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料与知识]已佚《悟真篇》注本小考
作者:王 体

《中国道教》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北宋张伯端所撰《悟真篇》是道教内丹学的元典之一,与汉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于史。《悟真篇》自问世以来,后世注本很多。就目前初步考察的情况来看,从宋代至清末大约有《悟真篇》注本60多家,其中,亡佚注本大概有40种左右。
       
  至元代,《悟真篇》注家已纷起,注本已多出。元内丹家戴起宗于至元元年(1264)为《悟真篇注疏》作“序”,其中有云:“自叶文叔既注之后,人晦于道,无辨其错者。予所见数十家注,皆以独修偏解,或以旁术妄箴,致使金丹大道世不得闻,……”①元张士弘亦在《悟真篇三注》之《悟真篇筌蹄》中言:“予项在中书,有志于此,……后蒙师授,方得指归,……历阅群书,遍加询究,此《悟真篇》前后注释,可见三十余家。于中有力行而深知;有洞达而未行;有及门而无火候;有略晓而无下手;有不得明师妄自箴注,大失其旨。”②主张阴阳丹法的戴起宗认为其所见数十家注,“皆以独修偏解,或以旁术妄箴”,故戴所见应多为清静丹法注本;而张士弘亦奉阴阳丹法,然其称所见“三十余家”注释,其中“力行而深知”、“洞达而未行”、“及门而无火候”、“略晓而无下手”四种,当属阴阳丹法注本,只不过张氏认为尚不全面、透彻,只有一种属“不得明师妄自箴注”,故张所见应多为阴阳丹法注本。由此可推知,戴、张二人所见《悟真篇》注疏文本当互有不同。因此,元时所存《悟真篇》注本应远多于张士弘所见30余家。而现存的宋元注本大约11种,假定这些注本均系戴起宗、张士弘所寓目者,则已佚宋元注本亦应远超过20多种。
       
  明清时期的注解,已亡佚但见著录、有迹可查者大约在13种以上。
       
  现根据有关典籍文献,将宋至清代已佚16种《悟真篇》注本略作小考,分述如下。
       

       
  1.[宋]储泳《悟真篇说》
       

       
  储泳,字文卿,号华谷(子),宋代云间(今上海松江)人。③
       
  元代俞琰《席上腐谈》卷下曰:“云间有蟾谷子王奎贯《灵篇》,华谷子储泳解《阴符经》、《参同》、《药镜》、《悟真》四书,又作《会三集》,松江有刊板。”④《四库全书》之《江南通志·艺文志》卷一百九十二著录:“《参同契说》、《崔公入药镜说》、《悟真篇说》、《祛疑说》,俱上海储泳。”⑤可知,储泳确应注过《悟真篇》。
       
  另,据《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祛疑说》称,储“工于吟咏,其诗集今已失传。惟《诗家鼎脔》、《至元嘉禾志》中稍载其遗篇一二而已”;并“尝作《易说》,见于丁易东所引”;“尝为《老子注》”。⑥又,据《百川书志》卷九著录:“储华谷《祛疑说》一卷,宋云间储泳著。”⑦《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七称:宋代陈起所编《江湖后集》中收有储泳诗作⑧。现有《祛疑说》一卷存世。
       

       
  2.[南宋]子虚子《悟真篇注》
       

       
  子虚子,南宋人,生平不详。
       
  元戴起宗在《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的“辨”中云,当时尚传有南宋翁葆光《悟真篇注》的另一版本,内有“淳熙改元(1174)九月子虚子小序”,戴称“其于无名子之序,节去‘谨依仙翁之秘旨’一段,又易其后文分‘三乘秘要论’名贯卷首,其于注文增‘又曰’”。戴批评其说“诚可谓邪宗曲派而妄注之也,乃子虚子之邪宗,故不敢显姓名,又冒先书其年月,托以无名子未言旨取于世”。⑨此说明戴起宗确实看到过子虚子之注,并认为其注与翁注旨意不同,而子虚子注大概没有完整注本行世,系夹杂于翁葆光注解之中的。⑩
       

