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审美教育与语文多媒体教学
作者:王凤芹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从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看,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语文多媒体教学中集语言、绘画、音乐于一体,把书本中抽象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点拨、引导,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在鉴赏美、感受美的同时,把学习语文当作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那么,如何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语文教材中,许多作品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在其中包含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学生已经很难理解作者的那种情感,并与他们碰撞、交触。传统的教学手段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置适当的环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去感悟文学的美、人性的美、生活的美,对美做出评价,从而提高审美情趣。
       如朱自清的《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为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篇散文的“意境”之美,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意境。在展示散文中所描绘的关于“春”的图像的同时,教师有表情地配乐朗诵,多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动听的声音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副赏心悦目的春景图(带动画的)。使同学们仿佛置身于那个令人心旷神怡、五彩斑斓的春的世界,感受自然美,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再如俊青的《海滨仲夏夜》,杨朔的《香山红叶》,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文章,描绘了生机盎然的、宁静疏远的、淳朴温厚的自然景观,给人以美的熏陶。通过细细研读,多媒体播放音乐、画面,让学生和教师在惊叹祖国语言美的同时,不知不觉陶醉于大自然的意境之中,达到物我统一的境界。
       二、聆听声音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教师只能通过范读来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这种方法不但难以调动学生的情感,而且受教师自身能力的局限,实践中收到的效果总是不理想,而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利用搜集来的那些名家们的、规范的、动情的课文朗读,或整篇、或逐段、或逐句的示范,学生边听边默读,再配上从庞大的互联网资源中选择的适当的背景音乐,所造就的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加上优美的图像,能使课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不仅能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并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领悟意境,从而获得美的愉悦。
       如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借用台湾歌手张清芳的MTV作品《水调歌头》,委婉的旋律,抑扬回转的曲调,加上歌者清澈的嗓音所造成的音韵美,使学生对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清冷的明月,虚渺的天上宫阙,内心矛盾的独酌之人等诸多的意象有了深切的感受。在《归园田居》课件中,用平静缓慢的语调,恬淡悠然的基调,沉稳清晰的节奏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悟陶渊明重返田园的愉悦心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这种声音美所带给他们的不仅是标准的范读,更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
       三、体会人文之美,培养学生美好品质
       所谓人文之美就是人的美。人的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一个完美的人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在和谐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更加强调的是人的内在美。人的内在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可以把它概括为崇高理想,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材中,体现人文美的名篇佳作举不胜举。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刻体会人文之美,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体会名篇佳作中的人文之美,从而培养了学生高尚品德的功能。例如:我们在学习高尔基的《母亲》时,通过配乐朗读,一位勇敢坚强、大义凛然,为革命不惜牺牲生命的母亲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给学生心灵以深深的震撼,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赢得的,从而能怀着感恩的心情,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又如在学习《巴黎圣母院》时,我们一边观赏电影,一边讲解。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在感叹主人公高尚品质的同时,也明白了什么才是内在的美。尤其是敲钟人丑陋的外表,与他善良美好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懂得: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才是一种永恒意义的美丽。
       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大力提倡“诚信”、“为公”等优良的社会美德。我们在讲解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联系一下社会现实,联系一下我们周围的那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让学生对这些讲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体会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美好的品质。
       四、培养创造美,诱发学生创新热情
       创造性最能显示教学艺术的生命力。课堂教学,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要焕发美感和魅力,不能不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不能不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而诱发学生“愤悱以求”的学习精神,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则是教学方法创造性的主要指向和归宿。
       例如:我们在讲解《赵州桥》时,首先展示赵州桥小洞的作用,通过展示无洞桥与赵州桥图片的对照,让学生明白了赵州桥设计小桥洞的道理: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接着通过多媒体课件,按次序将事先按课文文字设计的三种不同姿态的“龙”打到大屏幕上,奇迹出现了:吐着水花的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而又各自回首遥望的两条飞龙,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这样,学生在感叹造桥者创造艺术之高超的同时,对造桥人的智慧和才干油然而生敬意,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热情。
       又如:在《苏州园林》一课中,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了一个集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鏤窗廊子等于一体的艺术世界——苏州园林。让学生在感知园林完美画面的同时,体味苏州园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让学生在惊叹苏州园林的创造之美的同时,也培养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创新艺术的情趣。
       总之,审美化教学具有以美怡情、以美储善、以美启真的巨大功能。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果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中,充分运用好审美教育,不仅在教学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并激发他们对美的人生境界的追求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凤芹,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中心学校教师。