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回首]英雄杨子荣的身世之谜
作者:衣玉华 等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周总理的一道指示
       1969年某日晚,北京中南海礼堂,绛红色的平绒幕缓缓闭合,大型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
       坐在前排首席座位上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鼓掌之余,侧身看了看身旁的美国客人大卫,只见他蓝色的眼睛里含满了泪花,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舞台。片刻之后,大卫先生的情绪平静下来,恳切地对周恩来说:“请问你们这场戏中的英雄杨子荣,是戏剧中塑造的呢,还是真有其人其事?”
       “真有其人其事。”
       “总理先生,在我们美国,英雄的家人和英雄一样会受到人们的敬重,我想到杨子荣家中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家庭养育了这么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好的,大卫先生,您一定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当天晚上,周恩来打通了解放军总参谋部的电话,要他们查询杨子荣烈士家乡的详细地址。第二天中午,秘书把一份解放军总参、总政联合发来的调查报告交给了周恩来:杨子荣的原籍在山东胶东一带,至于详细地址无人知道。周恩来转向秘书,严肃地说:“你通知总参、总政两部,和国家民政部一起,务必在一个月之内寻找到杨子荣的家乡地址和家中的亲人,美国客人在等着我的回话,全中国人民都在看着我们。”
       寻找英雄一波三折
       在战争的特殊年代,由于战事的需要,加之化装剿匪工作的特殊性和隐蔽性,致使杨子荣没有给家人写过信,再加上当时部队的人事档案也不甚健全,所以,东北烈士纪念馆和海林县烈士展览馆在介绍杨子荣烈士情况时,不得不笼统地说他是“胶东人”。
       1964年春,济南军区、山东省军区、杨子荣生前所在部队和海林县民政部门曾经组成调查组赴胶东调查一个多月,毫无收获。周总理的指示坚定了调查组解开杨子荣身世之谜的决心。1969年,第38军、东北烈士纪念馆、海林县民政部门再次组成了联合调查组,马不停蹄,奔赴胶东。
       调查组的工作刚刚开展,胶东地区便一下出现了三个杨子荣的故乡,且各执其辞、争论不休。后来调查组集中到牟平县研究对策,决定张贴寻人启事,广泛发动群众,提供知情线索。两个多月过去了,仍无进展。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发现了牟平县城关公社峡河村有个叫杨宗贵的失踪烈士,身世与杨子荣相似,这顿时使查访工作出现了柳暗花明的转机。调查组马上派人奔赴牟平城南10里的峡河村,找熟悉杨宗贵的老人了解情况,结果搜集到的材料与杨子荣有很多相似之处。调查工作初有头绪。电报请示北京后,又向当年和杨子荣一起战斗的姜国政、孙大德、魏成友、刘崇礼了解情况,把杨子荣的老战友和家乡提供的情况两相对照,发现了两者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英雄身世层层揭开
       老战友提供:杨子荣可能是参军后改的名字。家乡提供:哥哥杨宗富1940年随杨宗贵去过黑龙江孙吴煤矿,亲见宗贵领工资时签名就是杨子荣。从小和杨宗贵要好的邻居老秦说:我见过宗贵有一枚印章,刻的就是“杨子荣”三个字,他说,这个名字只在东北才用。
       老战友提供:杨子荣参军前到过东北,会说东北话。家乡提供:杨宗贵12岁到26岁在安东做工,说东北话很流利。
       关于相貌特征,老战友提供:杨子荣中等身材,蒜头鼻子,浓眉大眼,略有络腮胡子,鼻毛很长,看人时眼睛很大。杨宗贵的妹妹及乡亲提供的杨宗贵与杨子荣的相貌特征简直一模一样。当时,杨子荣的胞兄杨宗富还健在,兄弟二人,面貌相似。
       至此调查组初步认定,杨子荣就是失踪烈士杨宗贵。
       1973年,曲波同志在杨子荣所在原部队获得了一张照片。那是一张杨子荣在1946年被评为团的战斗模范时一百多人的合影照片,百十号的人挤在几寸大的照片上,人的头部只有火柴头那么大。曲波便请一位日本朋友将照片带回日本,将合影中的杨子荣单独翻拍放大。
       当牟平县民政局局长带着杨子荣及战友的四张照片到
       峡河村请村里干部、乡亲辨认时,他们指着同一张照片异口同声地叫起来:“这不就是俺们村的杨宗贵吗?准是他,没错!”然后又把四张照片送到此时已是70岁高龄的其兄杨宗富面前,让他辨认,他立刻抽出了杨子荣的照片,百感交集,泪流满面。这一切,进一步证实了杨宗贵就是杨子荣。英雄的身世之谜终于就此揭开了。
       (路人甲摘自《书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