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道教论坛]和谐世界 以道相通
作者:高忠信

《中国道教》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为增进宇宙自然及社会人群和谐,特举办“国际道德经论坛”,良以《道德经》乃中华文化珍贵遗产,道教文化是中华主流文化、也是中华本土文化,是世界文明的杰出成果。
       
  近二十年来中国以及世界华人地区,依各自适合的制度,相继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国力增强已引发世界先进国家重视,此时以《道德经》为轴心,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为主题,深入挖掘探讨中华主流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作为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些问题,提供智能与启示,实是独具慧眼、鉴古繁今之举。
       
  《道德经》以宇宙万物形成之前的真理称之为“道”,将这永恒不变的“道”引伸到有形世界,让有形世界的“为政者”、“圣者”能依“永恒不变”的“道”来处理邦邻之事,处理境内及百姓的事,自然就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因为宇宙的自然法则,表现出“无私”,所以能“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学习天地无私的法则,故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圣人无私心,反而能成就其伟大。依上述自然法则的“道”来探讨,当今强权国家,每以强势压境,其心态与作为值得深思,究竟如何处理普世的问题,有无依“道”的精神,以“无私”的立场来处理呢?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我们不妨另从《道德经》“不道章第三十”来观察:该章可以用白话批注为:“不可仗恃兵强力壮”,其内容谈到凡知晓用“道”去辅佐国君的人,“不以兵强天下”(意即不会仗恃自己的兵力去逞强天下的),因为不仅对方会来报复,而且“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所以《道德经》在本章特别提醒:善于用兵遣将之人,在战事平息之后就该“勿矜”(不要炫耀自己的能力)、“勿伐”(不要夸耀自己的功劳)、“勿骄”(不要骄傲)、“勿强”(不要逞强)因为“物壮则老”,所以仗恃逞强就叫做“不道”,“不道早已”(知道不合乎道,就赶快停止好强、好战)。先前发生的中东事件,历历在目,由于强行介入他国军事,折损众多兵员,各国交相指责,更引起内部反对声浪,民意支持度下降,每思于此,莫不引以为鉴。至于强权与弱势之间,特别是相处之道,《道德经》“为下章第六十一”特别提到:强势一方应该学大海的卑下自处,虽是居于下流处,但唯有居于下流处,才能成为百川众流交会的归处(强势者下流,天下之交),“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意即强势一方若能以谦卑自处,更能以诚信有礼对待弱势一方,就可以取得弱势一方的信服,弱势一方若能谦卑自处,更以诚信有礼对待强势一方,就能取得强势一方的信任,更取得强势一方的崇敬之心)。“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意即:无论强势一方或是弱势一方,如果要达到这种目的首先就要谦卑自处,而最要紧的,就是强势一方应首先以谦卑低下做为模范,能够这样,天下自然太平了。
       
  此次“国际道德经论坛”特别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为主题,对照数千年前《道德经》已有之具体阐述,以古映今,当今世界,友邦与非友邦间之关系更加复杂,但整个世界已因科学发达,彼此因交通及信息的发展,已成为“地球村”的观念,则上而引述部分《道德经》所揭示的邦谊、非邦谊间相处之“道”,正是当今我们所要努力的方向,亦即“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不仅是重要的国际议题。中华文化重要遗产之一的《道德经》,正可提供世界各国订定国际外交的重要指针。
       
  综观《道德经》共八十一章,论及为人的道理,则在“持盈章第九”强调“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意即:为人的道理,应知进退分寸,因为自信自满的人,往往就像水溢流出来一样,得不偿失。所以只有功成身退的人,才最合乎自然的天道了;谈到治国之道,则在“治国章第五十七”强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在“察政章第五十八”强调“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最后一章“不积章第八十一”的最后一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更显示老子的“无为”哲学及唐朝吕仙祖洞宾先生的“无争”哲学,是在强调积极的作为,也强调达成使命不与人争的自然法则。这些效法自然的“为人之道”及“治国或为政之道”也提供了“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及实现“和谐文化”的具体可行方针,益证《道德经》确实蕴含丰富思想,可以提供解决当前人类面临一些问题的智能与启示。
       
  本人此次应邀参加“国际道德经论坛”,提供个人一点浅见,就教于各位指正。心中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最后祈求虔诚的宗教信仰能增进祥和、共荣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