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道教论坛]硏皂山灵宝派初探
作者:张泽洪

《中国道教》 2004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灵宝派是中国道教传承绵远的道派,灵宝派历来重视众生性命,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灵宝派奉三国道士葛玄(164-244)为祖师,道门人士尊称为太极葛仙公。葛玄早期居天台山修道,曾漫游括苍、南岳、罗浮诸名山,后选择江南名胜閤皂山建庵传道。葛洪(284-363)为葛玄再传弟子,葛玄、葛洪祖孙二人并称为葛家道,閤皂山因有葛仙公修道灵迹,成为天下灵宝派道士所信向的祖庭。
       

       
  一、早期灵宝派的传承系谱
       

       
  道教经典中有关于灵宝经传承的记载,《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宣称:道教的灵宝经初传于天真皇人,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轩辕皇帝,天真皇人还于牧德之台授帝喾。同时还有夏禹感降于钟山,阖闾窃窥于句曲的传说。这是典型的道教仙话,因为轩辕、帝喾、夏禹是远古的传说人物,阖闾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君,其时道教还未创立。《云笈七签》卷三《灵宝略记》说:
       
  至三国时,吴主孙权赤乌之年,有琅琊葛玄字孝先,……志尚山水,入天台山学道,精思遐彻,未周一年,感通太上遣三圣真人下降,以灵宝经授之。……三真末降之前,太上又命太极真人徐来勒为孝先作三洞法师。孝先凡所受经二十三卷,并《语禀》、《请问》十卷,合三十三卷。孝先传郑思远,又传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字孝爰,孝爰付子护军悌,悌即抱朴子之父。抱朴从郑君盟,郑君授抱朴,于罗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从孙巢甫,以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孕非一。
       
  据此则灵宝派早期的传承系谱为:葛玄传郑思远,郑思远传葛洪,葛洪传海安君,海安君传葛巢甫,葛巢甫传任延庆,任延庆传徐灵期。除了此一支系的传承系谱外,葛玄同时还传兄葛孝爰,葛孝爰又传子葛悌,此葛悌是葛洪的父亲,可谓是葛氏家族祖孙三代间的传承。这就是道经中所谓葛玄经法,“一通付弟子,一通付吾家门子弟”。关于葛玄灵宝经法的传承,唐代道士史崇玄《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说:
       
  《太玄都玉京山经》云:郑思远于时说先师仙公告曰:我所受上清三洞太真道经,吾去世之日,一通封名山洞室,一通传弟子,一通付吾家门子弟,世录传至人。若但务吾经,驰骋世业,则不堪任录传,可悉付名山五岳,不可轻传非其人也。有其人者宜传之,勿闭大法也。
       
  史崇玄说的《太玄都玉京山经》,即《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刘宋道经《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载:
       
  郑君于时说仙师、仙公告曰:我所受上清三洞太真道经,吾去世之日,一通付名山洞台,一道付弟子,一通付吾家门子弟,世世录传至人。若但务吾经驰骋世业,则不堪任录传。可悉付名山五岳,不可轻传非其人也。有其人者宜传之,勿闭天道也。
       
  道经中对早期灵宝派的传承,还有传授地点的明确记载。《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说:
       
  太极左仙公葛真人讳玄,字孝先。于天台山授弟子郑思远。……后思远于马迹山中授葛洪,洪乃葛仙公之从孙,号抱朴子,著内外书典。
       
  天台山是道教的胜境,马迹山在江西境内,是道教七十二福地的第五十二福地,都是早期灵宝宗师修道、传道之地。所谓葛洪著内外书典,指葛洪撰写的《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抱朴子内篇》二十卷,代表了魏晋神仙道教理论的最高水平;《抱朴子外篇》五十卷,则是探讨社会兴亡治乱之作。
       
