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料与知识]太平道乐在广宗
作者:李云豪

《中国道教》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太平道乐也称太平古乐,源于东汉末年的太平道徒起义,因起义者以黄巾扎头作标识,史称黄巾起义。广宗是黄巾起义的发源地、太平道乐的发祥地。起义失败了,太平道乐的遗风流韵在广宗经历了1800多年的薪火相传,较完整地传承了下来,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面对市场经济和文化多元化的浪潮,太平道乐呈现出濒于泯灭的趋势。本文为个人对太平道乐产生的历史背景、传承方式、现状调查及宣传、保护的体会与思考。
       
  东汉晚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巨鹿郡人张角顺应社会潮流,依据他奉持的经典《太平经》,创立了我国早期的道教太平道,提出了实现“太平”的社会思想,“太者大也,平者正也”。张角为推翻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以“符水疗病”的方式发展“政教合一”的道徒,于公元184年发动了举世闻名的黄巾起义。起义的策源地在广宗柏社村一带,张角按地域和军事编制将全国的数十万道徒编成三十六方,他所在的广宗为中央方,自然也成为主战场。张角病逝在广宗,其弟张梁阵亡在广宗,八万多将士战死在广宗。柏社村留下了祭奠张氏兄弟的“三公祠”和竖“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一杆帅旗遗址,还有圣水坑、灵仙庙、黑风口、点将台等遗存;广宗有几个村名来自黄巾大战,如“红庙”村:因当时众多将士被关公军杀死在这里,血流成河,把村东一座庙周围的黄土染成了红色。
       
  起义前,长达12年思想和舆论发动的主要形式是设坛祈祷——打醮。打醮在当时由两个主要因素组成:一是面对地主阶级不劳而食的社会状况,道徒和民众强烈要求人人平等,张角顺应社会底层主流思潮,把《太平经》中抨击时弊、蛊惑“变易”的思想渗透到宣传教理教义的经文中,利用道徒的神仙崇拜,在醮场祈祷咏诵,使徒众耳濡目染。二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太平道信徒受儒家“声音之道与政通”(《乐记》)思想影响,认为万物有灵,道乐有悦人、治世、和天地的功用,《太平经》中说:“得乐人法者,人为其乐喜,得乐治法者,治为其平安,得乐天地法者,天地为其和。”即道徒认为太平道乐演奏,能使人心情愉悦,使社会安定,使自然界风调雨顺。出于这种信仰,诵经必奏乐,太平道乐大兴,成为打醮的科仪音乐。打醮设坛,张角按“九宫八卦、无极太极”原理布局,5个县的9个村联合打“阖天大醮”。其方位是,以张角所在的广宗柏社村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呈“米”字形:向东40里是威县雪塔,向西40里是平乡县的节固,向南40里是平乡县的河古庙,向北40里是广宗县南庄子,东南50里是威县的第什营,西北40里是巨鹿县的王六村,西南40里是平乡县艾村,东北50里是南宫县的天宫。柏社村谓“总坛”,其它8个村称“分坛”,醮期为极数9天。届时,5个县1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管、笙、笛、箫,锣、镲、鼓声,响彻大地。柏社村打醮的风俗从公元172年一直延续下来,至今,柏社村一直保持着当年“总坛”的地位,道乐艺人到柏社村打醮演奏不要报酬,因为这里是太平道乐的发祥地。当地人把这种打醮的科仪音乐称为文乐,还有一种以大鼓为主要乐器的武乐,武乐用于战场助威,渲染气氛,谓黄巾鼓、八面鼓或太平鼓(有关黄巾鼓的产生、传承略)。
       
  太平道乐源于其发祥地的舆论宣传和战场助威。它是怎样逾1800多年传承延续到现在呢?
       
  黄巾起义失败后,道徒及道乐隐入民间传延。到了元代,全真道传入广宗,因皇上崇尚道教,全真道士不纳皇粮国税,因此,太平道乐艺人便皈依了全真道。传至现在,广宗的道乐艺人尚有全真“邱祖”和“孙祖”两派,但都依然演奏太平道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道乐艺人开始排辈,“邱祖”派辈分按100字排序,节录前40字如下:“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夷景荣怀懋,熙夷衍自宁。”目前,广宗在世的“邱祖”派是第20至22辈;“孙祖”派辈分排序的诗,前40字为:“碧天复明月,守道合自然。性礼通玄德,清微古太元。真净常有久,宗教福寿长。庋云冲霄汉,永远大吉昌”。“孙祖”派在世的有第21至22辈。
       
  在广宗民间,太平道乐的传承形式主要是师徒相承。师傅收徒是很慎重的,要对欲收徒弟从道德、技艺等方面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考验。因此,在业去,后学者寥寥无几。1985年广宗县有道乐艺人148名,2000年减少到83人,到2005年7月减少到62人,其中目前坚持演奏者30来人。近年来地方政协想方设法为他们开拓演出市场,并试着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于2002年和2005年两次引来了海外旅游团,共89名海外游客。音乐无国界,外国游客特别喜欢,艺人从中得到了经济实惠,演出的热情大增。由此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附着于人本身而存在,因而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好传承人及其利益,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重点;2006年,广宗县人民政府命名了8名老艺人为太平道乐优秀传承人,从根本上调动他们传承的积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其生活生产环境,好像是鱼儿一刻也离不开水一样,只有使其溶入时代潮流,“合理利用”,保护好相关的社会人文环境,才能“传承发展”,借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针落到实处。
       
  (转载自2月26日《人民政协报》,作者单位:河北省广宗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