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料与知识]明朝内府廿四衙门与皇城内的真武庙
作者:陶 金

《中国道教》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漫步在北京紫禁城筒子河四周的街巷中,会发现许多特色鲜明的街巷名称,如“米粮库胡同”、“织染局胡同”、“火药局胡同”、“马圈胡同”、“西什库大街”等等。这些地名其实皆是明朝所设立的宦官机构“廿四衙门”及其分署的所在地。在这些胡同中散落着诸多寺庙,它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与宦官有着不可分割地联系。明朝初年对宦官与寺庙都有着极其严格地控制,然而它们在明朝末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高潮。北京皇城内的真武庙便是最好的例证。
       
  我国君主制历史中,明朝的宦官机构最为冗繁。撇去著名的特务机构东厂不谈,除了御前中官负责帝、后的起居外,上至朱批内阁票拟的奏章、督造保管皇帝的玉玺(司礼监、尚宝监、印绶监);中到皇帝的衣裳缝纫、膳食烹饪(尚衣监、尚膳监);皇宫中建筑营造及家具日用品的制造(内官监、御用监);皇帝外出的车马仪仗、卤簿大驾(御马监、司设监);皇宫及皇家庙宇殿堂的洒扫维护(直殿监、神宫监);小到柴火、草纸(惜薪司、宝钞司)及杂剧、沐浴(钟鼓司、混堂司);甚至连兵器的制造及布匹的织染(兵仗局、织染局)也都由宦官负责。这些宦官机构统为十二监、四司、八局,故也被称为内府廿四衙门①。
       
  在环绕禁城一周的皇城内,密布着廿四衙门的官署及厂库,从现今的胡同名称可以看出明代宦官机构的有:内官监胡同(今景山后街恭俭胡同)、马圈胡同(今北河沿骑鹤楼北巷、御马监之里草栏场)、钟鼓寺胡同(今北河沿钟鼓胡同,为钟鼓司)、惜薪司胡同(今西安门内惜薪胡同)、织染局胡同(今北河沿,内织染局)、西酒醋局胡同(今西安门内北医妇科医院东,内酒醋面局)、内府库胡同(今北河沿纳福胡同,内府承运库)、火药局胡同、帘子库胡同、腊库胡同、米盐库胡同(今地安门内大街米粮库胡同)、西什库大街、库东夹道、后库胡同(今西安门内大街,甲、乙、丙、丁、戊字库及承运、广运、广惠、广积、脏罚库)、大小石作胡同、油漆作胡同。个别皇城外的厂作也由宦官领事,遗留的地名如:酒醋局胡同(今旧鼓楼大街,外酒醋局)、铸钟厂胡同(今旧鼓楼大街铸钟胡同)、琉璃厂东西街、台基厂大街、前后细瓦厂胡同、大红罗厂胡同、方砖厂胡同等。
       
  皇城中不但宦官衙署多,寺庙亦为数不少。其中一部分为皇家为祈祷国祚所敕建,如普度寺(玛嘎喇神)、福佑寺(康熙皇帝避痘所,供奉康熙菩萨牌位)、大高玄殿(供奉三清道祖)、大光明殿(供奉玉皇上帝)、宣仁庙(供奉雨神)、凝和庙(供奉云神)、昭显庙(供奉雷神)、永佑庙(供奉皇城城隍神)、嵩祝、智珠二寺(活佛驻锡之所)等等。但为数最多的,则要数由宫中宦官所兴建的寺庙了。而在这所有寺庙中,尤以供奉道教神真武大帝的真武庙最多。
       
  北京的真武庙众多,皇家敕建的有地安门东的显佑宫、西直门外昌运宫、西郊昭应宫;有一些位于军事要地,如古北口真武庙、牛栏山元圣宫(位于通往古北口之大道上)、德胜门与安定门真武庙(北京两座北城门);有的则近于禁地,如昌平沟沟崖的玉虚观因供奉真武大帝而曾号称北武当山(近万寿山明陵);然而纵观下来,皇城中的真武庙多且密集,现将其罗列于下:
       
  1?郾内官监真武庙:位于景山后街内官监胡同(今恭俭胡同)北口的西楼巷内。明万历年建,当为原内官监宦官所立。此外该胡同尚有(自南口向北):火神庙、三官庙、大马关帝庙及素云观,一条胡同,五座庙宇皆为明朝所建。考当年内官监主要负责国家营造及庆典筹划等事物,所掌有十作:木作、石作、瓦作、搭材库、土作、东作、西作、油漆作、婚礼作及火药作,另外还有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里冰窖、金海。而内官监胡同正是该监各厂作密集之地;宦官施舍建庙成风,各厂各作皆出资立庙,无怪乎一条胡同有五座庙宇之多了。
       