       
  3.[元]俞琰《悟真衍义》
       

       
  俞琰,字玉吾,号全阳子、林屋山人、石涧道人等,宋末元初吴郡(今江苏苏州)人。[11]其自言“感异人指示先天真一之大要,开说后天火候之细微,决破重玄,洞无疑惑”。[12]
       
  《四库全书》所收俞琰《席上腐谈》卷下有云:“予自德祐(1275)后文场扫地,无所用心,但闭户静坐,以琴自如,读《》,读内外二丹书,遂成四癖。琴之癖……《》之癖……内丹则集汉唐以来丹诗歌诀一百卷,名曰《通玄广见集》。至元癸未(1283),遇异人,授以先天之极玄,乃撰《参同契发挥》、《悟真衍义》等书,……”是知俞琰曾为《悟真篇》作过注解。
       

       
  4.[明]张位《悟真篇注解》
       

       
  张位,字明成,明代新建人,隆庆戊辰(1568)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13]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七“道家类存目”著录:《悟真篇注解》,三卷,江苏周厚育家藏本,“明张位注”。并称:“位有《问奇集》,已著录。是编前有位序,谓《悟真篇》自叶文叔著外传,紊乱真经,使学者愈增惑误。故分此书为三,而又撰《直指》、《详说》、《三乘秘要》诸论,附于卷末。”[14]《四库全书》之《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亦著录:“《周易参同契注解》三卷”、“《悟真篇注解》三卷”,“明张位撰”。[15]《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亦著录:“张位《周易参同契注解》三卷、《悟真篇注解》三卷。”[16]
       

       
  5.[明]李堪《笺释悟真篇》
       

       
  李堪,字任之,号楚愚,明代应城人,尝为诸生。[17]
       
  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七“道家类存目”著录:“《玉洞藏书》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李堪撰。堪号楚愚,应城人。是书成于万历壬子(1612)。前二卷取宋张伯端《悟真篇》,句为笺释,而附以诸仙修炼之说。后二卷则注汉魏伯阳《参同契》、《三相类》。”[18]明代内丹家孙汝忠《金丹真传》自序云:“壬子抵汴,坊间见《玉洞藏书》,索其人,则李楚愚笔也。因邂逅于藩史公署,为莫逆交。而楚愚退不敢当,拜而问曰:‘修仙有次第乎?’……余日与楚愚累成帙括,发挥九节之功颇尽,而楚愚请付剞劂氏,以公海内。”[19]李堪亦为孙汝忠所撰《金丹真传》作疏。另,清代仇兆鳌的《悟真篇集注》采有李堪注。
       
  可见李堪曾撰有《玉洞藏书》,并为《悟真篇》作过注解。其与孙汝忠亦有某种程度上的师弟之谊,其丹法应属阴阳双修之“龙虎丹法”。[20]
       

       
  6.[明]王嘉春《悟真篇注》
       

       
  王嘉春(家春),又名涵虚,字九灵,明代浙江永嘉人,道士。[21]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称,按《温州府志》,王“潜心《老》《》,为应道观道士,居无几,遂遍游五岳,禁足武当,注《道德经》,李本宁为之序。寻复著《太极图说》、《易粹篇》,注《参同契》、《悟真篇》、《阴符经》、《维教正论》。晚年归瓯,朱之蕃赠之诗云:五岳归来云满袖,九山高卧雪盈头。后《道德经》注板散逸,永嘉令韩则愈补而梓之”。[22]又据《两浙著述考》云,王撰以上诸书又载于雍正年间《浙江通志》,俱佚。[23]
       
  《四库全书》之《浙江通志》卷二百四十五亦有载,云:“《悟真篇注》。《永嘉县志》,王嘉春著。”[24]
       

       
  7.[明]吴应宾《悟真篇注》
       

       
  吴应宾,字尚之,又字客卿,明代安庆桐城人。吴少颖异,日诵千言。比长,博览群籍,登万历丙戌(1586)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天启(1621—1627)初复召不起,加左春坊右谕德兼翰林侍读。有《学易斋集》。[25]
       
