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坛扫描]信息19则
作者:舒 坦等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闻一束
       ●中文作品绽放国际文坛
       据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日前报道,随着中国经济力量的崛起,中文作品以及中国作家开始绽放国际文学舞台。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让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关注。近年来,圣马丁出版社旗下托马斯·邓恩图书公司对亚洲地区的作家及作品非常关注,公司副总编黛安娜·苏认为中国作家和作品备受文学界关注一点都不奇怪。黛安娜·苏指出,当某些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时候,西方人也将越来越愿意探索它们的文化、历史,想了解这些国家的人正在关注什么。“目前,我们向西方读者介绍更有具备深度的作品,这将是今后引进作品的一种趋势,这也将引导美国读者进一步探索这些国家的文化。”据悉,西方读者越来越喜欢阅读亚洲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包括三类。“一类为亚洲人写的关于本土意识的作品,另一类为美籍亚裔作家所写的关于移民经历的作品,最后一类是非亚裔人士所写的和亚洲有关的作品。”黛安娜·苏说,“如果你对一种文化并不熟悉或者并不了解,那么很自然地就会有强烈的好奇心。”黛安娜·苏说,“亚洲文学的崛起,一定程度上也和这种心理驱使有关系。不仅是中国,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亚洲国家的文学作品都越来越受关注,这是一种大趋势。”(舒坦摘编)
       ●萧军纪念馆在辽宁凌海市落成
       7月2日,萧军纪念馆在辽宁凌海市举行落成典礼。萧军纪念馆建于1986年,始称萧军资料室,是全国第一个在世作家资料室;萧军去世后改称萧军纪念馆。萧军纪念馆新馆于1995年和2006年两次改建,新馆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设有萧军生平厅、文物收藏厅、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展厅和凌海成就厅等十余个展厅,现有藏品4085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23件,三级文物282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典礼仪式上,萧军子女向纪念馆捐赠了萧军的照片和书籍。(舒坦摘编)
       ●地理教师出书打捞唐诗尘封佳句
       继2007热销书系“漫漫古典情”后,天津教育出版社再出力作《昨夜闲潭梦落花——唐诗中被尘封的佳句》,打造唐诗“新”阵营,让读者领略被埋没的唐代才子的诗歌盛宴。《全唐诗》是美不胜收的诗歌宝库,其中充满浩如繁星的传世瑰宝。每个时代都出于各自需要编选诗集,比如科考时要用律诗绝句,所以《唐诗三百首》中李贺的诗就一首不选,以致许多好诗妙句尘封在《全唐诗》中,不为人知。《昨夜闲潭梦落花》的作者江湖夜雨是地理教师,他不但热爱古典文化,而且是网络热门写手,曾出版《长安月下红袖香》、《华美的大唐碎片》、《印象盛唐》、《捶碎红楼》等多部畅销作品。江湖夜雨深爱唐代文化,在《全唐诗》中浸淫多年,此次选取其中近百篇不为人知的绝妙诗篇,将作者的身世、当时的社会、诗歌的意境、被埋没的原因一一娓娓道来,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唐诗之美。(舒坦摘编)
       ●张宝瑞连续推出三部武侠小说
       7月7日,著名作家张宝瑞的三部长篇武侠小说《八卦掌董海川》《太极奇侠传》《醉鬼张三》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这三部作品分别讲述了八卦掌始祖董海川、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醉鬼张三的传奇人生。张宝瑞曾创作武侠小说系列《中华武林长卷》(共9卷),作品年代跨越宋、元、明、清、民国千余年,塑造了众多武术名家的形象,堪称中国武术史形象生动的浓缩画卷。根据张宝瑞的原著改编的故事片《醉鬼张三》,在1990年由香港齐明电影制片公司和青年电影制片厂联合搬上银幕;而《八卦掌董海川》在台湾《力与美》杂志连载四年,风靡一时。(舒坦摘编)
       作品信息
       ●《王蒙谈红说事》出版
       王蒙的新著《不奴隶,毋宁死?——王蒙谈红说事》日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王蒙对《红楼梦》的最新解读,王蒙表示,该书名是在自己的坚持下决定的,并声称“不奴隶,毋宁死”这种人性奇观是自己读《红楼梦》的一大发现,而书中的诸多见解也大作惊人之语,比如怀疑曹雪芹的性取向问题等。王蒙对于书名似乎颇有研究。本书首章,王蒙就对《红楼梦》的曾用名一一评点,他认为《金玉缘》有失偏颇,《情僧录》主题先行,《金陵十二钗》略显单薄,而应用最广泛的《红楼梦》则太过中庸,还是《石头记》最质朴也最意味深长。而对于自己新著的书名,王蒙表示:“本书主要是由近二百则关于红楼梦的漫谈组成的,其中一篇是谈‘不奴隶毋宁死’的。这个问题曾经在天津的《文学自由谈》上引起过争鸣,以它命名,可能比较有震撼力。”该书名不但延续了王氏书名别具一格的一贯作风,也被王蒙自称为点睛之笔。据了解,该作品最初在报纸上连载时,原本没有“?”,后来有读者质疑,王蒙老师怎么会赞同这样的观点呢?所以王蒙在整理书稿出版时,再三强调一定要加上“?”,以免歪曲本意,也是为了表示质疑。(舒坦摘编)
