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道教论坛]李白秋浦炼丹考
作者:吴世民

《中国道教》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李白游秋浦动机考
       

       
  李白写秋浦的诗作留有四十五首,考其全部内容,有下列疑问:
       
  1.齐山之景美,李白不言齐山而赞美平天湖,岂非怪事?
       
  2.萧统之封地在秋浦,其钓台、文选楼、享庙均在秀山,与县治同在一地,李白徘徊县治附近,而近在咫尺之萧统并不言及。岂不怪哉?
       
  3.细观李白四十五首诗,秋浦与清溪概念十分清楚,《秋浦歌》十七首均可与秋浦之景一一对应。其一至其八、其十、其十六、其十七写秋浦之支流龙舒河之景,诗中均有“秋浦”字样。与曹村、黄山岭、桃坡一带景色可一一坐实。其九、其十一、其十三、其十四、其十五与苦竹畈、平天湖一带之景可一一坐实,不差毫爽。为何了如指掌?
       
  笔者以为只有当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才会这样心无旁鹜。试浅析之:
       
  第一,李白素不喜石灰岩地貌,这主要是因为炼丹偏好所致。白在秋浦所炼丹药中的一种为紫河车,即是需要水的①。石灰岩地貌中无论泉水、井水,还是河水大多都含有大量碳酸钙杂质,当地人称“水矸”,这会严重影响丹药的成分,甚至不能成丹。正因为带着这种偏好,李白不喜欢石灰岩地貌的齐山,不写诗赞美齐山就不再奇怪了。
       
  第二,李白自称作文诀窍乃是多次模拟《文选》,而《文选》编者萧统的封地正在秋浦县石城,昭明钓台是去县治必经之地,白有数首赠县令崔钦、县尉柳圆的诗,而竟无一首涉及萧统。笔者以为李白之来秋浦专为炼丹而来,写诗赠予县令、县尉是希望他们为炼丹提供方便和资助。
       
  第三,李白的另一个意图就是寻找仙踪而来。陵阳山(即九子山,今九华山)在《列仙传》中是窦子明得道处,“愿随子明去,烧火炼金丹”。②葛洪也曾炼丹于清溪、九华山。清溪乡有葛仙岭,民间传说为葛洪炼丹之处③。九华山有葛洪炼丹井遗址,并发现了李白佚诗一首,其诗云:“闻说神仙晋葛洪,炼丹曾此占云峰,庭前废井今犹在,不见长松见短松。”李白在《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称九华山是“灵仙往复”之地,又称“时访道江汉”,还说“青荧玉树色,缥缈羽人家”,可见他对此十分想往。初践清溪,所见的一切使他诧异。又在秋浦歌中写到了白猿、白鹇、白鹭、白石,甚至白发,还有石楠、女贞。这不禁使人想起《史记·封禅书》④及《列子》⑤中所叙之神仙世界。这也使他认定这里便是仙境,从而更加坚定了炼丹的决心、信心。故他对清溪、秋浦的细致考察自不在话下。
       

       
  二、李白秋浦炼丹品种考
       

       
  李白到秋浦炼的是什么丹?据其本人在《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凤飞》、《宿虾湖》、《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中言是炼紫河车、采铅,但他的诗作透露的消息却不止这些。在《秋浦歌》中有一首被认为是写炼铜工人冶炼场面的诗。而李白曾在铜陵一带徘徊不去,可以确证李白同样对炼铜感兴趣。《列仙传》载黄帝铸鼎荆山而仙去的故事,欲铸鼎仙去,鼎小了肯定不行,鼎大了,李白在经费上是承受不了的。那么,李白为什么对炼铜感兴趣呢?最大的可能就是炼硏石金和砷白铜。“硏石金”之名最先见于隋苏元朗《宝藏记》。以锌矿石之一种名为炉甘石(主要成分为ZnCO3)为原料,用“水飞过石”(炭粉)作还原剂。碳酸锌在高温下被炭粉还原为单质锌,然后,单质锌与焙融的铜汁结合,即成“鸡冠色”的硏石金;与李白同时代的炼丹者金陵子发明“点丹阳方”制作“白银”(砷白铜)⑥。其法以砒霜与铜反应生成砷化铜。而清溪之滨的黄山(今名黄山岭)产锌矿石,六峰山则多铜矿石。李白作成硏石金和砷白铜以为生活和炼丹之费用。李白晚年的生活费用一直为学术界探讨的对象。像这样四处游仙、炼丹,而毫无收入的人,写诗仅仅只能暂时糊口,倘要支撑巨额的炼丹费用是不可想象的。尽管李白曾入道教,道士也曾有过薪水,但那是武德八年事⑦,至唐玄宗大弘道教,教徒骤增,倘给俸养,已很困难,即使有,也只能是微乎其微。
       
