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道教论坛]邓玉宾和元代道情散曲
作者:黄 卉

《中国道教》 2004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邓玉宾其人
       

       
  邓玉宾是元代前期的散曲作家,其生平事迹不详。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将邓玉宾列入“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中,并说他曾官“同知”。元明时诸散曲选本和曲谱,如《太平乐府》、《太和正音谱》、《北词广正谱》都有邓玉宾的散曲入选。
       
  隋树森先生辑《全元散曲》时,分列“邓玉宾”、“邓玉宾子”两人,其中“邓玉宾”名下有小令四首、套数四支;“邓玉宾子”名下有小令三首。隋先生在[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三首小令后注曰:“《太平乐府》所注此三曲之撰人为邓玉宾子。《太和正音谱》征引第二首[雁儿落]一支,《北词广正谱》征引第二首全曲,俱只注邓玉宾三字,似误。”隋先生并根据《太平乐府》第一卷[殿前欢]属名“阿里西瑛”下有编者杨朝英加的说明“阿里耀卿学士之子”,得出“邓玉宾子”为邓玉宾之子。一些散曲选本、论著、辞书也持隋树森先生所说。
       
  实际上,在《全元散曲》之前,这个邓玉宾、邓玉宾子为“父子”两人的问题是并不存在的。《太平乐府》中作者题名并不规范,有的名号并出,如有马致远,也有马东篱;有刘时中,也有刘逋斋;有吴仁卿,也有吴克斋等等。但是《太平乐府》卷首由编者杨朝英列出的作者“姓氏”中,只列了“邓玉宾”一人,不曾列“邓玉宾子”,这与“阿里耀卿”和“阿里西瑛”都被列出并加以说明明显不同;也与马致远、马东篱,刘时中、刘逋斋,吴仁卿、吴克斋等同一人名字与号并出的情形不同。另外,明初的《太和正音谱》在[雁儿落]下署名“邓玉宾小令”,《北词广正谱》在[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也署名“邓玉宾”,而《太平乐府》则署名“邓玉宾子”,这本已说明元明人以为邓玉宾、邓玉宾子实为一人。近人陆侃如、冯沅君1931年出版的《中国诗史》中谈到邓玉宾时说:“他的散曲现存小令七首,套数三首,散见诸选本中。”可见也认为邓玉宾和邓玉宾子为同一个人。
       
  近有兰州大学的宁希元先生先后在其《元曲五家杂考》、《邓玉宾名号、著述小考》等文中考出邓玉宾、邓玉宾子实为一人,澄清了散曲史上混乱一时的一个问题。宁希元先生在其《元曲五家杂考》中说:“最近,检有关金元全真教史料,于《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改字号,有《道德真经三解》一书,凡四卷,洋洋五万余言,署‘玉宾子邓述’。披阅之下,触目动心,始知玉宾子实为邓习隐之道号。……据此益知《太平乐府》之作者题名,并不规范。所录邓之作,未书本名,卷一作‘邓玉宾’,卷三作‘邓玉宾子’,都是一个曲家的作品,只是由于本名不彰,才引起我们的误会。其实,‘玉宾子’呼作‘邓玉宾’,犹如丘处机道号长春子人称‘丘长春’,马钰道号丹阳子人称‘马丹阳’一样,都是金元间习惯称呼,不足为异的。” 邓还著有《道德真经三解》一书,卷首有大德二年戊戌(1298年)秋日自序一文。宁希元先生由此推断:“《道德真经三解》既成于大德二年,则其任同知,当更在先。”
       
