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李书福:造汽车有什么神秘的
作者:徐 梅

《人民文摘》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7岁的时候,浙江台州青年李书福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自行车,“如果再戴上一块手表,出门就很有面子了”。
       21岁时,身为照相馆小老板的他成了万元户,“在当时是很了不得的事情”。
       27岁时,用他自己的话说,“两三百万肯定是有的了”。
       今年,汽车大亨李书福43岁,据称是中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之一。
       “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他说这是他打开财富大门的金钥匙。
       “贫穷可以转化为力量”
       “我很小就开始挣钱了,”李书福把自己的创业史一直上溯到孩童时代,“七八岁的时候,我就在村子里给人放牛,拉风箱;放牛一天能挣三毛钱,拉风箱可以挣到五毛。”
       他说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头脑很灵活的人,“他特别肯动脑筋,做生意也做得很不错,不过,他那个时候都是偷偷摸摸地做”。
       “文革”期间搞“一大二公”、“割资本主义尾巴”,还在上小学的他也跟着起哄批斗那些做小生意的人。“其实我爸爸当时也偷偷在做生意,但是自己不懂,就觉得应该批斗。”
       因为父亲的操持,一家人日子过得还不算太艰难,三年困难时期,他们一家七口都平顺地熬了过来。
       从小他就不是特别爱读书,但脑子灵活,学习成绩并不差。小学辍学两年,再读竟然还是班里较为出色的学生,初中读了两年便跳级考上了高中,“考上第一年我就又不想读了”。
       老师专门去找他,劝他的话他到现在还没忘记,“老师说你不上学不行的,你看那个谁谁谁,他上了大学,现在哪里哪里工作,再看那个谁谁谁,他没有考上,现在就在镇子里当个泥瓦匠。”
       他哈哈笑起来,说老师总是一片好心,但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在他创办的吉利大学里,处处可见他的现实主义主张。新落成的图书馆门前赫然立着他写的校训,“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走入社会!”学校的汽车学院里,“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标语也随处可见。
       他有时甚至偏袒那些逃课的学生,“一个学生不上课并不等于说他就是一个坏学生,也许他觉得老师讲得不好,也许他自己在私下里研究的东西更有意义。”
       他常常回想小时候,说那个时候是一家人非常美好的时光,“我们家我读书算是最多的,我姐姐、我弟弟,都很小就辍学了,挣钱养家。”
       贫穷的少年时代给了他深刻的烙印,影响直至今时今日。“贫穷可以转化为力量,它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一个经历过贫穷的人,他可能更加珍惜机会,珍惜生活,并且更加富有爱心。我现在资助那些贫苦孩子读书也因为这个,这些吃过苦的孩子,将来会干大活、创大业。”
       我的发家史
       就是一个自己动手的过程
       19岁他开始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开照相馆。“沙发、相机、灯光、背景板,这些都自己做,就是花钱买了一个一百多块钱的镜头,还有一个几十块钱的‘皮老虎’。”
       小店开张,所有成本只花了一千多块,生意好得很,做了两年,就挣了一万多。吃苦他是不怕的,因为“不吃苦你就不能生存”。怕的是各种部门的管理审批,“那个时候开照相馆属于特种行业,要公安局批准。我没有批准,被罚过款,还被勒令关门过”。
       1984年,21岁的他以一万块钱起家,租了5间旧房子,与人合伙做电冰箱配件,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之后他觉得既然自己能做电冰箱最核心的冷冻室,那么做出一个完整的电冰箱也没有什么难的。
       1989年,他开办的电冰箱工厂,产值已经超过1个亿。然而,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他不得不终止了生产,把整个厂子都转赠给当地政府。他揣着挣到的两三百万去上学,想通过学习和梳理,为资本寻找到一条出路,“这些钱存在银行里,肯定是不行的啊!”
       最终他选择进军摩托车行业,但是国家政策这一道关口必须跨过,否则又会像上次办冰箱厂一样面临关停。怎么办?他斗胆到国家机械部跑了一趟,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他无奈回到台州。此后他做过建材生意,投资过房地产,但心中始终没有放弃摩托车之梦。终于在1992年,建成浙江吉利摩托车厂,所谓“吉利”,就是“大吉大利”!1998年,吉利集团摩托车产量达35万辆,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还出口22个国家和地区。
       这个时候他起了造汽车的念头,有人提醒他造“四个轮子”的汽车与造“两个轮子”的摩托不可同日而语,他为了打破神话,故意说出一句狠话,“造汽车有什么神秘的?不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加上一个铁壳嘛!”有人说吉利造车无异于跳楼,他来了一句,“那就给我们一次跳楼的机会。”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没有“准生证”……他后来回忆说,我们造轿车,媒体不信,银行不信,行业不认可,就连汽车零部件公司都不愿意卖给我们零部件。有一次,他到一家零配件厂洽淡合作事宜,接待他的一位负责人听说他们只有5亿资本,又是民营企业,还想造汽车,扭身就走。
       如今吉利进入车市9年,累计生产汽车60万辆,成长为中国汽车业最具影响的自主品牌之一。
       他说吉利汽车学院的学生“很幸福”,“他们有课本、有老师、有模具,什么都是现成的。在创业路上,他们是有父母的孩子,而我们,什么都靠的是自己,吉利的创业史就是我们的一个不断动手制作、创造的过程。”
       (陈 政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