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作快评]评刘鸿伏的《怀念一条狗》
作者:金立群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看完这篇散文后,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范美忠,在他的人生中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他会怎么说?我想他会直言自己并不后悔,狗很亲,但是人更亲——一如他在这次地震中的逻辑:尽管别人的生命很重要,但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如果范因此而写了一篇博客,与这篇散文相对照,究竟哪一篇文章会更受读者的欢迎呢?我估计可能是范的那一篇。
       其实抛开其它因素的介入,纯粹就事论事,我对范的言行都是非常反感的,但为什么“语境”一变,和诸如此篇散文的文章一对照,我却反而会更加欣赏范的文章呢?原因就在于文章在面对一个题材时可能达到的立意深浅。
       就本篇散文而言,面对这样一个生活经历的素材,作者如今跳出当年的生活环境,重新对其进行观照,其实可以有多方面的挖掘。比如由贫困带来的情感悲剧与心灵创伤诠释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复杂关系;比如对自己父亲的批判与反思——难道就非得靠杀一条狗来显示亲人之爱吗?再比如对乡村习俗的深入剖析——或许杀狗待客,以至于如《三国演义》中所述的杀妻待客都是为传统礼俗文化所支持的,因此有其相对的历史合理性,但这种“合理性”是否是无限的?这样的礼俗文化又是否合理?再比如自己是否也参与分了那一碗狗肉?自己是忍不住馋吃了;还是本不想吃但是因为不想扫亲人的兴所以还是吃了;还是终于没有吃;而其他人的反应又是怎样的?所有这一切,都是读者面对这样一个素材时可能好奇关注的对象,也是作者可以引导读者去关注思考的对象,由此再生发开去,纵横一番,展现散文艺术的特有艺术魅力和逻辑魅力。
       然而本篇散文对这个素材的处理无疑过于肤浅,止于纯粹的感伤,而且有着刻意掩饰辩白的痕迹。特别是这一段——
       “我喜欢狗,却不敢养狗,是因为那遥远的往事带来的伤感和愧悔,更是因为无法面对和人最亲的狗的归宿——死亡。这是我的心结。我不知道世上那么多养宠物、养狗的人,最后是如何面对它们的结局的。我永远不想也不忍心看到它们的结局。”
       这段话太让人疑惑了。首先,不仅是动物,人也有生老病死,每个人也要面对亲人的死亡。按照作者的逻辑,我们也不必奉养父母亲人了,早早丢开了事,因为“不忍心看到他们的结局”。其二,对作者来说真正造成伤害的实际上是狗的忠诚与人的背信之间的巨大落差,可最后却变成了“更是因为”作为自然规律的死亡,从而消解了任何可对自身(包括“我”的父亲)可能的批判,在文章的结尾,以一种近乎滑头的方式轻飘飘地转移了问题的实质。
       由此再回到我这篇评论的开头。如果范美忠来做这篇文章,一定会更好。因为他将涉及到问题的实质——物质与精神、自我利益与他人(狗)利益、责任及其范围的取舍。这是一切表面情调背后不可回避的根本。尽管我不会喜欢他的答案,但是在目前这样一种对比之下,我可能还是会选择他。由此又深深感到——如果没有普遍的掩饰和辩解,如果大家都如鲁迅所说的“睁了眼看”、“直面惨淡的人生”,我们怎么会让范这样一个“真小人”将社会的道德与良知肆意地敲打一番?
       金立群,文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