  邓玉宾本名不详,《道藏》说他叫“邓”,《道德真经三解》署名为“玉宾子邓述”。新近出版的《中华道教大辞典》在《道德真经三解》条目下注为“元人邓撰”;同书《中国道教年表》中,1298年(元大德二年),列“玉宾子邓述《道德真经三解》”。我怀疑,“邓”亦非邓玉宾本名,如同马钰本名“马从义”,修道后改名“马钰”,号“丹阳子”一样。邓玉宾在元代至元年间做过“同知”,宁希元先生据元人张伯淳《蒙养先生文集》考知邓玉宾做的是峄山同知。所以,《录鬼簿》“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就列有“邓玉宾同知”。实际上,“玉宾子”只是他弃官修道后的“道号”。邓玉宾在青壮年时代,应该是个饱学诗书并有雄心大志的人。所以在元世祖时期,尽管已经废科举取士多年,他还是走上了从政之路,以期实现自己的济世抚民的抱负,并且做到了州“同知”这样一个中级官职。因为资料的阙如,我们无从知道邓玉宾弃官修道的确切原因。但从他现存的散曲看,他说“丫髻环条,急流中弃官修道” ;又说“俺只待学圣人问礼于老聃,遇钟离度脱淮南” ,可见他晚年弃官入道,是一个虔诚的全真教徒。而他的散曲基本上都是弃官之后反映了元代文人的心态。
       

       
  邓玉宾的散曲
       

       
  邓玉宾的散曲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大都是道家警世之语,但词格却很高。所以,明初人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其曲如“幽谷芳兰”,也是赞叹他的散曲意境的超脱与辞句的飘逸。
       
  邓玉宾的散曲散见于元散曲的选本,今据隋树森先生《全元散曲》所辑,共存小令[正宫·叨叨令]《道情》四首、[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三首,套曲[正宫·端正好]一支、[仙吕·村里迓古]《仕女圆社气球双关》一支、[南吕·一枝花]一支、[中吕·粉蝶儿]一支。除[仙吕·村里迓古]《仕女圆社气球双关》套曲是描绘仕女们踢气球的欢闹激烈场面,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风俗画面外,其余十首曲子则或写浮生若梦,世事如云,劝诫人看破红尘,杜绝“酒色财气”;或将官场的险恶与修道的愉悦作对照,警悟世人荡涤俗情;或描写修道人生活环境的宁静幽美与心境的怡然自得,启迪人一心向道。
       
  邓玉宾的散曲作品则是体现着赞神仙,咏修道;也就是讲人生之苦:人生如梦,富贵无常,居官得祸;现神仙之乐:心无俗念,自在逍遥,清静长生。他在四首[正宫·叨叨令]《道情》中写到:
       
  想这堆金积玉平生害,男婚女嫁风流债。鬓边霜头上雪是阎王怪,求功名贪富贵今何在。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寻个主人翁早把茅庵盖。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带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些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些担山力。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天堂地狱由人造,古人不肯分明道。到头来善恶终须报,只争个早到和迟到。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休向轮回路上由他闹。
       
  白云深处青山下,茅庵草舍无冬夏。闲来几句渔樵话,困来一枕葫芦架。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煞强如风波千丈担惊怕。
       
  四首曲子都是劝诫人一心向道的,但又各有侧重。第一首写人生的贪欲,此曲重点谈“财”、“色”的无益,“财”是“害”,“色”乃“债”,只能浪费光阴惹得阎王“怪”,更何况“功名富贵”也是虚幻,只有早早置身其外。第二首也写人的贪欲,重点谈“财”、“气”,曲子一连用了:空皮囊”、“干骷髅”、“拖刀计”、“担山力”四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说明殚思竭虑贪欲的危害,只有摒弃“财”、“气”,方得长生。第三首曲子则用因果轮回的观点来说明福祸不定善恶必报的思想,有警世劝善的作用。第四首曲子描绘隐居生活的恬适逍遥以及环境的赏心悦目,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与仕途、世俗截然不同的场景,从而劝诫人们涤荡俗情,潜心修道。每一只曲子中都有两句“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更可知道曲子的目的是警悟世人。
       
  邓玉宾在各种物累之中,特别强调了做官的风险。这固然有劝诫之意,但更主要的恐怕是他有切身体会。他在[南吕·一枝花]、[中吕·粉蝶儿]和[正宫·端正好]三支套曲中,把做官之难、之险,古代忠于职守的文臣武将不知此理的悲惨遭遇,“急流中弃官修道”的必要性,隐居乐道的自在放任和设想中天国秩序的美妙辉煌,都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他认为做官就好比“连云栈上马去了衔,乱石滩里舟绝了缆。取骊龙颏下珠,饮鸩鸟酒中酣。”他说:“想这荔枝金带紫罗袍,刑法用萧曹。”“鼎镬斧钺斩身刀,轻轻地犯着,便是天条!”“比着他有使命向门前呼召,吓的早吃丕丕的胆战心摇。”“若一朝,犯制条,凶星来到,一霎儿早不知消耗!”
       