  据《江南通志·艺文志》卷一百九十二著录之明代典籍目录,内有:“《悟真篇注》、《采真稿》、《方外游》,俱安庆吴应宾。”[26]可知,吴应宾撰有《悟真篇注》。
       

       
  8.[明]周瑛《悟真篇注》
       

       
  周瑛(1430—1518),字梁石,别号翠渠,明代福建莆田人。成化五年(1469)进士,授广德知州,历南京礼部郎中,出为抚州知府,调知镇远,弘治(1488—1505)初为四川参政,又进右布政使,咸有善绩,尤励清节。[27]
       

       
  据明张吉所撰《古城集》(《四库全书》内)卷五有诗一首,诗前注云:“与周梁石同访镇远道士不遇,因观梁石所注《悟真篇》有怀而作赠梁石。”[28]诗云:“束带拜先生,郡斋芳树底。渴心慰畴昔,婉娈增色喜。玉貌泽且温,霜髯奋而理。高词轧金石,劲气参碣砥。为指烟水东,微茫修竹裏。炼形有仙客,颇遂虚玄旨。挟我往访之,凌晨涉中沚。客从清浪去,云窦扃不启。时见岩洞阴,芳华耀桃李。桃李亦何言,忘言相对倚。开樽不停手,作书动盈纸。试问还丹客,长生古今几?君材匪庸流,声望满遐迩。愿为吾道计,兹事宜力觝。” [29]诗中道家修炼、长生之意甚明,张、周二人同访道士亦为求炼形之旨,故此处所言《悟真篇》当系张伯端所撰之丹道经典无疑,而张吉亦因观周所注《悟真篇》而作诗以赠。因此,周梁石确实为《悟真篇》作过注解,但不知是否曾刊行于世。
       
  张吉,字克修,号翼斋,又曰默庵,又曰怡窝,晚乃称曰古城,明代江西余干人,成化辛丑(1481)进士,授工部主事,历任肇庆同知,梧州知府,转广西按察副使,后进正使,转布政使,历山东、广西,后降两浙盐运使,又更河南、广西参政,至贵州左布政使。著有《陆学订疑》等。[30]周瑛、张吉二人均为成化年间进士,皆与大儒陈白沙有学术交往,然都不认同献章之学。周瑛“早年即有求道之志”,与陈白沙为友。[31]而“献章之学主于静。瑛不然之,谓学当以居敬为主,敬则心存,然后可以穷理”。[32]即周“以居敬穷理为鹄”,而于“白沙之学有所不契”。[33]张吉亦曾“访白沙问学。白沙以诗示之:‘沧溟几万里,山泉未盈尺。到海观会同,乾坤谁眼碧?’先生不契也。”[34]周、张二人为同时代人,且学术观点皆有所契合。周瑛曾任官镇远,二人同访“镇远道士”当可信。故张吉《古城集》所言注《悟真篇》之周梁石者当为周瑛。
       
