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料与知识]陈靖姑传奇与其在闽北的信仰民俗
作者:黄睦平

《中国道教》 2005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福建众多的地方神中,陈靖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女神,她是以“扶胎救产,保赤佑童”为职能的妇幼科专业神。
       
  陈靖姑,又作陈静姑、陈善姑、陈贞姑,尊称极多,有顺懿夫人、慈济夫人、临水陈夫人、大奶夫人、陈太后、顺天圣母、通天圣母、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注生娘娘等,民间常以奶娘、娘奶、陈夫人、夫人妈、仙姑妈或临水奶代称。在闽北,福州语系的俗称“夫人妈”,建瓯语系的俗称“奶娘”或大奶(浦城一带俗称“奶娘佛”)。
       
  千余年来,陈靖姑已成为对福建民众的社会生活和人生进程有着巨大影响的女神,同时也在闽北民俗信仰中占有重要位置,信众千家万户,已成为闽北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
       
  陈靖姑传奇故事及在闽北的传播
       
  与海神林默娘(妈祖)一样,陈靖姑是民间塑造的一个极具神的色彩的传奇人物。传说,陈靖姑系其母梦吞红云怀孕而产。年六岁,精通女工;七岁登堂攻读易传;十一至十二岁,从母看经说道;十五岁往闾山学法,拜许真君为师。三年后返家,多有请急危难、除妖佑民之事。二十四岁时,天大旱,靖姑驾云祈雨施泽万民。因产后受大雨湿身,又未学救产之术,不能自救,于古田临水洞门坐化。陈靖姑灵魂重生,赴闾山习救产保胎之法,学成返回古田救产护胎,保赤佑童。其遁地腾空,被认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法力无边,有求必应。
       
  有关陈靖姑的故事和传说散见于历朝各代的志书文籍。特别是在《闽都别记》记载得十分详细。《闽都别记》起了统一陈靖姑故事情节的作用,使福建各地的陈靖姑信仰活动趋于一致。
       
  陈靖姑由人而神,这个转变最明显体现在《建宁府志》记载中:浦城徐清叟,子妇怀孕十七月,举家忧危。一妇人踵门,自言姓陈,专医生产,令徐别治有楼之居。楼心凿一穴,置产妇于楼上,仆持仗伺楼下。即而产一蛇,长丈余自穴下,遂扑杀之。举家相庆,酬以物俱不受。但需手帕一方,令徐亲书“徐清叟赠救产陈氏”,且曰:“某居福州古田县某地”,出门不见。后清叟知福州,遗人寻访所居。邻人云:“此间只有陈夫人庙,尝化身救产。”细视之,则所题手帕悬于像前。仍为请于朝,加赠封号焉。
       
  浦城徐清叟,历史上实有其人,为南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曾知福州、建宁等府,还官至参知政事,为官颇有政声。这里记载陈靖姑救其子妇之事,是流传闽北最早的传说故事,其神迹是以救产为核心的。
       
  从上面简述的陈靖姑传说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发现陈靖姑传说内容的日趋丰富,由人而神的形象日趋完满。明代记载的临水夫人庙——慈济庙,仅两座,一处在古田,一处在罗源。到了清代,陈靖姑有了“太后”之称后,福建几乎每个县都建有陈靖姑神庙。到了民国,陈靖姑女神形象已走入千家万户。据载,临解放时,闽北各地共有五十多座主祀或兼祀的陈夫人神庙。从现已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闽北十个县(市、区)主祀或兼祀陈靖姑神庙有三十三处。
       
  奉祀陈靖姑女神,在闽北不少宫观寺庙中都有,这只是列举一二而已。不过,圣迹虽云多,她却很少拥有独立的宫宅庙舍,几乎都是同其他佛、道、民俗诸神并祀,而且刁陪末座,不成主祀之神,所以其声名就远远不及海神妈祖的显扬。但她的俗缘却是那样深深地和广大妇女的心弦连结着,这又是其他诸神所不可企及的。
       
  在闽北的陈靖姑信仰民俗
       
  尽管在传说中陈靖姑已被渲染成一个有求必应、法力无边的女神,但在民间更多的是关于陈靖姑“护胎救产,保赤佑童”的神力,因此人们把她作为司产女神——注生娘娘。
       
  人们常把妇女生产——分娩,叫做“下地狱”,“过鬼门关”。它对产妇来说是人生的一大关口,是产妇身体和精神神经受严峻考验的时刻。因此妇女们祈望着有一位神明来保护自己生产顺利。这样,为民解旱“脱胎求雨”而献出年轻生命的陈靖姑以临终时誓救人产难,自然而然地被人们神化为灵魂复生,学得救产护胎法,施泽人间的产妇救星。
       
