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新课标下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作者:王金凤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全面有序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如何大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课堂教学的新环境呢?这里谈三点并不成熟的意见。
       一、激发兴趣,开拓潜能,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教师要巧妙地设计课堂结构,使学生的心动起来,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自觉地加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大家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广开言路,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一种创新。只有全体学生的心真正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跃起来,学习气氛才会轻松愉快,学生才能在乐中求学,学中求乐。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结构中,还要变“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形成“梯形”的结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心动”,这样,大家既有东西可学,又学有所得,兴趣昂然,教学的目标就容易实现。
       二、多边互动,自主学习,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教师上课讲什么?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也就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开动机器,进行探究。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全面地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及时地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引导学生不断体验,不断创新。
       学习电影文学剧本《一个都不能少》时,我发现很多同学能够带着深厚的感情来朗读。于是灵机一动,让同学们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表演其中一个镜头。果然,大家兴致勃勃,全身心投入,再现了当时感人的场景,有的同学身临其境,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抓住这个机会,我又让同学们进行说话训练:“《一个都不能少》中,有诸多令人感动的理由,理由之一是……”大家都争先恐后,说出了令自己感动的理由。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几个同学也激动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三、打破定式,开放课堂,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
       教材只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载体,而不是教学活动所要掌握的目标。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不能只围绕教材转,要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破定式,开放课堂,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这里要注意三点:
       1、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教材只是一个样本,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必须拓宽学习空间,如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当小记者,采访有关教师,了解校园新闻;利用校刊校报,开展“让错别字无藏身之地”活动;办手抄报,开演讲、辩论会等,让校园成为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的课堂。还要努力开发地区资源:如访问当地名人,调查当地的风俗习惯的由来,了解当地的历史或风景名胜等,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感情。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定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破以往沉闷僵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加强实践和综合学习。如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每个小组针对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自拟一道练习题,并探究出最完美的答案。各组积极行动,课堂气氛活跃,任务完成得顺利,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探究性也体现得很好。在课堂上,让学生当主人,就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学生会抓住一切机会,用自己明亮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想拥有的一切。
       3、创设新的练习平台。阅读练习,要少一些简单问答式的练习,而多一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练习机会。如学完《黔之驴》一课,让学生以《我眼中的老虎(驴子)》为题,写一篇评论文章;学完状物寄情散文单元,进行模仿练笔等。这样的练习效益是多方面的。
       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阅读教学更不能用一种模式,一种框架来定格。唯一不变的宗旨是:学生是主人。而关键又在于,我们要敢于将手中的线放开,让学生像小鸟一样在广阔的蓝天自由而欢乐地飞翔。
       王金凤,河南遂平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