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课堂互动的特点与价值
作者:周斌芝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课堂互动,就是指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借助各种中介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在“交往”的基础上,也因此,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语文课堂互动的特点与价值,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其本质及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具有如下特点和价值:
       一、语文课堂互动的特点
       (一)语文课堂互动需要以文本为依托
       语文课堂互动的前提是语文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互动,也就是说需要以文本为依托。文本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其价值与内涵的发掘,是语文课堂互动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文本,我们在吸取文化精髓的同时,也相应地获得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在互动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人本,而忽视文本,则容易出现架空文本的“空互动”和“假互动”。课堂上要首先细读文本再开展互动。
       (二)语文课堂互动具有强烈的情思共鸣
       语文是人文性学科,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情感和思想。语文课堂上无处不存在着情感,首先是文本中的情感,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经典性文章,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情感,如具体的形象等。这些为互动提供了强烈的情感内容,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其次是互动中的情感,语文课堂和其它课堂的差异在于,语文课堂更注重情感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课堂上无处不存在着体验和感悟。这些课堂学习方式注定了其大量的情感和思想的共鸣。
       (三)语文课堂互动具有文化情境性
       语文课堂互动的文化情境性就是指语文课堂互动中蕴含着文化以及其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选择的过程。语文课堂互动离不开语言和情感,语文课堂本身重在学习语言文字,获得言语能力,培养情感。比如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利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作品使学生获得言语能力,形成语言审美文化;另一方面,在互动的过程中,蕴涵着深刻的文化选择含义。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一个文化的价值选择。应该说,语文课堂互动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选择活动。课堂上涉及的文化的传承和积淀不是师生之间任意的、无限制和无规则的,必然有一个扬弃、淘汰、沉淀的过程。例如:在关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的互动探讨中,学生们对待爱情的观点复杂多样,那么如何尽可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价值观,对诸如“一夜情”之类的观念的否定等,互动中,针对文本的多样要求对其价值取向的褒贬臧否,语文课堂互动无形之中推动了文化的选择和积淀。
       (四)语文课堂互动融入了生命的反思
       对自己的生命、生活进行沉思和反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而这一特征恰恰是我们生命教育得以建构的人性基础。语文课堂互动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教材中大量文本,需要师生一起去体验,一起去感悟,在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生成对生命的反思,在情感与情感的碰撞中,在心灵与心灵的触动中,获得成长。应该说,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语文课堂互动中得到有效发挥,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才会感受课堂互动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二、语文课堂互动的价值
       (一)互动在语文课堂中有独特优势
       一方面,“师生”互动演绎情思共鸣。比如神形互动,这里的“神形”,主要指由师生之间神情、动作等无声的语言相互传递信息而达成的一种默契,教师的一个眼神、动作,无时无刻不在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一形一色,也时刻在向教师投射思维的光芒;互动发散,学生是有个性的,因而思维具有发散性。这就带来了师生语言互动的发散性、课堂的灵动性。表演式互动:表演式互动是结合语言和神形的综合互动。另一方面,“生生”互动,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比如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多样,或争辩、或议论、或表演等都会激起“火花”,这火花体现了两种思维取向:“共赏之花”和“碰撞之花”。共赏之花,学生在彼此的互动中,往往会使情感“走到一块去”。碰撞之花,学生在彼此的互动中,会因为价值取向不同而使思想发生碰撞,多种思维交汇撞击出新的生成。
       (二)互动符合语文学科的特性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人们对语文的学科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语文课程的性质从原来的追求单纯的工具性到现在要求对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进行结合,尤其是目前对人文性的强调和呼唤,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我们知道,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一些一般的语文知识,还应该注意到各种教育活动的结合,而不是把他们截然分开的。事实上,在实践活动中,不能只做简单的“加法”和“减法”,只有在相互沟通中才能从理想教育的“彼岸”到达学生真正发展的“此岸”。所以教师的目标要放远,或者说要具备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尤其是现在对人文教育的一个强调,不单纯是在语文教材中加大文学、社会、哲学、艺术、科学史等人文学科内容的课文的分量,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牢固树立人本位而不是工具本位的教育原则,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强调人文关怀,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加强互动和交流。
       (三)开展课堂互动是现代语文教师高水平专业素养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知识的传播媒介日益扩大和增多,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不仅多,而且速度很快。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职能的消失,但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职能正在逐渐改变。“教师的职责现在己经越来越少地只单纯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是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所以,语文教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要充分注意自己在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
       语文教师自我角色的定位问题也是一个因素。做一个单纯的教书匠还是一个研究性的语文教师?“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同于今日教师。它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处于未来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层面的是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这是作为人类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教师所必需的,也是要与充满好奇心、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的学生共处,并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胜任教育者角色的教师所必需的,同时还是需要随着时代科学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的教师所必需的。”
       (四)互动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追求和对学习内容的把握
       传统教学中,教师喜欢自己把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学生也习惯了这样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但是现在,不光我们的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学生也在转变学习观念。学生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也希望自己对语文教材有一个再度创造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也希望能有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有一个自我价值体现或者说是自我观点实现的过程。因此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也要求师生之间能发生有效互动。在学生对学习内涵的把握方面,语文学习要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纯粹的书本知识,或者说是单纯技巧、方法的内容似乎容易掌握一些,但是一些人文的要素,却只有在师生交流、沟通、互动中,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把握得更加彻底。学生希望能在语文的学习中多获得一些思想上、人文上的知识,那就更有赖于和同学、教师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
       (五)语文课堂互动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民族的母语课程,究其本意是让后一代学会母语,掌握母语,运用母语进行交际,运用母语进行思维。言语能力及其在此基础上的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学生应具备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中国目前面临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它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人们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信息交流出现多渠道,“信息高速公路”将取代缓慢的信函、公文的传递方式。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听、不会说、不会交际的人在信息社会里如何能生活下去。交际能力不仅是一个人能说会道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人与他人沟通的问题,与社会交往的问题,能融入群体中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问题。这也是语文学科要培养的又一基本素质。
       课堂互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小社会”,课堂教学对于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个社会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身份,获得个体社会化的契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它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在语文课堂互动中,师生通过应用语文这个工具,进行师生间多样化的互动,形成特定的社会关系,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体验个人的独立意义,形成人际交往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语文课堂是交际情感和交际言语能力培养的良好场所。在互动中,学生无形中获得了交际的情商和能力。
       周斌芝,浙江杭州市余杭区成人教育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