  退稳山林之后就不同了:“两轮日月是俺这长明朗不灭的灯笼,万里山川是俺这无尽藏长生药篮,一合乾坤是俺这养全真的无漏仙庵。”装扮与环境是:“鹿皮囊草履麻袍,翠岩前、青松下,把个茅庵儿围抱。除了猿鹤,等闲间无人到。”生活内容是:“直睡到日齐高,白云无意扫。一盂白粥半瓢荠,饱,饱,饱。检个仙方,弄般仙草,试些丹灶。”“俺只会春来种草,秋间跑药,挽下藤花,班下竹笋,采下茶苗,化下道粮,攒下菜蔬,蒲团闲靠。则待倚南窗和世人相傲。”“不知俺闲乐陶陶,木碗柳瓢,乞化村醪。醉得来前合后倒,又带槽随下随高。都是教酒葫芦相与酬酢。归来醉也藜杖挑,过清风皓月溪桥。柴门掩上无锁钥,自颠狂自歌自笑,天地如我这草团标。”这些形象具体的隐居生活的描绘,读来不仅没有任何重复之感,而且饶有兴味。
       
  邓玉宾的三首[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闲适》散曲,也体现了他“弃官修道”思想和选择的心声:
       
  穷通一日恩,好弱十年运。身闲道义尊,心远山林近。尘世不同群,惟与道相亲。一钵千家饭,双凫万里云。经纶,斗许黄金印;逡巡,回头不见人。
       
  乾坤一转丸,日月双飞箭。浮生梦一场,世事云千变。万里玉门关,七里钓鱼滩。晓日长安近,秋风蜀道难。休干,误杀英雄汉;看看,星星两鬓斑。
       
  晴风雨气收,满眼山光秀。寻苗枸杞香,曳杖桄榔瘦。识破抱官囚,谁更事王侯。甲子无拘系,乾坤只自由。无忧,醉了还依旧;归休,湖天风月秋。
       
  三支曲子表达的思相一致,但侧重点不同:第一曲抒发修道的志趣,其中“尘世不同群,惟与道相亲。一钵千家饭,双凫万里云”更表达了立志修道的决心不可动摇;第二曲描述浮生若梦,世事如云,仕途险恶;第三曲从时空展现修道环境的宁静幽美,生活的怡然自得。
       
  邓玉宾散曲的语言警拔生动,浅白通俗。他善于使用俗语、口语。这使得他的作品流畅清新,活泼放逸。他选词炼句而不着痕迹,行文气势奔放,酣畅淋漓,元散曲家中堪与马致远相比。像“谁羡他登金马上玉堂,碧油幕莲花帐;白鹿坡前元戎将,五更鼓角声悲壮。比及到凌烟阁上功臣像,经了些阔剑长枪。”“不如俺悠悠一溪云竹笋香,厌厌厌三月火桃花浪,纷纷纷千顷雪松花放。拾拾拾瑶草芳,采采采灵芝旺,来来来长生药都无恙。” 渲染得真如世外桃源般的清新幽美,甚至连“一钵千家饭”、“乞化村醪”的苦行生活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元代道情散曲
       

       
  “道情”渊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神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宋代时开始用渔鼓(也写作“愚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因此也称为“渔歌”。明初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乐府体式》中说:“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餐霞服日之思,名曰道情。”他在《太和正音谱·词林须知》中又说:“道家所唱者,飞驭天表,游览太虚,俯视八硔,志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慨古感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在《太和正音谱》中朱权把元散曲分为“十五体”,其中就有“黄冠体”
       
  由此可见,道情是一种抒发道教思想情怀的散曲。而元代道情散曲的出现,是与金元间全真教的兴起密不可分的。元代社会前期的几十年间,科举取士废止,知识分子追求功名的出路被堵塞,促使元代文人幻灭情绪的滋长,从入世、愤世,进而走向避世、玩世。全真教的兴起,为元代文人的隐逸思想提供了一条高雅的退路。另外,全真教在元代文人中影响至巨,还因为全真道士与文人原本就是一体的。全真祖师王重阳便是从“业儒”而入道的;全真七子则不是“儒流中豪杰者”,便是儒生;七真的弟子、再传弟子也多为读书人。所以,在元代,文士、隐士、道士的思想倾向与生活追求有着那么多的共鸣。文人们以全真教为寄托,无论是否真的去做全真道士,其实过的都是高卧林泉的隐士生活。
       