       ●周作人自述《知堂回想录》重装上市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以小品、散文见长,文章风格清涩幽默。日前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知堂回想录》根据周氏家属提供的作者手稿重新整理成文,是迄今最完善的单行本。《知堂回想录》是周作人晚年的一部自述传,是作者最后、篇幅最长的作品。全书共分四卷,文笔平和冲淡、亲切而不失幽默。《知堂回想录》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连载的方式首发于《南洋商报》,1970年在香港出版单行本。书中保留了许多现代文学、社会的重要史料,又在追述往事中节引了大量作者有关作品,堪称反映周作人一生著述旨趣的“集大成”之作。(舒坦摘编)
       ●许开祯推出官场小说《堕落门》
       一部揭露官场幕后真相的小说《堕落门》近日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小说在揭开官场幕后真相的同时,也写出了作家圈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以及漂泊族的辛酸命运。故事描写了西部某省为国庆献礼的红河大桥突然垮塌,震动全省。公路桥梁局漂亮女局长司雪被疑与承包商有染,丈夫乐文身在作协,生性风流,心怀侥幸代妻受贿,落入圈套。女孩波波,痴恋无果而南下深圳,又是另一番情感纠葛。作家、政客、官僚、暴发户、南漂一族,各自展开心灵的搏杀。本书呈现给读者的,是商品经济大潮下现代人的赤裸灵魂。作者许开祯是官场文学作家,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深宅活寡》、《政法书记》,2007年的《天净沙》、《人大代表》曾引起强烈反响,均进入畅销排行榜。其作品以厚重见长,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展现了西北乡土风貌。(舒坦摘编)
       ●长篇报告文学《重兵汶川》出版
       长篇抗震救灾报告文学《重兵汶川》日前出版并获得好评。这是成都军区作家们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部报告文学力作。该书气势宏大,从联合指挥部的将军总指挥,写到救灾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士兵;从紧急升空的战鹰,写到民兵预备役人员。既有激动人心的大场面,也有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全书避免了简单的好人好事似的铺陈,把笔指向大地,指向心灵。由于作者全部是最先亲临一线的作家,字里行间有着很强的现场感,充溢着丰富真实的感情。作家们翻山越岭进入灾区,流着泪水倾听采访,在临时帐篷里伏案疾书,记录下一个个刚刚发生的故事,描绘出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场景。数百张来自一线栩栩如生的照片,更带给人震颤灵魂的冲击力量。全书犹如一部生动可感的“纸上纪录片”,让我们听到营救现场的紧急呐喊,闻到战士身上的迷彩汗味,看到一个民族面对巨灾的心灵激荡。(舒坦摘编)
       作家声音
       ●阎连科认为散文更能表达真情
       作家阎连科的一套新书:《土黄与草青——阎连科亲情散文》、《机巧与灵魂——阎连科读书笔记》、《拆解与叠拼——阎连科文学演讲》近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这套书中的大部分作品未收录在作者去年出版的《阎连科文集》中,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是一丛小书,却也是我半生文学和半世人生的大说大情。”这套书中,《文学演讲》是阎连科在各地文学演讲的辑录,体现了他对于文学的“大说”:“书中有些言论看法很大胆,不管其观点正确与否,至少是不小家子气的,是我个人化的探索。”而《亲情散文》则表现了“大情”所在。他认为,和小说相比,散文更适宜表达这种深挚的情感。“这本书中表达的是来自农村的传统的感情,这些情感对我来说是非常真实的。有些读者认为大情大爱很老套,也的确,感情因素若过多地放在小说中,会使小说显得轻飘飘。因为小说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考虑结构等其他方面。散文就恰好弥补了这一点,可以把小说中难以体现的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阎连科坦言,写作是为了对抗生活中的恐惧。对生命、疾病等的恐惧是肉体上无法克服的,但人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心灵世界,能够在精神上、在自己的世界里去对抗。而写作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途径。(舒坦摘编)
       
       ●刘震云认为好的网络文学作品不多
