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爱莲说》教学设计
作者:陈 云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教学设想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笔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是本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及题解。
       莲本是友谊的象征,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送,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就由莲花构成,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莲花之所以成为高洁的象征,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题目中的“爱”有什么作用?“说”如何解释?我们还知道哪些关于“说”的文章?从课题中可获取那些信息?为什么作者独爱“莲”?学了这篇课文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朗读成诵、解析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读。男女生轮读或个人自主朗读。读时注意节奏、重音,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积累文言字词。
       (1)词类活用
       ①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②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③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2)一词多义:
       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表舒缓语气
       菊,花之隐逸者也/之:的
       牡丹之爱/之: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不译。
       (3)掌握重点词语:
       ①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正。
       ②亭亭净植。/植:立。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亵:亲近而不庄重。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学生自主完成资料后,小组交流,通译全文。
       3、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达到基本背诵。
       三、自主解读,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勾画出本文的中心句,勾画出写陶渊明、世人的句子。勾画出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的句子。勾画出两个“独”字。
       四、合作探究,分析点拨。
       1、作者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作者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遗世独立,绝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作者爱莲又与陶渊明爱菊有所不同。
       3、作者具体写了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①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②风度方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③体态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是把莲作为一种高洁品质的象征。
       4、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这篇短文,托物言志,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了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25、作业布置:
       ①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一说你最喜欢的花卉,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②写出“莲”的古诗句三句。
       ③背诵《爱莲说》。
       ④比较《爱莲说》与《陋室铭》的异同。
       陈云,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