  因而,周瑛曾作《悟真篇》注解。
       

       
  9.[明]张氏《悟真篇注》
       

       
  张氏,明代洛阳人,名号、生平等不详。
       
  清儒黄宗羲所编《明文海》,“为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武备等各方面提供第一手资料”,[35]该书卷四百二十“仙释”类有“尹蓬头传”,云:“洛阳有野毛头张姓者,售伪诳愚,自矜饰而以闻见该洽,论说雄俊,引重荐绅间。客抵南都,士人慕而争趋,轩车满户外。尹识其伪也,敝衣跣而往谒,随舆隶尊称之。张方危弁高坐,侧侍者肩摩,傲岸不为礼,顾骂曰:‘乞儿辱吾教。’尹乃据东面坐而谓曰:‘尔欲我谭耶?’张曰:‘夫道难言,顷谈道者,何如左慈之羊鸣,安期、羡门之解形销化。且尔乞儿又奚知焉?’尹因刺之,曰:‘尔无我骂,尔注《悟真篇》恐天下尔骂者无穷也。’张曰:‘然则尔晓《参同》、《悟真》耶?’尹张目朗音,……”[36]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神仙部》“列传三十四”之“明四”载明人事迹,内有“尹山人”条目,内容与上略同,云:“洛阳张姓者自言得道,引重缙绅间。尹随众往谒,张傲岸不为礼,顾骂曰:‘乞儿辱吾教。’尹曰:‘无然,尔注《悟真》多误,何谩骂为?’张曰:‘尔知《悟真》耶?’尹因为抽广成、壶丘延历度纪枢奥,稍论序柱下五千文暨外内典之旨,众皆悚听,张惭遁。尹归,倚墙立,自掌其颊者数十,以为未忘胜心也。”[37]
       

       
  10.[明]曹薰《悟真篇》注解
       

       
  曹薰,号混成子,明代镇江人。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神仙部》“列传三十六”之“明四”载“曹薰”条目,曰:“按《镇江府志》,曹薰,名家子,少不识字,好放鹰鼓刀,破产结客,遭家难愈益无赖。及壮,之旷野,遇异人纳一丸口中,醉七日,诸少年邀薰遊,忽忽无意往,人咸怪之。后春月,随众礼茅君于茅山,至乾元观,松鹤寂历,但闻泉声,愀然改容,曰:‘此吾故宅也。’不复还家,结茅巉岩下,瞑目趺坐百日。时阎蓬头、李彻度皆来指示道书。薰一日便记识不忘,执笔作书,形如鸾凤,殊有翔翥之势。有以往事问者,恍隔世矣。然闻朝野不平事,则须眉奋掀,议论风起。一日有玉立丈夫从旁叱曰:‘狂奴尚复尔耶已!’忽不见,乃遂自悔责,掩关寂坐。后顶门辟开,訇然有声,现蜃楼于脑中。薰自知幻妄,复镇以混沌,号混成子。所著有《道德》、《阴符》、《悟真》、《参同》诸经,并警歌百首,皆谈内丹。晚年归扫丘墓,指塘左土曰:‘可瘗吾骨。向者结胎茅山,今者遗蜕尔祖之旁,出世住世两无负矣。’年九十有三,端坐瞑目而逝。子弟哭其尸,张目叱之者三。薰长髯,人因多称为髯仙,盖与八纮道人同时云。”[38]
       
  由“所著有《道德》、《阴符》、《悟真》、《参同》诸经,并警歌百首,皆谈内丹”之言,可知曹薰撰有《悟真篇》注解。
       

       
  11.[明]罗维《悟真篇注》
       

       
  罗维,字八纮,号梦觉子,明代镇江人。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神仙部》“列传三十六”之“明四”载“罗维”条目,云:“按《镇江府志》,罗维,字八纮,少遇异人指维有仙骨,遂改号梦觉子。丹经灵文一读辄了,闻有名师,千里必访,中年为子衿已,遂厌去,芒鞋竹杖,肆意冲举。城南蜗牛庐秘形炼气,大药遂成。自后和光同尘,嚼大肉,饮浊酒,狡童妖姬,过眼不涉。性至孝,幼哭二亲,得瘵疾,暮年走若飞,目有紫光射人。注有《道德经》、《参同契》、《悟真篇》,皆力扫外事,以清净自然为宗。人有以黄白、男女请者,叱曰:‘独不畏火铃将军耶!’年八十四,忽一夕,饮酒数升,曼声歌‘朝游北海暮苍梧’而逝,殁三日,体气温香,识者以为尸解矣。”[39]
       
  从文中“注有《道德经》、《参同契》、《悟真篇》”字句,可知罗维应曾为《悟真篇》作注。
       

       
  12.[清]陶思萱《悟真篇注》
       

       
  陶思萱,字屺瞻,一名太定,号石庵、石庵子,明末清初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祖籍会稽,系全真龙门派第九代律师。[40]
       