  郑思远以后几代的传承,在道经中多有记载。第二代郑思远传第三代葛洪,史称葛洪从“郑思远传受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阶秘箓,九丹指要。后携妻子登罗浮山,立坛昭谢天地,服饵大丹,举室升仙,果符仙公先知之征矣。” 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载葛洪“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四《葛洪》,亦完全沿袭了《晋书》的这段记载。葛洪后来传道海安君,海安君又下传葛巢甫。葛巢甫是编撰灵宝经的重要人物,他是著名道士葛洪的从孙。葛巢甫在东晋隆安(397-401)末,传授道士任延庆、徐灵期。徐灵期在道经中有记载,据《南岳小录》、《南岳总胜集》、《南岳九真人传》,徐灵期曾在南岳衡山建衡岳观,于刘宋元徽二年(474)九月九日,在南岳上清宫白日升举。
       
  刘宋道士陆修静(406-477)是灵宝派的重要传人。陆修静自称“三洞弟子”,是南朝道教改革的关键人物。史称他祖述三张(张陵、张衡、张鲁),弘衍二葛(葛玄、葛洪),南朝的一些高门士族,都纷纷接受他传度的灵宝法箓。陆修静在刘宋元嘉十四年(437),撰写《灵宝经目序》,其时灵宝经在道经中已自成一体。经陆修静的弘扬,“灵宝之教,大行于世”。⑦陆修静奠定了灵宝斋仪的主导地位,灵宝斋法从此风行于江表。此后的道教科仪经典,所载斋法皆以灵宝为宗,甚至有“非灵宝不可以度人”之说。
       

       
  二、葛玄、葛洪与皂山
       

       
  閤皂山位于江西清江流域,周回绵延二百里,跨乐安、新淦、丰城三县境。由于葛玄、葛洪曾栖居此山修道,得以成为天下灵宝派所信向的祖庭。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九《閤皂山》条载:
       
  《玉堂闲话》云:南中有皂山,山形如,山色如皂,故号皂山。乃葛仙翁得道之所,七十二福地。
       
  《玉堂闲话》一卷,为五代范资所撰。史籍中言閤皂山之名的由来,皆称“?”言此山形状,“皂”指此山颜色。北宋文士陶弼《閤皂山》诗吟咏山景曰:
       
  万仞天门皂形,阴阳不似众山青。一区海上神仙宅,数曲人间水墨屏。
       
  皂山作为道教灵宝派的名山,以有仙真修道遗迹传世而著称。作为汉代仙真修道的遗迹,閤皂山西峰有张道陵坛,丁仙峰则是汉代女仙丁令威修炼处,传承后世的有真人坛。三国吴孙权(222-252年在位)时,葛玄修道于閤皂山东峰。唐宋元明时期流传于道门的《葛玄别传》,说葛仙公一生修道,凡经行七十二处修炼,在各地留下仙坛灵迹,閤皂山就是葛玄修道遗迹影响最著者。《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是历代道教人物的传记,由元代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编修,被视为道经中写实成分较多的道士传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三《葛仙公》载葛玄:
       
  遂迤逦经由玉笥入邠皂,乃登东高峰之上而望焉。曰:“形色皂,土良水清,此真仙之住宅,吾金丹之地得之矣。”
       
  葛玄在閤皂山修道,正值三国战乱年代。仙公以济世度人之情怀,“乃于福庭之中,筑坛一所,名曰八景,乃择吉日,登坛告谢天地,大醮三日。”葛玄在閤皂山建立灵宝法坛,删集灵宝经诰,广行济度幽冥之法,使死于战乱的穷魂滞魄,都可获得济度超生。葛玄曾在閤皂山告诫弟子:“其于诸品符箓、洞真、洞玄、洞神真经等,是太极真人徐来勒于会稽授我。我已流传于大江之西,閤皂福地。此乃上方禁文,自有飞仙守卫,今付汝等,宗奉大法。”可见閤皂山为葛玄传授灵宝斋法之地。在葛玄修道所至诸名山中,唯閤皂山成为灵宝箓坛之地,原因在于葛玄升仙羽化之前,将灵宝法箓传付閤皂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三《葛仙公》载:
       
