云云。原来在国外,只要你是劳动者,汽车洋房人人有份。
       六、上电视上报纸,没什么了不起。在国外,报纸电视是私营企业,公开透明。所以这里的新闻媒体大家办、大家看,没准一不留神你就成了焦点人物,不信明天你中了六合彩,后天大小报纸都有你的照片。
       七、牙齿保健,不能不重视。在国内,什么时候牙痛了才去看牙医,平时根本不在乎,很多人都有用牙咬开啤酒瓶盖的“英雄壮举”。出了国才发现西方人的一口白牙,似排珠,赛玉贝,咱们真是相形见绌,“难于启齿”,所以花心血让下一代一定爱护好自己的“门面”。
       八、西方政要,没有什么可神秘的。我在多伦多大街上见过加国总督伍冰枝,除了有两个粗壮男子5米之外相随,人家伍总督和老公牵手漫步,俨如平民。在一些场合,与市长、省长、议员握个手、合个影,也并不难。而在国内,森严壁垒的政府部门,警车开道的领导出行,相比之下,你会有许多吹牛的资料。
       九、与西人交往,并非想象得那么容易。国内人以为我们在国外都有一些西人朋友,其实不然,与西人较深层地交往,除了语言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文化的隔阂。谁都对身边事务的关心程度甚于外域,普通西人热衷中国文化、渴望结识华人朋友的少之又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哪里都一样。
       十、高学历知识分子,做普通工作不新鲜。“龙陷浅滩,虎落平阳”,高知做蓝领在国外司空见惯,我见过印度的哲学博士开出租车,东欧的音乐家干装修,中国的计算机工程师在肉联厂杀猪……人为了生存,要能屈能伸,很多时候学问不能当饭吃。
       [杨松荐自《看世界》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