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行走]他从这里走向世界
作者:申赋渔

《人民文摘》 2005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大明永乐三年,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一支历史上最为庞大的舰队,缓缓离岸。长江之上,帆樯如林,长江两岸,锣鼓喧天。江风舞动着长长的旌旗,号角划破滚滚波浪。200多艘远洋大船,27000余人的虎贲雄师,耀武扬威,气吞万里,从南京,从璀璨的东方浩浩荡荡,驶向启蒙的西方。郑和的舰队出发了……
       郑和一下西洋时,去了一个南洋小国。当时叫渤泥国,现在叫文莱达鲁萨兰国。郑和受命封前国王世子继为渤泥国王,给予了印符诰命以及大量赏赐。
       就在郑和船队离开后不久,被赐封的渤泥国王,竟携妻子儿女兄弟姐妹及臣子150余人前来中国访问。这是第一个踏上中国土地的外国国王,他受到了明朝皇帝最隆重的款待,在南京,他看到了梦想中的帝国风范。
       郑和一次次航海西下,古老帝国的璀璨文明,让沿途各国的君臣民众心驰神往。数十个国家不远万里派出使节,来到南京朝贡大明天子,感受天朝威仪。
       600年过去,往昔盛大的排场、帝王的威仪、祖先的荣光在历史风雨的吹打下,日渐斑驳。然而走过的历史还是在路途中留下了痕迹,那些零落的历史碎片慢慢沉淀在南京城的各个角落。而就是这碎片,它又常常让我们在精神上重享历史的荣耀,重温那海洋般的胸襟气魄,重蹈先驱理想之路。
       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后的明成祖再一次下令郑和启航。这已是郑和第六次远赴西洋了,这一年,他已经50岁。3年之后,永乐大帝朱棣在远征漠北的军中病逝。而此时,郑和正出使旧港。
        郑和回国,朝中已形势大变,郑和奉命率下洋官兵守备南京。
       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结束了。守备南京的郑和,心情一定是忧郁的。他已经习惯了与狂风巨浪的搏击,他已经习惯以海洋为家。31岁到南京,连续6次下西洋,往往是刚刚回来,又忙着准备下一次出洋。他没有家眷,没有像样的官邸。他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海洋之中。54岁的郑和,在南京下船的那一刻,一定很是茫然。
       到了宣德年间,因郑和船队久不出洋,西洋诸国来朝进贡者日渐稀少,这让宣德皇帝很是落寞,他不由得怀念起祖父永乐帝时下西洋的盛况。宣德五年,也就是1431年,皇帝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其首要任务则是告知四海,当今大明皇帝已是宣德。
       终于,又一次远航启锚了。然而这一次,郑和一去不返。
       1433年4月,郑和病逝古里。这一年,他62岁。从1405年到1433年,28年中,郑和七下西洋,郑和庞大的船队,先后访问了东南亚、印度、西亚、阿拉伯地区和东部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远涉重洋将近30万公里。
        凡是郑和经过的地方,至今郑和舰队的故事仍在百姓中口耳相传。非洲肯尼亚一个村落,中国船员在当地的后裔,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寻根。600年过去,他们至今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并且为之骄傲。
       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年前夕,南京重修郑和墓。郑和墓前的台阶分4组,共7层28级。7层代表他7下西洋,28级代表28年的风雨历程,而4组则代表他遍访将近40个国家和地区。
       站在郑和墓前,一幅壮观而静穆的场面重又出现在眼前。
       572年前,炽热的7月,夕阳的余晖中,郑和船队缓缓驶进龙江湾。巨帆落下,铁锚深深地沉入大地。庞大的舰队,无言地等待着岁月的腐蚀。
       斯人已逝,巨舰成灰。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那显现着无畏进取的光辉,显现着泱泱大国的气度与风范,那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的船队却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歇。
       (张 楠摘自《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