  2?郾内酒醋面局真武庙:位于西安门内西酒醋局胡同内(今北医妇产医院西侧)。《日下旧闻考》:“酒醋局巷内有真武殿,至今称酒房,盖即西酒房旧址。”按:酒醋面局有三处分局,此为一处,黄瓦门外一处,钟楼后一处。
       
  3?郾御用监真武庙:位于南长街的玉钵庙胡同内。其址旁原为御用监衙门。清朝初年“渎山大玉海”曾留存此庙。清曹日瑛《重修真武庙碑记》云:“紫禁城西华门外西南里许,乃前明御用监旧址也。房舍尽为军民所居,惟真武庙存焉。殿前有古玉钵一口,大可容二十石,山龙海马,云容水态,备极雕镂之巧……”此物后为乾隆“以千金易之”,置于今北海团城承光殿前,故该庙又被群众俗称玉钵庵。乾隆又命工匠仿原物雕刻一汉白玉“玉海”还于庙中,此物现存法源寺。按:渎山大玉海原为忽必烈于广寒殿(今团城承光殿前身)宴会群臣时盛酒之容器。
       
  4?郾御马监真武庙:位于今沙滩银闸胡同内。为明天启年御马监所立。《日下旧闻考》云:“地名银闸,有真武庙,即明御马监里草阑旧址。庙内有天启三年碑记可考。”御马监原为洪武年之御马司,职掌马匹圈养。后权利逐渐提升。至明后期该监之掌印太监与兵部共同参军事,天启年立真武庙可谓该监权利增长一标志耳。
       
  5?郾宝钞司真武庙:位于南长街织女桥胡同,明万历年所建。其址原为宝钞司,《日下旧闻考》载:“织女桥南真武庙有明万历八年《重修宝钞司真武庙碑记》。”
       
  6?郾东安门真武庙:位于今东安门大街路北一号,原坐落于东安门内皇恩桥上。《客窗偶谈》载:“中官初入选进东华门,门内有桥曰皇恩桥,谓从此即受皇恩也,俗呼忘恩桥。以中官富贵,必仇其所生也。”可以推测,此庙亦为中官所建以志纪念。庙创于明末,完于清初,为明代真武庙建造最晚者。民国十年拆除皇城墙并皇恩桥,庙移建于今址。
       
  7?郾织染局真武庙:位于今织染局胡同小学院内,本名华严寺。考民国期间财产登记,此庙有木佛像廿三尊,木、泥、铜质神像九十一尊。佛像与神像数量相差如此之多,推理此庙当初应为道观,故而疑为织染局之真武庙。惟惜典籍多无记载,亦无碑记可寻,故尚待考证。
       
  此外有一些在皇城外的厂作虽不由宦官直接参与生产,却由宦官直接领导,并同样建有真武庙。
       
  1?郾外酒醋面局真武庙:位于旧鼓楼大街酒醋局胡同,据《寄园寄所寄》载:“酒醋局胡同,明酒醋局外厂也。” 此庙即应为外酒醋局故址。另:此庙南有宏恩观,为清末宦官霍山派刘诚印之本山庙,规模宏伟非一般京内道观可比,且至今保存完整。
       
  2?郾铸钟厂真武庙:坐落于去外酒醋局不远之铸钟胡同,即明之铸钟厂,现其址有“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即原铸钟厂之真武庙。后殿廊下东墙嵌“重修铸钟娘娘大殿碑记”一块,云:“盖闻入天路上修福为先,万善门中布施地一。兹因鼓楼西铸钟厂真武庙原有金炉娘娘王元君大殿三间,年深日久……”。其正殿为硬山顶接卷棚抱厦,灰活黄剪边,当为皇敕之物。按:民间流传有永乐年铸造华严钟时铸钟娘娘之传说颇广,即为该庙后殿所奉祀之王元君。原铸钟厂永乐年大铁钟今移往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保存。
       
  3?郾琉璃厂真武庙:坐落于今和平门外之琉璃厂东街,孙殿起先生《琉璃厂小志》载:“至明代,琉璃窑规模更为扩充,向由宫内太监掌管窑厂。”今厂甸胡同有吕祖祠一座,其东紧临有明建之仁威观。按真武大帝神号为“玄天仁威上帝”,而其址与厂衙门(今路口西北角一带)隔河相望,故仁威观当为琉璃厂内官所建之真武庙。按:吕祖祠原为二层楼阁式建筑,与仁威观只一墙相隔,或为原仁威观跨院亦未可知。
       
  综观以上几座真武庙,其属于衙署的性质一目了然。在旧时,衙署内修建神祠的现象十分常见,如交道口的顺天府衙门就有:科神庙、包公祠、五圣祠、狱神庙、财神庙及娘娘庙等竟六座之多。明朝的宦官机构膨胀,又因其本身的身心残疾,往往使他们热衷于向寺庙布施,以为寄托,或为安老之所。因此明朝宦官舍财修庙成风,明人王廷相谓:“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作。华缘海会走都人,碧构珠林照城郭。”②乾隆亦曾批评过:“至今京城内外以及西山琳宫梵宇,(明代)大修建者十居八、九。”③西山的寺庙尚且不疲,更何况本监本寺。
       