  元散曲作家,邓玉宾、滕斌、张雨、钱霖都是由儒入道的,其中邓玉宾、滕斌更是由儒而宦,最后弃官入道。现存元代散曲作品中,虽然曲题“叹世”、“警世”、“知几”、“知足”、“悟迷”、“乐道”、“习隐”、“收心”等都表现了全真教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趣,但其中大多数作品还主要是抒发隐逸之情。以“道情”为题的元散曲作品为数不是很多,计有:邓玉宾的[正宫·叨叨令]《道情》四首,刘时中的[双调·殿前欢]《道情》三首,张可久[中吕·齐天乐过红衫儿]《道情》二首、[中吕·普天乐]《道情》一首、[正宫·塞鸿秋]《道情》二首,王仲元[中吕·粉蝶儿]《道情》一首,朱庭玉[仙吕·祆神急]《道情》一首,李致远[双调·水仙子]《道情》一首,宋方壶[中吕·山坡羊]《道情》二首、无名氏[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四换头]《道情》一首、[南吕·一枝花]《道情》一首;另外无名氏的《自然集——道词》六首。
       

       
  这里可将以上十九首题名《道情》的曲子与无名氏的《自然集——道词》按其内容特点分为三类:一类包括刘时中、张可久、朱庭玉、李致远、宋方壶等十四首;二类为邓玉宾、王仲元的五首;三类为无名氏的六首曲子。
       
  第一类十四首曲子,题名为“道情”,实际上并未涉及多少道教情怀,而是文人们面对现实的黑暗、仕宦的惊险以及对历史与人生反思后滋生出的退隐之心。如:
       
  醉颜酡,水边林下且婆娑。醉时拍手随腔和,一曲狂歌。除渔樵那两个,无灾祸。此一着谁参破,南柯梦绕,梦绕南柯。
       
  ——刘时中[双调·殿前欢]《道情》
       
  第二类五首曲子是抒发道教情怀之作。这类作品或者歌颂修道者超脱物累的逍遥;或者描绘修道环境的幽美宁静;或者劝诫世人鄙薄名利,追求冲淡清高。邓玉宾的[正宫·叨叨令]《道情》曲前面已作过分析,这里不再赘。王仲元[中吕·粉蝶儿]《道情》由九支曲子组成,从修道环境的自然幽雅,写到修道者心境的平和淡泊;从修道者在师父的指教下做的日常功课,到与官场辛苦不安截然不同的悠然超逸的境界。他住的是“见一座小道庵,盖的来一个茅,舍俗出家远市朝。俺那里水烟深,山势高,四壁周遭,不许些红尘到。”他每日里“向篱边去打勤劳。摘藤花挑竹笋采茶苗,补云衣翻槲叶,明石洞硏松膏。这的是仙家活计了。”所以,他自豪地说:“俺那里香风不动松花老,比您那帝辇京师较好。每日看神仙神女住仙庄,俺吃的是仙酒仙桃。俺那里风花雪月人长久,春夏秋冬草不凋。观着星曜,清闲落魄,快活逍遥。”
       
  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第三类作品,即无名氏《自然集——道词》六首。这些作品据隋树森先生后注均见《道藏》同字号,是真正可以称作道教散曲的。这类曲子虽未署撰人,但从曲子内容以及作者口气看,应为道士所作,它们被收入《道藏》也是作者身份的一个证明。《自然集》全书以散曲作道词,其中多述内丹。如:
       
  [迎仙客]长将他玉炉关,须要这八门开,用坎离颠倒栽。驾河车,牛旋买,搬载入宫来,收敛在三田外。
       
  [红绣鞋]坐卧处阳升阴降,一窍开百窍齐开,九还七返定三灾。呼吸开归妙道,调真息透盈腮,治精华归气海。
       
  [鲍老儿]炼元神观自在,养胎仙笑颜开,三田气滚透胸怀。煅至宝功劳大,万语千言句句该,都出在道德阴符界。发动天关润九垓,采药物在乾坤外。白云堆里飞升快,变化累劫修来。
       
