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作者:丁和兵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努力探索新课程实施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苏轼曾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认为:西湖的景色,如西施或淡或浓的装扮,一年到头都是明丽动人的。其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意境亦如此,不管是教师简单的勾勒,还是反复渲染,展现给学生的都应该是恰到好处的美丽,赏心悦目的激情。语文课堂要达到如此新境界,我们必须努力让语文课堂充实、鲜活、生动,富有启发性。
       一、充实——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厚积的地方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教学要讲求实效。无论是讲课或批改作业都要讲求实效。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我们一定要避免无效劳动。”
       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的劳动都变得有效呢?语文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是针对学生而言的,那么语文课堂的“充实”也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教师讲得再好,学生如果不听不记不写,不做扎实的基本练习,那是毫无用处的。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落实到学生身上。该动脑的,让学生动脑;该说的,让学生动口去说;该记的,让学生牢记;该写的,一定要让他们动手去写。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耳、脑、眼、手,让他们的感官都动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而不是老师演戏,学生看戏。
       讲得再透,不如学生记得牢固。讲古典诗词,重点是朗读背诵,在课堂上就要把要求明确提出,该当堂会背的一定不要拖到课下。讲生字生词,不能只是谈谈就算,更重要的是要写,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分析课文,该让学生分析的,就让他们热烈地争论,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想。讲写作手法,不仅要从课文中分析提炼,还要求学生用学到的写作手法当堂去说去练。充实的课堂一定能让学生厚积各种语文能力,当他们运用时就能自如地薄发。
       二、鲜活——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天堂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是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既有知识的科学性,又有传授的艺术性。也就是说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不但要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还要适合学生的口味。现在语文课之所以教师上得累,学生听得烦,关键是课堂缺少“鲜活”的材料。如果能在每节课中放进一些“鲜活”的材料,学生的好奇心被激活后,他们就会带上浓厚的兴趣去上语文课!
       “鲜活”是对语文教师的一个高标准要求。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外,还要在业务上狠下功夫。首先要钻研教材,认真备课。除了要备好教材,还要研究学生,从学生的知识面与能力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堂,驾驭好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应当是渗透性和积累性的,要讲究效率,要注意繁简适度。那种一股脑不分青红皂白把知识罗列起来,想在一节课上让学生都吃进、消化,无疑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语文教学每单元都有每单元的要求,每课都有每课的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宏观上把握住课本的脉络。如果我们总倾向于向学生夸夸其谈文章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大谈写作的奥妙和技巧,对于中学生来说,听起来海阔天空,用起来茫然无措。
       三、生动——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享受的乐园
       生动活泼的语言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我们常见有的教师一进课堂就谈笑风生,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抑扬顿挫的声调,标准的普通话,立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恰到好处的词语运用,久而久之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灵中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他们觉得语文课原来能给带他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享受。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古人讲的情、言、声、义中,有关语言方面就占了三点,可见语言艺术何其重要!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说家,但应具备一点演讲才能。语文教师虽不是小品演员,但也应该有一点小品演员的幽默。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功课,教师言传身教更为重要。打铁还须本身硬,练好基本功,过好语言关,可以说是当好语文教师的基本条件。有一副好口才,就像刀有了锋刃一样。要想语文课能生动活泼,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就要从自身做起,真正做到能说、能写、能讲。
       四、启发——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创新的阵地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的启发引导的关键是要抓住学生的兴趣。要启发学生,动脑筋的首先应该是教师,这一点可以说是对教师的思想方法、工作能力、业务知识以及工作态度的一种严格检验。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使学生达到“愤悱”的境界呢?这就要求教师以大纲为本,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动点脑筋。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应当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眼”。抓住了“眼”,整堂课就会活。那么怎样才能把握这个“眼”呢?在语文课本编排上专家们已经考虑了这个问题。在经纬分明的课本面前,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理清头绪,把握脉络,深刻体察编者的良苦用心,从课本的要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找出课堂教学中的“眼”来,让学生“尝一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教师还要敢在课堂教学中把“读书权、思维权、讨论权”交给学生,这样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创造精神,也体现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义。语文课堂教学真正给学生“三权”,那就意味着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完全是平等式、朋友式的,学生得到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后,既能积极配合教师的启发、点拨,又会主动讨论、参与。这样的课堂教学少了一味盲从与谨小慎微,多了独立钻研与质疑问难;少了思维被禁锢的烦恼,多了自由创造的喜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教法,都应该追求充实、鲜活、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力求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新境界。
       丁和兵,江苏省句容市春城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