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意识流]我爱天才
作者:水木丁

《人民文摘》 2005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天才,庸才,一字之差,却全无半点可以通融。
        在实际的生活中,我其实并不认识什么天才。但好在有电影,于是我可以选择不错过这样的一个场景:他形容消瘦,身上的风衣还带着昨夜雨水的潮湿味道,他被人们当作是疯子,而事实上他也的确是刚刚从精神病院里出来,当他叼着烟,怀里抱着他的乐谱,浑身发抖地走进那家小饭店的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在说,看,多么奇怪的一个男人。然后他径直走到钢琴前,坐下,开始弹琴。于是这个挤满了烟草和胭脂俗粉味道的屋子,在一刹那间被点亮了,戏里的每一个观众都目瞪口呆望着他,而戏外的我,泪流满面。他们不知道他的孤独、他受的折磨以及他的纯真,但是我知道。
       这是《闪亮的风采》中,最打动我的一段,虽然这并不是全剧的高潮,但是却最能够让人体会到天才到底是什么。在庸俗不堪的世界里,在纷繁琐碎的生活中,他们的出现,仿佛是一道神的光芒,穿破城市灰蒙蒙的上空,穿透层层的阴暗射进你的心里,让你不得不仰视,让你不得不对这个世界还保留一丝敬畏之心,相信这个世界,还有一种东西叫做奇迹。
        我常常想,也许我并不会因为自己不是个天才而感到惭愧,但是我会为自己没有善待天才而感到羞愧。庸俗的灵魂常常丝毫不对这个世界的奇迹怀有敬畏之心,他们又欢快又热闹地活着,这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当他们以为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美妙,是因为他们的狗听了都能够安静下来的时候,这个世界应该为此而感到悲伤和羞愧。
       爱一个天才并不容易,特别是当你爱的是他的天才而不是他的全部。莫扎特是一个举止粗俗,没有教养的小矮子,他长相平常,笑起来像一只猴子;《心灵捕手》中马特·达蒙扮演的天才少年是一个不良少年,撒谎,打架,自暴自弃,他们就好像那些叼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人一样,无情地嘲笑着穷人,当平凡而辛勤的人们渴望着上天赐予他们再多一点点的灵感时,他们却在任意地挥霍着上天赐与他们的财富,却从来不知道感激。当达蒙的数学老师痛心地跪在地上,手中握着被达蒙撕碎了的演算草纸说上帝赐给了你我们这些人做梦都想拥有的财富,你却把它扔进了垃圾堆的时候,我能理解他的痛苦。当萨切特指责上帝,为什么他如此虔诚,而上帝却选择了莫扎特唱出他的声音的时候,我也能理解他的愤怒。
       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爱着那些天才的,我贪恋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神迹般的光芒,沐浴在这种光芒中,哪怕是一刻,也是无比的幸福。庸人和庸才的最大区别是庸人会永远活在混沌的世界里,即便手中捧到的是世界上最璀璨的钻石,他也丝毫感受不到那种美,而庸才则是那些能够认出钻石的人,但是钻石永远也不会属于他们。
       做一个庸才是痛苦的,也许比一个庸人还要痛苦,萨切特一辈子都比莫扎特活得好,和一个天才穷困潦倒的生活相比,他过的日子是天堂。但他无可选择地成为了一个庸才。即便是所有的庸人都在为他喝彩,奉上礼物和敬意,他也无法自己欺骗自己。他是最懂莫扎特的人,也是整个电影中,唯一能感受到神的光辉的人,这光芒对于他来说,与其说是一种幸福,不如说是一种痛苦。嫉妒折磨得他发疯,于是他选择与上帝对抗。
       然而,我一直以为,萨切特其实是爱着莫扎特的,在莫扎特临终前两个人一起写稿子的那个夜晚可能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就像我们也无可救药地爱着这个世界的天才一样。毁灭一个自己用整个灵魂去爱过的东西,那种痛苦大概也不仅仅是自责那么简单的。千方百计将这个世界上那道最耀眼的光亮消灭掉之后,深深陷入黑暗中的可能正是萨切特自己。于是他用刀片割破了自己的喉咙,血流满地,吓死了闯进来的仆人。
       萨切特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从来没想到过,是因为他自己的灵魂太卑微,才会容不下一道本可让他感到幸福的光亮。爱天才,但也爱自己,我们的灵魂虽然平凡,却也无须卑微。也许也只有这样,作为平凡人的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敞开心扉,去拥抱那美丽的光芒。
       (叶之春摘自《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