  据《金盖心灯》卷三云:陶出生时其祖母得异梦,遂恶之。后二年陶父亡,其祖母逐之,“依外兄董香光以生”。23岁时祖母死后,方得归家。事祖如事父,甚孝。性嗜诗画,尤精兰竹,善草隶,年逾30方入泮。顺治二年(1645),族叔靖庵先生自蜀来,思萱析产以居。无何,思萱妻殁;长子澄年十八,次子涟年十四,皆聪慧,相继夭伤;女一及笄未字,亦死。陶思萱视之超脱,了不介意。注《周易参同契》、《悟真》等书,颇称靖庵志,遂入金盖山,复多著作。陶靖庵卒后,思萱继其志以守,倡忠孝、清净。康熙三十一年(1692)秋夕,梦谒渊明,次日辞世。[41]
       
  可知,陶思萱曾撰《悟真篇注》。
       

       
  13.[清]陈阳真《悟真篇注》
       

       
  陈阳真(1763—1805),字太朴,原名朴生,号春谷,又号栖云子,清乾嘉年间浙江台郡人,系全真龙门派第十二代律师。[42]
       
  据《金盖心灯》卷五、卷四载:阳真系富家子,幼而好道,不近利名。年十七,于委羽洞天遇方镕阳,即事子午功。违父兄命,不娶。至天台桐柏宫,谒孙来明。后于黄岩遇江西李蓬头,偕之杭、苏,又与之云游海内名山洞府,遇有道者即师之,乃通内外典,且能诗,精演禽、十八丹头等,无不洞悉其源。与人交接,惟逊惟淳。嘉庆七年(1802)39岁时,到金盖山,与闵一得相处三年,闵氏为之加冠、赠名,不敢为之师,引于沈轻云像前授以三戒。后陈阳真于嘉庆乙丑(1805)坐逝。尝著《悟真》、《参同》、《清静》等经,颇有卓识。[43]
       
  是知,陈阳真曾注过《悟真篇》。
       

       
  14.[清]姜中贞(真)《悟真篇》注
       

       
  姜中贞,清代会稽人。据《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著《得一参五》卷末有“许尚质所作中贞小传,称尝遇紫清真人白玉蟾,因得仙术”。[44]
       

       
  姜中贞撰《悟真篇注》一卷,收在《得一参五》中。《四库全书总目》之“道家类存目”著录:“《得一参五》七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姜中贞撰。中贞,会稽人。……是书阐明修炼之旨。所注《阴符经》、《道德经》各一卷,《参同契》三卷,《黄庭经》、《悟真篇》各一卷,为书凡五,故以‘得一参五’名。案:……中贞以《阴符经》所言九窍、三要为火候之诀,《道德经》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为金丹之母。盖因二家之书而衍之,即在道家亦旁支别解而已。”[45]
       
  又,《四库全书》之《钦定皇朝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得一参五》七卷,姜中贞撰。中贞,会稽人。”?輨?輴?訛《清史稿》卷一百四十七亦称:“《得一参五》七卷,姜中贞撰。”[47]而《四库采进书目》附录二“浙江采集遗书总录简目”则著录为“国朝会稽姜中真撰”。[48]此“姜中真”即当为“姜中贞”。
       

       
  15.[清]金鹰扬《悟真新解》
       

       
  金鹰扬,清代浙江黄岩人,生平不详。
       
  据《两浙著述考》著录:《南华意解》、《悟真新解》,清黄岩金鹰扬撰。又谓:“《南华意解》,载《黄岩新志》,称其以《》理解《庄子》,说多奇确。《悟真新解》亦以《》理解之。均未见。”[49]另据清项元勋编《书目三编·台州经籍志》云:“《悟真新解》(《黄岩县志》),清黄岩金鹰扬撰,今存。亦以《》理解之,有自序。”[50]《两浙著述考》又称金鹰扬曾为黄岩王凝阳所撰《金丹正伪篇》作序,谓据“光绪《台州府志》云:是书凡六章,首言修德行仁,次及炼精、运气,斥房帏之经术,阐铅汞之真机。末附搬运诸法,盖借此以收放心,非道要也。有自序及金鹰扬等叙。未见”。[51]故,若所载属实,金鹰扬所注《悟真篇》丹法大概应为清静旨意。
       