  仙公以祭炼经法、宝箓、符文、诀目等付皂宗坛及冲虚坛,流传后学,广度沉沦。
       
  此记载至少反映道门人士的看法,认为閤皂山灵宝箓案传授肇始于葛玄,这是閤皂山为灵宝授箓宗坛的道经根据。作为灵宝派开山祖师的葛玄,他的嫡传弟子是郑思远,这是道经中有明确记载的传授系谱。葛玄在给郑思远传授道法时,谆谆告诫要将灵宝经箓付閤皂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三《葛仙公》载葛玄:
       
  于天台名山告郑思远曰:“我所授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品经箓,吾升举之日,一通付皂名山,一通付吾家门弟子,世世录传至人。不可轻授,非人勿示,若得其人,宜传勿秘。”
       
  閤皂山宗坛的传度授箓历史,可以印证葛玄告诫郑思远的这段话,说明灵宝派确乎恪守仙公的教诲。东晋葛洪撰《神仙传》十卷,为葛玄编写了传记。梁代茅山道士陶弘景撰《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是有关葛玄事迹最早的碑文。魏晋南北朝时期,葛玄随灵宝派的发展而名声卓著,时人撰写的《太极葛仙公内传》一卷,被《隋书·经籍志》收录。陶弘景撰《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排列了梁以前道教仙真的神位,排列在第三左位的仙真有太极左仙公葛玄,其注释称“吴时下演灵宝,下为地仙。”排列在第六地仙散位的仙真也有葛玄及郑思远,注释称葛玄:“字孝先,丹阳句曲人,稚川之从祖也。初在长山,乘虎使鬼,无处不至,位在太极宫。”閤皂山作为灵宝派的祖庭,注重宣传弘扬祖师葛玄的仙道事迹,曾经编撰《太极葛仙公传》。在葛玄家乡丹阳故里,自葛仙公羽化飞升之后,其故宅改建为青元观。明代丹阳青元观道士贡惟琳、谭嗣先师徒二人,精心撰作《太极葛仙公传》,明朱绰应邀为此经作序,《太极葛仙公传》被收入《道藏》。明朱绰《太极仙公传序》说:
       
  葛仙公,吴时得道而仙者也。距今盖千二百年矣。种民相传,观宇祀事,逾久而愈盛,香灯晨夕崇奉如一日。然非夫道德有在,亦乌能臻此欤?芽青元观高士谭道林,偕其同门友五人过余,袖书一通,出以示余曰:“此吾《仙公传》也。观本仙公故宅,仙公升举之后,即宅为观以奉之,几将千载矣。……昔吕先生尝撰仙公传一卷,《道藏》之毁有间矣,访求未之获也。……仅得皂山所记《仙公传》一卷,此书是已将锓诸梓,病其弗备而未果也。”……竹岩翁姓贡氏名惟琳,家丹阳之柳茹,……道林名嗣先,世家丹阳之于溪。师弟子皆丹阳之望族云。岁在丁巳二月朔朱绰序。
       
  据序文推测,朱绰序应撰于正统丁巳(1437)年。《太极葛仙公传》说葛玄:
       
  最后于皂东峰建卧云庵,筑坛立灶,以炼金丹。于时瑞气祥光,照映山谷。尝于洞口金沙池中浴丹,其泉忽然涌涨,金沙腾沸,至今丹池之内,金沙自沸。又尝于西峰石壁上石臼中捣药,因堕药一粟许,有飞鸟食之,遂不死。至今月夜,其鸟鸣,作丁当杵臼声,世名捣药鸟。仙人琴高尝骑双鲤访仙公于卧云庵,相与置酒酣饮,醉而卧。及醒,双鲤已化为石。仙公乃以双鹤与之,琴高遂乘鹤去,双鲤石至今在后山间。
       
  上述閤皂山的金沙池、捣药臼、双鲤石等仙道遗迹,基于民间流传的葛玄传说,具有道教仙话的典型特质。閤皂山的一些仙话传说,往往可以和葛玄遗迹互证。閤皂山东峰的礼斗石,相传是仙公礼斗处。山中流水号葛憩源,以葛玄曾在此休息而得名。閤皂山的八景玄坛,相传得名于仙公冲举之日,天帝赐以八景玉舆,玉女峰有葛玄升天遗迹。閤皂山的卧云庵、藏丹室,又是葛仙公炼丹藏丹之处。
       