  从《秋浦歌其七》“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秋浦歌清溪寒夜对酒,客有唱鹧鸪者》“披君貂襜,对君白玉壶。雪花酒上灭,顿觉夜寒无”来看,前者是叹卑叫穷,后者则是说“吃不饱,穿不暖”了。穿着别人的衣,喝着别人的酒之后,才觉身上暖和。可知此时李白是极潦倒的。而炼丹费用之巨,炼上等金丹,仅药资就需30万金。所以说资金的缺乏是李白的首要问题,这种硏石金和砷白铜的诱惑力实是太大。又因为做假金银的事涉及道家秘传和“出手”,不能张扬是正常的。故李白诗中正面未提及,只是在《秋浦歌其十四》中兴奋地写出这一幅冶铜场面。其在铜陵也写有“我爱铜官乐,千年拟未还”之句⑧;看到冶铜场面,他即刻联想“赫如铸鼎荆山前”⑨。但我以为至少可以说单纯为铜能铸鼎而激动、留连如此是不可思议的。铸鼎的耗铜量到底有多大?从“赫如”可推断在李白的想象中,起码不是几十斤的鼎,这对一个在五松山下“乞讨”雕胡饭的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⑩。至于想到金子炼成,就不愁炼丹的想法是不能为外人道的。
       
  六峰山谷口外即苦竹畈(李白有《鹧鸪词》),畈脚为清溪河,对岸为万罗山(山腰有江祖石),南有莲峰山,《贵池县志》载“莲峰山坞有青莲庵”。相传为李白读书处。此地,陆路有官道,水路有清溪,是清溪河上重要码头。将此地的铜与上游黄山岭所得之锌炼成硏石金和砷白铜,则已成可能之事。
       

       
  三、李白炼丹地点考
       

       
  1.炼丹地点颇为特殊,《抱朴子》[11]云, “合丹当于名山之中,无人之地,结伴不过三人,先斋百日,沐浴五香,致加精洁,勿近秽污,及与俗人往来,又不令不信道者知之,谤毁神药,药不成矣”。《黄帝九鼎神丹经决》载作屋法:“先择得深山临水悬崖处,人畜绝迹。施带符印,清心洁斋,除去地上旧土三尺,更纳好土,筑之令平。又更起基,高三尺半,勿于故丘墟之间。屋长三丈,广三丈六尺。洁修炉,以好草覆之。泥壁内外,皆令坚密。正东正南开门,户广四尺。暮闭之,视火光及主人止室中。以其炉灶安屋正中央,密障蔽施篱落,令峻也。”
       