       
  至于真武帝君,因明成祖靖难时曾有灵应,故被明室奉为皇家的守护神。明永乐十三年(1415),于北京地安门东建真武庙(今地安门路口东北副食商场与市政二建公司所在地方),正德二年改为灵明显佑宫,每年的万寿节、三月三、九月九乃至每月的朔望日都要由太常寺遣官致祭。至于京外真武大帝修道的湖北武当山,明室则更是礼遇有加,不仅封为太岳太和山位居五岳之上,还在山上兴建了全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筑群。明仁宗之后,遣官至祭太岳太和山被列入礼部祀典,历朝封赠不绝,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将在北京的御用经像沿水陆运送至武当山安奉。皇室如此地重视,便形成了一股自上而下、上行下效地崇祀真武之风。而宦官在衙署内建造真武庙的动机大概可以从三方面归结:
       
  一、自身信仰之需要。宦官崇佛信道,修寺建庙成为他们的常举。他们一方面祈祷自己平安,一方面也希望厂作平安。而且真武坐镇北方,五行从水,故可保水火之患。如宝钞司《重修真武庙碑记》云:“国朝设立监、司、局、厂等衙门,多设北极真武庙于内,塑像其中而祀之者,何也?缘内府乃造上用钱粮之所,密迩宫禁之地,真武则神威赫赫,祛邪卫正,善除水火之患。”按:故宫御花园有钦安殿奉祀真武,殿角有一对脚印,传为明时宫中大火,大帝步出殿外显灵灭火时所留,从此宦官们便信仰真武可除水火之患,这也造成了皇城内少有火神庙的事实(明清宫廷祈禳火灾于皇城地安门外后门桥西北之火德真君庙)。
       
  二、为国祈祚并向皇帝邀宠。真武大帝在靖难后成为了明皇室的守护神。每日朝礼真武,亦是为大明朝祈求国祚。明朝是一个十分崇尚儒家礼制的朝代,忠君的思想也特别浓厚。宦官虽多狡猾奸诈者,但终归本分者居多。即便是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弄权者,也是只敢对大臣动手动脚,而对于大明皇帝则仍可说是十分的奴才心,一片的忠臣胆。据说魏忠贤在司礼监办起公来,也是兢兢业业,甚至曾经尝试过变法。所以宦官建立真武庙的动机,很大成分也是来自于明朝“绝对君主制”所产生的忠君思想。也许其间有一定地变质成分,即借修建真武庙来向皇室邀宠,但笔者认为此种手段只适用于独资或小群体集资的情况,如西直门外之昌运宫,据《日下旧闻考》载:“由三虎桥西行里许为天禧昌运宫,初名混元灵应宫,正德六年司礼监太监张永请于朝敕建。”这里说是敕建,其实也就是宦官自己出资,最后由皇帝赐额而已,这应当是确确实实地邀宠。但于衙署内建立真武庙按行为当属公建,若是为邀宠则并不一定奏效,所以此项动机只能姑且一提罢了。
       
  三、监局间之攀比。明朝宦官机构林立,总共有二十四衙门并东西厂。其中一些衙门只负责清苦差事,如浣衣局、直殿监、司苑局等。这里的太监劳作辛苦,却没有什么额外地收入。但一些衙门却负责国家机要,如东西厂、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等。他们地位显赫,且经营有皇家库房及庄田,监守自盗、收受贿赂成为自然现象;而这些权监却又最爱彼此争势。这样衙门内的建制也成为了互相攀比的一项内容,可是衙门的建筑有严格的建制规定,无法相比,但佛堂、神祠的规模、陈设却不受限制,这样下来,建庙成为了一种攀比。比如权势后来居上的御马监,其真武庙建于天启阉党乱政年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当是一种与其他大衙门看齐,并炫耀其势力的产物。
       
  宦官的廿四衙门的权利膨胀与真武信仰的日益深入人心是明朝内廷众多历史脉络中的两条,这两条脉络交节起来,便有皇城内这许多的真武庙。甲申国亡后,清廷大规模地缩减宦官机构,很多厂作易为民居,但这些真武庙却因其特殊的宗教性质而得以保存至今,为我们寻找消失已久的廿四衙门提供了珍贵的坐标。但由于近年的城市发展,旧街区日减,上面提及的一些真武庙亦不复存在,今撰此文,以恐日后湮没无闻。
       

       
  注:
       
  ①明朝内府廿四衙门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十二监为: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为: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为:银作局、浣衣局、兵仗局、巾帽局、内织染局、针工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②(明)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七十三。
       
  ③转引自何孝荣《明代宦官与佛教》,载《南开学报》2000年第1期。
       
  (作者单位: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