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直面现实]农民工贡献大收益小让我们不安
作者:新京报社论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5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人们对数量过亿的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一直是一个模糊的印象。此前我们似乎还缺乏一个十分精确的调研报告,能够通过翔实的考证数据等来弄清这个群体的总貌。而模糊的印象显然不利于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
       现在有人来做这个工作了。昨天,在北京举行的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专题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人口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拿出了这样一份报告。透过这份报告中的一些数字,人们大概可以知道中国的农民工是怎样的一群人了。
       农民工对中国的贡献有多大?报告说,改革开放20多年,劳动力流动对GDP贡献率达21%——谁还能小瞧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农民工在干着什么工作?报告说,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已占第二产业的57.6%,商业和餐饮业的52.6%,加工制造业的68.2%,建筑业的79.8%——换言之,如果没有农民工,超过一半的饭店要停业,近七成的生产厂要关门,近八成的大楼建不起来!
       可是,农民工的收益呢?
       报告说,外来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之间工资差异中,同种岗位因为歧视因素占39%——也就是说,如果城市劳动者和农民工之间工资相差1000元,那么其中有390元竟是因为歧视造成的。
       面对这样的数字,我们感到不安。这种不安,不仅仅是因为照这样发展下去,将来或许会“普遍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影响我们经济的发展,我们更不安的是,在“人人平等”早就写进宪法的时代,他们的劳动付出和应有收益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反差。
       还不仅仅是这些。在有些地方,农民工被当成了“不安定因素”的代名词。农民工辛辛苦苦挣的钱拿不到手,“欠薪”竟然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人口准入制度”不时从一些所谓“高素质人”口中蹦出,南方某个要限制人口的城市,“大胆”地把“低素质”人口作为控制对象。谁是“低素质”人口?他们就差把“农民工”三个字说出来了。
       专家指出,“即便是最保守的估计,如果禁止劳动力转移的话,最迟到2009年,全国城市就会普遍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劳动力短缺,就是常说的“民工荒”。“民工荒”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农民工的“权利荒”。否则,如果农民工的权利——允许农民工自由流动正是权利之一——能得到基本保障,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农民大国,不可能出现民工荒。
       报告预测,随着中国城市乃至整体劳动力供给形势的变化,劳动力供给开始趋紧,中国经济要保持增长持续潜力,将“更加依赖于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不是靠强制力,而要靠政策的引导和利益的诱导。如果农民工近四成的工资因为歧视而白白地被别人拿去,如果他们在城市干活却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如果他们进城要跨越越来越高的门槛,如果他们的孩子难以受到基本的义务教育,如果他们的灵魂无法在城市找到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如果城市的吸引力渐渐小于乡村,他们将会“用脚投票”,城市的“民工荒”将会不可避免。
       据悉,国家准备开辟专门的电视频道,面向数亿农户开展电视(远程)就业培训。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透露,这个项目将为农民提供进城务工常识引导性培训、就业热门行业基本技能培训以及城市就业信息等。像这样踏踏实实地做事情,是农民工最拥护的。面对可能出现的“民工荒”,要看到本质,然后采取措施化解它。可惜的是,至今,对农民工的权利,在许多地方,依然是说得多,做得少;限制得多,保障得少——为国家未来计,这怎能令人心安?
       [谢丽娥荐自《新京报》2005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