  以此为条件核之以李白在池诗作,约有以下地点为李白炼丹地点。
       
  1.江祖山。离苦竹畈约二里路,清溪水东来至山下迥作江祖潭。正合理想地点。山前巨石如屏直插潭中,称江祖石。李白在秋浦所写的四十五首诗中有三首与它有关,并写出它的名字。可见对此地的钟爱,及活动之频繁。《秋浦歌》其七、其十一云“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李白每游妙处即仙想出云。在这里他想象自己仙去之后,后人追踪而只能找到他刻于石上之诗。后一首当由苦竹畈乘船去江祖潭一路所见之景。“水急客舟疾”,说明顺流而下。左看万罗山腰逻人石巍然挺拔,前望江祖石秀出如屏。因“江祖出鱼梁”,故舟至江祖潭而止,江祖山为目的地是无疑的。(鱼梁当为李白所作,像李白这样常常衣食无着的人,以鱼作粮应是正常的事,故见鱼梁而喜)这首诗正是描摹了一位意满志得,心中充满期望的炼丹者形象。那么李白到江祖山为何如此愉快?显然是他采到丹药归来,准备开炼,成丹即将实现,故“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正是写出了这种无比激动又迫不急待的心情。因此地离人烟极近,故不能明写炼丹之事。正如前述“作药者若不绝迹幽僻之地,令俗间愚人得经过闻之,则诸神便责作药者之不遵取经戒”[12],李白虽遍游名山,四处炼丹,但从未道及自己确切的炼丹地点,实可证他心中是有此戒的。再看《独酌清溪江(祖)石上寄权昭夷》:“我携一樽酒,独上江祖石。自从天地开,更长几千尺?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永愿坐此石,长垂严陵钓。寄谢山中人,可与尔同调”。如前述李白之钓决非仅仅是潇洒。清溪从此顺流而下,不数里即平天湖,湖与江接,鱼极肥美,鱼可溯流而上,江祖潭之尤多可想见。“举杯向天笑”,因何而笑?有鱼有酒,生无忧,此乐一。权昭夷是李白道友,与李白在清溪合伙炼丹,如其远离肯定十分悲伤,怎得而“笑”。那么此时权昭夷当在附近山中,采集炼丹原料。李白留守基地。二人同心合作,所以有“寄谢山中人,可与尔同调。”此乐二。又宋在此地建有兴道院(今废),古有仙人亭(今废)。这可能都与李白在此炼丹有关,绝非空穴来风。
       

       
  所以无论从地理位置看,还是从道家炼丹之选址要求看,以及李白在此一带频繁活动的种种迹象看,此地为李白一炼丹基地是可以肯定的,在这里无论是炼硏石金、砷白铜,还是炼“金丹”都是理想地点。
       
  2.莲峰山
       
  莲峰山旧传有李白读书处,此地距六峰山的百炉庄有六七里。又有青松翠竹环绕,较为隐秘,是炼硏石金或砷白铜的好所在。因为炼这两种东西,在六峰山百炉庄肯定不现实。那里采矿工人多,恐怕还有军队,人多嘴杂,不便保密,选址莲峰山下,其一可保密,其二运输矿物也较方便,其三离人烟较密的苦竹畈也近,生活方便,其四山间流水清净,可用炼矿,其五离六峰山百炉庄近,该矿还产银,倘李白炼砷白铜,出手极方便。
       
  莲峰山基地与江祖山基地,皆依托百炉庄,二者相距不远,其间往返不费时日。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是一个以解决经济为主的炼丹基地。
       
  3.大楼山
       
  为选择合适的炼丹地点,李白曾对清溪、秋浦进行了仔细的考察。《秋浦歌其八》正表明他对秋浦河沿岸的全盘巡视:“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坠石,水拂寄生枝。”水车岭地势南面秋浦支流龙舒河,悬崖壁立,在虎林城边,生活较便,但要将黄山岭矿石运至此,要经虎林,不便保密,龙舒河上游虽迫近黄山岭而过,但山岭重重,从黄山岭运矿至龙舒河殊为不便。龙舒河水质较差(李白从未赞美过石门以下秋浦河的水),又此河段为清溪河进入秋浦河去县治石城必经之地,颇为嘈杂,这可能是李白不得不放弃的原因。
       
  大楼山和水车岭的地貌相似:南面清溪玉镜潭,山高岭峻。附近多陇岗可以伐木烧炭,溪水清澄无杂质,此地又可绝纷尘。去黄山岭采矿可入清溪,顺流而下,直达玉镜潭。黄山岭亦名黄山,为清溪、秋浦相夹,在玉镜潭上游十余里处。李白《宿虾湖》曾描述过亲自率人采铅黄山而回,途中遇雨的经过。其诗云:“鸡鸣发黄山,暝投虾湖宿。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提镌采铅客,结荷水中沐。半夜四天开,星河烂人目。明晨大楼去,陇岗多屈伏。当与持斧翁,前溪伐云木。”诗人告知了我们从黄山去大楼山的路线。由黄山入虾湖,然后沿清溪漂流而至大楼。诗人还告诉我们,矿物一到,就要着手炼治。无论是矿物的化合剂还是开火冶炼都需要大量的优质木炭,故诗人要做的事即是伐木烧炭。于是带着“持斧翁”一道“前溪伐云木” 。
       
