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负暄琐话]不能劳动者要得食
作者:刘洪波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在街上看到有人卖一种名叫“老来难”的单页印刷品。在报纸那么大的纸面上,一些文字绕来绕去,绕成一幅拄杖而立的老人图,述说着老年的辛酸。
       不知道《老来难》是哪一时代的作品,从图画的样式与文字内容来看,显然不属于现代作品。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这个作品在很多地方都有。从这件作品,大约可见传统中国虽然“尊老爱幼”,老年人的问题其实并没有解决好。
       这几年,“老年社会”正在变成热烈的社会话题。按照“一胎化”政策来推测,也根据社会发展逐渐会降低人的生育意愿的规律,老年人占有相当大比例的时代必然要来临,事实上,到2004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96%,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7%,已超过国际通行的老龄化社会评判标准。
       过去,我总听说老年社会是资本主义没落的征象之一,论者曰:西方社会道德沦丧,耽于享乐,以至于连孩子都不想生,社会进入老龄化,必然走向衰败。现在,我们当然是不再做这种“社会科学研究”的了,而且要办老年大学,办“夕阳红”的电视节目,更要办起老干部活动中心,以便他们“发挥余热”。
       “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是目标呢,还是现实呢?
       我时常在电视上看到老人的现身说法,总是由穿戴光鲜、精神矍铄的老同志对着镜头幸福得合不拢嘴地说“六十小弟弟,七十不稀奇”,接着镜头便转向他们的“所为”与“所乐”,下棋的下棋,打拳的打拳,当然还要上老年大学书画有成,进写真楼补拍结婚照片,合唱歌曲加上T型台走猫步。这似乎表明老了“有养、有为、有乐”是现实。
       不过,我又时常在媒体上看到老人的控诉。不用说,进行控诉的多是农村的老年人,控诉的对象总是他们的逆子孽孙,如何地不肯养老,如何地殴打辱骂,将老人赶出家门,流浪在外。这显示老了“有养、有为、有乐”还是一个目标。但为什么子孙不孝了,老年人就只能去流浪呢?他们在有劳动能力时所奉献的“剪刀差”,现在不能返还一点给他们吗?
       农村老年人被不孝子孙欺压,往往又被用作批判“多子多福,养儿防老”观念的材料。然而,细想一下,如果不养儿同样不能防老,你能叫他树立起怎样的新观念呢?世上毕竟更多是“养老”的儿子,养儿防老有实现与落空两种可能性,而不多养儿孙则必然无法防老。
       在一般人心目中,所谓“老年社会”,并不包括农村在内的,所以“夕阳红”的电视中总是城市老汉和老太太就不奇怪了。我看到好消息,全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04年起连续两年实现当期无拖欠,有16个省市实现了无历史拖欠。我也从不同渠道看到不好的消息,退休人员逐年递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增加,到2005年这一数字预计达到8000多亿元;在新旧养老制度的转轨过程中,产生了约8万亿元人民币的养老金债务总额。好消息表明,问题在逐渐解决之中;不好的消息表明,城市养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面对“不得其养”的老人,面对老年社会的到来,我记起“不劳动者不得食”的老话,它总跟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之后。这是谁的创造,我无法考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乃至“不劳不得”,在一个企业里,在一个生产单位里,大概都是可以的。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就不见得如此。例如,个别垄断企业的从业人员“多得”,未必就一定是比非垄断企业的从业人员“多劳”。
       从整个社会来讲,更多问题的是“不劳不得”。首先,一个人“不劳”,基本设想是他的劳动权没有得到实现,没有实现就业,他的基本生存就不予保证。其次,“不劳动者”中既有“不愿劳动者”,也有“不能劳动者”。“不愿劳动者”,让他不得其食,或者还有一点效率主义的初衷;而“不能劳动者”,例如丧失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再也无法劳动的老年人,叫他“不得食”,这是人类社会还是丛林社会?
       人类基因图公布以后,科学家说人类有望活到120岁,多少人因长生有望而鼓舞,多少人又为难以面对相应的社会状况而惆怅。然而大喜巨忧都暂且搁置吧,我们得先保证平均寿命70来岁的人们可以“不劳而食”,才有余兴去畅想120岁怎样度过的问题。
       [阿紫荐自《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