  葛玄晚年修道于閤皂山,并在閤皂山羽化升天,这在道经中有明确记载。《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三《葛仙公》说:“后仙公于閤皂白日升天,至今方山犹有煮药铛及丹臼在焉。”郑思远、葛洪作为灵宝派的传人,亦曾在閤皂山修道、传道,史籍中不乏二人在江西境内活动的记载。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九《遐览》说:“郑君尝从豫章还于掘沟浦中”,葛洪自称“余晚充郑君门人,请见方书。……常亲扫除拂拭床几,磨墨执烛,及与郑君缮写故书而已。”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遐览》中,以大量篇幅列举郑君所言,可知师徒二人关系之密切。清光绪《江西通志》卷一百八十载葛洪:“升平间,至鄱阳万山中,今之德兴妙元观也。见山川清奇委蛇,环聚如龟鹤之形,乃结寰凿井炼丹。”江西境内的葛仙山,“或云即葛洪也。有炼丹坛,坛之左有葛仙庵”。葛洪在江西还有东阳、虞九霞二人为门弟子。郭树森先生说葛洪在江西閤皂山、玉笥山、武功山、三清山度过了十个年头,萍乡武功山,新余百丈峰,新建西山等处,都留下了葛洪访道的足迹。 明代道经《道法会元》卷二百四十四《灵宝源流》,载灵宝派早期传承系谱说:“洞玄太极太虚灵应徐真人,讳来勒。太极左仙翁冲应常道葛真君,讳玄。朱阳郑真人,讳思远。抱朴子葛真人,讳洪,字稚川。”葛玄、郑思远、葛洪三人的早期传道史,大抵都和閤皂山有密切关系。
       
  閤皂山在唐代道教的洞天福地中,属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二福地。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载:
       
  皂山在吉州新淦县,天师行化。
       
  唐代閤皂山已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这就说明唐代閤皂山已经名显于世。宋元明时期閤皂山山谷口鸣水台兴建石坊,上面题字曰“天下第三十二福庭”。閤皂山在唐代属吉州新淦县,宋代置临江军,閤皂山乃属临江军清江县,并被视为临江军境内之镇山。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閤皂山为神仙之修馆。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敕封葛玄为冲应真人。閤皂山崇真宫的葛仙公殿,俗称祖师殿,明代《閤皂山志》记载有千年古柏,是崇真宫中高大宏伟的殿堂。閤皂山崇真宫的元始宗坛,是灵宝派传授灵宝法箓的坛场,閤皂山崇真宫的住持,是灵宝派传箓嗣教宗师。
       

       

       
  三、皂山元始宗坛和灵宝传箓嗣教宗师
       

       
  閤皂山在宋代进入兴盛时期,是天下崇尚灵宝道法之人信向之地,也是文人学士访真探胜的灵境。南宋理学家朱熹游历閤皂山,曾有感而吟咏《登閤皂山》七绝二首,其一曰:
       
  一派冷冷台下水,半空漠漠岭头云。
       
  祖师成道冲天去,只有无穷受箓人。
       
  朱熹在诗中描写閤皂山的清幽,更感叹閤皂山灵宝派授箓的兴盛。在早期道教教团创立的东汉魏晋时期,兴起于巴蜀地区的早期正一派,和兴起于江南的灵宝派、上清派,形成三大道派鼎立的局面。在道教兴盛的唐宋时期,正一派的中心转移至江南龙虎山,由此龙虎山的正一法箓,閤皂山的灵宝法箓,茅山的上清大洞法箓,共同形成道教的三山符箓。三大道派的祖庭成为传授法箓的宗坛:正一派设于龙虎山的正一宗坛,灵宝派设于閤皂山的元始宗坛,上清派设于茅山的上清宗坛。三处坛场至元代都已存续上千年,在江南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宋代认为龙虎山张天师得法箓之正传,南宋理宗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元世祖在平定江南以后,命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元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特加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兼主领三山符箓。此后龙虎山张天师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事,南方的正一道与北方的全真道,由此形成南北并峙的局面。龙虎山成为正一道士受箓的万法宗坛。
       