  在四十五首在此地之作中,李白五次提到大楼,且时喜时愁,感情起伏较大(《自代内赠》《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宿虾湖》、《古风九十首其四凤飞》、《秋浦歌其一》)。可见他在此地盘桓许久。为了避免为他人打扰,李白他们常常在早晨与半夜归来大楼[13]。炼丹之余,常登大楼山想象自己驾羽乘车而去(时登大楼山,举首望仙真,羽驾灭去影,飙车绝四轮),因为总是担心丹能不能及时炼成而忧心如焚。
       
  大楼山的选址还考虑了炼丹的另一重要原料的运输。据李白《与诸贤送权十一序》称:“尝采姹女于江华”则汞(姹女)从江西而来。那么无论从陆路、水路都须经龙舒河,河在大楼山脉西边,上岸即到,极为便利。
       
  李白寻常所居可能在大楼之西村庄中,《秋浦歌》其一云:“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大楼山东脉临峡川,悬崖万仞,溪水拍峭壁而回,北折西流入玉镜潭,人称大排山。这一带便于泊舟装卸,可能是估客云集的地方,所以李白有“估客发大楼”之句,但这并不妨碍大楼山东南成为幽僻炼丹之地[14]。
       
  4.石门高桃花坞
       
  石门高是一个卧倒的葫芦地形,四围是高山,内侧两条溪汇至葫芦嘴而出,出水口由二巨石对峙而成,状如石门,故名。由于水从二石间急泄而下,山外如小船至此,必舍船徒步石上数十步方能入内,与陶渊明所写桃源入口处极类似。溪边悬崖修有一道能出山外。桃花坞背靠山崖,面对山口,是个极理想的炼丹所在。首先这里水质极好。这一带是花岗石地貌,水质清纯。李白在入秋浦之前应是个炼丹老手。可能吃过不少水质不纯的亏。他对清纯的水质有一种特别的敏感。他曾对清溪河的水非常诧异,赞美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清溪行》)“回作玉镜潭,澄明洗心魂。”(《与周刚清溪出镜潭宴别》)对石门的水特感亲切:“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
       
  其次,这里山高林密,炭资易得。再次,矿物运输较为方便。由江西而来的姹女可由秋浦河溯至龙舒河直达石门。下船运至桃花坞不过一二百米。由黄山岭采铅经曹村入龙舒河或由陆路可直接运至桃花坞。最后,由桃花坞向东越白沙岭即是九华山后山,寻访窦子明、葛洪遗迹甚便。
       
  此外,他结识的坞中隐士高霁[15],可使他的衣食有人照料。对于这个基地,他怀念至深。以至于他在流放夜郎途中还念念不忘。在《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中写道:“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杖,半挂青天月。不知旧行径,初拳几杖蕨。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另外,石门附近滴水崖也有铅矿,不知李白发现没有。但从他后期选址于此,似乎他可能知道了。)明确表示要在流放归来后, 在此炼丹。但不知何故,未能如愿。
       
  由上可见,李白的诗歌是李白炼丹活动的真实记录,李白诗歌的道教根底亦于此可见一斑。只有立足于此,我们对李白诗歌才能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注:
       
  ①(元)萧士贇《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注“紫河车”云:“道家蓬莱修炼法:河车是水,朱雀是火,取水一斗铛中,以火炎令沸,致圣石九两其中……。”
       
  ②李白《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薄》。
       
  ③丁育民:《李白游秋浦》,黄山书社,1989年,109-110页。
       
  ④司马迁:《史记》,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176页。“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诸仙人及不死药皆在焉”
       
  ⑤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5年,151-152页。“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
       
  ⑥蒙绍荣,张兴强:《历史上的炼丹术》,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年,118页。
       
  ⑦南怀瑾:《中国道教发展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⑧李白《铜官山醉后绝句》。
       
  ⑨李白《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
       
  ⑩李白《宿五松山荀媪家》。
       
  [11][12]葛洪:《抱朴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135页。
       
  [13]李白《宿虾湖》“明晨大楼去”,李白《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清夜方归来”。
       
  [14]笔者实地考察大楼山东南,悬崖峭壁,二许里长,至今仍荒无人烟。
       
  [15]《贵池县志》有“高霁所筑桃花坞,李白与高霁同游处也”。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