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回首]郁黎民:我的父亲郁达夫
作者:王国平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这是我最初得到的父爱”
       1925年的农历正月初六,郁黎民出生于浙江富阳城满舟弄一号院,她是郁达夫与原配夫人孙荃所生的第一个女儿。
       郁黎民出生的时候,孙荃患有疟疾,无法母乳喂养孩子,小黎民日夜嗷嗷大哭。当时郁家是大户人家,上有太祖母,下有三房媳妇,由奶奶当家。奶奶治家严厉,不允许媳妇请奶娘带孩子。万般无奈下,孙荃把小黎民寄养在一个奶娘家里,但是奶娘也有好几个孩子,无法对小黎民有更多的照顾。
       一个冬日的早晨,大雪纷飞,郁达夫从外地回来,就到奶娘家看小黎民。一进门,发现小黎民冻得全身发紫,赤着身子号啕大哭,奶娘却在楼下安然地准备着早餐。郁达夫什么也没有说,解开身上的皮袍,把小黎民紧紧地裹住,到弄口喊了一顶轿子,把女儿送到离城15公里以外的岳母家,并请岳母另请奶娘来哺育自己的女儿。
       长大以后,郁黎民每次从母亲和外婆那里听到这个故事时,总会涌上一阵感动,“因为这是我最初得到的父爱”,她说。
       郁黎民在外婆家生活了6年,直到上学读书才回到母亲身边。在这期间,郁达夫从外地回到富阳,都会带着弟弟熊儿(天民)来看她。
       或许是因为自己长期住在外婆家,也可能是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郁黎民觉得自己没有受到父亲更多的重视。
       郁黎民有个哥哥叫龙民,5岁时患脑膜炎夭折,郁达夫曾经在《一个人在途上》文中写进了自己的哀伤,郁黎民的弟弟天民出生后,郁达夫屡次在日记和其他文章中提到“可爱的熊儿”,可是,郁黎民回忆说,“独对我和正民妹却从未见提到过”。
       听长辈讲父亲小时候的故事
       1925年,郁达夫在上海和王映霞同居,开始渐渐疏远了浙江的这个家。但是作为女儿,郁黎民对于父爱的渴望、对于父亲的崇敬并没有因此而冲淡。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喜欢听长辈讲父亲小时候的故事:
       一次,在私塾读书的二伯(郁达夫的二哥)逃学,郁达夫不知道母亲已经发现了,还继续替哥哥隐瞒。郁达夫的母亲拿出砧板菜刀,一边揪着二儿子,一手操刀把砧板剁得咚咚响,并要三儿子郁达夫在旁边跪下,说是“包庇不告者同罪”。这一来,郁达夫兄弟俩再也不敢逃学,也不敢“知情不报”了。
       “卧室重地,闲人莫入”
       孩子们可以听听长辈讲这样的故事过日子,他们无法体会父亲和王映霞同居对母亲孙荃而言意味着什么。
       “在长夜漫漫中,她只得断荤茹素,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成了虔诚的佛教徒。”郁黎民回忆说。
       郁黎民还记得,小时候一觉醒来,往往能听到隔壁小佛堂传来母亲喃喃的诵经声,和着一下一下轻敲的木鱼声。
       母亲的痛苦很快转变成了对儿女管教的严厉。孩子放学回家,先要去她那里报到,做完了作业就在家看儿童画报。抗日战争时期,即使四处奔波逃难,孙荃也随身携带《唐诗三百首》等书籍,她还指导孩子们办了一个叫《零碎》的刊物,三个小孩子轮流当责任编辑,每期每人要写几篇文章,不管是日记、故事、小小说还是散文,甚至还可以画一张画。作为母亲,孙荃是这份刊物的第一位读者,也是惟一的读者。
       1931年3月,郁达夫与王映霞之间的矛盾升级,他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了富阳老家,见到了久别的妻儿。他对儿子天民最是喜爱:“熊儿好,熊儿好,大头大脑的,又健又壮,这双手就像两个粉团。”
       尽管郁达夫请来岳母规劝,但孙荃不肯原谅他,她把郁达夫安顿在楼下的西厢房,在自己和孩子们同住的卧房门上贴出”卧室重地、闲人莫入”的告示。
       不过,在饮食上,孙荃还是按照郁达夫过去的喜好和口味细心烹制。“富春江的白鱼,东坞山的豆腐皮是每餐必备”,郁黎民说。离清明还有一些时日,孙荃就让人到娘家的竹园挖出尚未露尖的早笋,采摘刚刚吐出新芽的绿茶,都是为了让郁达夫尝尝鲜。
       母亲梦里的韭菜
       在郁黎民看来,起初母亲对父亲抱有深深的怨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由怨恨转为理解,最后转为同情,等到得知父亲殉难印尼苏门答腊的消息后,更变成了深深的悼念了”。
       郁达夫的侄女郁风在一篇回忆文章中也提到后来三婶(孙荃)慢慢抛弃了对三叔(郁达夫)的怨恨,“而是饶有兴味地像谈起老朋友似地沉浸在她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里”。
       郁黎民还记得,母亲曾经说过一天晚上她梦见郁达夫交给她一把韭菜,要她好生保管。孙荃对这个梦久久不能释怀,她的解释是“韭”的谐音是“九”,加上早夭的龙民,郁达夫一共有九个孩子,孙荃觉得这是郁达夫要她把遗留下来的所有儿女都照顾好,但是她又没有这个能力,于是常常感到不安。
       郁黎民发现,母亲高兴的时候总是与父亲有关。
       解放初一个清明节前的傍晚,富阳第一任县委书记来到家里,看到桌子上放着一盘青蒿,这是富阳的风俗,用来做清明果的。书记就问:“这也能吃?”孙荃回答:“能吃。”隔了一天,政府就送来了80斤大米,原来这位北方干部以为这一家人还在吃野菜度日。受到政府这样的礼遇,孙荃总觉得这是丈夫给她的荣耀。
       更让孙荃感到荣耀的,是1952年郁达夫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她领到了由毛泽东亲笔签名的烈属证,这让她感到无上的光荣,并且成为晚年的精神寄托。
       (常子风摘自《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