       
  16.[清]潘祖望《悟直篇注》
       

       
  潘祖望,字昌阳,清代浙江天台人,生平不详。
       
  据《两浙著述考》著录:《悟真篇注》,清天台潘祖望撰。并称:“是书见光绪《台志·艺文》,未见。”[52]另据《书目三编·台州经籍志》云:“《悟真篇注》(《光绪台州府志》),清天台潘祖望撰,今未见。”[53]
       
  另,清朝乾隆年间所编《秘殿珠林》(《四库全书》内),系清内府所藏书画目录,其卷二十三“道经”类著录:“《解悟真经》一部”,[54]“《悟真篇》四部,《悟真篇三注》、《参同契》五本,《五注悟真篇图解》一部,《参同悟真篇集注》二部”。[55]此《五注悟真篇图解》不知是否明代程易明所撰《图注悟真篇》,若非程注,则当系别家之注本,可能已亡佚。
       
  今人蒋元卿之《皖人书录》称《安徽通志稿·艺文考》著录有《悟真篇注》,[56]不知系安徽籍何人所注。
       
  以上仅为目前所见典籍著录、提及的已佚《悟真篇》注本的简略介绍,而在笔者目力未及的文献材料中,当还有相关线索;同时,由于笔者能力、精力所限,本文考据尚欠缜密、深入,还望高明大方不吝批评、补正。
       

       
  注:
       
  ①②[9]《道藏》第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910、972、1026页。
       
  ③参见[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46页;[明]高儒《百川书志》著录:“储华谷《祛疑说》一卷,宋云间储泳著。”([明]高儒撰:《百川书志》,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另,《四库全书总目》作“号华谷”, 俞琰《席上腐谈》作“华谷子”。
       
  ④[元]俞琰:《席上腐谈》卷下,《四库全书》第106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15页。
       
  ⑤[26][清]赵弘恩等监修、黄之等编纂:《江南通志》(六),《四库全书》第51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6、628页。
       
  ⑥⑧[13][14][18][44][45][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46、375、1701、1264、1264、1265、1265页。
       
  ⑦[明]高儒撰:《百川书志》(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⑩参见朱越利:《金丹派南宗形成考论》,载詹石窗主编:《道韵》第六辑,《金丹派南宗》(乙),台湾中华大道出版部2000年版,第133页。
       
  [11]参见[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道藏》第20册,第194-261页;俞琰:《周易参同契释疑》,《道藏》第20册,第262-271页;俞琰:《黄帝阴符经注》,《道藏》第2册,第829-833页;俞琰:《吕纯阳真人沁园春丹词注解》,《道藏》第2册,第887-890页;俞琰:《易外别传》,《道藏》第20册,第312-320页。
       
  [12]参见[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自序”,《道藏》第20册,第194页。
       
  [15][清]嵇璜、曹仁虎等撰:《钦定续通志》(三), 《四库全书》第39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13页。
       
  [16][清]嵇璜、曹仁虎等撰:《钦定续文献通考》(五),《四库全书》第6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62页。
       
  [17]参见[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下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64页。《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八十五著录:“李堪《玉洞藏书》四卷。堪号楚愚,应城人,尝为诸生。”(《四库全书》第6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63页);[明]孙汝忠著、张崇烈注、李堪疏,[清]傅金铨顶批:《顶批金丹真传》,《藏外道书》第11册,第862页。
       
