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激浊扬清]说敏感
作者:吴立昌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阿Q头上几处癞疮疤不过是以前什么时候生过病或受过伤留下的痕迹。至少现在已不属过敏性皮炎那样的皮肤病了。可是对于这个旧疮疤,阿Q特别敏感。“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
       那么是否算因神经系统感觉机能异常敏锐而出现的严格意义上的“神经过敏”症呢?也不像。在接近于“完人”的阿Q看来,旧疮疤毕竟是他体质上的缺点,他的痛处,他的“软肋”。所以对别人触及其疮疤就特别敏感,特别忌讳。
       推而广之,在社会生活领域,阿Q式的敏感和忌讳也随处可见。个人的缺点错误怕别人提及,无关宏旨,可是,那些因人为因素造成的矛盾冲突、灾难悲剧,也老怕别人提及。就值得深思了,至少对反思历史汲取教训没有任何好处。正因为怕触旧疮疤。也就无法杜绝新疮疤。
       于是,历史和现实纠结在一起,敏感问题有增无已。凡与这类问题有牵连或容易使人联想到这类问题的什么人、什么事件、什么日子、什么场合……。便成了敏感人物、敏感事件、敏感时间、敏感地带……
       对于别人的“犯忌”。力量不济的阿Q再怎样敏感,最多也就是“怒目而视”。如果阿Q力大无比,甚至有权有势,谁还敢碰他的敏感点?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因奉行不抵抗主义而触犯众怒,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就是他的痛处。他的“软肋”。因而他对此就特别敏感。当年的报刊。迫于政府的高压。凡有日本的“日”字出现,就只能以“×”替代,于是。“日军”就成了“×军”,“抗日”就成了“抗×”,余类推。然而,仅靠阿Q式的字面上言论上的避讳。能阻挡侵略军的长驱直入吗?
       一个社会的敏感点多,就表明它的矛盾多,病痛多,“软肋”多。而权势者只知一味地避讳,这也不能动,那也不准碰。让说话的三缄其口,动笔的躲躲闪闪。如此一来,是否万事大吉?非也,这只能光鲜于表面,平静于一时。
       【向继东荐自《湘声报》2006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