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财富]美国冒险小子写下A股传奇
作者:吴修辰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5岁开始学中文,28岁单枪匹马到中国,32岁其个人资产增为100倍,美国冒险小子宝士奇,只花4年,就在中国A股市场扬名海内外。
       28岁选在中国股市谷底入市
       宝士奇从美国到香港的时候,只有28岁,他带着从家族募来的200万美元,到香港成立了当时第一档纯投资中国A股的避险基金。
       当时,A股只有1200点,连跌了5年,是全球最差的股市。“当时只要有人听到我说要去中国股市投资,所有人都摇摇头,因为那时中国是全球最差的股市。”宝士奇说。
       他为何敢在A股的谷底时投入?宝士奇给了一个很干脆的美式回答:“我要赚取我自己的名声。”出身俄罗斯裔犹太人家庭的宝士奇,是家中的老幺,从小就不放过任何一个表现机会,“因为我是家中最小的一个,所以必须更努力地证明自己。”
       为什么要赚取自己的名声?这要从宝士奇的堂哥伊凡·宝士奇说起。1986年12月1日的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人物就是鼎鼎大名的伊凡·宝士奇,伊凡是当时华尔街呼风唤雨的套利交易员,因为涉及内线交易,赚进两亿美元,“伊凡·宝士奇”也因此成为华尔街“贪婪”的代名词。
       当伊凡·宝士奇引发华尔街的内线交易风暴时,亚伦·宝士奇只有13岁,他虽然不了解内线交易的严重性,但这件事情却成为他家族名声中难以抹去的记忆。麦克·道格拉斯当年演的电影《华尔街》,就以伊凡·宝士奇的故事为蓝本。
       宝士奇对于“赚钱”有着天生的渴望,但宝士奇这个家族名号成了美国华尔街的贪婪象征后,如何突破家族名声的压力,赚取自己的名声,成了他不断想证明自己的方式。
       效法外公移民 追逐中国梦
       俄罗斯裔犹太人的宝士奇,天生流着犹太人的投资血液。受到家族经商、投资观念的影响,他11岁就开始投资股票。宝士奇的外公艾迪·罗森博格在20世纪时,从俄罗斯来到美国新大陆,创办了罗森博格投资公司。
       “我常常在想,我的外公不过是一个来自俄罗斯的移民,为何他能在毫无资源的美国,创办出一番事业?后来我发现,因为外公是一个移民,生活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国家,他的危机感比美国人更深刻、更强烈。他每天早上醒来,必须比别人更早出门工作,必须比别人更努力。他把自己放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逼着自己有更强的动力。”
       这让他也想把自己变成一个移民,寻找一个让他自己更努力的环境。触动宝士奇的,依然是灵敏的投资嗅觉。出生在美国汽车制造大城底特律的宝士奇观察到,上世纪底特律虽是美国的制造大城,但是因为中国制造的崛起,当年繁华的底特律反而越来越没落,如今梦土在哪里,宝士奇的心中很清楚,就是中国。
       亲访600家上市公司
       2001年,宝士奇开始学习中文。他上亚马逊网络书店买了超过50多本关于中国的书籍,开始试着了解中国。在其家乡底特律,他认识了资诚会计师事务所的中国籍会计师邓咏梅(现为“马可波罗”首席基金经理)。另外,他特地到北京学习了外交学院课程。
       为了打响自己的专业形象,宝士奇还邀来前富达资产管理公司亚太区主席李仕达当他的合伙人,提升毫无知名度的“马可波罗”在投资人心中的专业形象。
       不过,有堂哥伊凡的前车之鉴,流着冒险及投资血液的宝士奇反而步步为营。“马可波罗”的经营方式,不像其他的避险基金经理人只依赖其他券商研究报告,邓咏梅说,她率领六名A股的研究员,亲自拜访各中国上市公司,自己撰写研究报告,了解投资企业的第一手信息。过去4年来,邓咏梅的“马可波罗”研究团队已拜访超过600家中国上市公司。
       以风险控制较佳取胜
       投资A股的避险基金有上千档,通常涵盖中国A股、香港H股及港股,但至今只有两档“纯”投资A股的避险基金。一家是总资产超过300亿美元的马丁可利,而另一家就是“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为何能打败资产规模大于它150倍的马丁可利,赢得《亚洲投资人》最佳中国避险基金的桂冠?
       以2007年初至11月为止的基金绩效为例,虽然马丁可利的报酬率为145%,胜过马可波罗的130%,两者皆打败A股大盘,但马丁可利的波动率高达31.65%,比A股的30.94%还高,反观马可波罗只有24.79%。而且马可波罗的信息披露度高,与一般基金一样发行月报表,相对而言,马丁可利并没有披露其投资细目。
       “未来50年,中国取代美国已成定局,A股绝对比华尔街更有潜力。”宝士奇说。
       (摘自《深圳商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