  [19][明]孙汝忠著、张崇烈注、李堪疏,[清]傅金铨顶批:《顶批金丹真传》,《藏外道书》第11册,第861页。
       
  [20]胡孚琛先生认为内丹功法可分为三家四派,即自身阴阳、同类阴阳、虚空阴阳三家,清净丹法、彼家丹法、龙虎丹法、虚无丹法四派;《金丹真传》之丹法应属于三家相见的龙虎丹法。(参见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三家四派第一讲》,未刊本)
       
  [21][22]参见[清]陈梦雷编纂、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第51册(神异典第288卷),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62694页。
       
  [23][49][51][52]宋慈抱原著,项士元审订:《两浙著述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1-1612、1622页。
       
  [24][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纂:《浙江通志》(七),《四库全书》第5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88页。
       
  [25]参见[清]赵弘恩等监修、黄之等编纂:《江南通志·人物志》卷一百六十四(《四库全书》第51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99页)、《明诗综》卷六十(《四库全书》第1460册,同上,第427-428页)。
       
  [27]参见[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7253页;[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十六、“诸儒学案”,《四库全书》第45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69页。
       
  [28][29][明]张吉:《古城集》,《四库全书》第125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95页。
       
  [30]参见[明]张吉《古城集》书前《四库全书》馆臣所撰“提要”,同上,第592页;[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十六之“诸儒学案”,《四库全书》第45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69页。
       
  [31][33][34][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十六之“诸儒学案”,《四库全书》第45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69页。
       

       
  [32]参见[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二之“列传”第一百七十,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7253页。
       
  [35]参见[清]黄宗羲编:《明文海》,中华书局1987年版之“出版说明”。
       
  [36][清]黄宗羲编:《明文海》,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384-4385页。
       
  [37][38][39][清]陈梦雷编纂、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神仙部》卷二百五十七,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三年影印版,第510册,第3、12、12页。
       
  [40]参见《金盖心灯》卷三,《藏外道书》第31册,第211-213页。又见,黄机撰《陶高士靖庵先生墓表》,《金盖心灯》卷二,《藏外道书》第31册,第196页。
       
  [41]参见《金盖心灯》卷三,《藏外道书》第31册,第211-213页。
       
  [42][43]参见《金盖心灯》卷五,《藏外道书》第31册,第264-265页。另见,《方镕阳祖师传》,《金盖心灯》卷四,《藏外道书》第31册,第246页。
       
  [46]参见《钦定皇朝文献通考》(六),卷二百三十,《四库全书》第63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0页。又,据《两浙著述考》著录:《得一参五》七卷,[清]会稽姜中贞撰,“乾隆《绍兴志·经籍》谓:是书阐明修炼之旨,所注《阴符经》、《道德经》各一卷,《参同契》三卷,《黄庭经》、《悟真篇》各一卷,为书凡五,故以得一参五名”。“未见”。(参见宋慈抱原著、项士元审订:《两浙著述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21-1622页)此段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之《钦定皇朝文献通考》一字不差,疑摘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施廷镛编著的《中国丛书题识》亦有著录,谓:“《得一参五》,清会稽姜中贞撰。是书阐明修炼之旨,为书凡五,故以《得一参五》名。”并案:“《阴符经》、《道德经》皆黄老之言,无所谓丹法也,自宋夏尚鼎始以《阴符》言内丹,葛长庚又以《道德经》言内丹而宗旨大变。中贞以《阴符经》所言九窍三要为火候之诀,《道德经》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为金丹之母,盖因二家之书而衍之,即在道家亦旁支别解而已。”(参见施廷镛编著:《中国丛书题识》(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821页)此段亦同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当为施先生采自《四库提要》。
       
  [47]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15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371页。
       
  [48]吴慰祖校订:《四库采进书目》,商务印书馆1960年初版,第275页。
       
  [50][53][清]项元勋编:《书目三编·台州经籍志》,台湾广文书局印行1969年初版,第1229、1226页。
       
  [54][55][清]张照、梁诗正等撰:《秘殿珠林》,《四库全书》第82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38、823页。
       
  [56]参见《安徽通志稿·艺文考》第23册,第12页。转引自蒋元卿:《皖人书录》,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 346页。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