  ——[正宫·端正好](之一)
       
  道教教义本来就有用诗歌来表达的传统。全真教一祖七真除孙不二无文集及郝大通的《太古集》主要为散文外,其他人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由诗词曲构成。王重阳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熏马钰有《渐悟集》、《洞玄金玉集》、《神光灿》,谭处端有《水云集》,刘处玄有《仙乐集》,丘处机有《磻溪集》、《鸣道集》,王处一有《云光集》。
       
  《自然集》中宣扬内丹功法的道曲,是宣扬神仙思想的名副其实的道情。这一点作者在[双调·新水令][鸳鸯煞]中说得很清楚:“这回再谁把世俗缠,超凡入圣随机变。道法双忘,紧固抽添,唱道真至蓬莱仙苑。做下部《自然集》,早则是虚无篇,愿心满。”集中曲子赞神仙,咏修道,充分发挥道情讲唱道教教义的作用,惊醒顽愚,劝人修道:“有一等积书与子孙,未必尽收。有一等积金与子孙,未必尽守。我劝你莫与儿孙作马牛。今日个云生山势巧,来日个霜降水痕收,怎熬得他鸟飞兔走。”有了修道之心,便要传授内丹功法,讲究先修性,再修命,故要坚定心志,不受内情外物的引诱。心志既定,可以入手具体的修炼了。[南吕·一枝花]中更是用自己修道的切身体会来现身说法:
       
  自从俺出家,偶然把明师遇。受辛勤十数载,无明夜办功夫,传的是道妙虚无。教我紧把丹田固,为残生作道术。
       
  [梁州]寂然不动分毫志,炼金丹除恶苦,离尘俗换了凡躯。忘言减语,片时间收敛铅汞聚。有根蒂伏朴归真,有志气腾云蹑雾,有缘分飞上天衢。初学笃志真言语,见世俗人贪财好欲,不顾残生一个个要攒金珠。大限到百事都无,费精神使得干枯。从今,至古,神仙本是凡人做,定浮沉认宾主。收汞收铅莫迟阻,自问他有有无无。
       
  在艺术上,道情散曲主要运用的手法是用典和白描。既要劝化世人,就要形象化地用典,即讲历史故事和神仙故事来宣扬道义。其中历史故事多是从衬托的角度说明人生如梦、富贵无常、居官得祸的道理的,而神仙故事则是作者重点渲染的所在:
       
  [呆骨朵]休言道尧舜和桀纣,则不如郝王孙谭马丘刘。他每是文中子门徒,亢仓子志友。休言为吏道张平叔,烟月的刘行首,则不如阐全真王祖师,道不如打回头马半州。
       
  [醉太平]汉钟离本是个帅首,蓝采和是个俳优。悬壶子本不曾去沽酒,铁拐李火焚了尸首。贺兰仙引定个曹国舅,韩湘子会造逡巡酒。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度了一株绿柳。
       
  ——无名氏[正宫·端正好](之一)
       
  道情散曲运用白描,是用明白浅显的文字来描绘环境的幽雅清丽,宛如一幅具体的图画,让神仙境界出现的读者大脑中,以引起他们的向往。
       
  道情散曲多运用比喻象征手法,使得劝道之言更易于为人理解;也常用对比的手法来显示得道后的逍遥和自豪,这比劝人入道的对比更高一个层次:
       
  [煞尾]化金仙脱体乘风去,一道寒光满太虚。有婴儿有姹女,有黄婆配亲女。霎时间会云雨,众仙欢个个舞。出了世尘离爱欲,早则不回头。一心觅钟吕,真至蓬莱伴师祖,同共群仙一处宿,升降三宫到紫府。调息绵绵炼真土,收敛黄芽治龙虎。骑坐白鹤跨鸾辂,离却凡尘登仙路。再共清风做伴侣,又共明月做道主,飞入天宫玩仙府。
       
  ——无名氏[南吕·一枝花]
       