  关于三大宗坛鼎峙的情况,史籍道经中有明确记载。南宋岳珂《桯史》卷八说:
       
  今茅山、龙虎、皂,实有三坛,符箓遍天下,受之者亦各著称谓,或者帝王之号,又有其别,殆未可知也。
       
  《茅山志》卷十一载哲宗绍圣四年(1097):
       
  敕江宁府,即所居潜神庵为元符观。别敕江宁府句容县三茅山经箓宗坛,与信州龙虎山、临江军皂山三山鼎峙。
       
  南宋道士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十说:
       
  金陵之三茅山,大洞之宗坛也;临江之皂山,灵宝之宗坛也;信州之龙虎山,正一之宗坛也。
       
  《茅山志》卷十六《采真游篇》载:
       
  初,三山经箓,龙虎正一,皂灵宝,茅山大洞,各嗣其本系,先生请混一之。今龙虎、皂之传上清毕法,盖始于此。
       
  茅山道士黄澄请求混一三山经箓,是在北宋徽宗时期,说明此时道教三大宗坛的法案,已有进一步融汇的趋势。道教的三山符箓一统天下,这在道门中已形成固定看法。《文昌大洞经注序》就说:“龙虎山、茅山、閤皂山历代祖师真人,历代传经、传箓传道祖师真人。”
       
  从閤皂山灵宝派的历史可以看出,崇真宫的住持应是传箓嗣教宗师,传授灵宝法案的元始宗坛,就设在閤皂山最大的崇真宫中。南宋周必大《临江军閤皂山崇真宫记》说:
       
  (御书)后阁设传箓坛,盖法许授箓者,惟金陵之茅山,信州之龙虎,与此为三。徽宗朝给元始万神铜印,至今用之。
       
  宋代閤皂山灵宝法箓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一些道士因得灵宝法箓的传授而显名。明李濂《汴京勼异记》卷二记载:北宋东京道士曹仙姑“受箓于閤皂山,于是四方知仙姑之名矣。”
       
  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佚,现在已不可知閤皂山传箓嗣教宗师的完整系谱。史籍中提及的唐代修建閤皂观的孙道冲,南宋周必大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在崇真宫所见的管辖道士李汉卿,周必大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在崇真宫所见的管辖王自正等,都应是閤皂山的一代传箓嗣教宗师。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閤皂山发现了北宋道教画像石墓。据残缺的墓志铭得知,墓主人名知在,字子中,曾先后任副道正、道教首职、传教威仪,并被赐予灵宝大师封号。灵宝大师知在卒于元佑八年(1093),被安葬于绍圣元年(1094)。这位灵宝大师知在,应是閤皂山灵宝派的传箓嗣教宗师。南宋时期编撰《上清灵宝大法》的宁全真、王契真,是显扬灵宝斋法的著名道士,该经题录为“洞微高士开光救苦真人宁全真授,上清三洞弟子灵宝领教嗣师王契真纂”,据此也应是灵宝派的嗣教宗师。此外,南宋至明代有几位閤皂山嗣教传箓宗师,传承世系在史籍道经中有明确记载。南宋道士白玉蟾在游历閤皂山时,閤皂山灵宝派嗣教传箓宗师是朱季愈。白玉蟾《心远堂记》说:
       
  皂黄冠朱君季愈,即清江之邑人。父兄皆簪缨人,独君辽然而老氏是祖,志趣飘逸,不可测识。两辖宫事,数携琴剑诣京华,所至权贵皆倒屣之,上方紫其裾,赐其冲妙之号。今太极葛仙翁四十代剑印符之坛属以之。凡于金汞龙虎之书,六壬八门三甲五雷之文,尤所精炼。能诗书礼乐,且碧瞳红颐,端是风流表物也。……观之方丈采陶诗心远之句以匾,诿予记而文之。
       
  按照白玉蟾的记载,朱季愈是获得皇帝赐紫的紫衣道士,为閤皂山第四十代传箓宗师。说明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灵宝派已经传承至四十代。如果按照年代推算,则李汉卿应为三十八代宗师,王自正应为三十九代宗师。
       