  闽北民间的陈靖姑信仰习俗,和福建省其他地方一样,主要有怀胎孕育和诞生养育两个阶段的信俗活动形态。由于这种崇祀活动属于心意信仰民俗,在内容和形式上,各地的做法互有同异,没有整齐划一的规范程式。以下列举闽北民俗一二:
       
  1,怀胎孕育的俗信活动
       
  乞花添丁:乞花,也叫请花,这种习俗很多地方都有。花是注生娘娘作为向人间传送婴儿的象征圣物。一物一婴,白为男,红为女,所以俗称孩儿为“花子”、“花孙”。这是因人们不解生育之谜而认为是神的赐予的古俗观念的遗存。因此,如果未怀孕的新婚夫妇,或已育而想多育的妇女须向陈靖姑祈子——乞花。相传百花桥堆红拥白,红白花争卉斗妍,人皆以为从百花桥转世而来。
       
  2,诞生养育的俗信活动
       
  祈求保胎护产:临盆和分娩,是开花结果、瓜熟蒂落的紧要时辰。要求的是如时顺产,母子平安。特别是农村,土法接生,缺医少药,所以还是事先到“扶胎救产”的陈靖姑那里求求平安是最要紧的。闽北不少地方,妇女自知已怀孕始,便在房中供奉陈靖姑神位,或挂神像,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焚香礼敬不辍,以祈胎安、产顺、生男孩。若遇到难产时,则在花木前焚香祷告许愿,祈求花公花婆将花水浇顺,让孩子顺产平安(古俗称一人都一株花树,养在百花园里,有专人管理。花树的盛衰决定人的生死祸福)。分娩后三朝,请陈靖姑神像到家的要送之“回銮”归愿,并备红包、红蛋、牲礼到庙报喜、安位敬谢。
       
  拜神认“契母”:从孩子临世至十六岁身盈体实,是一段要付出细心、担心和爱心去哺育抚养的艰辛日子。为使孩子健康成长,平安顺事,这需要保赤佑童陈靖姑的继续护佑,还得请于神。因此,托母子份,是至今还做而不绝的事。形式很简单:以红纸条写上“弟子某某有幼子(女)一名,叩拜奶娘为契子(女),祈求平安赐福”,契字贴在神前墙上即可;或纸糊一尊陈靖姑小神象,贴上同样的纸字条,送到陈靖姑神庙的神龛边。可以说,从古至今,为陈靖姑女神义子者比比皆是,难以计数,至今依然如是。
       
  香袋、百家锁和金刚箍:这是过去让初生至十六岁不同年龄段孩子佩带的“避邪祛痛,百无禁忌”的护身物。香袋,是用陈靖姑神庙的香炉灰装进一寸见方的小布袋即成。百家锁,是向许多邻居、亲友讨赏的钱去定制一个锁形银牌。牌上镌有“出入平安”或“宝贵吉祥”或“百无禁忌”字样。百家气旺,邪气难侵。金刚箍是载在孩子脖子上的银制圆形小圈。
       
  3,陈靖姑女神的祭祀活动
       
  迎香接火陈靖姑女神的祭祀活动多与全省各地的神庙的庆诞祭祀有关。因传说陈靖姑的生日为正月十五,所以全省在正月十一至十五期间都在各地的分宫里举行庆诞仪式活动。而各地的分宫的一个极为特殊的祭祀形式,即务须到古田临水宫迎香接火,因为它是陈靖姑的显迹地。据考察,旧时闽北的陈靖姑女神分宫每逢此时也有开展察祀活动,多数有组团前往古田,其人数不一,或多或少,争取给女神烧头炉香以迎香回宫。可见迎香接火是一种应节形式,表示一种社区的信仰情结而已。
       
  分宫庆醮祭仪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这一时间里,所有的陈靖姑神庙除极个别地方例外,都举行上元祈福庆诞仪式,尤其是从古田祖庙接回香火的宫庙要举行一日夜至三日夜不等的祭祀活动,其仪式的名称为“做上元”,它的科段内容也不太复杂,仅有“发表”、“造龙接”、“请神”、“献供”、“谢神”等几个大科段,所需的时间也不太多,从凌晨起至午饭后即完毕,师公一至两人,经济开支不太大。
       
  迎神巡境活动迎神庙会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跟着庆醮祭仪一起进行,可以说是祭仪活动的一种延续。每年正月十五日这天预先挑多福长寿的老太太数人,为陈夫人庙中的神像更换新衣,然后官员们行礼,士女焚香膜拜。礼毕,再抬着陈靖姑神像巡行街市。除了道士自带法器外,村人则捧神龛或香炉,有的还带着彩旗、凉伞、长香、乐器等。这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鼓乐喧阗。迎香回宫、打醮祈福、迎神巡境等一系列祭祀活动又遇上热闹的元霄节,使民众信仰情绪沸腾到顶点。所以,其祭祀仪式既具宗教性,又是民俗性,既属村落性,也是社区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闽北日报社总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