  道情散曲也充分运用元散曲中的各种巧体,不仅使曲子更具艺术表现力,也体现了作者敏捷的才思和驾驭散曲艺术的能力。像无名氏[仙吕·点绛唇]中[赏花时]、[么]、[煞尾]三支曲子就是运用了散曲巧体的“嵌字格”:
       
  [赏花时]暂选一片白雪满地堆,运二气相交饮玉杯。三田内温习,四相和合体,五明宫守真实。
       
  [么]炼六尺身躯修自己,变七朵金莲到处随。配八卦跨鸾归,至九霄云外,十分的显雄威。
       
  [煞尾]十载苦修行,九陌为活计。八百行修成玉体,七星剑从来除下鬼。六合内参透希夷,唱道习五祖无为,四寰内功夫谁得知,养三四聚美,有二天神相济,现一轮明月照玄机。
       
  曲子将数字从一至十、又从十至一嵌入文中,而毫无滞涩之感,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才情。
       
  明代中叶以后,民歌、俗曲风行一时,道情作为俗文学的一种,与散曲和民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也逐渐盛行起来。明清两代,道情进而与各地民间歌谣相结合,发展成多种曲艺,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同时也吸引了文人运用道情形式来创作,较著名的有清代郑板桥的《道情十首》等。当然,道情在民间广为流传后,题材也大为拓展了,不只限于写道士神仙,而更多的是民间传说、爱情故事以及慨叹古今兴亡、人生奄忽、批判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等世俗生活内容,表现出独特的旺盛的生命力。
       

       
  注:
       
  ①[元]钟嗣成撰《录鬼簿》,上海古籍出版社《录鬼簿(外四种)》本,1978年版。
       
  ②中华书局版,隋树森校订。
       
  ③隋树森《全元散曲》中云:“《太平乐府》卷一所收[殿前欢],于阿里西瑛姓名下注云,阿里耀卿学士之子。此处当为邓玉宾之子之意。”见中华书局1964年版《全元散曲》。
       
  ④见《首届元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⑤元人张伯淳《蒙养先生文集》有《送峄山邓同知》诗一首,诗曰:“邓君名谱系,邂逅软红间。解组离京阙,题舆向峄山。秋清行色好,地僻宦情闲。已熟云霄路,何时报政还。”见《首届元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⑥见邓玉宾[中吕·粉蝶儿]套曲。
       
  ⑦见邓玉宾[南吕·一枝花]套曲。
       
  ⑧见邓玉宾[正宫·端正好]套曲(之一)。
       
  ⑨见《唐会要》二十三。
       
  ⑩黄冠为道士所戴束发之冠,用金属或木类制成,其色尚黄,故曰黄冠。“黄冠”又为道士的别称。
       
  紜{1}据钟嗣成《录鬼簿》,邓玉宾曾官“同知”;又据其散曲作品“丫髻环条,急流中弃官修道”,知他晚年入全真教为道士。见本文“邓玉宾其人”部分。
       
  紝{1}据隋树森《全元散曲》:“斌一名宾,字玉霄,黄冈人,或云睢阳人。风流笃厚,往往狂嬉狎酒,韵致可人。其谈笑笔墨,为人传诵,宝爱不替。其谢徐承旨有云:‘贾谊方肆于文才,诸老或忌其少;阮生稍宽于礼法,众人已谓之狂。’至大间,任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弃家入天台为道士。有《玉霄集》。”
       
  紞{1}据隋树森《全元散曲》:“雨字伯雨,号贞居,吴郡海昌人。以儒者抽簪入道。自钱塘至句曲,负逸才英气,以诗著名,格调清丽,句语新奇。时赵松雪虞道园范德机杨仲宏等以诗文鸣于馆阁之上,而贞居以豪迈之气,超然自得,独鸣于丘壑之间,馆阁诸臣亦尝与其唱酬往还。贞居博学多闻,襟怀潇洒,大夫士多景慕而乐道之,世称句曲先生。有《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
       
  紟{1}据钟嗣成《录鬼簿》:“钱子云名霖,松江人。弃俗为黄冠,更名抱素,号素庵。类诸公所作,名曰《江湖清思集》;自作乐府为《醉边余兴》。词语极工巧。”
       
  紡{1}王重阳的《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收诗词歌曲千余首。
       
  无名氏[正宫·端正好](之二)。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