  自元成宗敕命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统领三山符箓后,閤皂山灵宝法箓隶属龙虎山万法宗坛,但閤皂山灵宝法箓仍得独立传授。《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礼部卷之六《閤皂山行法箓》条载:
       
  圣旨节该张宗师奏:临江路閤皂山有万寿崇真宫葛仙翁八景玄坛住持李宗师,每年正月十五日一番做好事,行法箓有来。 毫无疑问,每年主持上元传授法箓的李宗师,是閤皂山的一代传箓嗣教宗师。元袁桷《临江路閤皂山万寿崇真宫住持四十六代传箓嗣教宗师杨伯晋升加太玄崇德翊教真人》说:
       
  具官杨伯晋,守朴丹丘,潜珍琳馆。吐息以踵,陋熊经鸟申之遇;藏珠于渊,握龙变虎腾之要。开九龠之秘记,传八景之玄文。问年今见其复丁,会月密推其纳甲。天台之召司马,损数术以理身;罗浮之迎轩辕,彻声色而合德。朕悉兹理,卿无复言。聿加孛命之殊,以重羽流之选。 袁桷于元大德(1297-1307)初,被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他为元成宗撰写的这篇制文,说明閤皂山灵宝派在元大德年间,传箓嗣教宗师已传承至四十六代。明代閤皂山传箓嗣教宗师,被朝廷授予灵官称号。据《閤皂山志》卷上的记载,明代閤皂山有第五十代至五十二代宗师。明洪武十七年(1384),閤皂山第五十代宗师李半仙被授为灵官。明张宇初《赠閤皂山灵官李半仙》诗曰:
       
  仙真灵迹皆名世,顶诸峰故旧闻。
       
  函箓洞深尊帝化,经台天近现龙文。
       
  到门径路留残雪,护井松杉隐白云。
       
  期尔东归借筇履,半龛清味可同分。
       
  洪武二十七年(1394),閤皂山第五十一代传箓嗣教宗师张尊礼,被授予灵官称号。明宣宗宣德(1426-1435)初,閤皂山第五十二代传箓嗣教宗师黄谷虚,被授予灵官称号。根据《閤皂山志》记载的道史,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主持修复崇真宫的道士徐麟洲,应是第四十九代传箓嗣教宗师。至明嘉靖(1522-1566)年间閤皂山衰落止,閤皂山灵宝派的传?嗣教宗师还传承了一百年左右,大约应传承至五十五或五十六代。
       

       
  后论
       

       
  虽然明嘉靖年间閤皂山祖庭衰落而停止传度,但灵宝派作为历史上有影响的大道派,其法箓仍然在各地灵宝派中继续传承,《白云观志》卷三《诸真宗派总簿》第五十七《周祖灵宝派》,记载灵宝派的传授系谱为:
       
  思道洞本重,明香克理忠。洪良居士显,一嗣永承宗。德大传家久,清修福泽长。世肇因衍庆,慈风蓬业祥。
       
  当今台湾道教的灵宝门,还有《灵宝门台湾主门一百二十字续传嗣法》,其传承系谱是:灵宝开宝笈,真境落天纪。洞碧翠玉虚,章法清霄妙。玄气遍八区,岭上修士客。吟咏念隐书,斗步朝星汉。长龄永地居,望进仙都域。炼行乘空举,无所深思集。三周阳明曜,紫角运金生。龙啸响云飞,入室野歌语。劫会屡经过,忘弃大界色。璇玑躔足通,自然亨无穷。胜日服果子,有异觉神情。麒麟狮象住,景藏和升得。
       

       
  注:
       
  ①《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第22册第15页。下同。
       
  ②《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道藏》第34册第626页。
       
  ③《道藏》第24册第731页。
       
  ④《道藏》第34册第626页。
       
  ⑤《道藏》第34册第626页。
       
  ⑥《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三,《道藏》第5册第234页。
       
  ⑦《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道藏》第6册第376页。
       
  ⑧《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二十三,《藏外道书》,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第17册第1页。下同。
       
  ⑨《能改斋漫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第270页。
       
  ⑩[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册第6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