       盛大网络旗下的盛大文学有限公司日前在京宣告成立,作家张抗抗、王海鸰、海岩、刘震云、余华等倾巢出席。主办方还有一场应景之作——让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来一次现场对话,但由于时间过短,大多发言均是浮光掠影,只有刘震云给网络文学的不足挑刺。本以为这场对话应该是唇枪舌剑,可柯云路、王海鸰、海岩、孔庆东、郭敬明等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当年明月、唐家三少等人,只是针对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与影响进行了会谈。海岩称,现在网络作家总是寻求纸质出版,但说不定将来,传统作家就要靠更强势的网络文学拉一把,寻觅在网上发表作品。郭敬明更是坦言:“前辈们觉得我是他们的威胁,但网络是对我的威胁,真正感到危机时我会干脆转向网络。”与海岩、郭敬明“暧昧”的态度相比,刘震云选择了直截了当地挑刺:“现在网络上发表的文学作品,从文字到文学还差23公里,有的文章竟然连句法都不通,……现在网络作品有很多,但真正有独特表达的作品并不多。”(舒坦摘编)
       ●严歌苓说自己的英文写作比中文写作幽默
       著名作家严歌苓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觉得我的英文写作比中文写作幽默,当然这也和题材有关。我一想到用英文创作哪个故事,就情不自禁试着在脑子里用幽默的语言造句。大概我喜欢的英文小说都很幽默,包括一些被翻译成英文的拉丁美洲作家的作品以及其他语言的作家的作品。我的中文笔调要老成、一本正经得多。严歌苓认为,中国人的生活非常独特,不跟其他国家的读者解释,很难被他们接受和欣赏。怎样写一个纯中国的故事,又把解释做得不露痕迹,让解释成为小说叙述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大难题。曾经,昆德拉做得非常好,把一些政治现象解释得非常有意思,解释成了他小说的风格。我现在还在苦恼,在摸索。比如怎样解释“下岗”、“农民工”、“下海”等现象,解释得好很有趣,解释不好就等于给人家上大课了。(舒坦摘编)
       ●王蒙希望文学新人应尊重文学的“昨天”
       近日,首届“THENEXT——文学之新”全国新人选拔赛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启动。作家王蒙在大赛启动仪式上希望文学新人尊重文学的“昨天”。他称,在浏览网络时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有‘前天’,有‘今天’,有‘明天’,而最容易被否定的却是‘昨天’。他们都能承认秦皇汉武,却不愿承认‘昨天’。”此言一出,立即令人想起韩寒日前“炮轰”众多现代文学大师,称“冰心的完全没法看”。对此,王蒙并不点明,他只谈自己对冰心作品的看法,认为冰心的《寄小读者》系列、新诗《春水》系列和她对泰戈尔、纪伯伦等人诗歌的翻译,“是无与伦比的。我不知道,评价她的人是怎样想的?”(舒坦摘编)
       ●万方称写小说与写剧本可相互补益
       作家万方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内心其实更钟爱小说创作。谈到写电视剧,她说当时写剧本的主要因素是考虑经济问题。现在条件好些了,考虑经济的因素不是主要的了,能为别人写剧本,自己的作品为什么不自己改编,何况自己的作品由着别人糅进许多原不是本意的东西,心里会不舒服,也有些舍不得,所以愿意自己改编自己的小说。说到写电视剧与写小说的关系,万方觉得不无补益: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跳来跳去,人并没有糊涂,反而像是越来越明白了似的,内心始终把握着某种界限。有点像练功,多练就一种功夫,手脚更利索,脑子更清楚。万方在几种艺术形式之间穿梭,一部一部地写作,一部一部地出老百姓喜欢的作品。曹禺生前只要读到万方发表的作品都会有所感慨,他对万方说,我写剧本是为在舞台上给观众看的,你写小说是给读者看的,读起来不费力,有引人入胜的感觉。这一点我感到满意。万方说,父亲的话我是记在心里的。我知道,无论我写什么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读者能被我的作品吸引,是我最快慰的。写电视剧的语言与写小说的语言不同,通过写电视剧我更注意人物语言的运用,会常常想到读者。(舒坦摘编)
       海外文坛
       ●俄国文学经典热销日本
       俄罗斯经典文学近来风行日本,各家出版社纷纷推出全新译本,许多书店特辟了俄罗斯文学专柜,5卷本的《卡拉玛佐夫兄弟》最新日文版销量更是突破80万部,令人不禁发出恍如隔世的感叹。日本媒体日前刊发述评,从翻译风格和国民性的角度,对眼下这波俄罗斯文学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朝日新闻》介绍说,日本人钟情俄罗斯文学其实由来已久。尽管对于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好感度一直以来始终处于最低位,但日本人从明治时代开始,就“从根子上”喜爱俄罗斯文学。日本筑波大学专门研究日本人接受俄罗斯文学课题的加藤百合说,在书店看到那么多的俄罗斯文学读本堆放于显眼位置,仿佛时光一下子回到了过去,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动。去年年底全部出齐的5卷本《卡拉玛佐夫兄弟》新译本由东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龟山郁夫翻译,至今80万部的销量被日本出版界引为“异例”。龟山郁夫与作家兼外交官佐藤优的文学对谈集《俄罗斯:暗与魂的国家》也因其富有吸引力的书名,首印3万册已一售而空。新一轮的俄罗斯经典文学出版潮正在展开。在前苏联时代一度被遗忘的布尔加科夫的“奇书”《大师和玛格丽特》全面改译之后,于今年4月由河出书房新社推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全新译本也分别将于7月和9月面世。(舒坦摘编)
       ●《虎口拔牙》中文版面世
       “七七事变”七十一周年纪念日,一本以抗战期间美国援华空军飞行员亲身经历为背景的《虎口拔牙》小说中文版正式出版发行,让读者得以重温中美并肩战斗反对法西斯侵略的一段光辉历史。《虎口拔牙》是美国援华空军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成员唐纳德·斯·洛佩兹在湖南服役的自传体写实小说,记录了当时中国游击队员冒着生命危险,从日占区抢救出机毁跳伞的美国飞行员的历史事件。全书饱含着对中国朴素农民和游击队的敬重、感恩之情,见证了中美两国军民在抗战烽火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帮助广大读者铭记历史,珍惜友谊,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以其深厚的英文功底、精湛的文学修养,终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全面、真实地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体现出其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愫。(舒坦摘编)
       
       ●《风筝》帮出版商挺过后波特时代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两部超级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帮助英国的布鲁姆伯利出版社保住了《哈利·波特》时代的位置。布鲁姆伯利首席执行官尼基尔·牛顿说,该社为了挺过没有《哈利·波特》的日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且“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牛顿将下半年的希望寄托在玛丽·安·沙佛(MaryAnnShaffer)的小说新作《根西岛文学土豆会》(TheGuernseyLiteraryandPotatoPeelPieSociety)上,称此书已获评论界高度赞扬,故将在今年8月力推。(舒坦摘编)
       ●德国最高文学奖毕希纳奖颁奖
       近日,德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决定将2008年度德国最高文学奖“毕希纳奖”颁发给现年55岁的奥地利作家约瑟夫·文克勒。评奖委员会认为:“约瑟夫·文克勒以书籍回应了他那充满天主教色彩的、灾难性的乡间童年生活,字里行间有显而易见的紧迫感,文字特立独行。”1953年,约瑟夫·文克勒诞生于奥地利科尔恩腾一个农民家庭。家庭里静默沉重的气氛让文克勒萌生写作的冲动。1979年他以富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小孩》登上文坛并一炮而红。和当代很多作家不同的是,文克勒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学院教育,他也不喜欢描写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他的笔触始终指向奥地利的农村,述说农民的故事:他们对宗教的狂热、他们排场盛大的祭祀死者的仪式和他们虔诚的祈祷。而“死亡”这一禁忌话题也是始终贯穿文克勒小说的一个母题。“格奥尔格·毕希纳奖”是德国最著名的文学奖项,该奖项设立于1923年,德国现代文学史上名家都曾出现在得奖名单中,其中包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弗利德里希·迪伦马特、亨利希·伯尔和君特·格拉斯。(舒坦摘编)
       ●库切的女学生赢得“非洲布克奖”
       年轻的南非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的学生亨利埃塔·罗斯-因尼斯7月7日赢得了有“非洲布克奖”之称的凯恩非洲文学奖,并获奖金10000英镑。她的得奖作品是被收入南非年度作品选《非洲笔》的短篇小说《毒药》,此书由库切主编。《毒药》以非洲被毁坏的环境为主题。罗斯-因尼斯女士在库切的指导下学习写作,曾出版过两部长篇:《鲨鱼卵》和《火箭字母表》,均获好评。凯恩非洲文学奖颁给以作品表现非洲精神,并用英文出版的非洲短篇小说作家。该奖以布克公司前任董事长和布克奖经营委员会主席迈克尔·凯恩命名,因而得到“非洲布克奖”的别名。(舒坦摘编)
       ●《午夜之子》获布克奖40年最佳
       争议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每部作品几乎都是布克奖热门入围作品。日前,刚刚被授予骑士称号的拉什迪,凭借《午夜之子》荣膺布克奖40年最佳。布克奖于1969年设立,目前已被认为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为纪念布克奖创立40周年,布克奖特意组织民众投票评选布克奖40年最佳获奖作品。早在1993年,拉什迪就凭借《午夜之子》获得“布克奖中的布克奖”,当时为纪念布克奖25周年额外增设。据统计,此次全球共有约8000人参与投票,《午夜之子》获得了其中的36%的选票,遥遥领先其他5位入围作家。入围作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和纳丁·戈迪默。此外还包括,1995年获奖者帕特·巴克、1988年获奖者彼得·凯瑞、1973年获奖者J.G.法雷尔。(舒坦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